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致敬,可爱的矿大人!

新媒体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 2022-04-09


  

今天,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在中国矿业大学,有九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曾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身后的家与国,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今天,让小编带你走进徐春生、孔宪柱、陆孝荣、何家理、唐植忠、张典义、邹然、祖兴荣身边,听他们讲述70年前烽火岁月的记忆……


春时赴戎,力付丹心CELEBRATION​


徐春生(88岁)


​

我最难忘的是牺牲了的战友,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8203

1951年春节来临之际,已是警卫班班长的徐春生随军奔赴万里进入朝鲜。作战到白热化阶段,炸弹、毒气弹、燃烧弹、细菌弹,越来越多残酷的武器被美军抛出。“我的战友被烧坏了皮肤和眼睛,他喊着我,让我救救他,还让我回去后照顾他妈妈。那是我最难受的时候。”再后来,部队中的团长、参谋长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徐春生告诉自己不能气馁:“后来在战场上看到美国佬,我们更要狠打!”


  (抗美援朝时期  左一为徐春生)


 (抗美援朝时期 徐春生)


“军人出身,做事保留着军人的风格。”这是徐春生的小儿子对他的评价。徐春生平时最爱穿军装,军歌红歌随口就来。他也始终心系国家大事,改革开放、贸易战、疫情……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时光匆忙溜走,却带不走徐春生对祖国的热爱。年轻时为家国的热血拼搏镌刻在一枚枚勋章、一份份证书上;退休后的幸福生活凝练在一缕缕茶香、一张张相片中。岁月沉淀出皱纹白发,也镀出徐春生不凡的一生。



从军而战,随矿而行CELEBRATION​

  孔宪柱(91岁)


​

抗美援朝对我来说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也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

&#8203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在战争中不幸负伤的孔宪柱不得不随伤员部队进行撤退。在医院休养了三个月后,孔宪柱被分配到山海关陆军军官学校进行学习。期间,怀着不给组织添麻烦的初衷,他把国家认定颁发的三级残疾证上交给了军区,主动放弃残疾补助以减轻国家的负担。
1952年,在支援地方建设的号召下,曾在唐山有过工作经验的孔宪柱作为建设队队长,参与到北京矿业学院的建设中;1970年、1978年,孔宪柱又跟随学校两次搬迁,参与了新校址的建设并定居徐州至今。在接连搬迁建校的过程中,孔宪柱早已把自己与这所学校“捆绑”在了一起。他曾担任食堂采购部部长,确保学生每天可以吃到新鲜的饭菜。退休后,孔宪柱依然选择为学校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军人出身的孔宪柱,有着先顾大家、后顾小家的奉献精神。时光带走了孔宪柱的青春岁月,却没有抹去这位老兵保家卫国的崇高初心。


女中豪杰,心系矿大CELEBRATION​

       邹然(86岁)[右三]


​

跟着共和国走过了七十多年,我也很自豪!

​



1949年,16岁的邹然参军,成为了解放军文工团的一员;1952年,她怀着保卫祖国的信念,加入到抗美援朝的战争中,隶属于三野六纵24军文工团,后又被分配到军部通讯连。在通讯连当文化教员时,她还坚持在附近的中学旁听。1955年她考入矿大,以“调干生”的身份继续学习。回忆起在校读书的那段时光,老人家格外开心。作为地质系勘探专业的学生,邹然至今还能清楚地说出当年的必修课:画法几何、代数、物理、化学以及俄文课。
邹然反复提到,一生中最想感谢的是党,其次就是矿大,“党给了我参军的机会,矿大给了我读书的平台”。她是时代中激流勇进的优秀青年,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坚实的后勤保障力量,是勤奋进取的矿大学子,也是新时代下激励人们奋勇前进的榜样。岁月在邹然脸上留下的痕迹,是革命先辈们拼搏的符号。


组织需要,我服从L​

  何家理(84岁)


​

作为一个党员,要服从组织安排,组织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8203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但为了防止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反攻,朝鲜当地仍需志愿军驻扎。对中国共产党有着崇高敬意和深切向往的何家理坚定地坐上了去朝鲜的铁皮火车。在那里,何家理和战友们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他们种的稻子、苹果,都会先给我们吃。”说到这时,何家理的眼神里满是感激。但部队有部队的规矩,没有上级的指示,谁也不敢轻易动村民的东西。“外出训练时,熟透了的苹果垂下来打到脑袋,也没有一个人敢摘来吃”。只有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他们才敢尝一尝。回国后,何家理依旧勤勤恳恳,服从组织不忘本。



“组织需要,我服从”,这句话穿越七十多个年头,却依旧响亮。参加抗美援朝时,何家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抗美援朝归来后,何家理依旧坚守着这七个字。
一身军装,一生难忘CELEBRATION​


 陆孝荣(85岁)



​

我是一名通信员,能够参加抗美援朝,是一生最难忘的经历

​


1951年4月,陆孝荣入伍,被编入40军120师通信连,成为一名通信员。在部队的日子里,战友们的情谊始终让陆孝荣无法忘却,大家一起到前线保家卫国,吃、穿都相互照顾,也会互相倾诉思乡念亲之情。即使已经过去七十年,他们也仍然保持联系。陆孝荣指着桌子上的照片兴奋地说:“那是我们定居在徐州的老兵们聚会时的合照。” 如今85岁的陆孝荣在提及自己当年的部队生活时,言语里满是自豪和感激。他真挚地说:“我是五次战役之后去的,其实没太赶上最艰苦的时期,那时候连队都吃上炒面了,物资也都足够,其实我就是一个很平凡的士兵。”



尽管身份平凡,但对于陆孝荣来说,军装上身,一生难忘。阳光下,陆孝荣轻轻地从古朴的小盒子里拿出那枚珍藏已久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即使穿越七十载岁月,经过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枚纪念章也依旧熠熠闪光。


保家卫国,守土有责CELEBRATION​

   唐植忠(86岁)



​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第35师104团2营4连3排,是英雄排!

​


接受采访时,唐植忠面带自豪,一字不差地报出部队番号。
朝鲜战争时期,物资供应不足,战士们很少能吃到蔬菜。对唐植忠来说,树皮都算得上是一顿像样的饭食。再加上缺乏维生素摄入,几乎所有战士都患上了夜盲症,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唐植忠曾不小心掉入冰窟窿,好在有宽大背包的缓冲和队友的及时援助,他才得以获救。尽管如此,由于长时间浸泡于冰水中,他的肺部还是有了创伤。



“行军打仗哪有不苦的?”唐植忠由衷感慨道。但比起条件的艰苦,日夜不停的炮轰、遍地的弹坑……这些战场的狼藉才更让唐植忠揪心。那时候,坚持到底是每一个军人的必胜信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唐植忠荣获个人三等功。谈起对表彰的看法时,他爽朗一笑,坦言道:“表彰其实不重要,它只是一个形式,只要明白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且有益的就够了。”



C时光易老,精神永存EL

张典义(87岁)




​

张典义的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部队,作为军人,他完成了组织交给他的任务,也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203


张典义出生于四川省,家中有兄弟姐妹四人。十七八岁时,怀着报效祖国的斗志,张典义决定离家参军,背起行囊与好友一同踏上了军营之旅。“他离家入伍的时候家里人并不知道,那时候他们心思非常单纯,只是一心为国家”,张典义的女儿说。



朝鲜战争爆发后,张典义赴朝参战。在两年有余的战场生活中,作为警卫兵的张典义经常需要扛重物,与战友没日没夜地挖战壕。战事吃紧、环境恶劣,但因为满腔爱国热血,他从来不去抱怨。如今,张典义一家四世同堂,生活幸福美满,“诚恳、踏实”的家风时时刻刻影响着后辈们。他的女儿坦言,父亲抗美援朝的经历,对自己有很大的意义,“肯吃苦、求踏实”也成为了家族里每个人的行事要求。


医者仁心,军人正气CELEBRATION&#8203

祖兴荣(96岁)



​

我这一生并不是为荣誉而活,从参军到现在,我都坚决服从部队的命令。

​


1950年,祖兴荣跟随部队从南京一路北上,夜渡鸭绿江,担任上甘岭后方医院副股长,和战友们一起抢救和转运伤员。前线战士的英勇无畏深深感染着祖兴荣,他说:“从前线下来的伤员很英勇,他们极少掉眼泪,有些伤员刚处理完伤口就又回到前线去。”



1953年,归国的祖兴荣在部队的安排下在浙江金华担任当地医疗所所长。之后由于部队调动,他和妻子来到北京,从事机关工作。“部队在哪,我们就去哪;组织让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回忆起那段奔波的岁月,祖兴荣的话语仍满是坚定。


如今退伍多年的祖兴荣依旧保持着部队的生活习惯,坚持早晨五点多起床绕文昌山走两圈。他对军队的深情犹如那陈年老酒,年份愈久,感情愈浓。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虽然抗美援朝已成既往
 鸭绿江畔的枪声已然消逝
而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时代之潮,浩浩汤汤
当复兴之炬传至我辈
矿大人必将勇担重任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奋勇前进!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 震撼上演!他们用超燃方式向矿大表白!

♢ 人称“大哥哥”!他用独特教学方法让课堂“活”了起来

♢ 中国矿业大学扎实推进定点帮扶安徽省灵璧县各项工作

文字:吴姝娴 曾雪梅 王瑶 陈锐珊 韩博川 张妙芬 林睿媛 牛璨 苏淼 张路遥 蔡义萱 安佳乐 陈思逸 李偲

   图片:宋子瑞 萨日娜 雷忆蕊 蔡方圆 李艳龙

    统稿:李雨晨

    编辑:雷忆蕊 诸葛卿玥 李铠希

责任编辑:雨墨 伊然


新媒体投稿邮箱:kdxmt@cumt.edu.cn

为这些军人们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