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年时》这套最优秀的青少年科普读物推荐给你!

枣妈团队 枣妈和恺摩
2024-09-07

首先,基本信息镇楼~


杂志介绍 


适读年龄:9-16岁
类型:科普/主题式深度阅读价格:团购福利价399元 (2022.2.1起调至499元)期数:全年12期





 
为什么要推荐《少年时》?不只是因为它:

由跨国团队全球组稿精心制作

集结了5大洲20多个国家400余位签约作者

网罗了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为孩子创作

覆盖9大知识领域,涉及学科多达100+

涵盖了划时代的前沿科学研究和新锐的人文艺术观念



更重要的是,《少年时》与大多数科普书很不一样,非常不一样。
 
它从来不靠哗众取宠的内容来博眼球,一向本着科学求真知的精神。看似高冷,实则充满了幽默感。一旦你get到了,这种真趣和格调就会让你品味持久,久到离谱。
 
而且它包罗万象。

从2015年出版的第1期《宇宙大探索》到目前出版的第80期《构建自己的“知识图谱”》,可以说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所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恐龙复兴》《宇宙大探索 寻找外星人》《猫和狗》几乎都囊括了;

还有家长希望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你懂的),比如《我们该怎么学习》《数学在西方》《写作,为文思打开另一扇窗》也都囊括了。

这是《少年时》到目前为止出的所有80本书封面集合👇,如果摆满家里的书架,也是很壮观的景象。


而且《少年时》还在每月更新一本,总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话题加入。可以说一套《少年时》在手,父母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去淘书了,省力、省心又省钱啊。
 
从孩子获得的知识量上来看,《少年时》的性价比相当高。况且,“双减”后课外班的空缺,和家长心里的不安全感,需要由更高效的学习方式来填补。
 
如果你以为物美价廉就是《少年时》全部的优点,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还都只是冰山一角!
 
有很多各行业大咖都是《少年时》的忠实拥护者,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李祖文

深圳市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

创新又聚焦孩子关心的话题、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叙述、领域知识与缜密思维统合,没有说教,只有浅浅道来的述说,这就是《少年时》的样子,也是少年读物该有的样子。

周益民

特级教师,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0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少年时》筛选的是当下正热议的现代科学和人文学科话题,把最新的信息价值、思维方式传递给读者,是关于某一领域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专题探究。

李录

美籍华裔投资家,巴菲特合作伙伴芒格家族资金管理人,2020年入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科学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能让青少年读者真正看懂。这一点,《少年时》做到了。我作为一名资深科学爱好者,读《少年时》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乐趣。

李一诺

盖茨基金会中国主席,奴隶社会和一土教育创办人

《少年时》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真正的领域专家撰写的内容+清晰优美准确的中文,本来就已经难得;每一期阐释当下世界面对的重大问题背后的科学和体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三川玲

童书出版人,教育作家,童书妈妈三川玲创办人。

学习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来越快。我看着《少年时》那些可能会让少年们如饥似渴的题目,就像看到几十颗雪球,孩子们来到这长长的雪坡,他们的雪球会越滚越大。

张明舟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生命树童书网”创始人

《少年时》旨在培养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原创高品质科普读物中独树一帜。《少年时》既关乎思想也关乎心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先锋媒介和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吴进远

高能物理学博士。

与大多数的少儿科普读物相比,《少年时》的内容比较深,但并不难读懂。我们这些成年人,读了都会发现学到很多新知识,而没有“这些我全知道”的感觉。

海上云

工学博士,资深旅美科普教育专家,诗人。

在《少年时》,有一批成年人,希望能和少年们一起学习和探索科学,从宇宙的奥秘、生命的起源,到芯片的制造、意识的基础和人工智能。世界有多大,我们的好奇心就有多大。

让-皮埃尔·博笛

法国科学家,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读科普书刊可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跟踪最新科学进步。即使所读文章不是100%都懂了,但眼界开阔了,思维才能活跃,这是终身受益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少年时》 选题丰富,注重最新科学研究的特点,对青少年读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李晓明

科学新媒体《知识分子》/《赛先生》内容总监

《少年时》带领青少年站在科技进步的最前沿,让孩子们不自觉地在生活的世界里探求科学的奥秘,收获系统性的知识,自己去分析比较,并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实属难能可贵。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你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一套科普书嘛,至于这么夸?想知道《少年时》如此受欢迎的原因,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恍然大明白了。

几年来,读者们都在好奇一个问题,如何能更好地“使用”《少年时》,把它当作孩子学习用的工具书,正如下面所描述的这样:

    资深读者家长

《少年时》就是因为题材和内容都涉及太广、太丰富了,每本书的难度也不一样,一口气买了全套,不知道按照什么顺序给孩子读才是最好的,逢到学校要求做项目,明明在《少年时》看到,又不知道在哪里下手找。

小多《少年时》   

意见收到,这就给大家安排上!

 
于是,我们充分考虑到读者不同的需求类型,对《少年时》已出版的80本书进行了分类,特别适合收藏起来日后慢慢查阅、检索和参考。
 
除此之外,关于教育改革、未来职业选择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一些启发式思考,也是老读者们反反复复提到并关心的话题,我也一一道来。



01

少年时虐我千百遍

我依旧待它如初恋


好多读者反映,《少年时》作为青少年科普书籍内容是不是“太难了”?这种质疑声从出版初始就一直伴随着《少年时》前进的脚步。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对于科学爱好者和学者们来说,《少年时》就是一套优秀的“闲书”,丰富视野用的;

对于正在求学的青少年来说,《少年时》就是一套无论在何处都找不到的妥妥的高品质学习资料啊。
 
学习哪有简单的?学习的本质是我们调用大脑资源去习得新知识的过程,是战胜大脑天生惰性的过程,当然不会觉得容易了。如果总是给孩子看简化的读物,一生形成的用脑习惯也将是趋于去找容易的来学习。
 
给孩子挑选课外科普读物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用哗众取宠的内容去唬弄孩子和家长,不矮化儿童,是《少年时》做内容一贯坚持的原则。

 
《少年时》是如何做到“不矮化儿童”的呢?
 
大多数人可能并不了解真实的科学研究的过程是怎样的,如果单用难度来衡量的话,科学研究的难度和科普书之间差了一座喜马拉雅山的等高距离


就拿难度被“吐槽”最多的《探究意识的本质——神经生物学的视角》这本书来说吧,很多家长看到书的名字就望而却步了:孩子能看得懂吗?大人都不知道啥意思。


这也不能怪你,因为对大脑意识的研究是人类科学史上公认的难题,是人类认识自然“最后的疆域”。
 
简单来说,你并不知道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你的脑子自己也不知道,你并不知道你的脑子不知道,但你和你的脑子确实都不知道。这些问题一般人不想,但是孩子们的好奇心还没有泯灭的时候,他们脑子里会产生各种各样这样的问题,而这些,也是科学家们在思考的问题。
 
这就是人类科学家费尽心思也没研究明白的最前沿的领域,你说能不难吗?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话题,《少年时》却勇敢地向孩子们递出了橄榄枝——而且是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探讨科学问题的方式。
 
仅这一本书里,《少年时》就邀请了十几位知名学者撰文,其中不乏一些此领域的大咖,比如复旦大学知名的计算神经科学教授顾凡及,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杜久林,美国德裔神经科学家克里斯托夫·科赫,意大利米兰大学生物医学与临床科学系教授马塞洛·马西米尼……

左右滑动


对于热爱科学、喜欢探究的孩子来说,看这本书绝对能让人肾上腺素勃发,气血上涌。
 
但如果以难度论,这本书也只能算是为孩子在山脚下开了一扇门而已。可不要小看了这扇“门”,作为承载了科学启蒙功能的科普书而言,把“门”开在哪里很重要。《少年时》是绕着山脚想办法,而大多数普通科普书能做到的,仅仅是坐在家里拍着孩子的肩膀,指着遥远的西藏说:

看,那里有一座喜马拉雅山。
 
至于上山的路,需要孩子长大后自己再去慢慢摸索。
 
攀登科学的山峰,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了《少年时》,孩子定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就是《少年时》不矮化儿童的方式。可以做到这点,《少年时》编辑部也必经千锤百炼和下硬功夫。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没有必要“妖魔化”《少年时》的难度,它本质上还是给青少年看的科普读物,只不过离真正的科学更近了一些,而且事实上它也并不像传说中的那般“难”,在深入浅出这方面,《少年时》反而是一年比一年做的更好

我说这话的依据就来源于👇这张近等腰三角形的图。


《少年时》迄今为止出版的80本书,不是每一本都像前面提到的《探究意识的本质》那么“难”。编辑们将所有书大致划分为3个等级的难度,于是我们发现大部分书都是中等难度,甚至还有相当部分属于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真正比较难的内容比例是最低的。
 
为了让大家对不同难度的书一目了然,我们按照难度对已出版的80本书进行了归纳,下面这张图你可以保存起来,便于日后参考👇


有的家长说,我不想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只要让他了解最基本的科学原理,做一个懂得科学地学习和生活的人就行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图中难度1的主题完全可以成为入门读物,满足你的需求。

如果你想更进一步,让孩子了解更多科学前沿应用,对自然有一个更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读懂艺术的话,那么难度2的书是你一定要给孩子买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研究型”的好奇少年,渴望了解更深层次的科学原理和发展规律,那么就勇敢地挑战难度3的内容吧!

当然,这也只是粗略地按照每本书的主题和内容难度进行了横向的划分,为了便于读者家长们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进行选择;如果从每一本书中平均十几篇文章纵向来看的话,每篇文章的难度也都是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

即使是像《探究意识的本质》这样的书,前面几篇文章也是相对好理解,不需要特别的阅读能力和知识层次的。孩子可以看到哪儿,就是哪儿。

在如何平衡科学与难度之间,少年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从2015年到2021年8月底,只看《少年时》系列丛书的内容难度分布,根据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出,早期的主题内容难度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整体难度是增大的,在2019年难度达到一个峰值,从去年开始连续两年都有所回调。
 
同时,中等难度主题的比例从2016年开始大幅增加,这个对内容难度的调整,可以说是十分照顾读者了。


事实上,难与不难,很多时候也在于大人怎么去看待。在对一个主题或者一本科学读物盖棺定论之前,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我是否相信孩子未来在思考能力和认知水平上都能够超越我?

凡事没有经过尝试,用科学的话说,就是没有经过实验论证,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去轻易下结论,是我们这届家长最常犯的一个错误。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也不相信孩子未来能够去解决,那还有谁能够做到呢?如果一个方向不行,换一个方向再试呗。反正《少年时》有80本书100多门学科呢。
 
教育孩子和搞科学研究有点相似,总得有股子坚持不懈、越挫越勇的精神才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矮化儿童是《少年时》的坚持,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它所寻找的“伯乐”也一定是紧跟时代步伐,不矮化孩子的认知和重视孩子的梦想的大人。



02

科学家都是表面严肃谁心里还不是个逗逼


你以为科学家写出的文章都是整齐划一的高冷范儿吗?一开始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我看了《少年时》,尤其是《一往无前的人工智能》这本书,莫名被戳中了笑点。
 
本人不才,也在中国科学院进修大数据心理学专业。在上到“神经算法模型搭建”的课程时,作为文科生出身,确实也曾一度怀疑人生。如果按照我的课件内容(版权保护,不便展示)来给孩子讲的话,估计孩子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大门还没打开,就已经关上了。
 
但是在这本书里,海上云老师,一位工科博士+高产诗人的跨学科学者,极尽语言之能事,来幽默地表述人工神经元模型的工作原理,在小读者面前俨然一副亲切憨厚的理工男表叔模样,让人一点也不觉得知识的枯燥,反而有点好笑。


还有《从静电、动电到“飞翔”的电》这本书中,好多用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物理学原理、公式,难记又难背。作者用一个“高斯法楞培”高度概括,又上口又好记,还让我差点笑断了气。



再比如,在《论争改变世界》这本书中,作者将玻尔和爱因斯坦这对物理学界顶流CP之间争论不休而又友谊长存的一生,套用《刀剑如梦》的歌词来形容:

虽然是暴露年龄的一首歌,但就算没听过,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

在笑声之余,我看到了学者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普的热情,对孩子们的关爱,以及全体少年时编辑们为了拉近科学与读者的距离,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事实上,《少年时》每本书里的文章,都尽量用简单直白的方式,来表述复杂深奥的科学原理。科学的普及,无论《少年时》还是读者,都走在一条需要不断进步的路上。


03

追热点追到腿软

押题押到手抽筋

全球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在蓬勃发展,可以说,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一场“新能源革命”。
 
前阵子大火的新材料电池“钠离子电池”问世,让个别企业在“双碳”政策下抢占了市场先机。

这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
 
在理财投资方面,新能源、电池类的股票基金一直是最热门的领域。
 
在生活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你家开的电动车,很有可能装的就全部是钠离子电池了。
 
如果你能看得再远一点,新能源、新材料必然是未来最抢手的专业和职业领域之一。但是这和《少年时》又有什么关系吗?
 
巧了。
 
在2020年7月的第67期《21世纪的新材料》中,材料物理学博士刘涛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21世纪新的材料基因组技术原理,并预言很快会有新型材料的电池问世。


《少年时》又双叒叕提前压中了热点,为我们准备了优秀的学习资料,不多不少,也就早了一年。
 
从2020年开始,我们就总听到有关于“芯片”的消息,硅芯片技术已经达到了物理极限,而这与每日和我们朝夕相伴、寸步不离的手机有着莫大的关系。可以说整个人类文明都在呼唤突破性技术的新材料芯片诞生,甚至有人认为新材料芯片有可能成为引发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导火索”。
 
而在芯片技术成为大众关心的热门话题之前,《少年时》早就已经在计算机、半导体芯片、人工智能方面作了多个专题的探讨。


再说最后一个例子。

今年4月份,一直热衷于研究“脑机接口”的马斯克——就是那位总惦记着飞上太空的特斯拉创始人,通过新公司Neuralink公布了一段3分多钟“猴子玩游戏”的视频。这段视频让全世界哗然,因为这是人类科技首次突破读取灵长类动物脑电波的限制,在人类与机器实现“脑机交互”之前,率先实现了“猴机交互”。
 
但一直追随《少年时》的读者们看到这样的新闻并不会感到惊讶,反而已经淡定地掐着表等待下一次的技术突破了。因为早在2016年,《少年时》就在《人类升级2.0》这本书中,给出了科学家预测的“脑机接口”时间表。

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实际的科技发展速度和预测的差不多,稍微早了一丢丢。


《少年时》真是名副其实的热点王yyds啊。而且这个热点可不是什么娱乐八卦花边新闻,是真真正正影响我们生活和人类发展的大事,能做到前瞻性和如此高度的青少年读物可不多。
 
当然我还要再提一次,一直被《少年时》读者们所津津乐道的“押中高考题”的故事。
 
向上滑动👆

虽然在别人看来,《少年时》始终踩着前沿科学的脚步,轻轻松松就能“预测”未来的能力真是厉害,但《少年时》的编辑和作者们内心却对此不屑一顾,他们的目标可是星辰大海,踩中几个热点、押对几道高考题算什么,顺道而已。他们明确表示,这既不是他们的初心也不是他们的目的。





04

占领科学的高地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说《少年时》对热点“不屑一顾”还真不是凡尔赛,它只是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而已。
 
从科学研究到发明创造再到投入市场进行商业化开发和应用、造福我们的生活,这个过程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从未间断过。你已经习惯了享受这个过程带来的结果,把它看作是一种合理的存在,甚至熟视到“无睹”。
 
在《少年时》出版过的书中,几乎每一个主题都从不同角度,用科学的方式讲述着这个过程和其背后的原理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医学领域也好、工程领域也好、航空航天领域也好……这些过程和其间的规律,是看似单纯的知识背后,《少年时》最希望能够传达给小读者的。
 
知道这些有啥用么?
 
孩子能够学会用宏大的视角去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了解到什么是不一样的社会分工;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未来立志于成为什么样的人。尽早找准自己的定位,减少在闭塞的学习环境当中所感受到的对未来和自我认知的迷茫,更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甚至中年危机(难怪有人说《少年时》也是《大学时》,哈哈)

这是比单纯的知识更有用的东西。《少年时》真是深谋远虑,居然想到了人的一生,这样的“想到”简直太有用了!
 
如果孩子是研究型的储备人才,那么《少年时》书中所讲的实验方法、理论、公式,就一定要了解;如果不是也没关系呀,谁说《少年时》只能给立志成为科学家的孩子看,从它的发行遍及中国95%以上的城市就可以看出,中国家长们是有长远目光的。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再来看一张图。


我们可以将所有学科按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这三类进行一个划分。(人文社会学科属于基础学科,但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晰,我们单独拿出来说)
 
《少年时》的书虽然都是主题式的,但是内容也有不同的侧重。

更偏向于基础学科的内容,对提升孩子现阶段的学习成绩无疑是最有帮助的,并且也最适合“研究型”和“好奇型”孩子的需要。

而实际上整个社会现在最热门、最缺人的职业,大多来自于应用学科。从主题看,这一部分内容在《少年时》里,可是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非应用主题来看,也在很多文章中涉及到实际应用。
 
而人文社会学科的内容,和基础学科一样,不管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学习并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为它是人格构成的底色,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
 
我们不是常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具备科学思维、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吗,原来少年时的内容安排一直是符合这个教育目标的!它每一期的书名上面就赫然写着它的宗旨:科学思维 人文素养。


只不过《少年时》也藏了一点点自己的小心思,那就是稍微加大了偏基础学科的内容,让它在整体比例上与应用学科旗鼓相当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基础学科一向是整体学科发展的前沿,对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能拿诺贝尔奖的,都是在基础学科中有所突破的——那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正是因为这样,而且人类在基础科学方面已经有近百年没有过重大突破了,所以才更亟需天赋型选手的加入。

或许《少年时》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天才少年,希望成为激发他们天赋的一柄利剑。
 
对于其他有梦想和追求的孩子来说,多了解基础学科的知识也是有利无害的。孩子在求学阶段,能够更多地掌握基础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应用学科职业领域才能更占有优势。
 
既然聊到了职业选择这个话题,我知道很多家长都特别关心这一点,我们现在教给孩子的知识,包括《少年时》的这些书,究竟能给孩子未来的职业选择带来哪些帮助呢?



05

关于未来职业

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


很多家长一提到未来让孩子从事什么工作,就一个头两个大——感觉找工作越来越需要碰运气,谁知道未来什么职业最吃香。别急,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目前求学和就业的趋势是什么样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点大家都有所共识吧?
 
由于科技创新所应用的主要领域是互联网产业和制造业,所以相应的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类专业(工科)的学生数量逐年上涨。
 
根据启德教育在2020年发布《中国学生理工科留学报告》显示,理工科留学申请量逐年上升,2017年首度超过商科,2020年计算机科学为理工科留学十大专业之首。


除了计算机科学,理工科留学热门专业还有哪些呢?报告中说,最受中国学生青睐的理工科专业还有:信息系统、数学、电子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建筑学等。
 
而这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就职倾向多集中在IT/通信/电子/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从实际的就业情况来看,显然也是信息和工程类专业更具优势——至少在中国的情况是这样,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中国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
 
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通过近三年各专业失业量、就业率、薪酬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情况,将专业分为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

绿牌专业
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红牌专业
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说到这里,肯定有些家长会疑惑,难道我的孩子不擅长理工科专业,未来就没有出路了吗?当然不是。
 
实际上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渐成熟,未来会有很多创新职业涌现,也更需要具备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近些年的就业情况,至于对未来有多少参考价值,也取决于你能看到多远。
 
根据麦肯锡今年1月份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技能转型:推动全球规模最大的劳动者队伍成为终身学习者》中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约30%的职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将波及至少2.2亿人。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职业结构改变,根据模型预测大致为:

前沿创新者

  46%

熟练的专业人才

  28%

制造业工人

  27%

建筑和农业劳动者

  28%


 
而现实情况可能远比分析图表还要复杂得多。

根据很多行业专家的预测,世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The only thing certain is uncertain(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去年5月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就直言家长和学生要放弃“过高的就业期望”,也要转变“非好工作不就业”的观念。
 
“很多工作只有先去做才知道合不合适,也才会有更多的探索和选择。”
 
虽然中国目前大力倡导科技兴国战略,呼唤专业领域的工程师人才,但同时也在提倡用“创新”和“创业”来带动就业。而那些最终成为管理型人才、CEO、艺术家或者商业领袖的人,也有很多是出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优秀大学的招生要求中,看出未来人才需求方向的些许端倪。比如从2020年清华大学的招生通稿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优秀大学教育培养的四个方向:

①面向国家关键领域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
②实力强劲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学
③文理融汇古今贯通的通识教育
④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临床医学

那么我们家长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多去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文理均沾,努力把自己塑造成跨学科综合型人才。

这也是《少年时》所一贯坚持的另一项原则:跨学科学习。
 
实际上整理《少年时》所有书籍的学科归属,是一项令人十分头疼的工作。因为《少年时》每本书主题设置的初衷并不是按照学科来归类的——《少年时》是主题式阅读,而不是学科式阅读。


但是为了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少年时》丛书与不同门类学科之间的关系,体现出内容的跨学科特点,编辑们还真是煞费苦心地对目前已出版的全部80本书进行了学科归类。详见下图:
 
 
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是金字塔结构的,各行各业都有能走上金字塔尖的人,但那些毕竟是少数。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最终都会归于平凡。
 
根据东方财富网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在2016年的时候,中国有420万理工科毕业生进入制造业,8万多顶级理工科精英进入科学家队列,这个比例仅仅只有2%左右。

这不是给大家泼冷水,从期望成为Somebody到最终归于Nobody的认知过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经的人生历练。
 
客观认识自己,提升获得幸福的能力,才是家长教育和孩子自我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也是我们在理工科如此强势的背景下,为什么还依然强调人文素养重要性的原因。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有意义的快乐。

有人认为环游世界是人生的意义,有人认为养育孩子最有意义……有人把实现职业理想当作生活的意义,有人把工作当作实现理想的手段。幸福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也不应该轻易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孩子未来所追求的幸福。
 
《少年时》有一本书《幸福牵着我的手》,在所有强调科学研究与跨学科学习的书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但又是那么的出类拔萃。因为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寻找人生意义的书,编采团队用了几年的时间来想象究竟怎么制作,才可以表示我们对这些世界性话题讨论的积极参与,才可以带给家长们和孩子们真正对幸福的认识。


如果你能够深入理解这一点,就能够看透我们说了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究竟是指什么,以及今年引发热议的“双减”、“普职分流”、“教培改革”等一系列教育政策会将孩子导向哪里。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现实,而是为了打破现实的藩篱。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新加坡近年来试点的一种教育模式,至少在名字上让我认为是与教育的初衷最为贴切的——生涯教育。
 
如果一定要给《少年时》定位一种教育理念的话,我觉得似乎更像是一种“生涯教育”。搭建起全面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是不同基础、不同天赋和不同理想的孩子,在看过《少年时》后,所获得的一种科学人文底色。底色之上,孩子才有机会去描绘出一幅专属于自己的、富足的人生蓝图。



06

超越STEAM范畴的工具型读物


STEAM是从美国流传出来的一种素质教育方式,所倡导的核心理念与我们前面所说的“科学思维、人文素养”是异曲同工,近年来也被中国很多学校所接受。那么如果是从STEAM入手来看《少年时》的话,这些书还有没有优势呢?
 
我发现,用STEAM的方式整理过后,《少年时》从整体上来看,确实是更偏重于科学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同时,内容要远远超过STEAM的范畴——至少有将近20%的内容都没有被STEAM囊括其中。而被“遗漏”的这些呢,恰恰是孩子最需要知道的认知方法论。


从STEAM角度来看《少年时》丛书分类
 
*不包含在内的书大多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从知识的广度上来说,《少年时》的眼光是要远远超越STEAM的。
 
事实上,在少年时的一本书《我们该怎么学习》中专门介绍了STEAM教育模式,并且还做了进一步的延伸——STEAMR,增加了Reading和Writing,阅读和写作。


当然了,STEAM只是一种学习方法,为了让习惯于STEAM学习方式的家长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少年时》的书,我才又做了如此分类。正像我前面说的,《少年时》的初衷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潮流或者是某种教育方式,而是期待孩子们可以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潜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如果想让孩子有更广泛的选择余地,家长们还是应该入手整套《少年时》。或许你能发现,连我也没有发现的奥秘呢。



07

孩子梦想成为科学家

科学家在永远做一个孩子

虽然我们一直在说真正的科学研究有多难,《少年时》为了拉近科学与读者的距离有多么努力,但其实严格来说,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科学本就属于大众,它满足的是我们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
 
假如抛开考试和学习成绩,抛开为未来做职业选择,只是从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出发去进行科学探索,人生就没有意义吗?
 
现在假设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宇宙中有很多黑洞,那么我们所认知的这个宇宙是不是本身就在一个黑洞里?宇宙外是不是还有多重宇宙?多重宇宙是不是被包裹在一个更大的黑洞里?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别说普通人会晕头转向,科学家也会想得脑仁疼。

║少年时第24期 《观测宇宙及推测宇宙》

但是人类科学进步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就“知难而退”,几百年来,有无数科学家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而反复做着枯燥的研究工作,为科学为人类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谈到这个问题让我想起早前有一次和《少年时》的创始人杨鸣镝女士的交流,我问她做《少年时》的初衷是什么?她说,因为有意思啊。

在另一次比较“正经”的对话中,她说,求知是乐趣,我们的孩子天然就知道,我们的前辈也是如此,我们是在向孩子学习,向前辈致敬吧。
 
还有数次经过《少年时》总编室时,我总能听到里面传出少年时共同创始人祝伟中总编“圣诞老人”般的笑声——厚、厚、厚、厚......

这些拥有丰富人生阅历和极高认知水平,可以说已经获得了人生智慧的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依然可以用一颗至诚纯粹之心去对待科学、对待读者。
 
我想这就是《少年时》能够保持初心出版了80本书,而且口碑越来越好,越来越受到读者认可的原因——他们平视孩子,平视科学,并且把自己变成了孩子。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少年时》,良心推荐的优秀青少年科普读物,给我订起来
 
能有这样一套书,是我们所有人的福气。因为它不因为读者是青少年和儿童,就对内容、主题敷衍了事地“简化”;不因为科学艰深难懂,就不去认真打磨和深入浅出;不因为有些大人反映“太难”,就放弃最应该教给孩子的科学原理和研究方法论。

而这些又使《少年时》成为不管大人还是孩子、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读者,都能够欣赏并从中获得对个人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涯极具启发意义的科普丛书。
 
这也是,在浮躁、浮夸、浮浅的“三浮”网络时代,难得的一丝清醒与坚守。
 
最后愿2022年,你我继续相约少年时,未来可期。


扫码下单↓


赠 送

01

"寻找爱书人“文创笔记本



备注:笔记本颜色随机发送;笔记本发货时间:下单后7天内陆续发货(周末、节假日顺延)

02

增值服务





- End -
枣妈和恺摩公号定会让你不虚此行,大量宝藏在公号里候着,枣妈和恺摩公号对话框里回复如下的关键词↓收获大大!

加小助手入群超大量的资源分享!

枣妈小助手抱团入群不迷茫!

枣妈精选01 深圳择校升    02 深圳国际学校03 大语文大语文    04 数学启蒙方法05 英语学习神器    06 好用APP助手07 英语启蒙指引    08 推荐免费资源09 枣妈推荐营地    10 两条腿的路线11 枣妈精选听单    12 枣妈推荐书单13 孩子健康成长    14 枣妈独家好物15 幼升小的衔接    16 考级以及竞赛



✍️
|高薪酬稿|欢迎来枣妈平台分享您与娃的生活、学习、共同成长的故事投稿邮箱:302158@qq.com微信联系:sunnywang114628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枣妈和恺摩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