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鲍鹏山:90%的书其实都不用读​

知错就改的杨捷 爸爸真棒 2022-11-13

作为一位坚信阅读重要性的妈妈,如何引导孩子读书,实在让我伤透了脑筋。

每次看到孩子和朋友们互相推荐看《三国演义》、《西游记》时,我会开心,看《射雕英雄传》、《哈利波特》时我也舒心,可是当发现他们没完没了地看《爆笑校园》、《米小圈上学记》这样没营养的书时,我就闹心!

▲《三国演义》、《西游记》、《射雕英雄传》、《哈利波特》、《爆笑校园》、《米小圈上学记》书籍封面

这时孩子还会振振有词地说:“我在看书,又没有玩游戏,为什么不可以?!”

是啊,为什么不可以?我为什么会生气?不是说开卷有益吗?至少比打游戏好吧?

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我特地去拜访了一位大咖——“爸爸真棒”读者熟悉的鲍鹏山老师,而他的一番话则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在书籍浩如烟海的今天,“开卷有益”已经不适用了!

那么:

  • “开卷有益”不适用了,我们应该怎么选书?

  • 大家都说读书要读经典,可究竟什么才是经典?

  • 每个人都必须读经典吗? 

鲍鹏山老师是在《得到》上说《水浒》、《论语》的明星教授,也是开办公益课浦江学堂的桃李之师,还是在中国教育界敢怒敢言、常常针砭时弊的责任担当!请他来谈读书那些事儿自然再合适不过啦。

鲍鹏山

文学博士,著名作家,学者

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团中央国学之声教育联盟副主席,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浦江学堂、花时间读书社创办人。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传》《孔子如来》《论语导读》《寂寞圣哲》《先秦诸子八大家》《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致命倾诉》等著作二十多部。

全国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2016年被评为“感动上海”年度十大人物。

*为阅读方便,下文以鲍鹏山老师为第一人称展开。点击可直接阅读“爸爸真棒”之前对鲍鹏山老师的采访文章:
鲍鹏山:我为什么赞同《论语》纳入高考?你以为你是精英?其实你只是巨婴!

1

“开卷有益”已经不适用了那我们该怎么选书?

“开卷有益”这句话在古代是合适的,因为古代的书少,但放在今天,就不合适了。

你到图书馆、新华书店、网上去看看,可以说90%以上的书都是不需要关注的。倒不是说这些书一点价值都没有,问题是我们的人生有限,需要合理地规划利用自己的时间。

前不久才去世的美国大文学批评家布鲁姆说:假如你花了时间去读三流作品,你就没有时间去读一流的作品。那么,这还是“开卷有益”吗?那一点益是顶不上你的损失的,反而有害。所以要做个取舍。

如果给一般的读者、学生推荐书,我们先要给书做个分类。

第一类:不需要读的书。绝大部分的书都可以归为这一类。

第二类,可以读的书。

相关领域的作家或学者认真创作、研究的成果,其中有作者自己启发性的见解,在某些领域至少有局部的一些拓展,以帮助我们加宽知识的边界,这样的书,可以读。

既然是可以读,当然也可以不读。那么怎么判断读和不读?看缘分。你读了说明跟你有缘分,我没读,就说明跟我没缘分。

第三类,所谓的经典。

经典其实也不是必读的。因为经典那么多,而且每个学科都有,经济学有经济学的经典,政治学有政治学的经典,数学还有数学的经典。这么多经典,我们怎么可能都读呢?

所以,首先读跟你自己专业相关的经典。比如我是搞文学的,我就读一些文学经典。其他的,比如经济学经典、建筑学经典之类的,我就可以读也可以不读。

但是即使与你的专业相关,也太多了。比如说文学,有中国文学、西方文学,中国文学又有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等,依然浩如烟海。

所以,除了与自己专业相关,还要看其与专业相关的程度。跟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相关度比较高的经典是要读的。比如我搞古代文学的,研究先秦诸子,总得读论语,但就不一定非要读一本美国的古典文学著作,这就可以随缘了。

第四类,元典。

学术界有一个说法叫轴心时代,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的著作(包括一些稍后出现的),比如中国的坛经(属禅宗)、西方的圣经等文化源头的作品,都叫元典。

元典,作为一个中国人,是有时间、有可能把它读完的。

当我们读古人作品时,会发现李白、苏东坡等人的诗歌里藏着许多典故,这个典故来自《论语》,那个典故来自《韩非子》,就是因为古人读书基本是先把元典都读完了。

中国在轴心时代的主要作品是哪些呢?就是先秦诸子嘛。人一辈子完全可以读得完,其实用不了一辈子,上学时都可以读得完的。

儒家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总共加起来才六万字不到,《道德经》五千言,《庄子》保存下来的就六万字,《孟子》三万多字,然后《韩非子》、《荀子》……作为一个中国人,从7岁开始读,只要认真,用不了10年就能读完。而且照样可以去学习数理化知识,只要用业余时间来读就可以了。

▲中国的“元典”

2

如何定义经典?

哈利波特和金庸小说是经典吗?

有的人认为《哈利·波特》是经典。《哈利·波特》将来有没有可能成为经典是一回事,但是此时此刻你不能说它是经典,只能说它是一部非常杰出的作品。

为什么?

因为经典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经过时间的沉淀

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获奖一定要有时间的限制也是这个道理。不能说我今天写出来明天就获奖了,要看它的影响力、传播力,看在这一段时间里大家对它的整体评价是不是保持在一个高度上。

我曾经劝人一本新书出来以后等三年再去买,因为等三年以后你可能就不想买了,因为这个时候没人再提它了。很多特别热的畅销书,现在送你一本你可能都不要了,但是现在送你一本《红楼梦》,你永远都会要,哪怕家里有了,你也会想着送给别人看也行。

畅销书当时很火,过了几年不行了,就说明它不具备经典的价值。所以不能说畅销就是经典。

第二,经典应该包含着更加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

没有特别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没有对整个社会、政治,包括人性进行深入复杂丰富的挖掘,就不可能成为经典。比如说一首诗,如果只是单纯写得美,缺乏丰富深广的内容,就不可能成为经典。

举个简单的例子,上世纪90年代有个诗人叫汪国真,他的诗可以说家喻户晓,可二十年不到,现在不用说没读过的人不知道他了,就是读过他的人成年以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迷过汪国真了,你到一定年龄回头再看,会觉得太单薄了。包括席慕容的诗,写的比汪国真还要好、要美,但你能说是经典吗?只能说它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而像金庸的作品,正如前面提到的经典有不同层次,它就是武侠小说里面的经典。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你要去读武侠小说,不要读别人的,就读金庸的,还有他同时代比较好的梁羽生、古龙的作品,其他的就不用读了,所以在这一个领域里,它是经典。

▲金庸的《笑傲江湖》、古龙的《三少爷的剑》、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书籍封面

第三,文言文绝不等于经典。

现在古文的分量在上升,很多时候大家对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也超过了对经典的寻求。

有的老师教小孩子去读《孝经》,有的教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 可是时间那么有限,为什么不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值得读的元典类的著作呢?《孝经》只讲一个问题孝顺,《论语》里面也有关于孝顺的道理,《论语》的道理懂了自然就孝顺了,而且《论语》可以涵盖《孝经》,《孝经》不能涵盖《论语》。

另外,你读了《三字经》,读了《弟子规》,不能说读了经典,但是读了《论语》就可以说读了一本经典。

这个问题其实是在于做教育的人专业性不够。这也是我们现阶段教育界存在的一个问题。做公司可以没有门槛,但是搞教育一定要有门槛。自己专业性不够,你可以找人指导,但不能自己盲目地做。

所以最后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经典可能是用文言文写的,但是文言文不一定都是经典

3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读“元典”?

理清了书可以分四类,也知道了什么是经典,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做一个聪明人。

聪明主要就是聚精会神,因为这是记忆的前提条件。有的人一辈子不集中精力,老是不断去转换自己的兴趣点,也就不聪明了。读书也是一样,有些书根本就不需要为它浪费一点点精力,这样你才能够集中精力放到后面的10%。

像前面说的,这10%里面又可以分为三种,一个是有缘分,一个是有专业相关度,还有一个就是文化元典

文化元典从教育属性来说,应该成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基本必读书。

元典体现本民族的价值观

从国家教育政策角度来讲,国家应该尽量把文化元典,尤其是体现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元典列入教育资源,这是必须的。

因为我常常讲,中小学语文教材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必须体现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是最经典的母语;

第三,数量要有限。(因为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国家只有九年义务教育,如果无限量就无法教无法学了,所以要精选出来。)

而元典,恰恰就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元典是对某一种价值观的最原始的经典表述,而不是具体的呈现体现。比如说我们讲人要有仁爱,那么随便在大街上找一个好人好事,找一个感动邻居、感动上海、感动中国的事情很容易,但它不是最原始的经典表述。

“仁”的核心价值观从哪来的?究其根源,从孔子来的,用孟子的话来讲,从孔子以后这个“仁”字变得充实而又光大,从而成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核心与信仰。

不过从家长角度来讲,我们倒是没法要求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读元典,因为家长有权力选择孩子受什么教育,就算选择不接受中国教育,也是完全可以的。

当然我们可以给家长适当的提醒:你毕竟是中国人,如果完全接受西式教育,将来是不是在人生中会面临着某种风险?你是不是找不到文化的根?你是不是就一定能够融入别人的文化?一滴水扔到海里就是海了,但人毕竟不是一滴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所以讲到教育的时候,不同立场的诉求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给家长提个醒,不能要求他一定要怎样做。国家的教育战略,就必须把本民族的信仰拿来教。

元典培养文化认同感

教育有两个特别重要的功能:一个是教出健全的人;一个是教出有文化认同感、有凝聚力的民族。这是我们很多搞教育的人不知道的。

很多人觉得,教育嘛,就是让孩子将来有能力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就可以了。他不知道,从个人角度来说,教育要教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从集体的角度来说,教育要教出一大批有文化认同的人,这样才能凝聚成民族。

从教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的角度来说,你必须拿我们刚才讲的民族经典文化来教,因为他体现核心价值观,没有价值观怎么能是健全的人呢?

从让中国的下一代有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说,你也必须拿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来教,因为大家都读了这些最基础的经典才会有共同的话语体系,才能产生共同的文化认同。我信孔子你也信孔子,我讲的话你能听懂,能够产生共鸣,民族的凝聚力就有了。

举个例子:某天十来个台湾人到我们这里来做考察,会议室里一边坐着我们这边的人,另一边坐着十几个台湾人。我当时给他们做了一个有关共同话语体系的示范:我说,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个人,生活上受了很多委屈很多打击,然后他就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到处找人诉苦,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很像祥林嫂。我问大家你们听懂了吗?大陆这边的人都听懂了,台湾那边的人都听不懂。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陆的人都读过鲁迅的《祝福》,台湾人没读过。所以我反复讲语文教材要全国统一,至少主要的课文要统一,就是这个道理。

语文教材统一了,将来北京的孩子跟云南的孩子,云南的孩子跟新疆的孩子,新疆的孩子跟黑龙江的孩子才能够对话,写出来的文章才能互相看得懂。

一个完全没有读过《水浒传》的人,要是跟他讲《我是潘金莲》这个电影,他就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一个外国人在这儿,我说“你不仁不义”,他也听不懂我在骂他。是不是?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没有共同的教育经历,没有共同读同样书的经历,第一我们跟别人交流不畅,第二不能形成一个整个国家的话语场。

知道一个国家的人如果没有一个共同话语场会有多可怕吗?交流都没办法交流了,一个共同的大家能够理解的文本都不能形成,这个国家会怎么样?——那就是一盘散沙,走向分裂。

因此,在受教育阶段一定要让大家把基本的书都读了,这样就能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论是政治话语还是社会话语还是文化话语,它的场都形不成。教育的这个功能不容忽视。

元典影响一个人的思维

如果你从元典开始读,你就直接看到了事情根本的源头

比如在西方要讨论某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是人文问题,必须从苏格拉底开始;在中国要讨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必须从孔孟老庄开始。我们如果没有读经典,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就是没有根的,是架空的,你不知道前人曾经是怎么讲的,你没有一个价值出发点。

苏格拉底和孔子,他们讨论的问题不见得比我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更细,但他给了我们一个价值出发点,他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方向

我们常常讲思维方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向。

举个例子,我今天想到处理和一个人的关系,“如何处”是方法问题,但这前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思考方向,就是我要先决定是否有必要和这个人处好关系。如果有必要,那么我该如何做,如果没必要,那么我怎样推辞。

所以任何一个源头的文化、文化经典,并不是要教给我们多少方法,而是给我们指引一个方向,没有了方向,一切方法都是空谈。

后记:最好的书单就是“元典”

鲍老师的一席话令笔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不禁响起法国路易十五的财政大臣柯伯特(J.B.Colbert) 之语:

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在它疆域的大小,而在它国民的质量。

鲍老师所讲的如何让“开卷”真正“有益”,既是教我们做童蒙养正之事,也是为我们国民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而在采访最后,我们作为热衷搜集各种书单的老母亲,忍不住问鲍老师“能不能给孩子们开一份书单?”鲍老师用一句话就回答了我们的问题:“元典,就是最好的书单,对孩子如此,对大人也是如此。

▽精选文章▽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


更多专题

▼扫描二维码,关注“爸爸真棒”,在后台回复下方关键词,即可获得更多相关专题文章:

👉回复“爬藤”看各种爬藤秘笈、幕后故事;

👉回复“幼升小”,“小升初”看不焦虑的幼小初升学信息;

👉回复“升高中”,看转轨、初升高信息,三大国际课程介绍;

👉回复“美本”,看正确的美本打开方式;

👉回复“数学”,“语文”,“英语”,解决学科学习难点;

👉回复“美国教育”,看中美教育比对和美国教育深度观察;

👉回复“科学用脑”,掌握大脑规律,让孩子更有效率地学习;

👉回复“牛娃分享”,看“双语”、“美高”不同体制牛娃的升学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