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精神病院当实习生的那些日子

eveeee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前方高能预警!

这将是一篇和以往推送很不一样的文章。


不再是每个观点都要看参考资料来求证,也不再是每句话都得像论文一样需要证据证明。


这次,我只在这里坦诚地写出我实习期间看到的、我听到的以及我想到的就够了。


所以!

这篇推送将会非常主观,

你喜欢就三连!

你杠就是你赢!


传说中的精神病医院和医生


精神病医院是有很多个科室的,有普通精神科门诊、神经内科门诊、记忆门诊、情感障碍科门诊、物质依赖科门诊……


我是在其中的一个关于青少年和儿童的科室做实习生——儿少科。


当然如果你要问我这几个科室有什么区别,如果需要去医院的话要怎么选择科室,我也只能告诉你字面上的区别。


如果你能大概识别自己或别人是属于哪个大类,就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选择,比如最近觉得自己情绪和之前不太一样,很容易会产生超出常态的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那么就可以选择情绪障碍科的门诊。



说回实习的事情,我值班的并不是某个门诊,而是评估的岗位。就是其他门诊的医生觉得你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就会让你过来这边做一些问卷和访谈,最后评估这边会出一份综合的报告给医生来确定治疗方案和用药之类的。


据我所知,除了评估,我们科室医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病房或者是还没有入院的孩子们做各种咨询,个体咨询,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也有给家长的团体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现在所患的疾病,怎样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去适应去完成孩子想做的事情。


当然医生也会有去病房里巡房,开展一些对外的培训之类的一些工作。


我每天去实习都会干什么呢


我去实习会干以下这些事情:

在门诊值班评估,其实就是帮助医生更好地完成评估的工作

去病房协助医生开展团体辅导其实就是给医生提包

作为家庭治疗助手、团体治疗助手,指导家长更好地帮助生病的孩子

校正医生的翻译稿(趁医生看不见偷偷说一句,这翻译比机翻还机翻)

做一些开展培训的行政工作,基本上就是改文件做推送之类的


如果要更详细地描述的话:

每天6点多睡眼惺忪地出门,运气好的话会披星戴月

被医生敲打,不是物理上的,让你学习更多关于精神病学的知识

作为小助理回复家长预约心理治疗的信息,有时也会遇到难缠的家长

没有病人的时候跟医生在门诊聊天

打饭,是的你没有看错

跟其他实习生愉快地社交,本菜鸟经常向师姐在线求救



与大多数社畜的“我是被迫去上班”的心情相比,我去实习还蛮开心的,除了每天早上和床的殊死搏斗之外。


我感觉现在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和快乐,不过更贴切的一个词是「自由」。


我现在在大三下学期,打算考研,我也不用再被绩点和学分驱使着去做不喜欢的作业和上不喜欢的课,也不用为了加分在各种比赛里卷生卷死。我也可以看到要做小组作业的课就潇洒退掉,那些游泳健将再也别想来搅和我的作业!


我会感觉现在的做出的每个选择都是完完全全地属于自己的,考研是为了我想去读临床咨询的未来,实习是为了积累一些咨询和治疗的实践经验。


我实习的目的也很明确,我学到了很多在课本上和学校学不到的,可以接触那些活生生的、实际有困扰的病人,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症状的描述,学会了怎么做自杀访谈,也知道了家庭治疗是怎么开展的,家庭之间的互动是有多么微妙,治疗师会从怎样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家庭的关系。



不得不说,去上班也极大地满足了我的社交需求,医生们也很好,他们确实想你在这里学到些什么,而不是单纯地让你打工。


师姐们也很好,我也终于体会到那种公司茶水间说八卦的同事情谊。每天吃饭的时候跟师姐们聊天唠嗑,在我快要搞砸什么事情的时候师姐的火速救援,在团体结束之后跟师姐出去快乐吃饭和聊天……


我能从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菜鸟,成长到一个知道一些东西的菜鸟,都是师姐和医生的功劳!


他们可能会伤害人,但更需要帮助



会有朋友问我,你在精神病医院里会遇到危险吗?


事实上在被问这个问题之前,我刚被医生警告过:“如果凳子不坐就不要放在外头,可能会被患者用来打人”。



不过与其说患者会伤害他人,不如说他们更有可能会伤害自己。


有时候在病房、在门诊就会看到也许只是13、14岁的孩子手上的条条伤疤。


有的伤痕还很新,有些伤痕已经愈合,身体上的伤痕也许能通过身体的自愈能力慢慢好起来,但心上的伤痕也许要通过一辈子不断地对话、确认、痛哭与他人拥抱才能治愈。


他们也许年纪还小,还没有发展出足够的能力去应对面前的痛苦境遇,但也没有人教他们怎样去面对,怎样去理解痛苦,怎样去应对。他们发现普通的方式不能排解,那么可能会转向更不被社会认同的、伤害自己的方式。


父母可能不会理解,指责他们丢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也会感到非常羞愧,但又无法停止从自毁中发现的报复性的快感,这份羞愧也最终需要以自毁的方式排解。


在医院呆得越久,“他们也只是患了病的普通人而已”的感觉就越来越浓烈。


命运的铁剑没有落下之前,谁也不知道剑悬在了谁的头上。


他们也是每一个我们啊



我可以给你描述这样的一个人:

他在5、6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一起生活,父亲对他还可以,但对他很严格,也并不善于表达感情,希望他成为一个坚强的、不轻易掉眼泪的男孩。


男孩初中的时候成绩不错,父亲也给予了他很高的期待,身边也有不少朋友。他还交到了一个女朋友,感情不错,会有小打小闹,他还会向她诉说自己无人可说的想法与情感。


但到了重点高中,他的成绩慢慢退步,和女朋友也因为异校分手了,父亲也对他非常失望。身边的人似乎太忙去倾听他的苦恼和纠结,偶尔透露出来也被人说只是想多了,许多情绪郁结在心中,慢慢发酵,生长为剧毒的藤条,束缚着他。


你猜,之后他会怎样呢?


这是我融合看到的好几个案例虚构出来的一个人,我可以告诉你——他也许会在自毁得到的快感中习惯上麻痹自己,也许会在天台上思考自杀的计划。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描述的是片面的,也许我没有完全还原他真实的生活,但这些就是患者们来到门诊和治疗室后告诉我们的。


也许,精神疾病就会发生在看似普通的人的身上,也许会在我身上,也许会在你身上,也许会在我们周围的人身上。


因为他们都是与我们相似的普通人啊,所以去摒弃那些偏见,去理解和共情也变得不那么困难了。


在疾病面前,我们都很弱小,我们需要别人的理解、共情和帮助,将心比心,我们也可以去理解、共情和帮助别人。


没有人真的想要得病



目前有一个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解释精神疾病的产生,叫做「压力-易感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有些人的基因会让他们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称为易感性。但有易感性的人也不一定就会患上精神疾病,还要看后天的环境中的压力水平他们是否能承受。


如果一个有易感性的人在适合的教养下、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有着充足的社会支持,也习得了应对压力的方法,那么他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将会大大下降。


现在对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也尚未明确,我们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是哪个基因,是现实里的哪个因素就会诱发疾病发生,更谈不上基因和现实里的因素共同作用那错综复杂的关系。


基本上,我们也只能根据模糊的证据推断哪些人群更可能会患上什么疾病,但这些苍白的推断落到丰富的个体身上也是不那么准确的。


我不知道患者曾经知不知道自己会得病,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没有一个人会想得病。


在医院实习的这段时间,我最想对这些孩子和家长说这样一句话:


“这不是你/孩子的错,但你/他们最终会凭借自己的力量好起来的。”



这篇推送就到这里结束啦,

但与此同时,

我的实习生生涯还在继续。

 

大家如果有什么想了解的,

想看的,想和我讨论的,

可以在下面留言评论噢!

如果有未完待续篇(?

下一篇的主题就会从评论里面产生!


-END-

编辑 | eveeee

排版 | ame

审核 | 桃子

图源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