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

2015-07-18 外滩教育



阅读最重要是培养人的自省能力,而奥斯丁笔下的这些女主人公无论性格如何、出生或富贵或贫贱,都有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自省的能力”。本文作者黄勉届是复旦才女,现为泽邸导师,热爱书本和电影。在本期少年书房中,她向我们推荐了一本结集了33位大作家评论奥斯丁的书《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文章由泽邸·七年爬藤微信号授权发布,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文/黄勉届




我们推崇阅读,每天孜孜不倦地谈论阅读,家长们耗费心血为孩子找书、挑书,培养之心可见一斑。您有没有想过,抛开少年时代阅读的所谓“功利性”目的,等孩子长大成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有了自己的阅读品位和喜好、成为了一个终生阅读者的时候,除却庞杂的信息、丰富的知识和令人享受的阅读体验外,读书这件事能给他(她)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我认为是“自省”的能力。


阅读可以让人从方方面面做出反省:我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了什么样?我应该把生活过成什么样?小到自己、他人的人生,大到家国、环境、人类的命运,我有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我有没有获得一颗悲天悯人、洞察世事的心?我是否精神强大、处事得体、为人谦逊?我通过什么方法去追求未解之问的答案?………


这儿就是我要提到简•奥斯丁的地方。


美国著名的南方女作家尤多拉·韦尔蒂曾说:“从日历时间看,简·奥斯丁与莎士比亚的距离很快将小于她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在下一代读者的阅读生命里,她的六部作品将融入浩渺的英国文学海洋中;斗转星移之间,很多年又将转瞬而逝。


而到那个时候,读者是否会因为距离遥远而不再阅读奥斯丁?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快乐是否会不如我们感受的那般强烈?奥斯丁的小说将面临什么样的未来?我们不得而知,就像我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一样。”


至少从现在来看,韦尔蒂的担心有些多余。至今世界各地都有难以计数的“简迷”。她的作品也是高中课堂、大学课堂的必读经典。


纵然奥斯丁的作品无论从故事、语言、风格等来说都魅力万千,但大家都不会否认她的书名流千古是因为她塑造了好几个世界文学长廊里经典的女性形象。


回到刚才所说,我个人认为,这些女主人公无论性格如何、出生或富贵或贫贱,都有一个可贵的品质——就是我上面提到的“自省的能力”。


比如《傲慢与偏见》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即使个性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但心怀“偏见”这么可怕的东西,估计再怎么勇敢也追求不到幸福。但她始终抱持“每日三省吾身”的精神,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是她反省和思考的开始。


再比如《爱玛》里的同名女主角爱玛,衣食无忧、年少无知,因为富贵无事,专爱给别人配对做媒,造成坏果还浑然不觉,在老友的指出下,她不断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事,痛定思痛后不断改正。


所以,奥斯丁的书很难过时,她的故事不沉重,而丈量人物的却是她保有的极高的道德和情感标准。


这里为和我一样喜爱奥斯丁的大人或孩子们推荐一本名人评奥斯丁的书,叫做《为什么要读简•奥斯丁》(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33 Great Writers on Why We Read Jane Austen)(译林出版社),收集了33篇作家们对奥斯丁的“读后感”和“书评”,你会发现“简迷”并不是只有我们普罗大众,还有一众响当当的大家。




以下摘录编辑书中部分内容:


【哈罗德•布鲁姆】:


有些文学作品如昙花一现,然而,奥斯丁作品的魅力却经久不衰。为什么?因为奥斯丁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与莎士比亚一样,她培育了我们的心智。我们像是奥斯丁的孩子,在她的小说中看到并直面我们自身的痛苦、我们自身各种异想天开的念头。正因奥斯丁培育了我们的心智,我们感到她解释了我们何以为我们。她笔下的人物富有个性,体现了她独特的艺术成就,这也是她长久以来备受关注的原因。


【苏珊娜•卡森】:


我们喜欢说我们是奥斯丁小说的读者。不过,从深层意义上讲,是这些小说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成为这些小说的对话者。从遣词造句到情节安排,奥斯丁的整个认知模式都颇具说服力,让我们经常叹服于她那被特里林(Lionel Trilling)称为“世间智慧”的独特魅力。


【丽贝卡•米德】:


什么年龄段适合阅读简•奥斯丁?奥斯丁的小说讲述年轻人的故事——不朽的爱玛•伍德豪斯只有20岁——奥斯丁创作这些作品时——至少完成第一稿时——她还没有故事主人公年龄大:完成《理智与情感》第一稿时奥斯丁只有19岁,写完《傲慢与偏见》时只有21岁。


奥斯丁的小说充满讽刺意味,而讽刺是最容易为青少年接受的一种幽默。或许应该这么说,青少年不妨首先阅读奥斯丁写于15岁时的作品:讲述英国历史上两百余年君主政体的《英国历史》。该书妙语连珠,讽刺味十足。奥斯丁的反讽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初具雏形。


【莱昂内尔•特里林】:


那么,我希望学生如何理解简•奥斯丁?是否可能只将其理解为一次美好的阅读体验?虽然有这样一条美国人最近开始使用的英国惯用语,但我觉得这不是我的教学目的。


在讲授奥斯丁作品的过程中,我向全班同学揭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都喜欢阅读奥斯丁,认为她的小说富含道德意义,然而,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了那些被巧妙地嵌入故事的社会价值观?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理解了蕴含其中的意义?


【W•萨默塞特•毛姆】:


要说奥斯丁哪一部小说最优秀,这不容易。所有的作品都很优秀,每一部作品都拥有一批忠实、痴迷的崇拜者。麦考利(Macaulay)首推《曼斯菲尔德庄园》。一些评论家认为《爱玛》是最佳作品。迪斯雷利(Disrael)把《傲慢与偏见》阅读了17遍。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劝导》最能代表奥斯丁精致、完美的小说艺术。


大部分读者认为《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杰作,我认同这种观点。我觉得,一部作品是否能够成为经典,并非取决于评论家、教授的评论,也不在于作品是否成为大学课堂里的必读书,而是要看一代又一代的普通读者是否喜欢阅读,是否在阅读中感到愉快,收到启迪。


【C•S•刘易斯】:


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是简•奥斯丁小说中的苛严——或者说是坚定,即,在了解真相过程中体现的一种品质。


英国传统道德家使用过的一些抽象名词在奥斯丁的小说中都有:良好的判断、勇气、满足、坚定、有失体统、不体面、慷慨真诚、不该有的不信任、公正的羞辱、虚荣、愚蠢、无知、理性。这些是奥斯丁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与术语。一切都是那么坚定、清晰、确定;用现代标准来看,甚至有些天真。这种苛严当然是针对自己,而不是别人。正是这种态度使玛丽安娜看到自己“缺少友善”,也使爱玛意识到自己“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阿兰•德•波顿】:


奥斯丁没有像牧师那样直截了当宣称自己的道德观,而是以小说家的身份通过叙事技巧和幽默手法打动读者的同情心,引导读者对那些与美好道德相悖的东西产生厌恶感。她并没有“讲述”她认为应该坚持的那些原则是重要的,而是在故事中向读者“展示”为什么原则是重要的;我们被故事牢牢抓住,觉得好笑而有趣,盼望早点吃午饭,然后可以继续读故事。


【莱昂内尔•特里林】:


马德里克教授指出,大家都误读了《爱玛》。我觉得他可能是对的,因为读懂《爱玛》的确不容易。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虽然喜欢阅读有难度的作品,但是,《爱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难。普鲁斯特的小说很难懂,是因为作者思想复杂深奥;乔伊斯的作品也有难度,因为作者采用了各种复杂的叙述手法;卡夫卡的作品也不容易理解,是因为作品将各种交流方式和观念糅合在一起。不过,这些作品的难度基本上属于文字层面,因此,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最终依然能够读懂其中意义。


可是,我们很难克服《爱玛》的阅读困难。我们永远弄不懂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夜里读完作品,当时感觉已经明白,但第二天醒来再看作品时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好像故事发生了变化。


雷金纳德•法雷尔阐述了阅读《爱玛》的种种困难,并把它与《傲慢与偏见》进行了比较。“如果说阅读12遍《傲慢与偏见》让你重新经历了12次阅读的乐趣,那么,以同样次数阅读《爱玛》也会有同样的效果,所不同的是,阅读的乐趣重复出现,而且每一次都产生不同的意义,最后你觉得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仿佛每一次都是第一次。”因此,即便你已经读了12遍,也不见得已经理解这部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她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傻瓜、恪守传统的人、俗人以及柯林斯先生、沃尔特•艾略奥特、班内特太太。她用几笔就勾勒出这些人物的特点,一个个生动的剪影跃然纸上,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对于这些人,奥斯丁从来不给他们任何借口,也从不给予他们任何同情。


像朱莉娅、玛丽亚•伯特伦这两个人物,故事一旦结束,我们也就忘记了;但是,我们记得伯特伦夫人总是“坐在那里,呼唤着她的哈巴狗,生怕它把花圃给弄乱了”。奥斯丁对这一切设计得完美至极。格兰特博士喜欢嫩鹅肉,可是后来他“一周连吃三次大宴以致中风”。有时候,我觉得她塑造的这些人物自诞生那一刻起就是为了让作者对他们痛加鞭笞而存在。


【王丽亚(译者)】:


奥斯丁将古老的婚恋题材置于一种开放状态下,让读者在感到满足的同时依然保持期待。产生这种愉快感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她的小说强调个人教养对幸福婚姻、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


要扫除因认知能力、处事方式的偏差而产生的内在障碍,不能依靠个人意志或是某种机缘巧合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人物自身良好的教养和性情,如,正确的判断力、温和的性情、对他人的理解、得体的言谈举止……


虽然奥斯丁的小说原著与电影改编存在差异,但是,电影改编本身凸现的差异恰恰表明影像技术无法替代文字。一幅影像固然可以讲述上千文字才能说完的事件,但是,它无法取代文字尽显人类心智与想象的魅力。可以观看改编电影,但是,请记住,如果不阅读小说本身,你会失去享受那些闪烁在字里行间的诗意。


结语:


傲慢偏见,理智情感,那些聪明机警的少女,总是在奥斯丁的笔下迅速成长、追求幸福。声响之门,羽毛水笔,两百多年以后,还是有好奇的游客造访她位于汉普郡的故居。


奥斯丁是永恒的话题,虽然她的小说讲的无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为何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读奥斯丁?因为她写尽了身为社会附庸的女性的“生存简史”。她借由一个单纯得有点狭隘的地方风土志的叙述手法,以风趣、讽刺、又充满洞见的文学语言,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释得淋漓畅快。读奥斯丁的小说你一定会讶异,一个安静憨厚的乡下阿姨居然这么懂人心、人性!


不过,当今的姑娘肯定要读、爱读奥斯丁,因为她的书里有太多精彩的“淑女守则”,肯定契合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


奥斯丁六部作品


(出版于1811年至1818年之间)


《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

蓝思等级:1120L




《理智与情感》

Sense and Sensibility

蓝思等级:1160L




《傲慢与偏见》

Pride and Prejudice

蓝思等级:1100L




《爱玛》

Emma

蓝思等级:1080L




《曼斯菲尔德庄园》

Mansfield Park

蓝思等级:1180L




《劝导》

Persuasion

蓝思等级:1120L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SAT群,请戳“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