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该怎么和父母相处?


“怎么还不起床?”

“你怎么总是这么邋遢,能不能收拾一下自己?”

“天天玩手机,看到有活不会主动做一下吗?”



是你在家会听到的话吗?在学校的时候总是掰着指头数回家的日子,回到家后却又难免和父母爆发冲突和各种各样的摩擦。


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有一定差异。我们想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生活,在父母看来可能是不服管教;父母希望我们按照他们的习惯来,我们又觉得他们管得太多。


从几点起床这样的小事,到专业职业选择这样的大事,父母常常有他们的期待,我们知道父母的条条框框是爱,却时常会觉得承受不来。


时代环境:与父母间的文化反哺




在以往,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 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物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 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过程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

 

然而,面对社会急速变迁,亲子两代的适应能力不同,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快慢不同,在亲代丧失教化的绝对权力的同时,子代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注意到,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传统的受教育者(晚辈) 反过来对施教者(长辈) 施加影响的现象。


简而言之,当父辈的经验在新时代适用性越来越低时,我们选择更少地遵从他们的教化,我们更认为自己有处理事情的能力,产生了越来越强的独立的愿望。


对父母的“爱”和“恨”



朋友有一次说,“对于父母,我无法下定决心去爱恨……”。


我们一定是爱父母的,这里的恨,不是指对父母的憎恨,而是我们不赞同父母身上存在的某一部分东西,我们极力避免自己“沾染”上的东西。


我们的文化中,是回避“亲人之间有恨存在”这一事实的,所以我们从文化中吸收到的对恨的态度就是否认、回避、拒绝,但现实状况是,如果“恨”不被尊重的话,“爱”是无从说起的。


我们的“像父母”,是贯穿我们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


我们无法预测或者控制自己怎样向父母认同(或者反认同:与他们处处相反),我们与父母是在真实的相处过程中,一直摸索着调整彼此,试探着彼此相处的方式,最终在相处经验中形成一套自己的感受世界和人际相处方式。


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去探索属于自己的答案,不断去拓宽自己的世界,让自己积累越来越多的健康关系体验,学习到更多更健康的关系模式,可以越来越不像我们所恨的父母,从而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对父母的超越。


也就是说,当我们成长为我们理想的自己的时候,通常完成了对于父母的某种“反对”。


我首先是我



想象一张白纸,

画上一个圈代表自己,

再画一个圈代表父母,

你会怎么画?


此时,

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远到足够独立,

还是重叠了大部分呢?


和父母隔离开,建立完整的自我,又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再次掏出一部分自我和对方融合,是每个个体走向成熟必须完成的成长任务之一。


但我们很少像友情、爱情中那样,将父母和自己看做相互独立但彼此联结的个体。我们没有将自我从家庭中分离出来(separate self),以独立的身份重新和父母的联结(connection)


而研究表明,这个“离合”过程对于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离合”完成得更好的人,会经历更少的亲子冲突和更高的关系满意度(Buhl, 2008)


完成“离合”的人会真正认识到,自己和父母是不一样的个体,主动区分哪些是自己的观点、意愿、资源,哪些是父母的,允许不一致的存在。


Ta们也会在展开自己人生的同时,预留给父母固执和反对的空间。遭遇不一致时,ta们会想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钻牛角尖地指责父母怎么就是不理解自己,被怨恨、敌对困住。


比如,父母反对自己的理想,拒绝提供后续的经济支援。离合程度高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理想,但同时能认识到,父母有权利不认同自己,自己也不天然共享父母的经济资源,并寻找更匹配自己当前能力、资源的方式来追求理想。


和父母相处得更好,我该怎么做?



Step1

找到沟通的办法


大部分中国人仍然是含蓄的,我们很难说出“我爱你”,尤其是向父母这样直白地袒露心声。即使明确地表达了爱意也很难避免矛盾和冲突的发生,这两件事并不冲突。因此我们不用强求自己大声说出爱,重要的是找出冲突模式下的解决办法。


在这里,偷偷告诉你一个可以用在与父母沟通中的方法——非对抗性沟通。


首先,我们需要树立一个观念:不合甚至冲突只能说明我们不同,并不必然意味着亲子关系就是有问题的(Fisher & Ury, 1981)


举个例子,你爸妈想阻止你去其他城市读书,你会希望父母改变:“你为什么不能从我的角度想想?”但这些对话很少真的有用,反而会激起更多的情绪反应,让这个关系的结越来越死。


非对抗性沟通的关键是:不对抗,也不满足对方的要求。


你可以尝试这样回答:“我知道我去别的城市会让你们很担心很难过,我能理解你们的心情。不过这不会影响我的决定,这是我自己的生活,你们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请你们认真考虑一下。”


“非对抗性沟通”是一种实操性的课题分离:你们的情绪是你们的课题,我如何选择是我自己的课题。


Step2

学会以“成年人对成年人”的方式与父母沟通



如果你依然把自己摆在孩子的位置上,希望他们能给你“优待”(比如“他们必须照顾我的情绪”),他们就依然会以过去的模式对待你。你可以将自己平时与同伴、老师沟通时的态度、语气、技巧运用在和父母的谈话上。


让父母意识到你已经和过去不一样,是个有足够力量、需要他们去尊重对待的成年人。


你需要反复用言语及行动向父母表明,你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你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你需要反复耐心地告诉他们你具体的感受、思考,而不是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懂得你。


你需要在他们有过激反应时,可以暂停沟通,但在下一次沟通时继续坚定你的想法,同时不是以情绪爆发的方式表达你的坚定。因为每当你被他们的反应触怒,或者放弃,他们都会加重“你还是个孩子”的印象。


有时,父母是比陌生人更难说服的。我们需要从试图“说服”、“改变”父母转变为与父母平等地“谈判”。


Step3

先成为自己,允许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存在



这是最最重要的前提。两全其美的事情是很难存在的,如果你想要脱离父母的控制,那你必然就要先脱离对于父母经济上的依赖。


不要对父母太苛刻,也不要对自己太苛刻。每个人都有安全距离,有自己的边界,有和父母互相表达自己爱意的方式。


当你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也不再会将父母的支持看得那么重要。你会发现,父母其实一直在默默支持我们,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一些成绩的时候,他们自然会明白和接受我们的选择。


最后,祝你在新的一年,和成熟的自己相逢。


互动时间到!

在哪个时刻,

你忽然发现了父母也有一点可爱?

欢迎来留言区告诉我们呀!


-END-

编辑 | KK

排版 | ame

审核 | 桃子

图源 | 莫矜

参考资料:

[1]周晓虹. 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 中国新闻周刊, 2006(36):1.

[2]KnowYourself:我能说服很多客户,但就无法说通爸妈|与父母无法沟通怎么办?

[3]KnowYourself:催婚、催我换工作、催我回老家… 如何让父母明白,我已经是个独立的人?

[4]简单心理:内疚式教育:为什么父母的爱,总让我有负罪感?

[5]简单心理:为什么越恨父母,长大却越像他们?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