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陆俭明:汉语言文字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起点 |《语言战略研究》

陆俭明 语言战略研究 2020-10-10

2019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新中国的语言学事业,今年走进第70个年头。我们邀请了语言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一些标志性事件,为中国语言学史留下宝贵的记录。回首我们走过的道路,并不只是恋旧,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使我们在继续前行的征途上,眼界更为开阔,目光更为敏锐,方向更为精准,步履更为坚定。

——陈 平

往期请戳:

《语言战略研究》| 戴庆厦:为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是中国民族语文工作的一大创举

《语言战略研究》| 陈章太:文改会改名与国家语委创建





本期嘉宾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汉语言文字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起点


1955年10月,在中央的直接关怀下,举行了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会议,一个是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10月15~23日),另一个是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举办的“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10月25~31日)。这两个会议做了3件大事:

一是制订并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

二是讨论确定了“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规范的共同语,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

三是建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早日拟定《汉语拼音方案》草案。

这两个会议的成果很快得到了具体体现:

(一)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二)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三)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


上述3项内容都写进了周恩来总理1958年1月10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所做的《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里,足见中央对汉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视。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就立即抓语言文字工作呢?要知道,当时新政府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举的烂摊子,在四亿多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了将近90%。一个充斥着文盲的国家难以迅速改变贫穷的面貌,更难以实现工业、农业和国防的现代化。所以,积极开展扫盲运动,大力普及文化教育,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要扫盲,要普及文化,就需要克服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那障碍是什么呢?虽然汉字跟汉语的关系极为和谐,由此确保了汉语在长期的发展中能稳定地延续,不被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并对维护汉语的一致性,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对形成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都立下了丰功伟绩;然而,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我们也必须看到:

(1)汉语方言复杂多样;

(2)汉字异体字繁多、笔画繁复,表音性能很低。

这都有碍正常交际,更不利于广大民众的识字扫盲,对普及文化也带来一定的困难。两个会议的三大重要成果对当时的扫盲和普及文化等工作,无疑是及时雨。从此以后,普通话在全国推广,至今普及率已经超过70%,而且已法定为全国各民族的通用语;简体字和汉语拼音也对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这一进程中,人类社会也进入了网络化、全球化、智能化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的重要性,特别是语言文字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日益突出。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的语言文字工作也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道路,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却顾所来径”,两个会议的那三大成果无疑是汉语言文字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起点。这三大成果对汉语走向世界,也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2013年以来,中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构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语言铺路搭桥,需要语言作为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作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因此,全球范围内必将会兴起更为广泛的学习汉语的新高潮。可以预见,普通话、简体字、汉语拼音都会在推进全球范围的汉语教学中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1955年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学术会议”时,我还是一个刚进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60多年来我逐渐成为一个从事现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语言学工作者,并已进入耄耋之年。回头看看,那两个重要会议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推荐阅读

语言跨界谈

专题研究:中国语言学七十年

 语言生活研究

书 评

语言生活皮书

观约谈




戳一戳"在看”,世界更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