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心语 | 无中生有

2017-08-05 港中大深圳家长


12


人不可能永远“有”,也不可能永远“无”,任何东西不会永远“有”,也不会永远“无”。人的一生就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


“无”是一种境界。


——徐 扬 生


无中生有



香港中文大学 (深圳) 校长徐扬生院士


每年夏天的高考像是打仗一样,几天之间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几家欢喜几家愁,虽然事实上并非那么严重,但社会意识就是如此。高考录取之后,总有两件事情常让我感触颇深。

一种情况是有考生考得不理想 ,有的尽管分数不错,但没有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也感到是失败了。但考试与录取都是有概率的,从理性上讲,大家都明白,但到了个人,心里总不好受,觉得人生的道路渺然无望,对自己失却信心,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严重到跳楼卧轨的都有。

另一种情况是考生考得很理想,取得了高分,学校、 家长、 社会纷纷表彰赞扬。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因为考得好,分数高,无论录取到哪个学校,哪个专业,都会和比自己分数低的同学一起上学,这下可不得了,心里感到很不平,“我怎么可以同这么差的同学一起上课呢?” 有的同学就这么同我说,甚至由此而提出退学,不愿与低分同学为伍。

以上两类同学表面上似乎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就是放不下。自己这颗心还停留在昨天的日子里,放不下自己的得失。就像一只木桶一样,里面装满了水,已无法装新的水。

有智慧的人,一般每逢一事都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但完成之后,则会赶紧把它“忘掉”。如果有成绩,稍微高兴一下之余,就应立即放下。过度欣喜或长时间的自我陶醉,都不健康。如果做得不理想,甚至犯了一些错误,也要立即放下,不必再去千思万想,也不要去后悔,不要去内疚,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过去的事,无论好坏都不用多想,因为想了也没用。

这样做的好处在哪里呢? 人, 为什么要学会“放下”呢?因为只有放下,才能“清空”自己,把自己置于“无”的位置,只有在“无”的状态,我们才能重新出发。是的,放下很难,但是,如果我们不放下,其后果可能更难。蚕,只有脱茧才得以重生。人,只有脱胎才能够换骨。如果我们要往前走,我们必须放下过去的一切。


这让我记起八十年代中国女排四连冠的故事。那是一个每个中国人都充满了理想,充满着奋斗精神的年代,女排就是那个年代的代表。我记得当得了三连冠之后,面临着第四次夺冠的考验,教练袁为民对女排队员们这样讲:“我们不是去守着这个冠军,我们要忘掉我们曾经拿过的三次世界冠军,清空自己,我们是来夺这个冠军的,就像所有其他国家的代表队一样。” 我听了很受启发。真的,任何东西,“守” 是守不住的,但如果你能清空自己,把自己置于“无”的状态,你就有动力去争夺,去拼搏,去厮杀,你才有可能赢,也就是说“有”的状态,只能通过“无”的境界来达到的,所以我在这里称之为“无中生有”。

前几年有一位香港做产业的朋友来找我聊天,带来两个儿子,两兄弟都是刚从美国的大学毕业。我的这位朋友从事制造业已经几十年了,同我讲起他与他兄弟创业时的艰难,两眼婆娑,接着说:“现在我们要守业,其实更难。成本越来越贵,人工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少。”意思是想让这两个儿子来接他的班,守住这份家业,让我帮助他们。我也不知道说什么话,我也不是家庭产业继承方面的专家,但是想了一想之后,我还是同他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所有企业都是如此。然而,如果我们能换个思维,你们两位年轻人不是来帮父亲守住这个产业,而是来创业的,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就会有更多的激情和动力,就会从现在这个时代出发,来规划,不仅能守住家业,或许还能有更大的发展。”你看,亚马逊的老板贝索斯有个习惯,他有几十幢楼分布在西雅图市中心,只要他在哪幢楼办公,那橦楼就被命名为“Day 1” ,这是一种清空自己,使自己保持创业第一天的心态,只有这样,亚马逊才能持续保持创新的精神。

人生的“有”与“无”,就像远处的山峦,有时高,有时低,起伏不定。也像手中的橡皮筋,有时紧,有时松,一张一驰。人不可能永远“有”,也不可能永远“无”,任何东西不会永远“有”,也不会永远“无”。人的一生就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与道家就是非常讲究“无”的,许多有修为的出家人都很懂。有一次,我与一位朋友去杭州的一家寺院,那个寺院的方丈以前认识,看到我们来了就立即去他卧室取来一块珍藏了几十年的普洱茶饼,要给我们沏茶,我连忙说:“我俩都不喝茶,也不懂茶道,不要浪费这种珍贵的茶叶。” 方丈说:“ 我心里已经‘有’了这个茶饼,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喝了,才能到‘无’的状态,从‘无’的状态,才能再达到‘有’。”那天,我们聊了很多有关“有无”的感悟。我同去的那位朋友是个炒股票的高手,他说:“我炒股票的几十年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因为如果像大多数人那样,一买股票,心中就有股,一心想着它往上涨,你所有的判断就可能不正确了。只有当你心中无股,你的思想才是清楚的,判断才是正确的。” 他的话有道理,不仅买股票,好像买房子也是这样,当你买了房子之后的判断有时会与没有买房子时不一样。所以,放空自己,是何等重要。“无”是一种境界,“心中无股”这与手中有没有股票没有关系。人要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处事就不会乱,决策就不会错。

《庄子》是一本讲述许多有关“有”与“无”的概念的书。比如说,在《庚桑楚》中他讲到“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不为也”,人的心正了,才会安静下来,静下来之后才有可能产生“明”,这里的“明”是指智慧,而智慧的表象是“虚”,越是光明,心中越是空空如也。“虚”就是“放空自己”,把自己置于“无”的状态,就是“置零”。只有到了这个状态,人才能“无为而不为”,此时的精神状态是明察秋毫,判断决策都处于最佳状态。就像你把你的胃“清空”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吃,吃进去什么东西都很香。反之,如果你没把你的舌头“清空”,舌头先吃了很多麻辣味重的东西,你的舌头会处于“无味”的状态,吃什么都不行,也无法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为什么一定要清空自己呢?因为不清空自己你就会有所执着,犹如生根不动,无法随时随地往返自在,领悟此时此地的真正要义,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金刚经》有一句名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的粗浅的理解也是如此,只能当你有“无住心”,或者说,你的心清空了,不执着,不纠缠,不贪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悟心就开始“生”了。

“无”的力量不在于征服别人,而在于克制自己。只有当你有了“无”的境界,你才会谦卑,才会敬畏,才会虚怀,才会有前进的鞭策。也只有在“无”的境界下,你才不怕失去,不会贪恋,才会有进击的勇气。所以“无”的心境是成事的第一步。

小时候,听祖母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和尚总是在桥上找人聊天,当人有怨气有委曲时,他就把背上的布袋拿下来,打开口,对人讲:“你说吧,我把你的气,你的委曲都装在布袋里,说完你就好了,气就消了。”等人说完了以后,他就把布袋背上走了。我半知不解地问祖母:“那袋里都是空气吧?” 祖母说:“不是的,袋里很沉,对他说的人愈多,袋里愈沉。” 我又问:“那太重了,他背不动,怎么办?” 祖母说:“老和尚有办法,他每过了桥,就把口袋打开,把过去所有的怨气全都放掉,清空了后,再去另一座桥找人聊天。”


人生的“有无”也是这样,当我们结束一段工作,完成一项研究,画完一幅画,就应该像老和尚那样,放空自己,把自己置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赶赴下一座桥。每天清晨,把自己的心打扫得像一间清空的,敞亮的小屋,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从窗口进来的第一缕阳光,朝气勃勃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图 | 朱德群作品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徐扬生微信号



欢迎投稿 | 邮箱 : cuhkszjz@foxmail.com


点击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港中大深圳家长微信公众号:cuhkszjz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微信公众号:cuhksz2014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微信号:CUHKSZ_AO

徐扬生微信公众号:xuyangsheng-

博闻约理微信公众号:cuhkszbwyl

港中大(深圳)家长咨询2群:439713965

港中大(深圳)家长广东咨询群:19952069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