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辑推荐 | 《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之—《简经纶印谱汇编》


简经纶印谱汇编(一函二册)

(《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之一)

《简经纶印谱汇编(一函二册)》为《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之一种,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要成果之一。本书按照《丛刊》编辑体例,以珍稀稿本及其他重要印谱文献为底本,印人小传和提要附前,具体围绕谱名、册数、刊年、所涉藏者或编者、撰序者及印人作扼要介绍,再对印谱外观及内容如开本、板框、收印数量、边款收录等做详细记录,务求完备。正文部分每部印谱均以原大高清呈现,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金石专家吴义达为每方印蜕及边款作释文解读,青年书法学者王维审读全稿,最后由复旦大学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吴格教授、松荫轩主人林章松先生作最终审定。为方便读者查阅使用,文前附有各方印章释文索引,依据笔画顺序排列。

《丛刊》装帧设计由著名设计师担纲总设计,结合印谱特殊装帧和松荫轩藏谱特色,并注重读者阅读使用体验,由古籍修图师进行专业修图并多轮打样试印,内文采用120克高档超感内文纸真实反映印谱原貌,封面采用高档东洋细布压凹和烫色等多种工艺,以期达到整理出版印谱文献的一流水准。

简经纶(一八八八—一九五〇),字琴石,号琴斋、千石楼主,斋名千石楼、千石居、千石室、千万石居、在山楼。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晚年居香港。擅书法,篆隶行草,无所不能,书风浑朴茂劲,有金石气。晚年以篆笔作画,清新淡雅,得文人画之旨。篆刻胎息于古玺及秦汉印风,布局常参封泥结构,印文时用甲骨、象形文字,挺拔自然,雄迈古朴,风格自成。印款涉及篆、隶、楷、草诸体,均有风韵。有《甲骨集古诗联》《琴斋书画印合集》《千石楼印识》《琴斋印留》等行世。

简氏治印尤以甲骨文字印著称。19世纪末叶殷商甲骨卜辞的出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同时也为篆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著名学者、书家罗振玉、董作宾、丁辅之率先以殷商文字集联,开启了以甲骨文字书写联句的先河。易大庵、杨仲子则试以殷商文字治印。简经纶凭籍自己深厚的篆刻功力迅速转向以甲骨文字治印为主的新领域,从而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一大批形式各异的甲骨文字印章和书法作品。简经纶所作的甲骨文字印数量之多、用字之广、内容之丰富,为当时篆刻界之翘楚。可以说,简经纶是以甲骨文字入印之集大成者。为后来者创作甲骨文字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简经纶广交海内外名流,客居上海期间,习书、作画治印之余,常与海上名流张大千、吴湖帆、易大庵、郑诵先、郑午昌、溥心畬、邓散木、马公愚、叶公绰、王秋湄等讨论艺事,汲取众人之长,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简经纶印谱汇编》收录印谱收藏大家林章松先生珍藏的简经纶珍本印谱五部:《琴斋印拓》《琴斋印留》《琴斋印留初集》《琴斋印留二集》《千石楼印存》,计收简氏印作五百三十四方。

简经纶辑自刻印《琴斋印拓》全七册,共录印二百七十五方。无序跋,成书年份不详。此谱板框圆角蓝刷,各册封签注明如仿周金文、秦汉珍印、仿甲骨(贞卜)文字、杂记印、象形印等不同文字印章。

取舍不同               多福

《琴斋印留》亦简氏辑自刻印,录印二十七方。无序跋,成书年份不详。此谱封面隶书题签“琴斋印留”,开本瘦长,板框粗线墨刷,书口有“琴斋印留”字样。其中多为刻赠友人的名号印,如 “陆丹林”“锺荣光”“陈公博”等。

陆丹林               锺荣光

西泠印社辑简氏刻印《琴斋印留初集》《琴斋印留二集》各四册,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成谱。开本瘦长,外函有马公愚题签,板框幼线墨刷,书口上署楷书“琴斋印留”字样,下署楷书“西泠印社传拓”字样。《琴斋印留初集》四册,共录印八十九方,每页钤印一方,部分附拓边款。封面有“褚德彝署琴斋印留初集,戊寅正月,褚德彝”题签,扉叶有简经纶墨书署“柱芍道兄印可,简经纶”一则,继有吴湖帆署“琴斋印留,吴湖帆署”行书题端、陈运彰序一则。

自在长老为红树室主人之别署也。千石室                自在长老

《琴斋印留二集》四册,共录印九十二方,每页钤印一方,部分附拓边款。各册封面有赵叔孺署 “琴斋印留二集,戊寅正月,赵叔孺”题签,扉叶有王禔署“琴斋印留二集,著雍摄提格陬月福厂王禔”题端,次有屈向邦序一则。

沛霖日利。为荫堂治之。纶                         沛霖日利
《千石楼印识》由方约(节盦)编辑简经纶刻印而成,录印识五十方,成谱于民国二十七年(一九三八)。此谱开本瘦长,板框墨刷粗框,全框横八点三厘米,竖十五点五厘米。封面有马公愚“千石楼印识,马公愚题”题签。书口有“千石楼印识”字样,下端署“宣和印社传拓”,继马公愚序一则。全册每叶墨拓一面边款,无录印面,篆隶楷行草,各体俱备,尤以甲骨文刻款为首创。

方约,字节盦,后以字行,浙江永嘉(今温州)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性喜收藏明清两代印谱及名人印作,善鉴赏。主持宣和印社,搜集名家印作,汇编成册,付梓印行,对民国印坛贡献甚大。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老子》章句。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甲骨文。千石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郙阁颂》千石


《松荫轩珍稀印谱丛刊》简要说明

古代篆刻作品因岁月消磨,许多印章或散失无存,或遭磨泐丧失原貌。在此情况下,印谱往往成为后人了解这些印章风貌的重要甚至唯一的途径。印谱起源于宋代,从最初的原始形貌至今,历次风格变幻和功能审美的转变,使得印谱逐渐成为古代文人艺术中极具鲜明特色的艺术门类。印谱之于篆刻艺术作品,起到了汇集和保存印章面目及其背后信息的作用。据统计,自宋至今传世印谱约六千余种,主要流播于中国内地、香港及日本等地。近十年来,随着传统金石学复兴,篆刻艺术更加受到关注,与此同时,印谱收藏也从原先比较小众的收藏圈逐渐变为热门收藏品类,印谱收藏背后的藏家也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并得到金石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林章松,字秉承,别署松荫轩主。曾拜曾荣光先生门下习书法及篆刻,兼事收藏,数十年间广为搜罗,至今印谱收藏总量约3000种,渐成海内大宗。不仅规模种类蔚为壮观,其品级之珍善,也著称宇内。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曾写下《方寸之间天地宽——记印谱收藏家林章松先生》:“林先生能集印谱收藏之大成,一是独到的眼光,二是对印谱的执念,三是雄厚的财力做支撑,当然也少不了平日里的节衣缩食、宽打窄用。然而追根究底,成就林先生今日收藏印谱之规模的,是他兀兀穷年、矻矻终日的勤谨和笃学。也许,从商人的角度看,他是在经商之暇收集印谱,但从收藏的角度来说,他的重心却在于研究印谱,从商倒成了他搜集印谱的途径,而非目的。”林章松先生以整理、修复、研究印谱为乐,对传世印谱的刊布、流传始终有一种叫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立下化私为公的宏愿,希望将珍藏的印谱以各种形式公诸于世,供读者赏鉴、研究,从而促进古代篆刻艺术史研究的深入开展。

沈津与林章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受林章松先生青睐,不仅参与部分印谱底本扫描工作,而且得到无偿授权,出版其珍藏的印谱和研究著作。松荫轩所藏品类繁多、卷帙浩瀚,难以一次推出,经与林先生商议,我社先期推出《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丛刊》分“集古玺印谱”“摹古印谱”“集名家篆刻”及“自镌印谱”几大类别,并以稿本、原钤本、孤本、善本、石印本等为整理对象。先期推出名家及其流派篆刻作品,《简经纶印谱汇编(一函二册)》即为《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之一种。

沈津先生还曾这样评价:“林先生对印谱的感情不是据为己有,而是将其编目、著录、整理、归纳,最后为人所用。满室的印谱,经过林先生的精心编排为人瞩目和珍视,也是人与物的缘分,印谱或许可以随时光常存,而人则世世代代,来来去去,于是,欣于所遇,暂得于己。过手时珍重恭敬,解读一方石印上深浅纹路里蕴藏的故事,继而将这对象一脉相承,便是林先生的简单愿景了。”希望以我们的努力,为林先生达成宏愿尽一份绵薄之力,进而推动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简经纶印谱汇编(全二册)
(松荫轩藏珍稀印谱丛刊)
2023年3月出版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供稿 | 黄鑫    编辑 | 田秀丽监制|隋阳    审核 | 弘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