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 II (46) || 风吹沙: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 - 从《八佰》看对战争的思考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题图来自网络)


战争本身就是毒品 ——《拆弹部队》。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
- 从《八佰》看对战争的思考


风吹沙 | 文

 


电影《八佰》终于上线了。我在首映前的点映时就打算先睹为快,然而一票难购,场场爆满,说明观众的期待。我的文友刺猬和三少爷的剑,已经分别写了两篇观影文章:《战争,不过是以河为界的正义》,以及《英雄的黄昏静悄悄》。昨晚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对“以河为界的正义”感触颇深。一条苏州河,一边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保家卫国,一边是霓虹璀璨的安乐生活;一边是战争的废墟,一边是歌舞升平。在一个小小的空间平行并存,特别魔幻、突兀。联合国观察团在飞艇上全景式地观察了这一切,他们眼光冷静,审视着这违和的一幕,观看着枪林弹雨里生命的瞬间消失,让人感到这些天外来客们,距离残酷的现实既近又远。

 

我喜欢看战争片,象《从海底出击》、《现代启示录》、《细细的红线》、《拯救大兵瑞恩》、《最长的一天》、《斯大林格勒》、《兵临城下》、《硫磺岛家书》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个体命运的渺小。好的战争片不是神剧,不是你死我活的血腥杀戮,是对战争的反思,对生命消失的追悔,对个体被裹挟在群体正义里行为的诘问。所以,战争是个人的创伤,是制造战争的贩子们的狂欢。

 

昨天一些朋友在谈论战争,谈论其成因后果,正义非正义,谈论到最后,徒感无奈。战争的命题在不同的角度下,会出现不一样的诠释,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战争,高举正义大旗,维护家国利益,激发英雄豪情,视生命如草芥。对战争的态度无非两种,赞同,不赞同。这两种思维角度,一个是从上往下看,国仇家恨,民族大义;一个是从下往上看,个体无辜,生命无价。

有人说,你反对任何形式的战争,当枪打到你家门口了怎么办?

是的,怎么办?我反对战争,最基本的层面是反对“制造战争”。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说:“我从不主张战争,除非为了和平。”我想这一句话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我之惑。

其实说到战争的命题也让我的思考陷入无解,我的文友说:我没有非黑即白的态度,时常左右摇摆。是的,我也是。在二元论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遇任何事都是要论个非黑即白。但世上的事物复杂多变,哪里是黑白就能够理清楚的。于是,便有了无数的争执,甚至反目。一些掷地有声的正义大棒挥舞起来痛快淋漓,但是,那是隔着伤心太平洋的距离来看战争的。

 

战争的成因复杂多变,战争的目的各不相同。其含义在不同层次的透视下,有不同的解读。

我试图通过所看过的战争片来自我梳理下战争穿透的三个层面。

 


一、第一层面:战争以正义开道

 

战争的顶级构架是以正义之名。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不管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一旦人们面临国家存亡的时候,人们心中便会生腾出巨大的力量,这就是美,这就是人类的精神。” 无论是保土为国,民族权利,义理之争,在家国的前提下,聚国力凝民心洒热血。战争来得合理,战得正义,牺牲得伟大。

《八佰》的背景通过这几天的观影为更多人所知。1937年的淞沪会战,是日本在中国土地上遇到的最顽强的一次抵抗。在东北军30万军力不放一枪就撤退到关内、全国抗日形势一片低迷的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民众的士气,赢得国际会议上的各国支持。四行仓库战士们的抵抗就是民族存亡大义之战。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投入了80余万军队,八佰壮士(实际400余人)奉命坚守四行仓库,这是一场注定悲壮的无畏抵抗,注定失败的英勇向前。在国家和民间都具有正义性,反侵略本质。毫无疑问,这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是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权利的正义之战。

蒋公在1937年7月《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中说:“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四行仓库将士们的孤勇和热血,铸就的是一个国家的国魂和脊梁,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有人说不值得,只是一场给全世界看的注定失败的战争表演;有人说是一场唤醒民众,凝结民心,锻造国魂之战。这两种说法牵涉到对战争价值的看法,另一命题不加理论。但不管怎么命题,在这个层面上,战争是有正义非正义之分的。

 

正义之道是战争中竖立的一面大旗,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协约国几十个国家被拖入战争,狼烟四起,都是在侵略和反侵略的车道上国与国之间开战。二战中苏联英雄季耶夫的话“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成了全民同仇敌忾保卫首都的战斗口号。

在《八佰》里战士陈树生绑着炸弹从楼上跳下,与敌同归于尽,留八字铮铮遗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个体生命的舍生忘死,在正义的天幕上被悲壮地放大。

 

但同时,我们要警惕邪恶也会裹起正义的外衣,打扮得漂漂亮亮。1934年拍摄的德国电影《意志的胜利》,是德国宣传机器拍摄的一部真实的纪录片。影片真实展现了二战前的德国现状,狂热的战争浓云密布,是极具煽动性的宣传。鼓吹爱国主义,歌颂为国捐躯,在当时的德国掀起了狂热的爱国喧战浪潮,极具煽动性和渲染力。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说:“宣传必须赢得人民的信任,必须调动人民的精神。”从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神的诞生、人的狂热、战争种子的根植。一些制造战争的贩子们也是打着正义的幌子,贩卖战争。对现今世界具有强烈地警示作用。


 电影《意志的胜利》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二、第二层面:战争是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自然界的狮虎豹等动物为争夺地盘,血腥角斗,甚至同类残杀。在非洲大草原,猎者与猎物每天都在上演着弱肉强实的生存法则。这是自然界的战争。BBC动物纪录片《塞伦盖蒂》(豆瓣评分9.4),全景再现了非洲动物大迁徙。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数百万头的角马、斑马、瞪羚、野牛等动物每年7月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从塞伦盖蒂起程,穿过狮子、猎豹埋伏的草原,马拉河潜伏的鳄鱼,跋涉3000公里,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国家保护区,完成每年的生死大迁徙。这是一场屠杀之旅,是自然界丛林法则的一次集中展现,血腥而真实。


爱尔兰作家埃德蒙·伯克曾经说过:“有国家就有战争。” 国是什么?国家的来源是城邦,之前的部族,再之前是族群,因各自需要结成的群体,让度自身权利,承担公共事物,抱团对抗入侵。这种特性注定了地盘之争的特性。在我看来,人类的任何战争,与自然界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族群的需求对有限资源的拼力抢夺。族群的最高层级是国家。地球经历几十亿年的进化,物种纷繁复杂,承载已达极限。如果把人类降格以看,人类的战争,与自然界狮虎豹等动物争地盘没有本质区别。

 

二战中,700万元犹太人被纳粹屠杀。奥斯维辛,是纳粹的罪恶之地,更是犹太民族悲愤绝望之地。在卢旺达,1994年,胡图族对图西族人进行了种族大灭绝,短短三个月,图西族人被屠杀80-100万人。种族灭绝的背后是占有和抢夺。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都是在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物质的、经济的、社会的各种矛盾聚集到某个临界点时爆发的。一场战争重新洗牌,达到新的平衡点,然后是下一个轮回。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曾说过,“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中东因石油战乱不断,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印地安人血泪西迁,人类上演着各种抢夺、瓜分、杀戮。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殖民者来到美洲,对原土著的印地安人进行了疯狂驱赶。非洲的部落之争,背后都是对资源的疯狂争夺。在中国土地上打的日俄战争,是为了争夺对我国东北的控制权,甲午战争,日本资源匮乏的岛国心态,进行积极扩张的“大陆政策”,中东战争,阿富汗战争,克什米尔战争,各类战争背后,无不有资源争夺的身影。

 《塞伦盖蒂》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三、第三层面:战争是对生命的漠视

 

英国有句谚语: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一、二次世界大战,无数人无数国被卷入其中,成百上千万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一次世界大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平民死亡数约650万。二次世界大战,共有5500-6000万军人死亡,1.3亿人受伤。中国在二战中,军队死亡1800万、受伤1700万人。在战争的外衣下,群体的屠杀因裹着正义之氅,子弹更加润滑,刺刀格外锋利,仇恨无比博大。个体的鲜活已退到暗淡的天幕后,生命成了活动的子弹,到处飞溅。

 

战争是非人性非道德化的行为,对战争中的个体生命而言,宏大的外衣是脆弱的表象,因残酷的现实带来的恐惧和非理性行为,剥落一切文明外衣而归于兽性。如果把战争无限放大到一个个具体生命,正义与非正义早已消失,只有战争之恶。任何战争绚烂的外衣都是虚幻的,个人被绑架在这种虚幻里,身不由已,命不由已。

 

自从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依然尖锐,地区战争和局部冲突时有发生;恐怖事件屡屡出现,严重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安全。我一直认为,军备竞赛是世界不安定的因素,是对地球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人口膨胀、地球资源日益紧张的当下,扩大军事投入,对世界和平稳定的促进作用是个问号。世界一直不太平,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各国人民的头上,一旦陷入战争的泥潭,国破家亡的命运将会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

 

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家破人亡,对于每一个个体的伤害,超越了一切生存法则。任何妄图以发动战争解决问题的想法,都是危险和不得人心的。2020年的世界多灾多难,新冠病毒已使全世界2400万人确诊,82万人死亡,至今还在继续。而病毒带来的世界秩序混乱,资源紧张,各种甩锅,各自为战,充分暴露了我们的文明发展之路依然漫长。“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亦是我国极力倡导的。发展需要远离战争,造福人类,其实是造福每一个个体生命。每个人能够体验到的幸福,累积起来才是国之气象。

 

富兰克林说: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让我们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写于2020年8月26日)



  WAR IS A DRUG (战争是毒品)
《拆弹部队》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以下,是我分享的几部战争片(有少量剧透):

 

1、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豆瓣评分9.0)。这部四个多小时的影片,在一艘密闭的德国潜艇的残酷演绎。如果不以侵略者反侵略者的角度审视,把战争放大到一个个个体的生命,裁撤掉正义与非正义,只剩下战争之恶。整个二战中有27500名德国潜艇水兵死于海战。

 

2、《决战斯大林格勒》(豆瓣评分8.2)。德国电影。德国进攻苏联,陷入自大和漫长的严冬。希特勒制订的巴巴罗萨计划,幻想一年就占领苏联,终是被苏联红军的勇猛和凌冬打败。影片没有着眼于宏观视角,而是聚焦到几名德国士兵。几个鲜活的生命,被抛进预设的命运,一步步走向毁灭。德国电影透着理性和冷峻,并能深刻反思历史。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有100万的苏联人、德国人、罗马尼亚人等死亡。德国部队26万人被包围,9万1千人被俘,若干年后返回家乡的只有6000人。

 

3、前苏联老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豆瓣评分7.9)。我曾经被神剧洗礼的脆弱心灵,第一次被战争再现的严酷事实震撼了,悲悯而绝望。我意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消失的徒然悲叹。五个鲜活的姑娘,永远消失在了那片白桦林里,永远!她们花朵般的生命还未曾绽放。而当天的战时电台报道:今天无重大战事。个体生命在群体意志里如同泡沫,这个结尾,徒增悲凉。战争硝烟散尽,和平的黎明静悄悄。

 

4、《现代启示录》(豆瓣评分8.4)。美国越战电影。战争是非人性非道德化的行为,对战争中的个体生命而言,宏大的外衣是脆弱的表象,因残酷的现实带来的恐惧和非理性行为,剥落一切文明外衣而归于兽性。为何而战?成了许多战争中理性思考的拷问。

柯兹说:“你有权杀我,但无权审判我。”

 

5、《全金属外壳》(豆瓣评分8.6)。英美共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越战电影,战争下的人性。它应该叫另一个名字:“杀人机器是怎样炼成的”。如果人性被压制又压制,释放出来就是魔鬼,如同所罗门的瓶子。这个世界最具杀伤力的杀人武器不是核武,是人!魔鬼训练营无处不在。

 

6、《卡廷惨案》(豆瓣评分8.3)。波兰电影。真实事件。1940年苏联军队在卡廷森林里屠杀了2.1万名波兰被俘军官和精英知识分子。波兰和俄罗斯这两个斯拉夫民族恩恩怨怨有历史年头了,相互荼毒。1920年苏波战争,波兰虐杀了约8万(数字无官方公布)苏联红军战俘。一说卡廷惨案是苏联的报复行为。这两个民族的恩怨太深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并不是逻辑之正,也非正义之理。不管恩怨如何,任何大规模的屠杀,都是令人发指的暴行!

 

7、《波弗特》(豆瓣评分6.9)。以色列电影。2007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波弗特是12世纪十字军要塞堡垒,位于黎巴嫩境内。基于真实的战争事件,那片土地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1982年以色列进攻黎巴嫩,控制了这个要塞,18年后,以军撤出,谁能站好这最后一班岗?这是坚守、等待、恐惧、执行、质疑、服从、反思等等矛盾的交织冲突。战争,不仅仅是命令和服从。

“回家”是身处战争中每一个士兵的梦想,任何英勇的坚持,都是为了这最基本的梦想,归来却是劫后余生。最终波弗特被炸毁,曾经的一切都烟消云散,包括那些年轻的生命。个体生命被嵌在宏大的天幕上,璀璨也好,灰暗也罢,终是烟消云散的结局。

 

8、《无主之地》(豆瓣评分8.6)。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与波斯尼亚阵地之间的战壕中,战争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变成了敌人。一对敌人,放下枪谈天说地,拿起枪即成仇敌。似乎枪在谁手里,谁就是正义之师。战壕里,脉冲地雷上躺着一个士兵,于是,拯救开始,联合国部队调庭,世界各地记者纷涌而至。最终,联合国不是救命稻草,记者也不是救命稻草,在各方利益的角逐中,个体生命被漠视。暮色四合里,被各方力量抛弃的兵士,孤零零地躺在地雷上,只有绝望。个体生命在战争中形同蝼蚁,被操纵战争的机器漠视。

 

9、《太极旗飘扬》(豆瓣评分8.3)。韩国电影。战争都是有目的的,国有国的目的,人有人的目的。当那些崇高的说法最终被细化成一个个真实的想法,虽然大多已脱离了宏大构架,但是更接近真实,更发乎于心。所以任何绚烂的外壳都是虚幻自私的,而个人却被绑架在这种虚幻里,身不由已,命不由已。他们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到底为了什么?

 

10、《拆弹部队》(豆瓣评分7.8)。海湾战争片。导演凯瑟琳毕格罗,以女性视角反映了战争残酷的同时,还蕴含的温情和人性的闪光。只是战场上的炸弹可以拆除,横亘在种种祸患间的人心里的炸弹,又将如何拆除?战争的发动没有拆除炸弹,反而埋下了更多。


【作者简介风吹沙:坐标安徽。喜欢读书和诗歌。读书是为了追寻常识。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征稿:


《民声II》、《特刊 • 说事儿》《特刊 • 武汉故事》继续征稿中,欢迎读者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 (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民声 II (6) || 风吹沙:洪水是另一种病毒,每年不期而至
方方日记接力之55:站在方方老师身旁,刻录和铭记这特殊的岁月 -风吹沙

民声 II (44) || 翁勤学:父亲,该怎样才能配得上这沉甸甸的名字
特刊 • 说事儿(10)|| 三少爷的剑:大姐
民声 II (42) || 南宫踏舞:爱情,不纯粹也挺好


民声系列之一文章汇总(1-60)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我手写我心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