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纷繁的世界会有人懂你 | 听老师聊聊北京四中国际校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四中人 Author 范小彤

晴日暖风,绿荫幽草

炎炎盛夏,翩然已至

跌宕起伏的2020年正在逐渐步入正轨

我们也有一些好消息与大家分享

在师兄师姐们打造的辉煌录取历史面前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BHSFIC)2020届继续高歌猛进

收获了包括

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

杜克、芝加哥、哥伦比亚

宾大、康奈尔、达特茅斯

西北、埃默里、弗吉尼亚

圣母、密歇根、威廉姆斯

鲍登、史密斯、格林内尔

以及名字太长编不进来的加州大学各分校

等众多牛校录取信。

 

其中普林斯顿大学的offer格外令人欣喜

这所全美排名第1的学校录取率低到咋舌

对大陆地区更是极其「吝啬」

今年我们一下就斩获了2枚!


考虑到瞬息万变的国际关系

2020届还特别拓展了申请范围

敲开了剑桥、帝国理工、伦敦政经、巴黎政治

等欧洲名校的大门

果然,优秀的孩子哪里都抢着要~


小小的校门通往大大的世界


BHSF

去年,我们采访了4位最新鲜的毕业生,聊聊他们是如何在四中国际校区成长为「别人家的孩子」。


今年,我们邀请了4位风格各异的老师,聊聊他们是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为「勇闯世界的大人」。

IC


0

1


坐在小编面前的是北京降生·四中校友·物理博士·杨振宁弟子·HiFi库管员·烤鸭天敌·抬杠非遗传承人·IC idol·徐·不起英文名·鹰老师。


Question1

鹰老师,听说您从来不备课,是真的吗?


谣言谣言,只能说按传统形式的「备课」来说,我不会特别准备第二天要讲的内容,也不会把要说的话提前念叨一遍。我备课的功夫都花在平时,对物理这个东西是真喜欢,就跟大家追剧玩游戏似的,挤时间也要扑在这上。


一开始读书的时候吧,脑子里只有一个粗糙的枝干,后来读的越来越多,而且不同的书会提到同一个点,从不同角度论述这个点,相互补充印证,这个树就越来越枝繁叶茂。有时候突然看到了一个想了很久都没想明白的问题,就好像树上秃的那块儿忽然长了个嫩芽儿,特高兴。而且我记忆力不错,基本看过就能记住,等需要讲的时候从脑子里「掐一枝儿」拿出来就讲。



能「掐一枝儿」举个例子讲讲吗?

Question2


没问题,你录音笔电够吧?


比方说啊,讲到这个热力学第二定律,课本上只要求两点:宏观层面,掌握普朗克用熵表述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微观层面,能用麦克斯韦分布律定性分析熵的变化。


学生把这两点背下来,就够AP考试了,但是他很难理解这种抽象的概念,也不能体会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在他脑子里这就是扔在地上的两片叶子,没有物理学图景。


我补充了一些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其他教材和视频资料,帮他把这枝儿支棱起来。


我告诉他们热力学第二定律其实还有另外三个科学家的表述:卡诺、开尔文、克劳修斯,这三种表述都是非数学化的说法,没有出现熵,后来这个克劳修斯首先提出了熵的概念。课本里选的是很多年后集前人之大成的普朗克表述。


在普朗克之前,有一个非常牛的物理学家玻尔兹曼,他试图找到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于是从牛顿力学推导出了玻尔兹曼方程,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成就。但是一经发表,就收到了两个无法反驳的质疑。于是他回溯整个推导过程,发现了一处不严谨的地方,他在那里取了一个「近似」。


当他意识到正是这个「近似」铸就了完美之后,他就顿悟了,放弃了「确定性」的推导,转为从「概率」视角思考,提出熵不是绝对意义上不减,而是极大概率不减。这个概率就像让一只猴子在无限时间敲打字机,理论上它终有一天能敲出《莎士比亚全集》,但实际可以认为不可能。


而这个麦克斯韦分布律实际就是分子速率的概率分布,这样就从宏观到了微观。然后又补充了香农提出的信息熵,帮助理解分子速率变化如何改变熵。


最后延伸一下,讲讲科幻小说里喜欢写宇宙归于热寂、薛定谔说的「生命以负熵为食」蕴含了什么哲学意义,顺带安利一下我的哲学选修课。


篇幅有限,以上是小编聆听3小时后隐去大量具体知识点的浓缩版,如有不严谨,欢迎来国际校区听原版。



Question3

您是怎么开始热爱物理的?


我上高中以前一直以为高新技术就是科学,像核弹、电脑,这就是科学。有一次去书店买了几本物理科普书,其中有一本的扉页上写着:时间从哪里来?是否有始终?是否有方向?我当时特震惊:这不是哲学问题么?后来又看了一些科学史的书,原来那些科学家并不是要造出什么高科技产品,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多半是源于对世界的好奇。


这些都发生在我的高中阶段,深远地影响了我。后来我回到母校当老师,希望能把这种影响传递下去。我追求和学生产生「智力共鸣」,就像相声演员抖个包袱,台下能接住喽,我讲深入的、思想性的东西,学生能欣赏到其中的物理之美和思维方式,那他以后就能顺着这个道走下去。


IC这个地方,它特别像大学,尤其像文理学院,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品味和特色,在学术和理想中不断探索。而且领导很包容,让我们有空间自由「瞎长」。



0

2


赵老师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和她偏爱的暖白色系衣服一样,给人一种恬淡、温暖的亲切感。同念中文系的老公是主校区语文组的资深教师,除了偶尔的「同业交流」,他俩的朋友圈就是「如何有文化地秀恩爱」案例库。家庭和美的赵老师走上讲台也是和风细雨,深受学生喜爱。


Question1

国际校区的语文课和我们印象里的语文课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不参加高考,所以IC的语文课不会反复练习知识点,也不会大量刷题,会更多关注文学和文化积累。


国际教育下的语文教学是一个新的领域,我们正在不断探索开发,也学习了国外一些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翻转课堂等等,增加灵活度和趣味性。


另外,孩子们之后去国外上大学,不仅不会上语文课,连中文交流的机会都减少了。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更注重激发和保护学习中文的兴趣,培养自主获取中文素材的习惯,帮助他们在非母语环境里保持继续学习中文的动力和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血脉,希望孩子们闯荡世界的行李里能有一本中文书,提醒他们来时的方向。




您能具体讲讲语文课是怎么上的吗?

Question2


那我以去年做的「酒文化」研究举例吧。


我们选取了几个「酒文化」相关话题,学生分小组抽取,然后查找并阅读参考书和文献、提出研究课题、写成发言稿、制作课件、在课上分享。


有的组研究历代政府对酒的管理措施,例如《尚书·周书》中的中国第一篇禁酒令《酒诰》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宋代推行「榷酒制」,由政府严格管控酿酒和售酒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有的研究与酒有关的诗词,例如从唐诗中看唐代如何按照产地、原料、颜色、制作工艺给酒命名;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谁喝得最有水平。

 

有的研究酒的周边文化,例如酒器中的饮酒器、盛酒器、温酒器有哪些形制和发展;酒令中的投壶、流觞、飞花、射覆到底怎么玩。


学生PPT中关于「筹子令」的举例


有的研究酒的制作工艺,例如中国独创的酒曲复式发酵法如何一步一步酿出黄酒;怎样利用蒸馏技术提纯和脱糖。


最后所有组都要动手酿一壶酒,并且拿给其他老师品尝打分。



除了酒文化,我们还做过「百家争鸣」「书法和文房四宝」「重走家乡路」很多专题课程。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和筛选信息,锻炼沟通、写作、演讲等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甚至打破学科界限,将语文学习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科学等领域联系起来。


最关键是:都特高兴。高兴太重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更长久地陪伴他们,陪他们走向世界各地。



0

3


高挑、健硕、小麦肤色——SAO(Student Activity Office)办公室的创办人之一左老师,硕士毕业于瑞典林雪平大学户外教育专业,一个国际学校教师中珍贵又稀少的专业。她见证了SAO快速发展和不断「迭代更新」的五年。


Question1

SAO是非常受欢迎的办公室,在其他学校一般把这部分工作放在学生处,国际校区为什么会单独设立SAO?


传统学校确实是这样设置的,但是在IC我们尝试了一些教育创新。我们一直认为活动是学生的另一个课堂,是多元教育方式的融合——其实对于这点,我们自己也有一个理念的成长过程。


2015年最开始成立SAO的时候,我们对于部门的定位主要是建立学生活动平台,并将所有的学生活动分成模块管理。有一些着重在「管」,比如社团、社区志愿者、竞赛等;有一些着重在「创」,比如职业探索、游学、外请嘉宾讲座、自主研发的「无围墙课堂」等。活动的模块化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活动的整体认识、有侧重地开展活动,更加便于学生对自己活动的梳理。在IC丰富的活动中,学生们发掘了兴趣,拓宽了视野、甚至逐步确定了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获得启发,「活动」是申请大学时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能够帮助学生达到跃迁的效果。于是我们借鉴升学指导的方式,和学生定期一对一面谈,高一规划、高二跟踪、高三梳理成果,收到了学生和家长非常好的反馈。


在数百小时的谈话中,我们又强烈地感受到每个学生在三年里不同的成长速度和方向,于是加强了对「个体」的关注,推行「活动发起人制」,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最前面」,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在IC的舞台上展现和表达自己



在这么多的谈话中,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吗?

Question2


其实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是很大的,我讲一个很多同学都会遇到的关于社团组织的例子吧。


大家在跟我们约谈的时候,都会诉说自己在管理社团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比如很多同学都认为,成为一个社团的核心成员、社长,必须先成为这个领域的学术大佬。以这样的思路去管理社团,不自觉地就会出现「自树权威」「一言堂」,不能调动其他同学的活动积极性。没有积极性的社员很快就会流失掉,这个社团也就失去活力、无法经营下去。

 

于是在约谈中,我们会努力引导学生理解:一个社团的社长或者核心成员,并不必须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而是更应该成为一个主动设立目标、乐于奉献、善于沟通,并且能够积极带领大家不断对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人,这样的能力就是我们一直所说的领导力。经营好一个社团,往往比创立一个社团艰难得多。它需要了解每一位社员参与社团的需求,在活动中与社员们一起体验社团活动的乐趣,或者带领大家一起成为「大佬」。



接下来,我们在扶助社团时会非常注重学生从想法到计划、直到执行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做事」的自由和平台,及时给他们反馈,帮助他们「做成事」。我们看重学生活动中体现出来的领导力、深入性、持续力和影响力,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体验、尝试而培养出来的能力。

 

在IC工作的这些年,时常能够因为学生出色的表现获得满足和幸福感,我们也在不断适应新的变化,不断修炼能够和学生成长匹配的能力。一起成长,是我经历过的最美妙的事。



0

4


今年是王老师来到国际校区的第五年,作为一名升学顾问,她的一年被明显地切割为春夏丰收喜悦季和秋冬「感觉身体被掏空」季对着电脑里的各种Excel,王老师聊起学生的情况如数家珍,语调铿锵有力。


Question1

恭喜恭喜,今年又是大丰收~升学顾问办公室对于我们有点陌生,您能先讲讲这个部门是怎么工作的吗?


好的,可能很多人以为我们是高三申请时候才会出现。其实不是的,从高一入学开始,我们就会组织讲座和工作坊,向家长和学生系统地介绍各种基础知识,例如ED、EA、RD是什么;梳理时间节点,例如什么时候考托福和SAT;进行心理疏导,例如告诉大家每个人的升学路径是不同的,不要过分攀比和焦虑。


到了高二,每个学生会根据志愿分到一个专属Counselor,开始进行一对一约谈。像我每届会带15-18个学生,在系统里预约,每周聊半小时。个性、家庭、期待、苦恼,每个学生都像花一样在我面前绽放,并且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丰满鲜艳。


进入高三就会非常紧凑,约谈的频率增加到一周2-3次,有时家长也会一起来:素材梳理、申请策略讨论、文书头脑风暴、文书修改、面试培训、提交申请、盯招生官跟进更新、调解家庭矛盾、跟中介掐架……如果不幸ED没录拖进RD,就把上面的再来一遍。


除了这些日常节奏,还会有一些项目,比如每年圣诞季历时2天的海外校友返校活动、「好学长好学姐」掰开了揉碎了传授申请经验等等。顺便安利一下「好学长好学姐」公众号啊,最近正是一篇接一篇的高峰期。



能详细讲讲跟中介掐架的故事吗?

Question2


哈哈哈,看热闹不嫌事大是吧?仅仅个人经验啊,不要喷我~

 

IC的升学指导团队是非常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申请。每届会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再签个中介,有的是希望在申请过程中能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有的是希望有人帮忙整理资料节约时间。

 

但是中介带过的学生比较庞杂,也可以直白点说,中介没怎么见过四中这种好孩子。比如GPA3.8,年级排名不高,中介看到这个成绩,他不能理解这是四中的3.8,含金量跟别的3.8是不一样的,虽然在四中排名不高,但是放在整个申请大军里仍然名列前茅。而且四中的学长学姐们走入大学后继续光彩夺目,缔造了许多高校对四中的「格外青睐」,中介不能灵活掌握这种Buff加成。

 

再有,我们每年都和各个高校的招生官有密切互动,也会从毕业生那里不断接收体验反馈,还有详细的历史申请数据,再加上我们从高一就认识孩子,持续关注了这么久,在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大学这件事上,真的没有比我们更靠谱的了。

 

最重要的,有些中介出于各种目的代写文书、编材料,严重违反诚信声明。这是我们最不能容忍的,绝对跟他掐到底,还是那句话,「在四中,诚信是底线,不算美德」


最后再说一点哈,我们的工作都包含在学费里,不额外收费。



Question3

您的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部分是什么?


嗯……最直观的成就感,应该是帮学生进入他们的「梦校」吧。

 

先讲一个概念:申请主要分ED(早申)阶段和RD(常规申请)阶段。ED是具有绑定性的,一般情况下只能申1所,且如果被录取了就一定要去。是一种认定梦中情人、等待回眸的感觉。很多同学都会在ED申请自己的梦校,但是梦校毕竟是梦嘛,需要垫脚去追、需要运气、更需要精准的策略。

 

去年有一个学生,高二结束前我们帮她详细规划了暑假在美国的行程:参加夏校、访波士顿和加州地区的学校、考SAT等等。转了一圈之后她就认定了要上韦尔斯利,这是宋美龄、希拉里的母校,全美排名第三的文理学院。

 

实话说,这个梦有点缥缈。她的标化还可以,但是GPA在年级平均以下,尤其数学极其惨淡,可喜的是活动非常出色。我们一起商量了文书大纲,突出契合韦尔斯利气质的活动、点明GPA是上升进步的、还请韦尔斯利的教授写了推荐信。即便如此,她的家长仍然不支持,认为这是浪费了ED的宝贵机会。然后我们又跟家长反复沟通,说服他们让女儿冲一把,并且制定了ED2(某些学校有两轮ED)稳妥申请波士顿大学的备选策略,这样万一韦尔斯利没录也不用拖进RD。

 

然后就是出结果那天早上的7点58,她微信发来「录了」,我「腾」就站起来了,在办公室一边傻笑一边转圈圈,还要来录取信读了好几遍——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啊!

 

特别嘚瑟一下,今年我们有64个同学参加了ED申请,32个都拿到了梦校的Offer,50%的成功率啊!全国领先,无出其右,首屈一指,哈哈哈哈太牛了!




2020届是特殊的一届

几个月前他们用颤抖的手指点击「submit」时

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

当他们收到「congratulations」时

世界已经天翻地覆

待飞机起航时

身后是家长和老师信任的眼神

等待他们的是学长学姐坚实的援手


更重要的

三年里他们已经在行囊中陆续放好

求知意识、思辨精神、独立人格和超一流执行力

在这个纷繁的新世界面前

相信他们已经做好了比同龄人更多的准备



适时放出招生广告


初中的家长们

如果您正在担忧三年后

如何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去大洋彼岸闯世界

不妨来北京四中国际校区寻找答案

初中的同学们

如果你正在思考三年里

如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追寻新世界的梦想

不妨来北京四中国际校区书写答案


点【阅读原文】报名



More

相关阅读


北京四中国际校区2020年招生问答



图片 | 国际校区

文字&编辑 | 范小彤

审核 | 李一川

        王顺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