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孩子学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父母要做好这三件事 | 家长慧

人民教育
2024-08-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钱志亮工作室 Author 钱志亮


民小编说

面对困难、挫折,很多孩子都会感到害怕、想要逃避,这是人们更希望待在舒适区里的本能反应。这种情况下,比起单纯地抛给孩子一句“没事,别怕”,引导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能够正确面对未知,培养勇敢面对挑战的勇气,是家长们更需要做的事情。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很多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有点挑战的事情,孩子不敢尝试,逃避、拖延甚至直接放弃。他们会把“我不行”“我不会”挂在嘴边,无论大人怎么鼓励,都不愿尝试。


害怕困难的孩子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呢?


提供心理支持


有的父母说:“我经常鼓励孩子,可是他们依旧害怕困难。”


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鼓励孩子呢?


“这并不难”“这很简单”“别人能做到,你也行”“我相信你肯定可以的”……


表面上看,这些鼓励能够振奋人心,但父母忽略了一种情况,那就是如果孩子还是做不到、做不好,这些话对孩子来说就是二次打击。


它在暗示孩子:“大家都说这件事很简单,我还是不会,我是不是太差劲了?”


这也是很多父母给孩子加油打气却收效甚微的关键原因,这些话语甚至加重了孩子的无助感。


孩子有了畏难情绪,我们首先需要帮助孩子认识这种情绪。安慰气馁的孩子时,我们要看到他的难,认可他正经历的挫败感受,为他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


当孩子意识到,你没有排斥他的脆弱和退缩,畏难并不可耻,这种被认可和接纳的感觉,可以帮助孩子直面自己现阶段的脆弱和不完美,带给孩子重新尝试的勇气。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这件事对于现在的你来说,确实挺难的。”


“妈妈小时候学这个的时候,也是试了很多次才成功。”


“做好这件事本来就需要时间,我们慢慢来。”


引导孩子思维转换


为什么很多孩子害怕失败?


他们害怕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之后身边人的评判,尤其是父母的评判。


他们害怕被嘲笑、被指责、被批评,害怕不被爱。父母对“做不好”这件事的解释,常常让他们感觉自己“毫无价值”。


于是,他们会想方设法地避开有挑战性的事情,这样就能避开那些令他恐惧的情绪体验。


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说孩子害怕失败,不如说大人接受不了孩子失败。


这种思维模式,父母要引导孩子转变过来。

从“我不行”到“我试一试”;从“我不会”到“我慢慢学”;从“我做不到”到“不一定现在就要做到,我还有时间”;从“失败就完蛋了”到“失败意味着经验,下一次努力做到更好”;从“做不好意味着我这个人不行”到“看来我在这件事情上下的功夫不够” 。后者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


“教育的关键要让孩子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做到这一点,除了父母自己要正确地看待输与赢,“解释风格”也很重要。


比如用积极、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孩子当下的处境;平时批评孩子注意措辞,避免责怪孩子的个性或能力;引导孩子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等。


因为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各种事件的因果分析,他们的自我评价系统也与父母的语言息息相关。


一位妈妈曾提到,孩子被老师鼓励报名参加学校里的演讲比赛,到了比赛开始的前一天晚上,他感到有些紧张。


他对妈妈说:“如果我没有得名次,你会觉得我丢脸吗?”妈妈很惊讶,那一刻,她才明白,孩子比自己想象中更害怕让父母感到失望。


她对孩子说:“怎么会呢?有人得名次,就会有人没得名次,这是正常的。妈妈觉得,无论你有没有得名次,这一次的活动,你能报名参加,就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她试图让孩子明白:“不要害怕做得不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尝试过了,失败就不足为惧。”


很多时候,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就是父母给的。缓解孩子的畏难情绪,要给孩子一个“容错空间”,接纳孩子不优秀的那一面,父母表现出来的这种平常心,会让孩子毫无顾忌地去勇敢尝试。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放轻松去做,参与过程最重要,哪怕失败,也不会影响我们对你的爱。”


“这次你做错了,没关系,下次就知道怎么做了。”


“你只是现在还做不到,多花时间,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在孩子提出需要时,

提供具体帮助


当孩子说“我不行”时,有时候是心理上的恐惧,有时候确实是能力还没有达到。这种情况下, 口头上的安慰效果有限。


当他主动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孩子设定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适当降低难度或者将任务分解。


比如,孩子不敢上台演讲,我们可以先让孩子在房间里单独练习演讲,再让孩子在妈妈面前演讲,之后增加观众,一步一步增加难度;


如果一首曲子,总是弹错,我们可以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单独练习;


学习出现困难时,先鼓励孩子下次考试争取及格,再向上调整目标。


帮孩子迈出第一步,让他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对任务的掌控感就会增加。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妈妈陪着你一起来想办法。”


“我们一步一步地来……”


“我们先从这件简单的小事做起……”


当然,也并不是说,孩子一遇到困难,我们马上就要上前提供帮助,除非是孩子主动求助,或者你通过观察发现他们一直停留在那个情境中无法再进一步,否则,我们不必过度弱化孩子的承受能力。


孩子需要体验失败,也需要感受气馁、不安和无能为力,当我们冲动地去帮助孩子,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变得更加坚强的机会。


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切身感受,获得的成长经验越多,就越会对外界环境产生信任感,有胆量、有勇气迎接各种挑战。

文章来源|转自钱志亮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略有删改文章作者|钱志亮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李海涛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2024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4年高考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4年高考物理、化学、生物全国卷试题评析
特级教师同题作文来了!人工智能会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吗?|关注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民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