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银行数字化转型IOMM评估「客户运营类」能力经验分享 | 中国建设银行运营数据中心副主任常冬冬专访

2020年9月8日,“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发布会”在线召开。会上中国信通院联合银行、保险、能源、电信和科技等各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的“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发布“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伙伴(共促)计划”,旨在帮助企业快速且准确地提升IT能力。


大会正式发布企业数字化转型首个成熟度模型IOMM标准,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首批试评估的结果进行了隆重宣布。本次发布的参评企业除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之外,还包括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和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行)本次顺利通过的是《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经营运营能力成熟度模型》IOMM标准的客户运营类评估,代表建行数字基础设施的能力在行业内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实际测评结果向业内证明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生产力,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大所所长何宝宏(右一)

为建行代表(左二)授牌


此次,我们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运营数据中心副主任常冬冬,一起深聊中国建设银行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评估的细节和故事,分享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道路上的经验和最佳实践。


中国建设银行运营数据中心副主任常冬冬


Q

常总您好,请介绍一下您和您的企业。

常总:我是常冬冬,现任职于中国建设银行运营数据中心,一个建行老兵,曾在建设银行县、市、省、总行四级机构工作,从事过多个银行业务和技术岗位,20余年的IT开发和运维工作经验,经历并参与了建设银行信息化建设,从网点单机版到全国数据集中;从传统竖井结构到新一代企业级SOA架构、分布式微服务架构;从单体基础设施发展到弹性、敏捷、安全的建行云;见证了建设银行信息科技发展的全部历程。


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领先的大型商业银行,居全球上市银行第五位,按一级资本排序,集团在全球银行中位列第二,建设银行企业愿景是“建设最具创造力的国际一流银行集团”。秉承“诚实、公正、稳健、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奉行“勤奋严谨、求真务实”的作风。近年来建设银行积极践行”新金融”理念,提出了“住房租赁、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三大战略,通过“G端连接、B端赋能、C端突破”开启第二发展曲线。以客户为中心,利用数字化经营,生态化业务,打造“统一、协同、共享、敏捷”的智慧金融和智慧生态。在今年上半年面对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建设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三大战略持续推进,积极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为疫后生产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Q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贵公司是如何决定加入到IOMM标准评估工作中的?

常总: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化转型浪潮。以银行业为例,据统计,目前超过 20%的先进银行已经开始在新兴技术领域布局,积极筹备大规模数字化转型,85%的银行将实施数字化转型计划作为未来工作的重点,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参与下一阶段业务竞争的入场券。建行目前着力探索的就是如何跳出传统发展路径,以新理念、新要素、新范式、新生态、新体制,寻得新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空间。


而在探索实现建行数字化转型和新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也明显看到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着基础设施运营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深知构建先进、完善的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适配先进的、一盘棋的模型标准才能够引领业界最佳转型实践。恰逢其时,信通院引领组织各行业共同制定的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标准,全面覆盖企业数字基础设施云化管理和信息技术服务运营两大领域,从技术与平台,流程与规范,组织与人员,服务与运营四大象限进行能力描述,考察企业在服务产品化,能力平台化,数据价值化,管理精益化,运营体系化,风控横贯化六大方面的能力,并且从六大价值维度进行辅证。这与我们构建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决定加入IOMM标准评估工作,一是向行业学习,二是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促进行业进步。


Q

恭喜贵司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首个成熟度模型IOMM客户运营类的评估,表明中国建设银行已经具备了将数字基础设施对外运营的能力,请说一下在整个转型过程中的难点是什么?

常总:谢谢。受传统大型商业银行自身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的特点的影响,传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着如人员数字化思维转变、战略执行缺乏配套制度流程、跨部门跨条线协同机制欠缺、创新技术人才不足、数据质量和数据治理等诸多挑战,而其中最难的当属对“人”的转变。传统的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已经不足以很好的适应当前新的形势,受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驱动转变的单一部门、单一项目只是局部改造。实现真正的全集团转型还是要从提升集团数字化、生态化思维和认知开始,逐步转变传统的、固有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模式,但这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很具挑战性的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不断深入研究、充分借鉴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和业界实践经验,结合建设银行的具体情况,努力促进各业务条线与科技深入融合、不断探索数字化转型和经营之路,真正将金融科技的力量发挥出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Q

您如何看待大型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分为哪几个转型阶段?

常总:大型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既要保持稳健经营,又要努力创新发展,其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我们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各业务条线上的流程优化,而是整个集团能力、价值的创新和再造,这尤其需要一套高效的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作为运营中枢。而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涉及数字化领导力、格局管理、创新管理、标准化管理、驱动管理、作战管理、支援保障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等多领域活动,贯穿企业顶层决策到底层支撑系统,衔接前端作战至后端支援,连接内部能力整合与外部赋能拓展,涉及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其显著特征是利用数据驱动、虚拟化、服务化、协同网络等方式协助数字化业务的洞察、构建、交付和运营,实现随需而动的科技赋能能力,敏捷灵动的业务输出能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产力,企业数字基础设施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生产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支撑。

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离不开科技,而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传统金融企业的科技部门由于体制机制等各种问题在科技人才的争夺战中逐渐失去优势,这是大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目前很多大型银行都在积极探索和创新实践,很多银行都成立了金融科技公司,以期通过充分发挥科技公司的机制和优势来破局。


Q

IOMM标准评估,您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的下一步规划是?

常总:首先感谢IOMM标准评估的认可,评估过程中,建行运营数据中心在能力平台化、管理精益化和风控横贯化等方面得到肯定,这也是国有大行数据中心一直追求并且应该具备的数字化基础设施管理能力。通过本次评估,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国内终于有了权威的标准和引领,对建设银行相关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对标、评价和比较,对相关工作的改进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既认识了不足也看到了优势,也许它还需要不断完善,但是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也找到了致力于此志同道合的伙伴,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目前中心致力于研究大型商业银行基于技术驱动和生态建设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云生态的发展助力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与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企业的生产场景、政府的公务场景无缝整合。金融服务非金融活动融为一体,在云生态的土壤上滋养、培育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金融创新,推动金融行业生态化发展、蓬勃向上、繁荣昌盛。如果说业务战略是探照灯,那么云生态就是探照灯的影子,业务到哪里,云生态就必须提前到那里。


同时,我们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委员会”成员单位之一,在信通院带领下,为委员会的战略规划和重点计划、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项目提供技术指导,协助委员会制定、完善和宣贯相关技术与产业标准,为参与各方密切合作共同发展贡献力量。



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能力成熟度模型介绍



针对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不同,以及对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的需求,中国信通院云大所推出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Enterprise Digital Infrastructure Maturity Module)标准,其中I代表数字基础设施服务运营能力,是标准的第一部分;O代表企业整体数字化经营运营能力,是标准的第二部分。



IOMM整体框架包括两大领域、四大象限、六大能力和六大价值,从能力和价值角度全面衡量企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和体现出的价值。每一类的能力和价值要求都必须达到才能通过评估。



目前正式发布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标准的第一部分,《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经营运营能力成熟度模型:第一部分数字基础设施运营能力》。共分为五类能力成熟度阶段,分别是基础保障类、业务支撑类、平台服务类、客户运营类和创新引领类,每个类别都将根据企业数字基础设施的运营能力分为良好、优秀和卓越3个级别。每个类别都有合理的阶段和适用单位,将对相应阶段的能力进行评估定位水平,并以价值分数进行效果验证。




未来,中国信通院云大所将不断完善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标准和评估工作,依托企业数字化转型IOMM委员会加强与各行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企业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


同时IOMM标准评估已经正式启动报名,关于标准和评估的更多事宜,可咨询:

车老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邮箱:chexin@caict.ac.cn

电话:186 1113 9904(同微信)


精彩内容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