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2020年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奖者风采展示



同济大学2020年度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最终评审

于5月9日下午在腾讯会议线上平台成功举办




2020年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系列活动以“传道授业,怀恩济世”为主题,以弘扬尊师重教、尊重科学的治学精神;抒发热爱导师、热爱专业的真挚情感;传承自强不息、严谨治学的同济精神为目的,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号召,展示我校“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们的风采。本次活动在进行了一系列好导师事迹宣传基础上,开展了网络投票和线上评选环节,结合网络投票和线上展示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9名“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线上评选回顾

本届“我心目中好导师”系列活动自4月起在全校范围开展以来,得到了各学院老师同学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最终评选由各导师的学生代表进行5分钟的线上视频展示。在最终评选环节,除评委老师外,还有由各个学院31名学生代表组成的大众评审团,根据现场展示为每一位导师打分。




滑动查看更多

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曾提到:“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做好老师,是每一个老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每一个老师的理想和追求。我想,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

通过学生代表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老师有的思想深邃,虚怀若谷,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引导学生;有的胸怀天下,竭心尽力,如舐犊情深般爱护学生;有的德学双馨,涵养深厚,用温润的人生哲理感染学生。导师如雾海中的航标灯,指引学生前行,如和煦的春风,温暖学生的心灵。不管他们从事什么领域,教授什么专业,这一刻,他们都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让我们走近2020年度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获奖者

感受好导师们的风采!


“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风采展示





李博峰,教授,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任博士生导师7年,主要从事卫星精密定位与导航位置服务理论及应用新技术的研究。2010年3月获同济大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完成博士后经历。2013年5月被聘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担任博士生导师;曾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担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担任同济大学国际交流合作部副部长,科研管理部副部长(兼)职位;2019年12月担任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职位并工作至今。2015年至今担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理论委员会(IAG-ICCT)成员,国际大地测量协会Working Group (IAG-WG 4.4.2)成员;2018年担任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大地测量与导航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年担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第五届理事会"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检索70余篇,EI检索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各10余项,出版专著“混合整数GNSS模型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获美国ION-GNSS优秀论文奖、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等奖励及荣誉30余次。






陈启军,1987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自动控制系,199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曾作为客座教授在德国University of Hagen做客座研究(2002)国UC Berkeley访问学者(2008)、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问学者(2010)、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2012)、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2018)。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自动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集成自动化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中日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中美NIH国际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及各类省部级重点项目10余项。出版编著2本,专著1本,发表论文170多篇,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计划、上海市曙光跟踪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机器人、无人驾驶、视觉计算、机器学习等方面研究。






许长海教授系同济大学海洋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多次主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南海及西太平洋构造、盆地及油气资源与裂变径迹年代学等学术研究方向造诣颇深。许老师治学严谨,事必躬亲,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循循善诱,充分做到了一名人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受到我院广大同学的普遍好评。许老师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过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高度重视授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广泛的影响。许老师对待学生关怀至微,不仅在学术指导方面,在学生的生活与安全方面也极为重视,有利地保障了学生们的综合进步及全面发展。






陶涛教授自2005年担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以来,她用严格的标准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指导同学进行学术研究。陶老师始终坚持在第一线教学,陶老师还担多项任行政职务,如中国自然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2018级博士班班主任、研究生第十八党支部支部书记。陶老师在科研上卓有成就,2014年与其他老师合作在世界知名期刊《Nature》上发表《A Sustainable plan for China's drinking water》文章,同时多次在领域著名期刊上发表高影响文章。同时,陶老师多次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863”重大项目等,为国家给排水事业做出卓越贡献。陶老师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使课题组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深受课题组同学爱戴与尊敬。






刘海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专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数控加工技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与精密检测技术。长期从事重大装备、复杂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及其精密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承担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等50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多项研究已经成功转化成工程技术并应用到汽车制造、包装、地铁等行业,攻克了领域内的多项技术难题,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会议上发表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4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为社会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多人。






郝洛西,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生导师,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副主席、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照明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郝老师长期致力于光、视觉、颜色与照明设计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工作。近年来立足于国际照明研究的前沿阵地,以极地科考、医养建筑空间为重心,开展了一系列人居健康光环境相关的前瞻性、交叉学科创新研究与工程实践,是国内外光健康学术领域的重要引领者;郝老师学术造诣深厚、水平卓越,多次取得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十三五”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内的大型科研课题十余项,获得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2010上海世博园区夜景照明规划与设计、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中心镇区夜景照明规划、杭州西湖景区夜景照明规划、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采光改造以及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校园灯光改造等代表性夜景照明项目。






杨晓光老师,同济大学二级教授、国家一流专业“交通工程”及拔尖人才培养责任教授(PI),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主要带头人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交通运输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上海市领军人才、同济大学教学名师,获得上海市育才奖等;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五部委“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提升行动计划”专家组专家、上海市等多城市发展顾问。杨老师在学术上以追赶超越国际科技先进水平、破解我国交通难题为追求,创立了“交通设计理论与方法”,开辟了“新一代智能车路联网与协同交通控制”、“交通服务”和“交通工程2.0”等前沿研究领域;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与“863”等研究计划17项,发表论文400余篇(SCI、EI收录1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余项等;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我国新一代交通运输系统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做出了瞩目贡献。杨老师从事教育科研近40年,学术造诣深厚,社会服务多样,牢记中国大学教育使命与责任,始终把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潜心培养拔尖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已培养了10名博士后、70名博士、150余名硕士、1000余名学士,为交通事业发展输送了大量创新型领军人才;其中40余人为国内外一流大学教师,50余人为国内外交通运输部门高级专家。杨老师慈爱,“因材施教”,给予学生“有温度”的教导,全面帮助学生解决科研、学习与生活等方面的困难,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李国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1995年被评为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30多年一直工作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从事多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钢结构抗爆等方向的研究。主编了我国首部国家标准《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引领了我国钢结构抗火技术的发展;主编了国内外第1部《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技术规程》,主持了我国第1个完全自主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打破了国外对这种结构用于地震区的限制。他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中国大飞机总装厂、广州新电视塔、上海闵浦大桥等数百项国家重大工程,并促进了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在我国高层建筑中广泛应用。他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SCI收录论文189篇,EI收录论文386篇。主持编写10部国家、行业协会或地方工程建设规范,取得国际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4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一等奖8项。2018年当选比利时皇家科学与艺术院外籍院士,为该院技术学部第一位中国人。他还建立了我国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制度,获国际互认,有力促进了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排名第1);负责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及《钢结构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1,第2);负责的《工程结构荷载与结构设计原则》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负责的团队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






史玉玲,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上海市“临床医学科技创新奖”等,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银屑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计划”自然科学重大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本领域专业论文60余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编皮肤病著作多部。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此次评选过程中,无论参评的师生还是点赞的同学,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生情,既为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而感动,也为同学们的深情感恩而动容,相信评选的过程比评选的结果更为重要。此次参评的每一位导师都经过了学生推荐、学院遴选,他们深得学生厚爱,是同学们心中的骄傲!


“好导师提名奖”获奖名单

(以上排名均按学院首字母排序  不分先后)


你可能感兴趣:(点击标题可直达哟)
近期活动
“夏”一站,同济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2020年优秀学生暑期学校活动通知
【“夏”一站,同济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2020年优秀学生暑期学校活动通知
【“夏”一站,同济 】法学院2020年优秀学生暑期学校活动通知
中国青年报连载刊文:《习书记鼓励我们要多尝试学科交叉研究》
博士生线上沙龙 | 养生,不止眼前的枸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