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在港中大(深圳)等你|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弟教授 教你成为未来的翻译官

2016-06-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专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 王立弟教授

深圳是一座跟北京完全不同的城市。”王立弟教授说。

       2015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迎来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其中,人文社科学院招收了翻译专业三个方向(同传、口译和笔译)的研究生。2016年,人文社科学院即将招收第一届翻译专业本科生。负责翻译专业的,正是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王立弟教授。



       王立弟教授是资深的外语教育专家,全国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王教授担任笔译专业《中英翻译基础》课程(TRA5101)的教学工作,每周的一期一会,同学们翘首以待。       在学生眼里,他是令人景仰的学者,也是大家可亲可敬的“欧巴”。课堂上,他鼓励同学热烈讨论。每周的课后作业,同学们用几小时完成后,王老师会逐字逐句批改,不放过一处错误。作业仿佛变成课堂之外的又一个沟通平台,用心的老师和“虔诚”的学生在这里进行无声的交流。老师的激励,让学生变得更勇敢和自信。润物细无声般,当同学们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进步时,连那些跟作业死磕的狼狈时光,仿佛也变得温柔起来。王老师也享受着这个过程,他说,“上学期教你们一门课,我觉得很愉快。”
       作为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王教授密切关注着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在他看来,外语教育要转型,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都要转变,通过翻译了解社会,了解世界,了解这个时代,关注语言背后的人的故事。因此,他的课后作业内容之广泛,涉及民生、环境、能源等多领域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一个绝大多数时候都生活在北京的北京人来说,为什么转换阵地,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我问出了这个大家都很好奇的问题。
       “深圳是一座跟北京完全不同的城市。”王立弟教授说。深圳这座移民城市的气质是“创新精神”,很像美国建国之前的氛围,聚集了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心怀梦想和期待,建设全新的未来。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目睹了珠三角经济蓬勃发展、深圳崛起的过程。作为中大校友,他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有一种天然的纽带。一直有一种情怀,对深圳这座城市感到很亲切。
       在他眼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大学,因为它是of the Chinese, by the Chinese and for the Chinese (注:对应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中提到的“民有、民治、民享”)。学校的创办团队是在西方学术体系和大学中浸淫多年的华人,既了解西方教育,又熟悉中国文化、制度和中国人的情感,能够真正做到博采中西之长。
       对他而言,有机会为母校服务,是一件“高兴的事儿”。这所新大学于他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舞台”,王教授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在建校之初做出自己的贡献”,把自己多年来对外语教育的心得体会、设想规划付诸实践,结合中国外语院校的传统优势,运用新学校的契机,在外语教育上取得突破,为年轻一代以及深圳这座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学生培养上,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职业前景。通过扎实的翻译专业培训,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语言沟通能力,为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教学之外,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了解业界发展动态,了解不同职业,让学生在磨砺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认清自己的志趣、优势、不足,厘清个人职业发展方向,毕业之后与职场无缝衔接。在王教授看来,学习的过程中,不光要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还要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社会成员来面对社会。
       在课程设置上,紧贴时代发展需求。2016年,翻译专业将迎来第一批本科生。针对本科生,学院正在推动与英美澳洲学校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海外学习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以科技为先”,在翻译学科建设上,教学与学术并重。在翻译教学上,王教授看中两个要素,一个是对人的培养,另一个是技术的培育。他希望假以时日,“能建立起一个团队,一面培养本地需要的翻译人才,一面对学科发展前沿做一些研究探索。”

       王教授说,“我们处于一个鼓励改变和创新的时代,外语教育也不能一成不变。”在深圳做好了,对于整个中国外语教学能起到引领作用。教育的意义正是如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王立弟教授主要学术成就:       王立弟教授是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科人才培养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的顾问委员会委员。王教授一直活跃在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一线,并与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广泛的联系。他是国内《译界》学刊的主编之一,也是台湾教育研究院《编译论丛》学刊咨询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上,他是联合国与大学合作计划的执行委员会委员,也是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代表成员。
      近来他的出版物发表的学术刊物包括翻译的“培养与创新”(2014),“为满足国内外对翻译人才的需要而加强协作” (2013)编著《翻译人才培养的全球视野》(2012),“2008 北京奥运之后的中国社区翻译” (2001)等。


扫描二维码观看人文社科学院招生手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