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 | 中华医藏·第三编·丛书卷(第一批七种)已出版

重大项目编辑室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24-09-14



中华医藏·第三编·丛书卷

(第一批七种)

编者:《中华医藏》编委会 编  

 江凌圳 主编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中华医藏》简介 

《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框架下组织实施的集保存、传承、整理、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目,项目拟从现存中医古籍及民族医药古籍中遴选出珍贵善本2289种,分阶段影印出版。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具体推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具体实施。

2020年8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始承担《中华医藏》编辑出版任务,成立《中华医藏》编辑室;积极配合项目组进行底本的获取工作,与编纂方保持密切沟通;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要求,借鉴《中华再造善本》《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的运作经验,搭建资料工作平台,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组建专家审稿队伍,就出版相关事项进行反复讨论,最终于2022年12月推出首批成果——《中华医藏·第一编·养生卷》。

2024年,将分批出版《中华医藏·第三编·丛书卷》,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负责人江凌圳主编,收录代表性典籍27部。每部一个书号,共27种。现已出版第一批七种,包括《体仁汇编》《医学统宗》《证治准绳》《医学准绳六要》《芷园医种》《雪潭居医约》《景岳全书》。

第一批七种图书内容简介 

体仁汇编(全二册)

编著者:(明)彭用光 撰

定价:1600元

ISBN:978-7-5013-8116-6

内容简介:

《体仁汇编》共六卷,卷一、卷二为《太素运气脉诀》;卷三为《叔和脉诀》,彭氏摘录集注叔和、东垣脉诀之精要,间有己见;卷四为《十二经络脏腑病情药性》;卷五、卷六为《试效要方并论》。据此集序,蔡经于嘉靖二十三年合刻彭氏所藏东海冯真人《太素脉诀》及彭氏摘录叔和、东垣脉诀、药性与所尝治病试验方药,总名“体仁汇编”后彭氏复检所遗漏方说增入,于嘉靖二十八年由南昌傅凤翱组织翻刻,较之原刻更加完备。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医学统宗(全一册)

编著者(明)何柬 编撰

定价:800元

ISBN:978-7-5013-8117-3

内容简介:

《医学统宗》约成于嘉靖年间,含子书七种,依次为《难经本义补遗》《治病针法》《滑氏诊家枢要》《医书大略统体》《滑氏伯仁卮言》《杂录》《试论》,国内现存书目多未载。其中《医书大略统体》《杂録》《试论》为何柬自撰,《治病针法》爲为何氏集诸家针法。另校补滑寿医书《难经本义》《诊家枢要》《卮言》三种,可见何氏对滑寿之推崇。现藏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

证治准绳(全二十四册)

编著者(明)王肯堂 辑

定价:19200元

ISBN:978-7-5013-8118-0

内容简介:

《证治准绳》为明代名医王肯堂所辑,全书包括《证治准绳》(后世称《杂病证治准绳》)八卷、《杂病证治类方》八卷、《伤寒证治准绳》八卷、《幼科证治准绳》九卷、《女科证治准绳》五卷、 《疡医准绳》六卷,后世将此六种合称为《六科证治准绳》或《六科准绳》。是一部集杂病、伤寒、女、幼、疡诸科病证证治的大型临床医学丛书。现藏上海图书馆。

医学准绳六要(全七册)

编著者:(明)张三锡 纂

定价:5600元

ISBN:978-7-5013-8119-7

内容简介:

《医学准绳六要》约成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共含子书六种十九卷,又名《医学六要》,乃张氏博采群书,各萃其要而纂成。含《经络考》一卷、《四诊法》一卷、《病机部》二卷、《运气略》一卷、《本草选》六卷、《治法彚》八卷。此书虽名“六要”,然包含诊断、中药、方剂、针灸等诸多内容,涵盖内、外、妇、儿诸科,且广引经典及名家之言,可谓医学之全书。现藏上海图书馆。

芷园医种(全二册)

编著者:(明)卢复 辑

定价:1600元

ISBN:978-7-5013-8120-3

内容简介:

《芷园医种》为明代著名医家卢复所辑,本书内容为《医种子》附《芷园臆草》。其中《医种子》成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包括《医经种子》《医论种子》《医方种子》《医案种子》四种,对古籍如实辑录,发挥较少。《芷园臆草》中《芷园覆余》《芷园臆草题药》《芷园臆草勘方》成于明万历四十八年,《芷园臆草存案》《芷园臆草日记》成于明天启二年(1622)前后,皆为卢氏“胸臆中语”,多有新意。现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

雪潭居医约(全三册)

编著者:(明)陈澈 编辑

定价:2400元

ISBN:978-7-5013-8121-0

内容简介:

《雪潭居医约》成于崇祯十四年(1641),共八卷,每卷含一子目,依次为《格致要论》《脉色解微》《疾病阐疏》《六淫分类》《内伤条辨》《杂症汇考》《女科正録》《药症忌宜》,是一部汇集医理、诊断、疾病、方药等的综合性医书。现藏浙江图书馆。


景岳全书(全十册)

编著者:(明)张介宾 著

定价:8000元

ISBN:978-7-5013-8122-7

内容简介:

《景岳全书》为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著。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年十四从父游京师,学医于金英,尽得其传。兼通象数、星纬、堪舆、律吕。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等传世。全书共二十四集,六十四卷,每集俱列字号,依次为“入道须从性理,明心必贯天人,谟烈圣贤大德,图书宇宙长春”。现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编者简介 

 江凌圳,主任中医师,1994年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本科,2003年获中医学硕士学位。目前为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盛增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信息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常务委员,中医药信息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医文化分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针灸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和浙籍医家医著研究,主编《浙江优势药用资源研究》《浙江道地药材古代炮制研究》等学术专著20多部。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浙江省科技厅等项目十多项,获各级成果奖励20多项,其中省部级奖励9项次,其中《浙江优势药用资源研究》获2020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三等奖。

類序 “叢書”一詞最早見於唐代韓愈《剥啄行》“門以兩版,叢書於間”,意爲聚集書籍。而作爲書籍類别的叢書,亦稱叢刊、叢刻等,即根據一定目的和使用對象,將兩種或以上獨立成書的書籍在一個總名下彙編爲一書。常見含括多個類别的綜合性叢書和單一類别的專門性叢書。叢書之體始自齊梁,叢書之名始見於唐代《笠澤叢書》(名爲“叢書”,實爲雜文集)。現存最早的叢書一般認爲是南宋嘉泰二年(1202)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悟》,惜其流傳不廣。醫學類叢書屬於專門性叢書。現存最早的醫學類叢書爲南宋楊士瀛所撰《新刊仁齋直指》,含子書四種,包括《新刊仁齋直指附遺方論》《新刊醫脉真經》《新刊傷寒類書活人總括》《新刊仁齋直指小兒附遺方論》,該叢書總書名與子書《新刊仁齋直指》相同,係以子書名代叢書總書名。最早見於書目著録的醫學類叢書爲元代杜思敬輯《濟生拔粹》,又名《濟生拔粹方》,選取金元時期張元素及其弟子、門人等名家醫籍十九種,擇其尤切用者,節而録之,門分類析,有論有方,雖爲節本,但對傳播、保存以及校訂金元醫籍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意義,極具文獻學價值。隨着學術的發展、印刷術的普及,明代整理、輯録叢書較多,在編纂、刊印方面取得了相當成就。醫學類叢書常見兩種類型,一是個人或家族對醫籍的彙纂,如《汪石山醫書》《景岳全書》;一是藏書家、刻書家對不同醫籍的彙刊,如胡文焕《醫家萃覽》、余象斗《必用醫學須知》。清代是醫學叢書編纂的繁榮時期,數量逾百種,遠超前代之和。有名醫撰著,如陳念祖《南雅堂醫書全集》、王士雄《潜齋醫書五種》等;有藏書家編輯,如葉志詵《漢陽葉氏叢刻》、丁丙《當歸草堂醫學叢書》;還有官方編纂醫學叢書,如太醫院編《脉學本草醫方全書》。民國時期,叢書又有新的發展,出現了影響深远的大型綜合性叢書,如《四部叢刊》《四部備要》等。此外,叢書編纂突破四部分類體系,如《叢書集成》以實用與罕見爲標準,分爲十大類。在此影響下,醫學叢書的編纂亦層出不窮。著名的有裘慶元編《三三醫書》,收録《温熱逢源》等九十九種醫書;錢季寅輯《影印古本醫學叢書》,收録《古本難經闡注》等十種;國醫書局輯《國醫小叢書》,收録《時疫白喉捷要》等三十四種;曹炳章輯《中國醫學大成》,收輯《靈樞識》等一百三十餘種;裘慶元輯《珍本醫書集成》,收録《内經素問校義》等九十種;陳存仁輯《皇漢醫學叢書》,收録《素問識》等七十二種。皆具内容豐富、類别多樣的特點,對於醫籍的傳播和保存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經過歷代叢書的編纂,中醫古籍大部分被收入醫學叢書,中醫古籍目前流傳的版本也以叢書居多。編纂刊布醫學叢書,對於醫家專人、醫學專題、地方性醫學的研究,保存醫學文獻,尤其是一些篇幅較短小、容易散佚的文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清代張之洞《書目答問》謂:“叢書最便學者,爲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搜殘存佚,爲功尤巨,欲多讀古書,非買叢書不可。”醫學叢書類目始創於日本高島久也、岡田昌春合編的《躋壽館醫籍備考》,此後《中國醫學書目》《南京國學圖書館書目》皆仿之,專門著録醫學叢書。《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著録中醫叢書類古籍二百零六種,《新編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著録中醫叢書類古籍二百五十種。若計入民國時期的文獻,則有三百種之多。這些叢書對保存、整理、研究、傳承中醫學術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醫藏·第三編·叢書卷》收録二十七種代表性醫學類叢書。其中收録最多的爲一人自撰或據前人著述輯録的叢書,如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先成《雜病證治準繩》并附以《類方》,後續成《傷寒證治準繩》《幼科證治準繩》《女科證治準繩》《瘍醫準繩》四種,後世稱《六科證治準繩》;明代張三錫纂《醫學準繩六要》,含《經絡考》《四診法》《病機部》《運氣略》《本草選》《治法彙》六種;明代盧復輯《芷園醫種》,含《醫種子》四種、《芷園臆草》五種;清代沈明宗編注《醫徵》,含《金匱要略編注》《傷寒六經纂注》《温熱病論》《虚勞内傷》《女科附翼》子書五種,附録《客窗偶談》一種;清代蔡貽績輯《醫學四要》,含《醫學指要》《醫會元要》《傷寒温疫抉要》《内傷集要》四種;清代李守永删訂《司命秘笈》,含《龍宫三十禁方》《華祖青囊外症十方》《枕中秘要》三種傳説與孫思邈有關的醫書。另如《證治大還》《沈氏尊生書》《鄭氏彤園醫書》《聊復集》《齊氏醫書四種》《醫學切要全集》《醫學六種》等等。尤重名家名著稿抄本,如《泉唐沈氏醫書九種》《田晋蕃醫書七種》《正誼堂醫書九種》《連自華醫書十五種》等,其中《田晋蕃醫書七種》收録的《中西醫辨》爲中西醫結合早期經典之作。有兩人以上的名家醫著合刻叢書,如明代何柬編撰的《醫學統宗》,含子書七種,其中何柬自撰者三種,校補滑壽所著醫書三種。有學術流派、地方醫學類叢書,如清代陳嘉璴輯《醫學粹精》,除陳氏自撰之書,還收録明代有學術傳承關係的周之幹、查萬合、胡慎柔之書;清代楊乘六《己任編》,輯評明末清初醫家高鼓峰、吕留良、董廢翁三家四部醫書彙集之編;《盤珠集》,含嚴潔、施雯、洪煒三人或獨撰或合撰的五種。有官修綜合性醫學叢書,如乾隆年間組織太醫院院判編纂的官修綜合類叢書《御纂醫宗金鑑》,收録十五種醫籍。另外,《中華醫藏·第三編·叢書卷》包含了部分全書,如明代彭用光《體仁彙編》,有論有方,卷號連續,并無子書之名;張介賓《景岳全書》六十四卷,全書分爲十六種,内容不重複,卷序連續;陳澈《雪潭居醫約》取張介賓《類經》、王肯堂《證治準繩》、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等書之精要,參以自身醫案,編輯成書,是一部内容豐富的綜合性醫書;清代程文囿《醫述》十六卷,編纂思想統一,卷次連續,但又各有主題,書中引録甚多,所輯古今醫書三百二十餘種,經史子集四十餘種。需要説明的是,部分所收叢書有缺子書、缺卷、缺葉者,如有同一版本儘量配補。其中清代汪啓賢、汪啓聖選注《濟世全書》,本藏從他館補配三種,收齊二十七種子書,首次成爲完書。《新刊仁齋直指》《濟生拔粹》《古今醫統正脉全書》等代表性醫學類叢書的子書計劃收入《中華醫藏》其他類目者,《叢書卷》不再重複收録。《中華醫藏·第三编·叢書卷》收録代表性醫學類叢書共二十七種,按成書時間先後,依次爲:《體仁彙編》(全二册)、《醫學統宗》(全一册)、《證治準繩》(全二十四册)、《醫學準繩六要》(全七册)、《芷園醫種》(全二册)、《雪潭居醫約》(全三册)、《景岳全書》(全十册)、《濟世全書》(全八册)、《醫徵》(全三册)、《醫學粹精》(全一册)、《證治大還》(全六册)、《己任編》(全一册)、《御纂醫宗金鑑》(全十六册)、《盤珠集》(全三册)、《沈氏尊生書》(全八册)、《鄭氏彤園醫書》(全四册)、《聊復集》(全一册)、《醫學四要》(全三册)、《醫述》(全六册)、《齊氏醫書四種》(全四册)、《醫學切要全集》(全二册)、《醫學六種》(全二册)、《司命秘笈》(全一册)、《泉唐沈氏醫書九種》(全二册)、《田晋蕃醫書七種》(全六册)、《正誼堂醫書九種》(全一册)、《連自華醫書十五種》(全三册)。因卷次繁多,體量巨大,爲方便讀者使用,現將《叢書卷》所收二十七種叢書單獨出版。江凌圳二〇二四年四月

《中華醫藏》前言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包括我國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内的各民族醫藥的統稱,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技術方法,反映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是我國獨具特色優勢的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資源,具有科學和人文雙重屬性。中醫藥古籍承載着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想智慧和生命健康知識,藴含着豐富而寶貴的原創思維、獨特理論和實踐經驗,是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理論與方法的寶藏,更是中醫藥科技創新和學術進步的源泉。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中醫藥古籍,不僅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中醫藥學術精華、促進中醫藥原始創新的必由路徑。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與推動下,我國持續開展了中醫藥古籍普查、整理和研究工作。1954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轉中央文委黨組關於改進中醫工作問題的報告》中提出,“整理出版中醫書籍:出版中醫中藥書籍,包括整理、編輯和翻印古典的和近代的醫書”,係中央對中醫藥古籍工作的首次指示,對推動中醫藥古籍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將“整理和注解歷代中醫名著”列爲工作任務,中醫藥古籍工作首次被納入國家規劃。爲落實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 1982—1990)》,自1982年起,原衛生部先後下達了二百餘種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任務,整理出版了一批經典中醫藥古籍。2005年,財政部設立專項,實施了“中醫古籍搶救工程”。2010年,財政部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公共衛生專項資金項目“中醫藥古籍保護與利用能力建設”,成果彙成《中國古醫籍整理叢書》陸續出版。同時,在有關部門的推動下,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組織全國專家學者開展了大量調研工作,從一萬三千餘種中醫藥古籍中遴選古籍元典二千二百八十九種,初步形成了《中華醫藏》選目;在進行全國古籍普查的基礎上推進中醫藥古籍普查,編纂中醫藥古籍普查登記目録,進一步理清了中醫藥古籍的存世狀况。這些工作的開展,使得中醫藥古籍保護、整理和研究工作薪火相傳,延續至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强調要“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歷久而彌新的中醫藥學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歷史發展機遇,中醫藥古籍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加强。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挖掘和傳承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精髓。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編撰《中華醫藏》”。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梳理挖掘古典醫籍精華,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系統總結、整理、挖掘中醫藥古籍資源,夯實中醫藥學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基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努力保障人民身心健康,增進社會福祉,成爲行業期待、社會所需和時代召唤。爲此,在全國古籍普查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果的今天,去粗取精,去僞存真,將中醫藥古籍的元典和精華萃爲一編尤爲重要,是一項强固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厦基石的偉大工程。2018年,財政部正式將《中華醫藏》列入“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立項資助,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推進,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具體實施。全國二十八家單位、三十四個課題組、近千名專家學者參與,國内外二百餘家古籍館藏機構支持項目實施。《中華醫藏》是集保存、研究、利用爲一體的中醫藥古籍再生性保護項目。萃取精華、呈現元典,與部次流别、提要鈎玄是這套大型叢書的兩項核心工作,同時致力於推動中醫藥古籍的學術研究與資源開放共享。一方面通過深入細緻的目録學研究和全面實地考察,收録涵蓋中醫藥經典著作、各學科領域源頭性與代表性著作、歷代醫藥名家名著等,所選版本力求最精,采用“編”“類”相結合的方式,集成編纂,以先進的技術手段影印出版,使得珍貴醫籍化身千百,分藏各地,用之當代,垂之後世,架起中醫藥古籍保護和利用的橋梁。另一方面通過“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形成每一類目的“類序”和每一書目的“提要”,可以爲科學研究提供豐富的文獻基礎,爲文化、教育和相關産業提供系統便捷的研究資料,爲臨床實踐、養生保健提供寶貴的經驗,使後世學者能“即類求書,因書究學”,真正做到“人守其學,學守其書,書守其類”。《中華醫藏》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中醫學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學術巨著,也是盛世修典的重要體現。《中華醫藏》之“藏”是中國古代醫學典籍之“藏”,不僅是中醫藥古籍文獻的系統彙集和影印出版,更是嚴謹的學術研究和體系創新;既是對存世重要古典醫籍的集結彙總和分類編次,也是對中醫藥學術發展史的一次系統梳理,是歷代傳世醫藥文獻系統研究整理的最新成果。通過遴選編修、影印出版,引領具有版本價值、學術價值和臨床價值的珍貴典籍走出秘閣、服務社會,昭示先賢智慧,傳承醫統正脉,引導原始創新,保護原權益,爲後世留下一座恢宏而實用的寶庫,意義和價值重大,必將爲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醫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爲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編纂一部賅括古今、薈萃百家、涵蓋各科,全面反映中醫藥學發展歷程和成就的大型醫學叢書,是幾代中醫藥學人的夢想。在《中華醫藏》的編纂過程中,全體同仁群策群力,同心同德,不畏艱難,奔走於全國各地,搜采秘本佳籍。同時,該項目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許多專家不顧年高事繁,事必躬親,爲項目實施建言獻策、保駕護航。值此《中華醫藏》出版之際,謹對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等部委單位的大力支持、悉心指導,對社會各界的鼎力襄助、中醫藥行業同仁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中華醫藏》編纂委員會二〇二二年十月十日凡例 

一、《中華醫藏》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一項重大成果,由文化和旅游部牽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推進,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全國中醫行業古籍保護中心)具體實施。其編纂宗旨爲保護、傳承、整理、利用中醫藥古籍,着力推動中醫藥古籍的學術研究與資源開放共享,揭示中醫藥發展源流,推動中華傳統醫藥科技發展與文化守正創新。

二、《中華醫藏》選録歷代中醫藥經典醫籍,在選擇版本時注重珍稀孤罕善本和有藝術特色的繪刻佳本,共計二千二百八十九種,其中民族醫藥古籍二百二十四種。

三、選録範圍:

(一)寫印於1911年以前(含1911年)的中醫藥古籍,其中民族醫藥古籍年限適當後延;

(二)收録中醫藥古籍僅限紙質文獻;

(三)適當收録在國外寫印的、由中國人編撰的中醫藥著作;

(四)民族醫藥古籍僅爲用漢文或民族文字著述者;

(五)適當收録分散載於《道藏》等各類叢書、類書和文集中的醫、藥、養生論著。

四、選録原則:

(一)中醫藥經典著作及其注釋研究著作。原書已佚的經典著作,選擇最佳輯本;

(二)中醫藥各學科代表著作、源頭性著作;

(三)歷代醫藥名家名著;

(四)地區代表性醫藥著作,如地方本草、地方病專著等;

(五)具有民間特色的中醫藥著作,如鈴醫、草藥醫及行之有效的特殊療法等;

(六)歷代醫事制度、醫家傳略、醫史著作等。

五、本書選録中醫藥古籍儘量選取其存世(包括國内外)最早、最完好、刻印或抄録最佳的版本爲底本;選録之書版本殘損者,進行書版補佚。補配原則如下:

(一)選録古籍的同一版本。某些卷帙分藏數地,則通過補配合成完璧;

(二)補配時,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選定主體底本(主體底本應是同一版本的古籍中書品狀况最爲完好者),依據主體底本的殘損缺佚情况選擇該書同一版本的其他藏品進行補配,并注明殘損缺佚及補配的相關信息。

六、本書按分類編年法編排:

(一)全書設二級結構,第一級爲“編”,第二級爲“類”。全書分四編,具體如下:

第一編:醫經(内經、難經)、傷寒金匱、本草、養生、醫史;

第二編:藏象、運氣、病因病機、針灸推拿、經絡骨度、診法、方書;

第三編:通論、内科、外科、傷科、女科、兒科、温病、眼科、咽喉口齒、醫案醫話、叢書;

第四編:藏醫、蒙醫、維吾爾醫、傣醫、彝醫。

(二)類下具體書籍大致依照成書年排列;成書年不詳者,依據刊刻或抄録年排列;刊刻或抄録年不詳者,依據著者卒年或大致生活年代排列;著者卒年或大致生活年代亦不詳者,依據書籍著録版本大致年代排列。

七、爲體現全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用,在每類類名下設有類序,每書書名下設有内容簡介。各書書名和著者,大體按照卷端著録。各部分文字涉及异體字的,統一使用規範漢字。

彩插欣赏 

内页欣赏 

『相关阅读』年度好书回顾 | 中华医藏·养生卷(全三十六册)赓续中医血脉  传承华夏瑰宝——让《中华医藏》绽放国粹之光
王永炎 | 《中华医藏》首发仪式致辞张伯礼 | 加快《中华医藏》编纂出版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近千名专家学者参与,《中华医藏》首批图书正式发布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华医藏》发布现场图片精选《中华医藏·养生卷》主编张华敏、李鸿涛:追溯学统文脉 传承养生精华中医药古籍事业笃行致远——写在《中华医藏》首批图书发布之际《中华医藏》出版签约仪式暨出版工作启动会议在京举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编纂出版《中华医藏》推出中医药文化精品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重大项目编辑室

供稿 | 宋红垚  编辑 | 王自晨

监制 | 张颀

审核 | 弘文

 点击"阅读原文",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相关图书,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