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目山麓,我们“虫”逢更 “重逢”

一起体验的 浙江大学 2023-11-29


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联动各院系单位,打造“ZJU校园体验官”融媒体互动活动,邀请大家走进身边原汁原味的浙大成果,走进教育科技人才的“第一现场”,在汇聚交叉中感受学科缤纷,沉浸式体验求是园“宝库”中的生机与活力。本期,随体验官们一同走进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验浙大近百年历史的昆虫学实验教学



天目山

大树华盖闻九州

昆虫种类繁多

为浙大植保学科开辟一方天地

群山环抱离闹市

为战时的师生留下过安静的课桌



“ZJU校园体验官”第一季的收官之旅,联动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走进天目山,重访西迁办学旧址,在蝶舞虫鸣的山野间,追寻“宁扔行李不扔标本”的记忆,体验独属浙大人的“天目山时代”。

森林WALK


齐心合力、不畏艰难的蜣螂,体态优美、食性怪异的绿螽斯,垒筑泥石屋的泥蜂,奏鸣曲的蟋蟀……在名著《昆虫记》作者、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笔下,一个奇异的昆虫世界展现在世人眼前,令人心驰神往。


置身天目山,鸟啭虫鸣相和,体验官们对昆虫的世界有了具象的概念。



培训过后,寻声而去,处处是体验官们寻寻觅觅的身影。或在矮丛间扫网,或在空中“8”字形挥捕飞虫,一路新奇、一路惊喜、一路收获。“在山里洁净的溪水附近,能经常见到色蟌。”农学院副教授唐璞介绍,在8月底的天目山,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蜻蜓目、螳螂目等都是这次体验活动的最常见到的采集对象。



“这里的昆虫都很聪明,它们有着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21级本科生沈佳瑶说,“采集昆虫的过程既要脑力,更要体力,让我们感受到最真实的大自然。”



这一路,体验官们还与历史重逢在禅源寺。


1937年9月,这里曾作为浙大新生的教学和生活用房。师生们在这里只求学业精进,不为物资缺乏而困扰,浙大计划多时的导师制首先在这里推行。


穿越百年,惊艳时光。像这样采集昆虫的实践教学,在浙大已经延续了近百年。




从上世纪20年代起,几乎每一届浙大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都会上采集昆虫标本的野外实践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门课程成为“病虫生物学专题教学实习”中的一部分。


在天南海北,追寻那教科书里描绘的神秘昆虫世界。农学院高级实验师吴琼说,每年夏天,浙大师生都会在天南海北捕蜂追蝶,足迹已遍布全国93%的区县,每个人都可谓是一位标本师。


方寸之美


将采集的昆虫制作成标本,不仅为形态学观测等提供样本,更是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这些来自不同地域、形态迥异的昆虫标本,不断丰富着浙江大学昆虫标本馆的收藏种类。


这个昆虫标本馆中收藏了教学标本30万件、科学研究标本130万件,其中被认定为可移动文物的有近9000件。



西迁途中,浙大师生在江西、广西、贵州的山野间不断采集标本,并保存至今。当时,昆虫学家蔡邦华老院长一路采集,一路还要讲授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课程。等到回迁的时候,路途遥远,他什么行李都能扔,唯独把这批宝贵的标本和重要书籍带回来了。




吴琼介绍,1939年由蔡邦华老院长在广西宜山采集的乌桕大蚕蛾标本和叶䗛标本,体型国内罕见,承载“西迁”历史,堪称“镇馆之宝”。



在天目山,体验官们也动手制作昆虫标本。


整个过程并不简单,插针、整姿与展翅、固定干燥、标签装盒,细节众多,一步也不能失误。对于农学院的师生来说,还要鉴定好昆虫所属目、科,再分门别类地装入专用标本存放盒,完成昆虫标本制作。



“第一次制作标本,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是一次挑战。”物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何伟说,“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将蝴蝶的翅一点点展开、调整、固定,终于做出了我的第一个蝴蝶标本。”



公共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吴慧聪同学看着自己亲手制成的标本说:“翩翩的蝶、张扬的蛾、威武耸立的蝗虫,定格在方寸之间,向我们展示奇幻美妙的昆虫世界。”


虫口夺粮
昆虫研究的意义在哪里?

当前,正是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形成期,也是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如何“虫口夺粮”,确保作物安全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正是植物保护学科研究的题中之义。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保障粮食与生态安全,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奠基人蔡邦华院士、祝汝佐先生、唐觉先生、程家安先生……几代人深耕昆虫研究,求索传承近百年,不断开拓科研新范式。


长期以来,学科致力于探索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的生物防治新理论与新技术,创建了水稻害虫生态治理、蔬菜“天敌昆虫+”协同促增控害、抗虫耐草甘膦转基因等绿色防控体系与品种,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省科学进步一等奖等荣誉与奖项。



面向基础科学前沿,植保学科积极攻克科研难关,主动承接国家重大课题,并积极探索学科前沿领域,在众多尖端领域有所创新,实现理论与应用的重大突破。从害虫入侵成灾机理的研究,到害虫生态适应机制的攻克,再到生物间基因转移及功能的深入剖析,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刊。


科研创新,永无止境。正是一代代浙大人的不辍耕耘,“稻花香里说丰年”有了更加坚实的科技助力。


学科瞭望台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科始建于1912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植物保护学科点之一,1998年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为A+学科,在2018年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国际评估中,被国际植物保护学领域院士专家评定为“outstanding”。学科研究方向有植物与病虫互作、天敌与病虫互作、作物抗病虫基因工程、农药残留与抗性治理、作物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等,设有3个研究所、1个农业农村部培训中心、3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和国际合作基地。近5年承担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一等奖5项。



福利空间

于方寸之间

定格自然之美

 “ZJU校园体验官”

在第一季收官之际

为广大读者准备了文创笔记本



通道一

9月20日中午12:00前扫描抽奖二维码点击参与抽奖即有机会获得1本



通道二
欢迎大家积极在评论区写下你对最想体验的浙大学科截至9月20日中午12:00我们将选取精选留言点赞数前10名各送出文创笔记本1份(最终兑奖以“浙江大学”回复为准)



栏目主持:柯溢能 周亦颖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颜颖豪丨柯溢能

摄影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欧阳雨轩 丨于大剑

部分图片由浙江大学学生昆虫协会许益铿提供

视频摄制:守望者传媒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方能丨周亦颖

责任编辑:周亦颖


推荐阅读

1.知行合一,矢志创新|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2023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一“研”为定赴“星”途!全景直击2023年研究生开学典礼

3.大道之行!一起走进这个重磅展览

4.今日“阅兵”!全景直击浙江大学2023年学生军训

5.浙大月饼,温情上线!

6.你们,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点个赞和在看,一起来做体验官!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