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星专访丨陈淮博:醉心学术世界,探索科学之美

仰望学术之星的 科济 2021-06-01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0年度本科生学术之星已经揭晓

有人点塔千层,始于暗处一灯

满天的繁星为人们指引方向

夜幕下的灯火助人们看清路途

如是,一颗颗“学术之星”

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能量发光发热为人所知

更希望将这光辉与温度

为后来更耀眼的星芒们点亮一束光


科济公众号将推出“学术之星”专访系列

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陈淮博的学术之路

陈淮博

“对于一名学者,最重要的不是早早崭露头角,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投入”

陈淮博

·汽车学院2016级本科生,共青团员,主要研究兴趣为燃烧学与计算流体力学。学业绩点为4.71,发动机方向第一名,曾获国家奖学金以及校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


·曾先后于同济大学、美国奥克兰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参与科研项目,并发表SCI论文2篇,其中一作1篇,发表于燃烧学顶级期刊《国际燃烧学会会刊》,担任SAE technical paper审稿人,今年1月将远程参加第38届国际燃烧学大会 。

陈淮博的科研之路

第一站|同济大学内燃机燃烧与喷雾研究所

2017年11月1日,陈淮博敲开了李理光教授办公室的门,从此开始了他的科研道路。


在李教授这里,解锁了科研之路的第一站,那就是同济大学燃料燃烧与喷雾研究所。在组里陈淮博主要是研究压力对于闪沸和非闪沸喷雾油束偏移的影响,利用高速相机可以非常清晰地捕捉到油束的运动。


最后他们把成果发表在了一区期刊Fuel上,陈淮博是第四作者。

第二站|

美国奥克兰大学反应流与发动机燃烧实验室

在导师赵鹏的课题组里,陈淮博做的是冷壁边界层内自燃的数值模拟。


冷壁边界层自燃的自相似性

(一次着火时,采用布拉休斯变量表示的不同横坐标处边界层结构完全重合)

“在我们这个研究里面我最引以为豪的成果就是这张图,一次着火的时候,我们把不同x位置的边界层结构用布拉休斯变量画出来,会发现所有的曲线完美地重合了。这种相似性是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当时做出这个曲线真的太激动了,非常完美的一条曲线。”


最后这个成果发表在了《国际燃烧学会会刊》,陈淮博是第一作者。


这是燃烧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难度非常大。这个期刊有78年的历史,在陈淮博之前只有三篇文章是同济发出来的,而且都是老师写的。


第三站丨上海交通大学燃烧能源团队

在项目结束后陈淮博又开启了第三站,这次来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加入了上海交通大学齐飞教授的课题组。


该项目采用OpenFOAM对合成射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合成射流的涡动力学。当前尚在进行中,暂时没有成果发表。

对话陈淮博

Q1

你以第一作者将成果发表在了燃烧领域的顶级期刊——《国际燃烧学会会刊》。请问能否讲述下这个项目从开题、写文章到投稿的经历呢?

这个项目是在赵鹏博士的远程指导下完成的,他提供了idea并给了非常细致的指导,所以总体来说比较顺利。我一月份拿到idea后先进行文献调研,发现前人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都不是从我们的角度思考的,于是便按预定的思路进行仿真。中间在初始条件的设置和网格独立性验证上花了不少时间。经过多次尝试后在大概六月份的时候跑出了第一个benchmark算例,暑假期间继续对算例进行挖掘发现了很多新的物理现象。十月份的时候我们临时决定投稿当年的国际燃烧学大会(上会的文章经过进一步审稿发表于《会刊》),于是抓紧写文章,十一月底压着DDL投了出去。由于这个会议独特的审稿时间线,返修过程是比较煎熬的。一月份给了第一次返修意见,三个审稿人意见两极分化,其中一位提出了十分无理的负面评价,我们向分会主席进行了抗诉,并且在rebuttal letter中有理有据进行反驳,最终很幸运拿到了上会的机会。然后进行第二轮审稿,又新安排了一位审稿人,继续写第二轮rebuttal,后面又安排了第三轮……最终在八月份通知文章被《会刊》接收,十月在线发表。

Q2

请问在论文的投稿和写作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

大概有三点。首先是应该选择业内认可的高质量期刊。认可并不等同于影响因子高,以燃烧界为例,一般有好的成果首选《会刊》或《燃烧与火焰》,被拒后再考虑投其他次一档的期刊,但其实很多好中的期刊影响因子反而比这两大顶刊高。在保研/出国中,业内认可的好期刊更容易获得本领域内教授的认同。不否认水刊中也有好成果,但很少有人细看文章内容,都是看期刊质量来评价成果。第二就是写作中要重视introduction,赵老师告诉我introduction实际上是最能看出一个人功力的,不能光说前人的成果,然后说某个地方别人没做所以我们要做。我们做一个研究不光是因为别人没做过,更是因为他有趣且重要。所以除了总结前人研究外,更要条分缕析地讲明白当前你研究的这个问题其内在的实质或意义,这些是在做之前的预见。比如我的文章中就讲到了,边界层可能对点火具有三个层面的物理或化学影响,这些在跑仿真之前就已经写好了。如果后期研究发现之前的认识有问题可以在回来修正。当然,要想写出好的introduction对本科生来说比较难,建议大家多与导师交流(我文章中这部分分析是由赵老师执笔),毕竟他们都身经百战,见得多了。第三个就是如果遇到很明显带有偏见的审稿人要及时向编辑抗诉,编辑一般还是很讲道理的,会判断是否采纳这个审稿人的建议。

Q3

请问在选择导师或者联系实验室上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首先就是要看导师有没有发过本领域的顶刊,这是最简单的可以鉴别导师水平的方法,在圈子内国际地位比较高的导师发顶刊基本是常态。小白可能对本领域内的顶刊不太了解,建议找博士的师兄师姐帮忙参谋。此外要出国的同学建议注意一下文章的署名问题,在外国教授眼中一作和二作的含金量是截然不同的。初步选定后建议想办法与课题组内的师兄师姐取得联系,具体了解组内的情况,比如对学生指导的情况等等,他们其实是最有权力评价一个导师的。最后建议大家可以利用假期去校外、国外做科研(即出国党常说的“暑研”),或者选择不需要做实验的项目让导师远程指导,不一定要走官方项目,直接与导师邮件联系也可以。这在清北等大学是十分普遍的,学校甚至有专门的经费资助学生暑研。同济这方面尚且没有形成风气,但我非常建议家里有条件的同学出去看看,真的不一样。不但可以接触最前沿的研究还可以拿外国大牛的推荐信,对出国很有帮助。

Q4

我们注意到你曾经转过专业,请问你对专业的选择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我认为选专业总体的原则肯定是顺应自己兴趣。判断是否感兴趣不能只看名字,最好去本科生院官网查查这个专业需要上什么课,看看这些课自己是否感兴趣、有能力学好(特别是想转数学、物理的同学)。此外,我对于将来想读博士、走学术道路的同学有个建议,那就是本科可以读数学、物理、力学等数理性比较强的专业,这些专业可以让你形成良好的数理思维和数学能力,将来转任何一个领域都容易出好成果。很多学科到了比较高层次的研究,数理功底是至关重要的,底子不行的话可能论文都看不懂。而数学好的人只需要补充相关专业知识就可以投入一个项目,提升数理功底却比补充专业知识要难得多。当然,并非所有学科都适用,比如医学、生物等知识密集、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可能还是直接学本专业比较好。此外,这些数理专业里课程难度也都比较大,要考虑自己能否承受。本条建议仅供参考,大家结合自身情况谨慎选择。

Q5

现在还有许多学弟学妹们对从事科研领域跃跃欲试,作为学长有什么建议可以告诉大家?

首先,希望大家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不要觉得本科生做科研搞不出来什么东西,无数事实(例如这届好几个当选学术之星的同学都有顶刊/顶会文章)证明不但可以搞出点东西,还可以发高质量论文,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走进实验室“搞个大新闻”。第二是我要再次强调一定要找个好导师。对于初入科研的人来说独自构思idea是很难的,因为你根本不了解该领域的前沿与热点,所以需要有人给个起点。而且导师经验丰富,知道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可以避免你像无头苍蝇乱撞。后期文章的写作、投稿过程中他的经验更是可以帮助你写一篇好文章、与审稿人周旋。所以,导师是一段科研的灵魂人物,跟了好导师你这段科研就成功了一半,我也很庆幸一路遇到了多位好导师。第三就是进组后大家要掌握“搬砖”的正确打开方式在大思路上多和导师讨论,即便他很忙也要尽量多接触多讨论;在具体操作上,比如软件使用、文献查找,要多请教师兄师姐。最后,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本领域的前沿进展,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常常翻看ResearchGate。这个网站类似于科研界的微博,科研人员发表新成果后会更新自己的动态,大家可以在上面关注一些本领域比较活跃的学者,只要他们发新文章了就能看到。另外,欢迎大家关注我的RG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ID: Huaibo Chen)

# 为什么喜欢做学术?

陈淮博:热爱当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但我还想给出一个原因,我觉得做科研最酷一点是,假如有一天我死了,后人只要读到我的论文,就能知道我生前在思考些什么,我想这可能是做科研最具浪漫主义的一点。所以,我的学术之路,还会坚定地走下去。

更多学术之星专访

请关注同济大学学生科协

微信公众号

“科济”

知乎专栏

“科济实验室”

抖音账号

“同济学生科协”

览学术之星风采

吴祺琳: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项天宇:赏既得之风景,攀未攀之高峰张远航:行而不辍,厚积薄发孟诗乔:凡此以往,皆为序章汪  洋:“胸”怀大“智”,挑战未知李圳钰:济世明志,上下求索刘勇锋:热爱难以藏住,梦想不可辜负丁方强:道阻且长,行将至远宗永硕:走进AI医疗的电信学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