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教学巡礼】地理与海洋学院:牢记嘱托 奋进一流

砥砺前行的 闽江学院 2024-06-03




编者按:

我校正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全面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推出“教育教学巡礼”系列专题,大力宣传推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经验,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地藏万物,海纳百川。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是在原海洋学院、海洋研究院基础上,经学科重组后于2021年7月成立。学院办学历史久远,前身可追溯至1958年成立的福州师专地理系。学院现设有地理科学系、测绘工程系、海洋科学系。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学校办学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以服务福建省“海上丝绸之路”和福州市“海上福州”“数字福州”的区域经济发展和推动区域主导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聚焦校第三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全面落实“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巡察整改工作,紧紧围绕审核评估、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教师分类管理、硕士点培育建设等年度重大、重点任务,凝心聚力,切实推进“六大专项行动”落地见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01

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目前,地理与海洋学院共开设地理科学(师范类)、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导航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7个专业,其中已建设3个省级一流专业(测绘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并基于地理和测绘背景,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应用型专业集群,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有1个省级与产业对接专业群,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高等学校服务地方产业特色专业、2个省级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教学平台;9个市厅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

为了与国家需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学院积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重点培育建设资源与环境硕士点。成立海洋食品研究院、筹建海洋食品产业学院。对地理科学(师范类)、地理信息科学、导航工程等3个专业进行学科整合,拟成立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集中力量发展测绘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以及海洋技术和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已申请工程认证培育,学院将在未来三年的工作中重点把控测绘工程专业的工程认证工作。学科整体优势更加凸显,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






02

深耕学术科学研究

积极服务地方需要














地理与海洋学院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和行业工程实际,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创新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服务地方需要。近五年立项国家级项目24项,省级65项、承担横向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400余篇,获福建省测绘地理信息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林业学术年会论文一等奖1项,获得第十五届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获授权专利40余项,获专利成果转化12项;参与编制国家标准1项;发表学术著作6部。2019-2023年累计选任14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团队、5个市级科技特派员团队、109人次个人科技特派员(其中,省级个人科技特派员53人次、市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0人次),服务范围涵盖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宁德市。






03

引育人才分类管理

推进师资应用转型














地理与海洋学院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建设有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引育并举,推进教师分类管理,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加快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3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47.3%,博士占比89.2%,符合双师双能条件师生占比>50%。

人才引育:学院持续加强应用型人才队伍培育。学院通过用好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并形成长效机制,引导教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争当“四有”好老师,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示范”。通过针对新入职教师实施导师制,通过老带新快速提升新教师教学能力;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访学和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横向合作、科特派服务等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计划十四五双师比达到70%。

分类管理:为充分调动教师干事创业积极性,使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与学校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学院与专任老师充分沟通,基于现有专业教学任务及教师年龄、科研能力、教学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综合考虑制定教师分类岗位聘期目标ABC档任务,并尽快推动落实。






04

突出教育教学中心

为国育才服务地方














地理与海洋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抓牢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学院突出本科教育教学中心地位,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把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纳入重要议题研究部署,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意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投入:将教师本科课程教学学时数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聘用、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进行各学年教学计划安排时,确保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近三年,各学年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率均达100%,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人均学时数为135.80、126.20、107.11。本科一年级学生课程教授授课率达100%(海洋系无教授职称教师,正高级教师授课率100%),教授积极参与低年级学生专业导论、概论等课程教学。

赛促提升:学院每年均会举办院级教师教学竞赛,并培育教师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以教学竞赛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改革成效。将优秀教师经验交流和课堂分享融入教研室活动,增加年轻与优秀教师的交流学习。近三年,学院杨立娟老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福建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江振蓝老师、余华老师获得二等奖。叶青老师获得福建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叶青老师、余华老师、江振蓝老师、杨立娟老师获校级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张桂玲老师、靳少非老师获得一等奖;秦艳芳老师、张桂玲老师、张红月老师获得二等奖;邓钟老师、张建霞老师、许承权老师、靳少非老师、饶欢欢老师获得三等奖。张建霞老师、张红月老师获首届“课程思政”微视频教学竞赛三等奖。获奖教师在教学竞赛备赛基础上,继续打磨课程,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2022年4月,余华老师凭借参赛课程《经济地理学》获福建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该课程于2022年12月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023年9月获省级一流课程立项;2023年3月,江振蓝老师凭借参赛课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获福建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9月,基于该课程进行的教学改革研究《新工科视域的应用型课程模式创新与实践——以〈遥感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为例》获省级教改立项,该课程于2023年9月获省级一流课程立项、2023年12月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

(图为地海学院杨立娟教师(团队)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学风建设:学院重视学风建设工作,把学风建设列入学院年度重点工作,多次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及专题工作会研究部署、严抓落实,建立学业预警和学业帮扶机制,扎实推进“四个回归”,突出学风建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每学年学院召开学风建设工作会议、表彰暨温书迎考动员大会、各年级各班级期末安全专题会议、学风建设年级大会、主题班会。开展优秀学风班评比和学业进步奖学金评定活动,以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学院学风建设。由院领导带队,不定期组织教学秘书、辅导员开展课堂督导。辅导员定期查看课堂监控,利用第三课堂文明养成平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图为地海学院开展表彰暨温书迎考动员大会)






05

三全育人五育并举

实践创新协同育人














立德树人,全面提升综合素养地理与海洋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塑造地海科技文化节、“百镇百村”社会实践、“小蓝星”志愿服务、“卓越工程”干部培养、“地海科技文化节”“闽山闽水物华新”等多个响亮的团学品牌,将五育闽院育人要求贯穿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政教育与教学、科研、实践融合,实现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专业密切联系,全院上下积极参与的育人工作格局。获得诸如校园舞蹈大赛第一名、十佳歌手赛第一名、连续五年获得校 “阳光体育先进单位”“体育道德风尚奖”、获校运会田径总分第一名、总锦标第一名的好成绩、获第十二届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标兵、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19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福建省高校原创文化精品项目、福州市“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并连续五年获评校“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图为地海学院在校第二十二届校运会中喜获佳绩)

实践引导,多元助力学生培育。以学科竞赛与双创为抓手,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成立以来,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64项、省级学科竞赛获奖28项,立项大创项目80项;学生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国家级、省级及横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

(图为地海学院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

以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24个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比>35%,理科专业>30%。通过严格落实实践教学指标要求、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推进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等,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改革内涵建设质量。现有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省级实践教学平台2个,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图为地海师生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开展土壤植被野外实践)

(地海学院学生进行水质营养盐检测前期预处理实验)

学院制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对实践基地建设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各专业建设至少三所稳定使用的实践基地,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需满足至少20名学生拥有1所实践基地的数量要求。仙游县书峰乡人民政府获批校级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近三年,先后增加了国家海洋局宁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多所校外实践基地,与福州市勘测院、福建省地质测绘院遥感中心等多家单位续签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共建协议,现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4所,2023年度共接纳学生1144人次,其中永泰县嵩口镇、精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等实践基地接纳实践学生人数超百人。增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嵩口镇劳动教育基地、测绘工程专业竹岐航空摄影劳动教育基地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图为闽江学院·仙游县书峰乡校地共建基地挂牌仪式)

多措并举,产学协同互联互通。学院与教师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模式,投入到各类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实践中。截至2023年底,我院已立项校级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项目3项、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课程3门,与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请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

校级产教融合相关项目建设情况一览表

项目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立项年份

校级产教融合背景下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立项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详细规划》产教融合教学改革探索

张桂玲

2022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 探索与实践—以“化学海洋学” 课程为例

张艳阁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以“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赵付荣

2023

校级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课程

数字高程模型

邓钟

2022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江振蓝

三维 GIS

张红月

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让企业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依托“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职业技能初级证书省级“1+X”试点,与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全方位人才培养合作,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实训基地条件,完善基于“1+X”的书证融通课程体系,2023年举行首届等级考试,共50位学生获得证书,通过证书试点实施,积累经验教训,更好践行应用型本科专业及本科院校建设。筹建海洋食品产业学院,搭建产学研平台,结合已有海洋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立足福州,倡导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与实践,推进“产学研项目”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主动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图为地海学院举行首届“1+X”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获取与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

(图为地海学生开展口服纳米抗体药物在甲壳动物体内的药物代谢实验)

(图为地海学生在宁德养殖区进行试验养殖及示范推广)





征程万里风正劲,琅函如海筑津梁。继往开来,地理与海洋学院将始终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发扬成绩与经验,勇于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凝心聚力,砥砺奋进,不断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END


HISTORY/往期推荐

身边的好老师|陈毅挺:严谨的授业,科学的解惑,细致的关怀,皆成教学



“薄荷曼波”闽院,好顶‼️



身边的好老师|余华:用最初的心 走最远的路



白衣为心 光耀榕城|为我校黄孙子仪医生点赞


责任编辑|李晓滨

图文来源|地理与海洋学院

本期编辑|全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部 洪旭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