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到济时】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本博贯通培养)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与培养计划


1. 同济医学生培养总目标

依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贯彻“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坚持“本研贯通,追求卓越”的原则,培养适应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要,有崇高理想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以“健康中国建设”为己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栋梁和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综合素养的医学精英。


2.医学各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

秉承“精诚济世,明道致远”办学理念和“精英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全面实施“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以转化医学为特色,注重国际化培养,实行全程导师制,依据“坚持标准、分段要求”的原则,实现“拔尖卓越临床医师”的培养目标。2019年临床医学专业纳入国家第一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

临床医学(本博贯通培养)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宽厚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底蕴;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临床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临床问题并开展高质量基础、临床或医工交叉研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能力;始终保持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未来可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引领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和临床医师科学家。


学制、毕业条件与学位 

本专业以“医学试验班”大类招生,本科阶段学制5年。第1学年进入新生院,完成通识教育课和大类基础课的学习;第1学年末根据学生志愿及学院/专业分流标准择优选拔进入医学院临床医学本博贯通培养路径,第2-4学年完成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同时开展早期临床、早期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第4学年末进行本博贯通培养资格审核;第5学年进行临床通科实习。

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军事训练考核合格,满足同济大学外语水平及体育达标要求,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准予毕业,可获得毕业证书;符合《同济大学本科生学籍管理与学位授予规定》的,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本科毕业后培养方向

本科阶段第4学年末已通过本博贯通培养资格审核、第5年获得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者,可于第6年进入博士培养阶段,按照当届博士培养方案执行。


就业前景

临床医学(本博贯通培养) 

毕业后可进入规范化培训基地完成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通过规范的临床医师职业培训打下坚实的临床工作能力,同时具备医学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在三级医院或医疗中心从事高水平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成为未来引领我国乃至全球医学发展的医师科学家(Physician Scientist)/医学领军人才;或者进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从事医学、医学相关、医工交叉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医学教育。中德实验班学生可在对德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医疗服务中发挥特长优势。



杰出校友


裘法祖

1932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预科;1936年在同济大学医学医前期结业后,赴德国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1939年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60余载,开启器官移植的先河,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


吴孟超

1940年进入同济附中,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李桓英

194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生,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2021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授予李桓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南登崑

1946年进入同济大学新生院,后入医学院学习,1952年毕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二届理事会顾问,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顾问、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


侯云德

1948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58年留学苏联,1962年归国后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三届国家863计划生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201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


吴文源

1941年1月生,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顾问、上海市医学会理事,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终身教授。


咨询联系方式

网址:https://med.tongji.edu.cn

电话:021-51030161


医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训练

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一等奖

学生早期临床实践

学生赴台湾进行早期临床实践

医学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实习 

医学生在德国菲利普玛堡大学交流学习


医学院

TONGJ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向上滑动阅览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德文医学堂”,是同济大学的前身,也是同济医学专业的开端。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布局调整中,医学院整体迁出至武汉,但同济人医学情结至深,历经百年沧桑后,同济大学在新世纪之初重建医学。20004月,同济大学与原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在原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的基础上恢复设立了“同济大学医学院”。

同济大学拥有12家附属医院与4家筹建中的附属医院。立足各家医院管理和发展现状,学校确立了大专科、小综合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强化专科医院、特色专科建设,力争建设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临床专科。为帮助附属医院快速发展,同济大学确立了四条发展策略,即做到医学生命紧密融合共同发展、转化医学支撑临床医学协同发展、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新机制助力发展、推进“人工智能+未来医疗”长远发展。

学院引育并举,实现了国家高层次人才团队的突破。拥有中科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7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973”和“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名,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42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

学院建设前沿科研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科研攻关稳步推进,原始创新成果接连涌现,多项科技突破受到国际学界关注。现有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心脏病的起源和干预基础科学中心、病原体与宿主基础科学中心(1/3)、国家干细胞转化资源库(生科院共建)、干细胞与重大疾病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6个国家级科技平台,拥有心率失常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病原体与宿主相互作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细胞干性与命运编辑前沿科学中心(生科院共建)、教育部脑衰老相关疾病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上海市结核病(肺)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母胎医学重点实验、上海市麻醉与脑功能调控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催化医学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等一批省部级科技平台。2016年至2023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数1743项,其中重点重大类项目68项,包括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重点国合、重点专项等,占同济大学获批总数40%左右,牵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3项,承担子课题6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进步奖二等奖6项,省部级一等奖17项、人物奖4项。自2000年以来,发表 CELL 4篇、NATURE 6篇、SCIENCE 2篇、 PNAS 14篇、JAMA 1篇、NEJM 3篇、BMJ 1篇。

学院目前拥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与医药3个博士学位点,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生物与医药7个硕士学位点。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博士研究生300余名,学位型博士研究生100余名。

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康复物理治疗、护理学4个本科招生专业,每年招收300名左右本科生,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本博贯通培养30名(医学大类招生)、临床医学5+3一体化培养150名(单独招生)、临床医学中德实验班15名(二次招生)、基础医学专业(国豪书院本博贯通精英培养)25名、康复物理治疗专业40名和护理学专业20名、MBBS全英文留学生20名。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创新基地,通过创新创业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医学院学子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赛区特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铜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二、三等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银奖,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二、三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特等奖等奖项。

学院紧扣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积极与国际一流医学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目前学院已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等国的知名医学院开展了广泛合作,引进优质师资与课程,搭建学生互换、教师互访、联合研究的国际合作平台。学院率先在国内启动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国际认证(ACGME-I),成为国内首家对标国际参与ACGME-I项目评估的高校。2019年8月12日,康复物理治疗专业以最高认证等级(五年认证期资格)正式通过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的国际教育认证,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取得该项最高期限认证的院校。

2020年,校党委在复兴同济医科的道路上做出重大布局,将同济大学沪西校区400余亩土地划归医学发展使用,促进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在产学研、医教研融合创新发展。2021年以来,学校改造修缮科研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及生活体育设施空间2万余平方米。沪西正在建设成为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医学教育高地、医学创新高地、医工交叉高地和产学研转化高地。经过快速发展,医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已跻身全国医学院校前10%。临床医学专业和康复物理治疗专业被列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同济大学获批教育部直属优质医学院校。

同济医学人将始终怀揣着“梦自医始”的美好憧憬,秉承“精诚济世、明道致远”的理念,坚持同济天下、崇尚科学、创新引领、追求卓越,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奋力书写同济医学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医学院本科教办


推荐阅读

同济临床医学7位教授入选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4-04-09

深化中德医学教育合作,续写同济医科发展新篇章

2024-04-08

同医

精诚济世

    明道致远







微信号|tongji_med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同济大学医学院

微信视频号、B站、抖音、快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