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生最喜欢的“热门”专业,加州理工毕业的浙大教授却说“慎选”

周婧琦 爸爸真棒 2023-07-12

做国际化教育几年来,每次听到孩子跟我说“将来想学生命科学/生物”,我都想对他们说两个字:快逃!!!!

要知道,生物专业可是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中的“坑王”啊!关于“学生物找不到工作只能改行的故事”,曾经在中国科学院遗传所读硕士的我可以跟你讲三天三夜都停不下来……

然而还是有很多孩子和家长往“坑”里跳。2020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选择物理和生命科学的中国留学生人数排名第5,是大家最喜欢的专业之一。

后来我才知道,在大学专业和家长、孩子之间,还真的有巨大的“信息差”。

孩子对一个专业感兴趣,通常是因为觉得新鲜好玩,再要么就是道听途说了一些不大全面的信息。比如有孩子对我说,因为小时候喜欢抓昆虫,所以想学生物,还有孩子干脆是看了公众号文章,上面说生物医药专业的人当了基金经理而拿到高薪,于是对这个专业产生了兴趣……

对此家长也没办法:“经历有限,可能根本不认识了解生物专业的人,想问别人也没有门路啊!”

  • 如何才能知道孩子是否适合某个专业?

  • 选专业时,有没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和方法?

  • 听说未来有400种职业将被人工智能淘汰,那么哪些专业有前途?……

真棒家长俱乐部”就来填补这个信息差了!“专业探索”正是我们的三大重点内容之一,为此,前不久的第一场线下讲座,就请来了我们的老朋友,北大和加州理工毕业、目前在浙大做教授和博导,撰写多部畅销书、在“得到”开设多个热门专栏的80后生物学家王立铭来给我们讲了讲生命科学专业的秘密。

王教授一向是“金句王”,当天的线下讲座也是特别欢乐,金句迭出:

“10年后你不懂一些基础的生物知识,就好像今天还不会用智能手机一样。”

“看自己是否适合学生物,就看你是不是喜欢‘意外’和‘幺蛾子’。”

“如果你同时被北大清华、哈佛MIT、牛津剑桥的生物专业录取了,该选哪个?呃……”

想知道这些“金句”背后的道理,以及想知道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的话,请往下看。

本文根据王立铭教授在“真棒家长俱乐部”的分享实录整理,以第一人称陈述。

本文配图 | 电视剧《我们由奇迹构成》

#01

生命科学可能是最后一个

还没“卷”起来的领域

有孩子来咨询我要不要学生物的时候,我通常会告诉他们:生物知识是一定要学的,有足够的精力和钱的话,可以读一个生物的辅修专业或者双学位。但我不建议你读生物专业。

这个建议听起来有点“自相矛盾”,但大家不要急,先听我慢慢解释。

首先,为什么一定要学生物知识呢?原因有三个:

👉第一,未来10、20年,生物学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像智能手机今天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样。

疫情可能已经让大家对这一点有所体会,那些关于病毒和疫苗的新闻,需要生物学知识才能看懂。但将来可能更严重,如果你不懂生物学知识,你可能不知道你吃的东西、使用的药物是怎么来的,也搞不懂你求职、婚恋的时候,为什么要做一个生物有关的检查。

因为科学家对基因的了解越深,就越发现,它对你的影响要远比你想的大得多,我们可能知道人是男是女、头发的颜色、是不是单眼皮都是基因决定的,但我经常给人举一个很惊悚的例子:一个男人会不会出轨,大概60%左右也是基因决定的。

这就意味着,未来2、30年,生命科学也许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我们自己,得到数据指导你的人生应该向哪一块发展。因此将来不懂生物的人,就好像一个今天还不会用智能手机的人,一定会觉得处处不方便、充满了自己不理解的规则,这样生活,是很惶恐的。

👉第二,如果你还想理解和改造世界,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那么,生物在所有自然科学当中是最能满足你这种冲动的学科。

因为现在唯一还有大量的未知问题,而且这些未知问题看起来还是有解的,也就只剩生物,特别是基因科学脑科学了。这两个领域也最值得有志于生物的孩子关注。

之前我在《美国科技封锁升级,我们愈发需要大国公民的心态》里面说过,物理学、化学已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没有什么划时代的发现了,只有生物,很多基本问题都没有答案。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孩子小时候问你的“十万个为什么”当中,生物的问题都是最难回答的,比如人为什么会说话?人为什么会生病?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的,想参与改变时代的人,那么生物领域是最适合你的。

👉第三,现在只有生物还没“内卷”起来,在产业上还有大量的机会。

有本书《美国增长的起落》,是一个历史学家写的。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人类世界的发展其实是科学革命启动的,因此我们会看到今天的发展在放缓,其实是因为科学革命已经太久没有发生过了。

△《美国增长的起落》书籍封面

上一次物理学的科学革命是100年前爱因斯坦、普朗克时代发生的,回头看会发现,这次科学革命带来的红利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互联网行业又给人类续了20年的命,但现在互联网开始内卷,也就意味着它没有什么新的空间了。

而生物学革命是70多年前发生的,离我们最近,红利还没有吃完。我们会看到,今天人类仍然有大量的疾病是治不了的,仍然有大量的和健康寿命相关的问题不知道答案,这背后自然意味着大量的产业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很多和工程相关的东西会涉及到技术秘密、大国竞争,像造芯片的问题。但生命科学是由科学而不是工程技术驱动的,科学成果很难建立壁垒,这就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在生物方面更有前途。

但,一个行业很有前途,不意味着这个专业很强。这是两码事。

我特别不建议年轻人去把生物当成自己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的训练过程有两个大问题。从我自己在北大、加州理工读书遇到的同学们,再到我现在带的学生身上,都一再验证了这两个问题。

#02

学生命科学

你一定会遇到两个“大坑”

👉第一个大坑,就是生物专业的训练只有“碎片化”的知识,缺乏体系。

这不能算是生物学教育系统的问题,而是因为生物学目前就是连“范式”都没有完全搞清楚,本身就不像物理学那样有体系。

还有一个历史原因: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达尔文是一个博物学家。什么叫博物学?就是去世界各地挖化石找标本,然后把这些零碎的信息汇集到一起分类。

从那个时候到现在,生物学仍然停留在博物学的范畴里,它会给你大量碎片化的信息,但是没有知识体系。

对于本科生来说,这是一件很要命的事。因为十八九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找到从自己的专业理解世界的角度,这是他大学毕业之后和其他专业的人有所不同的地方。这个世界观的建立,生物学提供不了。

我读大学时,听一个老师讲过一句有点政治不正确、但我觉得很有道理的话,他说:你们生物学专业把人教“笨”了。

进北大大家本来考分都差不多,学生物的可能还高点,但4年后,物理学院、数学学院、经济学院的人至少学了一套世界观,但生物专业的学生只学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难怪和别人比,显得“笨”了。

👉第二个原因特别现实:生物专业教不了可迁移的技能。

大学读完后,你大概率不会从事“对口”的工作。我看过《Nature》的一个报道,即使是耶鲁医学院这样精英扎堆的地方,博士毕业10年后也只有10%的人还在学术界。

这没问题,但既然要去干别的,就意味着你除了沟通能力、创造力这些软实力,至少要有一些“可迁移的技能”,对你专业有用,对别的工作也有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很多学物理的人毕业后跑去华尔街做Quant?当然是因为工资高,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之前学的那些偏微分方程对于华尔街相关工作有用,这就是可迁移的技能。

而生物呢,虽然学了很多技能,但只对本专业有用。比如我实验室的学生如果将来离开了生物行业,他这5年就白学了。

当然,他的思维方式、客观理解数据和分析数据的习惯会有点用,但所有的专业技能都没用。因此,如果要转行,会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以上两个原因,就导致了生物专业的悖论:生物学非常值得学,但你如果把4年甚至更长的光阴献给这个专业,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很多人学生物是另外一个情况,因为美国只有研究生有医学专业,因此许多学生本科会读生物,将来都要去读MD当医生的,这4年就是值得的。但中国学生很难读医学专业,因此不要被美国学生的选择所干扰。

#03

真心想学生命科学的孩子,

该怎么“避坑”?

听我“劝退”到现在,还想学生命科学的孩子,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我经常遇到,就是数学物理不是特别好,但又想学自然科学,于是就想学生物的。

第二种是看到一些生物相关专业有高薪而想学生物的,比如有基金公司招医药研究员,要求生物医药专业,然后给的薪水特别高,有的孩子就因此而想去学生物。

第三种是真的对生物充满好奇,怎么说都不听,一定要学生物的。

对于第一种孩子,我其实非常不支持因为不想学数学物理而去选择生物。

首先,哪怕你是真心热爱生物,我也劝你读个计算机、统计学这种和数字打交道的辅修专业或双专业,因为这是“可迁移的技能”,正如前面所言,生物的一个大坑就是缺乏可迁移的技能。如果主动放弃,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堵路”。

而且目前在生物这个行业里,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做产业方面的工作,数据处理能力都是必要的。我现在也建议我的学生去学点编程,他们跟我说自己数学不行,我跟他们说这是扯淡,基本的数学知识人人都能掌握。当然你搞得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不要过早地自我放弃。

对于第二种孩子,学生物进基金公司这条职业路径肯定是可行的,生物背景的基金经理也一定会受欢迎,因为这个行业在蓬勃发展。

但是他们几乎不会考虑本科生,肯定是要博士生,因为需要基本的研究能力。那么问题就变成了:你愿不愿意为了未来这条发展路线,去忍受博士毕业这个过程中的痛苦呢?

对于第三种热爱生物的孩子,其实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你如何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喜爱生物?是不是适合学生物?因为这个专业真正学起来,可能和你想象中很不一样。

我觉得学生物专业,你最好具备一个特点——是个很喜欢遇到Surprise、特别乐于面对不确定性的人。

如果你特别希望什么事都能按计划进行,今天计划一件什么事,明天大概率就能得到确定的结果,你大概就会觉得学生物很痛苦,因为就像我刚才说的,生物学的特点决定了很难设计一个东西就能给出你预期的答案。

我曾经有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希望得到A,但是做完以后发现得到了B,那么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再做一遍,如果第二次做完得到了C,他就更加痛苦,最后两个星期都在重复同一个实验。

这时我就会引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告诉他:Insanitiy(疯狂)的意思,就是你重复地做同一件事而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但是反过来,世界上可能还有一群人,如果发现自己设计的实验没有得到预计中的结果,反而会觉得特别爽。如果你就是觉得平平淡淡的没有意思,最好每天都出些“幺蛾子”,好去思考背后发生了什么事,那么你就太适合生物学了,因为这个行业太容易遇到这些问题了。

那么怎么才能知道自己喜不喜欢不确定性呢?光说没有用,我这里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找一个暑假,把孩子送到大学的生物实验室实习一个月,哪怕是看看别人在做什么,再来决定自己喜不喜欢生物。

因为生物是实验科学,它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书上是看不到的。包括我刚才说的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你靠读书、读论文、做学校的实验,是感受不到的,因为那些都是被安排好的,只有亲身做了研究才知道。

#04

如果我同时被北大清华、哈佛MIT、牛津剑桥的生物专业录取了

我该选哪一个?

最后,很多人可能都想问,现在学生物的话,还有必要去留学吗?中国、美国、英国最顶尖的大学在自然科学方面,哪家最强?以及,现在网上有很多“留学一百万,毕业工资5000块”的故事,那么留学到底值不值呢?

抛开生物专业不谈,我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尤其是自己当老师之后),中国和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商其实没什么差距,但“成熟度”差别特别大。

中国学生的心理成熟速度非常慢。有的博士生都二十六七岁了,整体给人的感觉还是一个非常幼稚、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

因为他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学校环境里生活,高中毕业了上大学、保送或者考研究生,这中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环节需要自己去痛苦地想一想:我将来想干什么?我到底适合什么?我对什么感兴趣、什么不感兴趣?

美国学生和他们的差别是很明显的,到了大学高年级,整个社会环境都会去推动你去思考,你到底想干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然不是每人都能想清楚,但总之没有人会给你预先安排好。

他们的生活也没有被关照得那么好,比如虽然学校有宿舍,但很多时候住不上,本科生还得住在校外,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这样下来,他们的心智成熟程度是要比国内同龄人高很多的。

所以单纯从知识这方面来说,是否出国留学区别不大,但出国留学,确实能帮助你更快地成为一个独立、有趣的成年人。

那么牛剑和美国名学又该选哪个呢?

从科研上说,其实整个欧洲都不如美国,甚至可能不如中国。但在教育方面,英国确实有自己的特色。

科研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神秘,要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有钱、有资源、加上时间沉淀就够了。中国现在很明显到了这三个东西都有的阶段,所以专业研究还是美国第一、中国第二,其他国家相对来说是越来越弱了。

但是,英国的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确实和美国、中国完全不一样。

中国把学生当孩子,美国这种原教旨资本主义国家呢,本科生是来交学费的,会有点把你当“饭票”,博士生就有点把学生当劳动力。

但英国呢,我和剑桥有合作,经常去他们那里,就发现他们保留了一点“学徒制”的风格,你进来之后,老师们会认为你是我带的徒弟,更多地和你聊人生成长的问题。因此从教育的角度讲,英国的学校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关于留学值不值,我觉得这取决于你的目的:到底把教育当成投资,还是当成消费?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别说出国,你在国内上大学都是大概率亏本。不说钱的事,想想20年牺牲的精力、和孩子吵架损害的感情,哪怕进了北大也不值得。

但你要把它当成消费,目标是花一笔钱给孩子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就简单了。

我在美国呆了10年,对美国还是有一点点理解的。现在我还是愿意送我的孩子出国留学,这不是因为我觉得美国学校强,而是因为我的孩子是中国出生长大的,她们需要diversity,需要理解这个世界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这次疫情当中,中国和美国老百姓互相觉得对方脑子有问题。中国人觉得你们都这样了,怎么还要天天出去浪?美国人觉得就这点事,怎么会愿意把自己关在家里?

两种观点本身其实没有对错之分,是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治理模式影响下的结果,但你如果不了解美国欧洲中国的不同思维方式,你就会觉得其他人有问题。

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去一个不同于中国的环境里待一段时间。这样当她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同的声音,可以自己去判断到底哪个对,或者自己想出第三种声音。

出国留学可能带来的其他优势,比如拿到更好的学位、找到更好的工作……都是可以替代的,只有这一条是无法替代的。

听王立铭老师讲座现场更多金句

▽可以点击下方视频看讲座精彩集锦▽


你还“在看”吗?

有细心的朋友发现,微信推送现在不按时间排序了。如果大家还希望和从前一样,每天准时和“爸爸真棒”见面,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在下面点个“在看”;

第二步:按下面方法给我们星标,成为我们的“常读用户”,就能每天第一时间看到“爸爸真棒”的文章了。你的喜欢对我们很重要,期待再次按时见面!



别忘记点赞和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