查看原文
其他

“一人一世界”第五场回顾:陈忱《空间再生_小,中,大,超大》

主题:“旧改设计 创意本源



主办: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时间: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3日

地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3+


 第五场 

11月13日 19:30 - 21:00

陈忱 Chen CHEN

reMIXstudio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


陈忱 Chen CHEN

reMIXstudio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AA景观规划硕士,哈佛大学GSD景观建筑硕士


陈忱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2010年获得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景观城市学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以优秀毕业生获得哈佛设计学院景观建筑专业硕士学位,并获得当年最高毕业生设计奖。她的建筑设计和景观城市设计获得过多个国际奖项:美国景观建筑学会优胜奖(2011,2013),瑞士苏黎士迪本多夫机场改造国际竞标第一名(2012),国际景观建筑联盟设计大赛第三名(2011),法国国际可持续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2008)。多个作品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建筑国际双年展及法国建筑年度设计展。


reMIXstudio | 临界工作室的三位创始人(来源:临界工作室)


reMIXstudio | 临界办公室(来源:临界工作室)


reMIXstudio | 临界工作室,是一家年轻的事务所,一间致力于打破专业和尺度界限的空间工作室。三位创始人——陈忱、Federico Ruberto和Nicola Saladino——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术研究背景并在多尺度多类型的设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界工作室涉足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并尤以其中的交叉性、综合性的设计为专长。将城市理解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跨领域、跨尺度、系统性的工作方式是reMIXstudio多方面考虑城市设计问题的前提。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是reMIXstudio贯穿始终的设计理念。



讲座回顾


由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主办的“一人一世界”OCT-LOFT设计师讲座第十五季,于1030日在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3+开幕,本季系列讲座主题聚焦“旧改设计 创意本源”,邀请多位知名建筑设计师及机构创始人,为公众带来五场讲座,分享城市活化创意更新的独到理念



本季“一人一世界”于11月13日晚迎来最后一场讲座,主办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邀请了reMIXstudio临界工作室创始合伙人陈忱压轴开讲,带来以"空间再生_小,中,大,超大"为主题的讲座,展开对存量更新背景下建筑师角色的讨论。


陈忱所属的reMIXstudio临界工作室,是一间致力于打破专业和尺度界限的空间工作室,涉足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并尤以其中的交叉性、综合性的设计为专长。陈忱介绍,其实reMIXstudio和旧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过去的五年中,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我们苦心经营,我们做了大量的改造项目,而且这些改造项目已经不再局限在历史建筑改造,也有很多是很新的建筑,大概可能建了四五年还没有开始使用的时候,它的功能就已经过时了,需要我们对它的功能进行革新”。

 


根据临界工作室所经手的部分案例,陈忱以小、中、大、超大这四个尺度进行梳理,不同的改造项目,其场地和空间的条件也迥然不同,如何在复杂而具体的实际情况中,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的作用,这对建筑设计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也蕴含着更多的机遇。


在小尺度项目中,陈忱分享了位于北京大栅栏片区的杨梅竹二号、四合院精品酒店改造项目,以及北京白塔寺院落改造、北京顺义住宅改造共四个项目。前三个项目都属于历史街区改造,当中由于历史建筑遗留的问题和文化保护的考虑所带来的困难可想而知。相比于全盘拆除新建如前门商业街、保留物质空间却彻底改变功能如南锣鼓巷的这两种更新方式,陈忱认为建筑设计师在其中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她更希望通过第三种方式——精确理解使用者的功能需求,敏锐分析场地空间条件,寻找到合适的契合点使两者互为利用、巧妙整合的改造方案,来让“空间再生”。

 

顺义住宅改造项目(来源:临界工作室)


在北京顺义住宅项目的改造中,陈忱面对空间利用率极低的房子,主动跟业主沟通挖掘他们对空间更大的需求和想象,将未被激活和利用的空间串联起来,并且提高它的利用率。几个原本未被利用的平台被联系起来后,最后创造了200多平米的新露台,“但是没有一处是我们新搭建的,我们做的就是用一系列室内楼梯和室外坡道把这些未被利用的空间连接起来,我们也帮他们重新种了树和梳理了整个庭院的种植,景观和建筑、设计、室内空间和半室内空间都是一个连贯的整体”。

 


在中尺度的类别中,陈忱分享了目前正在建的一个项目——桂林酒店改造。如何将一幢原本要做巨型餐饮服务的烂尾5年的一万平米“丑”建筑,改造为可以容纳100间客房的精品酒店,是陈忱要完成的工作。

 

在结合了甲方的诉求后,陈忱及团队把这个建筑中一些非常丑陋的又不是很必要的立面围护结构进行拆除,加建多个客梯以满足酒店功能需要,并研究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周边河流、村落等地理环境元素,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如在靠近河流的部分加建亲水平台、根据河流周边景观设计停车和户外活动空间等等。

 


对于大尺度的类别,陈忱带来了山西文旅项目。她介绍,这个文旅项目位于山西省的一个特别偏僻的地方,从太原驱车2.5小时才能到达,“从卫星图上看,可以看到一个原本有30户人家的半废弃村落,还有一大片非常棒的林地,我们对这个地方踏勘了差不多四五次,业主的需求是要把这边改造成一个民宿。虽然这里面有大量的危房之后可能要彻底拆除或者部分拆除或者加固重建,我们还是对每一户无论是不是要拆除都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和记录。”

 

陈忱和团队希望尽量保留原有机理的回忆,再进行最小干预的优化以适应酒店民宿的功能,形成景观生态和功能结合的设计,“整个的项目是以村落为基点,形成了在整个山谷中和地形结合非常紧密的散点和道路的基础设施。并且整个的流线又跟大区域的自然步道、徒步线路结合在一起,看它如何和周围的成熟景点联动。”

 

33 art district小镇鸟瞰(来源:临界工作室)


最后一个分享的东莞33艺术区项目,属于超大尺度的类别。东莞33艺术区前身是乌石岗工业区,园区中有皮具加工厂、玩具加工厂等不同的工业企业,业主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创客空间,里面既有年轻人创业,又有居住的地方,还有一些跟创意有关的商业。

 

谈及改造设计的思路,陈忱表示:“我们想大多数的产业园区只重建筑本身和室内改造,但是对园区的公共空间其实完全没有考虑,华侨城创意园区还是做得不错,至少有一些比较统一的铺装的系统,整个园区可能还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景观语言,但是即使是在北京的798,外面的空间其实就是被建筑做剩下的消极空间,我们想在这里怎么样从生态的角度、景观角度给东莞33艺术区这个工业区崭新的功能定义和生活方式定义。”

 

他们从东莞的城市生态作为切入点,考虑到东莞易发城市内涝的问题,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工业区内组建生态廊道、生态蓄水等,解决内涝内排。同时制定步行策略,将原本是为车辆、物流设计的工业区,变成一个步行友好的新的生活方式区,提出“1公里生活方式圈”,供在里居住和工作的创客解决一日的生活诉求,他们只要跑一圈,一公里跑15分钟,就可以完成买到面包、去健身房、喝咖啡、进行头脑风暴等需求。此外,他们还从绿化、交通等方面进行景观街道设计,为东莞33艺术区未来的发展提供新的场景。


现场听众




主办: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时间:2017年10月30日至11月13日

地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北区A3+

免票入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更多信息查看 FURTHER INFORMATION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




更详尽的讲座回顾,请点击以下链接,进入直播回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