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教学巡礼】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工程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砥砺前行的 闽江学院 2024-06-03

编者按

我校正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全面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现推出“教育教学巡礼”系列专题,大力宣传推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经验,共同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学院简介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福建省创办时间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服装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二十年来,学院致力于建设成为海峡西岸纺织服装的“设计与工程人才中心、产品与技术研发中心、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努力建成“东南领先、国内知名”的服装学院。回望过去的五年,是闽江学院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一流应用型大学努力奋斗的五年,也是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积极奋进,取得优异成绩的五年。学院在党建思政、人才培育、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服务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步伐。



一、党建领航,提升学院事业发展“驱动力”

五年来,学院党委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以“服”赋能,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突出“一”个政治核心,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来闽来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等列入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重要环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师德师风”、“立德树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力求破解难题,推动学院发展;以“一十百千”活动为载体,开展建党百年系列教育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围绕“讲党性+解难题”,构建“1+7+N”学习矩阵,做到理论学习全覆盖,班子成员聚焦基层党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就业创业等,主动领题调研,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二是聚力“四”个品牌工程,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三三五”领航工程,发挥党员育人“头雁”效应学院党委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通服务社会、服务师生、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岗位履职尽责有担当教师党员认真落实“3个身份、3个对接、5项任务”责任清单,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学生兰郁颖融合畲族服饰和现代元素的创新作品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肯定;教工第二党支部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服装设计与工程团队荣获2022年“福建省五一先锋号”;党员教师荣获2023年“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1篇论文获福建省2023年度党建课题调研报告三等奖。主动服务社会“有作为”。学院与福建春伦集团、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鼓楼区安泰街道等单位开展共建,联合共建党员教育实践基地。依托“霓裳党员志愿服务站”,通过校内设点、下乡入社等方式,组织学生党员定期开展支教、政策宣讲、技艺指导、提供衣物缝补及熨烫服务等,将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深度融合,受到社会好评。

实施“五育”浸润工程,激活创新发展动能围绕“五育闽院”建设,开设服苑“立德树人”大讲堂、美育大课堂,不断完善“专业建设+创新创业+劳动教育+美育实践+文化传播”具有“服”特色的育人体系。成立“印象茉莉”工作室,开展茉莉花为主题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活动,携手福建春伦集团共同推进“福”文化传承创新,为福州城市文化名片增光添彩,开辟茉莉花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案例入选全国首届高校劳动教育示范案例征集展播优秀案例。师生党支部联合成立畲族技艺传习项目组赴连江等地传播非遗文化和传统技艺,学院“畲族服饰文化”传承基地于2019年获批福建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纺织服装非遗研究中心于2023年获批福州市非遗传承示范基地,学生党员获评“十佳青年文化传承保护人”。

实施“六暖”服务工程,增强师生满足感幸福感。优化办学环境,加强“党员之家”、“教工之家”软文化建设。始终将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实行“一对一”就业帮扶,积极“访企拓岗”,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组建“小服星”党员志愿服务队,持续开展“小霓裁缝铺”党员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项目获校志愿服务大赛一等奖。

实施“七个百”服苑七彩工程,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为推动“七个一百”大学生成长成才计划,实施服苑七彩工程。学院成立了“领航”读书会,设置服苑读书角,开辟“服装青语”听书栏目,开展系列“读百书、听百讲”活动。围绕“一专业一竞赛”工作思路,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让学生“经百战”,2023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1项,省级26项。深化教学案例库理论研究,开展“研百案”理论研究,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竞争优势。依托暖风服务、非遗技艺传习、红色文化调研等品牌实践活动,深化“走百村(企)”计划,锤炼学生服务社会本领。开展校友寻访、校友座谈会、新老生交流会、考研交流等活动,积极“访百人”,建立多元化相互交流学习人际网络;结合主题学习、读书会和暖风支教,撰写调研报告、读书心得和支教日记,开展论文、专利、调查报告和新闻稿等专题培训,引导学生“写百文”,2023年学生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件,外观设计专利21项,发表论文10篇。



二、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社会“适应力”

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教学核心,深入开展产学合作。构建“专业面向产业,教学紧盯行业,科研紧贴企业,服务促进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较好成效。五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汉帛杯”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作品大赛、“汇川杯”纺织智能学生设计大赛、福建省职业规划大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80项、省级62项。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等32件,发表学术论文45篇。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5.71%。培养的学生康明明、兰郁颖等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福建励志先锋”“第二届最美福州青年——青年文化传承保护人”及闽江学院通令嘉奖等荣誉称号,相关先进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共青团中央“青年大学习”网络团课以及各类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报道近百篇。



三、引育并举,提升教师队伍核心“竞争力”

学院党委围绕“人才是学院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对标学科专业布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搭建平台,多层次引进优秀人才。按照“少而精”原则,运用访校纳才、以才引才等方式,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产教融合项目及平台等,健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教师互聘的良性机制,加速各类优秀人才集聚。近五年来共引进优秀人才17人,其中博士7人,师资队伍大幅优化。二是注重提升,多维度服务教师成长。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交流与合作。与知名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近五年来通过访学、读博、博士后进站等形式培养青年教师18人,其中4人取得博士学位。三是突出应用,多渠道强化双师双能。做好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对口行业企业等实践锻炼的规划性、针对性、实效性,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地方企业科研课题的研究。近五年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28人,占比约60%。

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含柔聘),其中专任教师50人,正高级7人、副高级18人、博士17人。教师队伍中有魏取福、冯信群等“闽都学者”讲座教授3人、“功能纺织纤维”省科技创新团队1支、“服装艺术工程”等省级教学团队3支、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4人、福建省高层次人才7人。



四、深化改革,提升学科专业建设“创造力”

一是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教学改革成立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并于2023年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开设服装智能制造创新班,围绕产业发展与新工科建设,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专业建设带动教育教学研究,近五年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级教改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项目11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一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项,省级一流课程4项;获批“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项目2项;出版专著教材13部,其中部委级规划教材6部,2部获部委级优秀教材称号。

二是多措并举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学院持续推进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服装设计与工程”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两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纺织工程”专业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开展专业建设研讨会,各专业明确目标,厘清思路,提升一流专业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专业工程认证,纺织工程于2021年提交工程教育认证申请。



五、面向需求,提升科学研究发展“硬实力”

学院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提升学院教学水平的推进器,始终重视科研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深入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不断提升科研能力、研究水平,努力提高科研工作实效,着力开创学院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近五年来,新增科研立项146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7项、横向项目60项,科研经费累计2400万元。发表论文293篇,出版专著教材17部,专利授权411件,专利累计转化30余件。学院重点建设了“福建省新型功能性纺织纤维及材料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平台,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十大纺织科技·新锐科技奖1项。

学院围绕我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需求,联合企业进行攻关,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助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突破,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研究水平逐步提高,服务地方能力不断加强。其中在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级科技创新重点项目、福州市和南平市“揭榜挂帅”科技重大项目等产业化项目中获得资助立项,有力地支撑了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六、立足福州,提升服务地方发展“影响力”

五年来,学院承建“福建省纺织服装师资培训基地”,为福建省高校培训师资40余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纺织服装技术培训,培训学员200余人;依托学院建设的“福建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 ,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各类服务6000余人次;牵头成立“福建省纺织服装类专业教学联盟”,促进福建省纺织服装教育事业发展。

五年来,学院共组建了百余支校、院级队伍,分赴全国各地开展暖风服务、非遗技艺传习、红色文化调研、百镇百村调研、校友寻访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奋斗青春,筑梦乡村”暖风支教、“茉莉文化传承与创新”、“畲族技艺传习”、“点亮空房子”留守儿童艺术教学等品牌活动。开展乡村非遗服装秀5场,每场平均吸引近千名游客观看,大力助力乡村振兴。

五年来。学院共签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个,4支实践队伍获得“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网络展示,2支实践队伍获得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网络展示,其中“奋斗青春,筑梦乡村”非遗文化传播暖风服务实践团队荣获2021年“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国家级奖项,获评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3次。每年举办的优秀服装设计毕业作品展演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五年来,学院开展“七彩霓裳”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近5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4万小时。依托学院专业特色,打造“小服星”志愿服务队伍。围绕五育并举推动“五育闽院”建设,重点推进美育、劳育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与福州儿童公园、闽江公园、南屿中学、鼓楼区水部街道、荷塘派出所等十余个单位共建志愿服务基地,服装学院志愿服务队获评校十佳志愿服务队5次。



坚定信心谋发展,鼓足干劲再出发。未来,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定贯彻学校“一二三四五六”战略,围绕学校、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勇毅前行,为助力学校加快建设一流应用型大学贡献服装力量。


END


HISTORY/往期推荐

牢记嘱托奋勇前行——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回校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闽江学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开放原子校源行(闽江学院站)暨开源大赛华南赛区启动仪式成功举办



艺术家进校园 |分享经典及艺术创作


责任编辑|李晓滨

本期编辑|全媒体中心新媒体运营部 洪旭州

文案来源|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

图片来源|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