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阳光·科普大赛】参赛作品⑫ | 下肢骨折后怎么进行负重训练

“医疗质量康复同行”阳光科普大赛参赛作品展示活动开始啦!>>

为拓展医学科普研究理论与实践,促进医学科普知识向全社会传播,弘扬医学科学精神,传播医学科学思想,倡导医学科学方法,在“8.19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我院以“医疗质量康复同行”为主题,面向全院开展科普征文大赛,来自不同科室的“科普达人”们积极投稿,经科室审核筛选后,确定23个参赛作品入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展示入围作品,快来看看有没有你感兴趣的作品吧!


今天展示的科普作品来自

骨与关节康复一科 

仲荣洲

一起来看

↓↓↓

很多下肢骨折患者都有这样的问题,骨折术后什么时候负重,负重对骨折有没有影响,怎么进行正确的负重?


01骨折的动态稳定性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知道,骨折愈合需要一个稳定的力学环境,在稳定的力学环境中,骨折断端才能够成骨直至骨折愈合,而不恰当的负重运动,可以影响骨折愈合,从而导致骨不连、骨不愈合,要了解骨折术后什么时候负重,就必须知道骨折断端是不是稳定,特别是运动时候的稳定性,我们称为动态稳定性。


02如何判断骨折术后负重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骨折的动态稳定性受众多因素影响,如骨折类型、骨折愈合程度、骨折固定情况,负重及运动方式等。因此,目前对骨折术后负重时间的判断主要有两种:

经验法

经验法,就是根据一般骨折愈合时间来确定,比如胫骨的愈合时间为3-6月,因此负重时间一般定为3-6月。

动态评估法

动态评估法,使用超声、X线等影像设备,检查骨折断端,并在模拟功能运动中判断骨折断端的稳定性。


03下肢骨折后负重等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骨折愈合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造塑性的阶段,一定的应力刺激能够促进骨折断端的骨痂改造塑性,强度增加。也就是说,如果负重的时候骨折断端稳定,那么,这个负重运动对骨折愈合是有促进作用的,相反,如果负重运动时不稳定,那么,这个负重运动就不利于骨折愈合,甚至会导致愈合的组织再断裂。


知道了这些道理,再结合估计或评估的结果,我们可将下肢骨折后负重等级分为以下种:

不负重

不负重(Non-weightbearing),在不负重状态下,患腿不受力(体重的0%)。保持你的患腿离开地面,避免地面或其他物体的反作用力。

接触负重

接触负重(Touchdown-weightbearing),患侧足在休息时可以触地,但是禁止行走时触地。

趾触负重

趾触负重(Toetouch-weightbearing),在保持平衡的状态下,患侧足趾可以轻触地面(体重的5%-10%)。该负重下患者切记仅能用足趾触地,抬起足跟想象足跟下有个鸡蛋,不可踩碎。趾触负重阶段患肢不能出现疼痛,如出现疼痛,应立即停止指触负重。此期患者维持负重量直至骨痂进一步生长。

部分体重负重

部分体重负重(Partial-weightbearing),顾名思义将身体部分体重分担到患腿(体重的20%-50%)。此时患者可以脱拐双腿站立,使膝关节静态受力,但是禁止脱拐行走。

趾触负重与部分体重负重
可耐受负重

可耐受负重(Weightbearing as tolerated),将身体大部分体重甚至所有重量分担到患腿(体重的50%-100%)。此时患者多数已过渡至单拐行走,调控以耐受为准。

完全负重

完全负重(Full-weightbearing),患者可负重自身体重的100%,允许正常行走。下肢的负荷随人体的运动和步态方式有很大的变化,膝关节站立位的静态受力(双足着地)为体重的0.45倍,而行走时可达体重的3.02倍,上楼时则可达到4.25倍。


Tips

骨折的愈合受许多因素影响,特殊类型骨折愈合时间会延长,需根据医嘱决定负重量及负重时间。


04精准负重方法

目前医疗实现精准负重的方法以使用电子体重秤为主,具体步骤如下。





1.使用电子体重秤测定患者自身体重。测定时不拄拐站立在电子体重秤上,使用健侧下肢支撑身体。记录数值。



2.通过计算得出自身体重10%、20%、30%、50%的数值。



3.在电子秤旁放置一个与电子秤相同高度的平板支撑物。健腿站在支撑物上,患腿分别使用足趾、前脚掌、全足不同姿态接触体重秤,体会各读数与自身采取姿势之间的关系。


Tips

精准负重仅适合在治疗师监测下进行,使用支具可以降低骨折及肢体局部受力,负重量可相应增加。



供稿丨骨与关节康复一科

编辑丨宣传文明办




医院 概况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即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2007年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揭牌落成。医院隶属于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是上海首家公立康复医院、首家纳入上海申康市级医院发展管理平台的康复医院和首家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医院是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首批工伤康复定点机构,首批获得GCP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备案单位,也是康复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基地。目前,医院已成为国家省(市)级三级残疾人康复中心、全国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机构、全国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资源中心、中国康复医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普示范基地、国家级康复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医院被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连续五届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获“市五一劳动奖状”等称号。


医院拥有松江、浦东两个院区,松江院区占地面积396亩,一期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目前核定床位360张。医院现有职工690余名,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员工近200名,具有高级职称员工67名。医院拥有由中国工程院戴尅戎院士、顾玉东院士和美国医学科学院励建安院士领衔组成的专家顾问团;以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中组部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等高水平专家领衔的人才队伍。医院建立了以康复医学科为主体,由内、外、妇、儿等共同支撑的康复服务和临床保障体系;秉承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相结合的全面康复理念,形成了以“神经康复、骨与关节康复、心肺康复”为重点,以“儿童康复、肿瘤康复、妇女健康康复、视听觉康复”为特色的“七大康复中心”学科建设规划;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医院采用联合学科团队服务模式,开展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心理治疗等完善的康复治疗项目,在康复早期介入,改善身心功能障碍,重建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领域具有雄厚实力。医院年收治上海市80%左右的工伤康复患者,职业康复后的再就业率达78%,同时,积极发挥区域性工伤康复示范机构作用,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工伤诊疗中心。


医院建有康复医学基础研究中心、智能康复临床研究中心、转化研究中心等三个科研平台,重点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神经调控与脑功能康复、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相关研究。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发表了高水平论文数十篇;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多项科技奖项。医院配有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近红外脑功能仪等国际先进设备设施。依托同济大学建设一流的康复医学基础研究平台,设立一流的大型仪器设备研究平台,一流的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以及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配备有完善的SPF级动物实验中心。


医院致力于培养卓越康复人才,2018年正式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与同济大学共同建设康复治疗学系,创建“2+2”(大学2年、医院2年)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化精品教学。2019年,医院牵头建设的康复治疗专业通过了世界物理治疗联盟(WCPT)教育机构最高等级(五年)的认证;2021年,康复物理治疗专业申报教育部国家一流专业。同时,医院与30余所境内外高校建立了临床教学合作关系,每年承担200余名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


医院二期扩建工程是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2020年正式开工,计划于2023年竣工,建设完成后医院将拥有1000张床位。未来,医院将继续着眼于上海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大局,注重体现龙头引领与示范辐射效应,建成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集康复医疗、康复教育、康复科学研究和康复医学工程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建成整合预防、治疗、康复技术,提供全周期医疗服务的残疾人健康管理中心;建成培养卓越康复人才、研发关键康复技术的研究型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市阳光康复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