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天4个辅导班的暑假,只能怪时代咯?这个TED视频说透了

mom mom看世界 2022-07-24


詹妮弗•西尼尔(Jennifer Senior)是美国《纽约》杂志、《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也是畅销书《All Joy and No Fun》的作者。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她在TED的演讲,题名为“做父母的快乐,何所企及?”但在我看来,讨论的主题不如说是,现在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焦虑


在她看来,父母焦虑的根源是,我们对孩子无私的爱在时代背景下的迷茫。


以前,孩子是父母的资产,父母和孩子之间是互赢的关系。父母养育孩子,孩子为父母工作、赚取经济报酬。


但现在,我们对孩子没有任何要求,只有无条件地爱他。有句话形容地特别好,孩子对我们而言,“在经济上一文不值,情感上珍贵无比”。


如果非说有要求的话,估计只有盼望他幸福快乐这一条。


可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没有人知道,怎么做才能保证孩子将来是幸福快乐的。没有剧本,没有指导手册。不像以前,父母知道,教会孩子耕地、织布,他就不会饿死,就能活下去。


所以,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我们会让孩子上辅导班、兴趣班,学各种各样的才艺。我们想尽可能帮助他做好准备。


朋友的孩子,暑假每天上4个兴趣班。英语自然是必须的;有近视的风险,练乒乓球;字写得不好看,上硬笔书法班;逻辑分析能力差点,又参加了围棋班。还在发愁,奥数课实在排不进去。


即使如此,我们依然担心,还是焦虑。


究竟怎么才能在未知的迷雾中,找到一条平静之路?相信听完她的演讲,大家会有自己的答案。


TED 视频 -做父母的快乐,何所企及 | 18'09''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319hc1uq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演讲内容(有删减),给不方便看视频的童鞋--


我出生那会儿,只有一本书是讲述育儿经的,它的作者是斯波克医生。


他的著作叫《斯波克育儿经》(川妈乱入,这本书我也有)。他离世时,该书已畅销接近5000万册。


如今,作为一名6岁孩子的母亲,我走进巴诺书店时,看到了这个书架。



书架上形形色色书籍多得令人惊讶。有关于“环保地”养育小孩的,有关于养育“无麸质”小孩的,有关于养育“百病不侵”小孩的,这些书,在我看来,让人感觉有些不自在。



所有这些书籍可谓用心良苦。我深信其中也有许多优秀作品。但把它们整合起来的话,非常遗憾,当我看着那一架子书时,我看到的不是它们会为我带来什么帮助,我看到的是焦虑。


我看到了一座高耸的糖果色的碑,集聚着整个社会的恐慌,这不禁让我深思,为何养育子女会有如此多的苦恼,会如此让人困惑? 这可是一件人类薪火相传了上千年的事情,为何今天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呢? 那时,可没有育儿论坛,也没有专家特地来研究。


有很多课题研究父母与孩子共度时光时的感受,而结论往往并不理想。


马修•柯林沃斯正在研究一个极富于想象力的追踪人们幸福感的项目,结果发现:与子女来往的快乐跟与陌生人的差不多(川妈乱入,看到这里只有这个表情


我对这些数据的前因后果做了为期3年的研究,我发现问题不在于孩子,而是在于如今养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具体说来,我认为我们没有理解育儿的真正意义。 


“育儿”这个动词(“parent”做名词是“父母”,动词是“育儿”) ,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流行。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孩子们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养育儿女,宛如一场即兴表演,但这场表演没有剧本。如果你是一名响当当的爵士音乐家,即兴演奏也会很棒,但对普通大众而言,说是危机也无可厚非。


我们为何会陷入这种状况?没有指引,我们如何在育儿的浩瀚世界中做到游刃有余?


从头说起吧,育儿理念发生过一次历史性的转变。这个转变就发生不久,在这之前,孩子自小就劳作,主要在农场,也在工厂、车间、矿山。孩子被当作经济资产。


到了“进步时代”,对孩子的这种看法终结了。我们认为小孩也有权力,明令禁止雇佣童工,我们将他们的教育放在首位,因而学习便成了孩子们的新任务。(当然),幸好如此。


但是,这样会让父母更加迷茫于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曾经的观念也许不太符合伦理道德,但它是互惠的。我们提供给孩子衣、食、住, 以及基本的道德教育,他们则提供经济收入作为回报。


一旦孩子们不再自小就工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育儿的理念便发生了变化。 引用一位非常有天分但又 “无情”的社会学家的话,孩子“经济上一文不值,感情上珍贵无比”。




孩子们从此不为我们工作,我们便要开始为他们张罗。因为仅仅数十年一过,事实已经浮现在眼前: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功,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如今,各种课外活动成了孩子们的新功课,更是我们的新功课,因为正是我们把他们拉入足球训练场。堆积如山的作业是孩子们的新任务也是我们的任务,因为我们得检查作业。


大约3年前,一位德州女士向我倾吐了一些事情,我听了后心都碎了。她不经意间地说到,“家庭作业是第二顿晚餐。” 


现在,中产阶级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完全投入在小孩身上,哪怕他们能够给予的东西越来越少。而今,母亲们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多于1965年,那时大多数女士还都是不用工作的。


假如知道该为孩子准备些什么,父母们适应这个新的角色或许会容易得多。这也是现代育儿令人困惑的另一原因。我们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智慧,如果有的话,适用于自己的孩子世界变化得如此日新月异,凡事难以预料。


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 想当称职的父母的话,我们就得尝试着为小孩准备一切,来应对将来的不时之需,希望总有一分努力会有用武之地。


我们教小孩下棋,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能力。我们为他们报名参加团体运动,认为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你懂的,当他们去哈佛商学院读书时就用到了。我们试着将他们培养成一名富有金融思维、科学思维、生态友好而且无麸质的小孩。


我们一窝蜂地涌向那个书架,因为我们觉得,凡事不尝试一番, 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做,就是没有履行对孩子应尽的义务。




让问题更为复杂的是,我们还扮演着丈夫和妻子的新角色,因为现在大多数女士们已进入职场。我想,这可能是另一个人们把做父母视如危机的原因。


没有成文规定谁该做什么,夫妇便争吵起来了,而且双方各自的抱怨都合乎情理。母亲在家时,往往承担多项家务,而父亲在家时,同一时间做的事情通常是一件。随便看看哪户人家,有意思的是为父的每次只做一件事情。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最近就中产阶级家庭里最常见的景象做了一项调查。 猜猜结果如何?父亲独自一人在一个房间里。


《美国人的时间安排调查》表明,母亲在照顾小孩上花费的时间是父亲的两倍,这一比例虽然低于艾尔玛•邦贝克的描述,但我认为这跟她写的一些东西还是很相关的:“10月份以来,卫生间里就不再只有我一个人了。” 


但事实是:男士们的付出也不少。他们陪伴孩子度过的时间多于父亲陪伴自己的时光。他们的平均工作时间要多于妻子,而且他们不仅想要把工作做好,在家也想做一个好父亲。


在这样一个困惑丛生的年代,只有一个目标是所有父母一致同意的,无论母亲是虎妈还是嬉皮妈妈,是直升机父母的还是无人机父母,孩子们的幸福是首要的。 




这也就是在一个把孩子看作 “经济上一文不值,感情上珍贵无比” 的时代里,养育孩子的意义所在。


不要误会我的意思:我认为幸福对孩子们是一个再好不过的目标。但事情没这么简单。让孩子幸福与自信,不同于教他们如何犁地,也不同于教他们如何去骑车。


没有教程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它。幸福与自信是随着其他事物而生的,而不是作为一种目标,强加到他们身上。孩子的幸福,让父母来承担是不公平。 但如果让孩子来承担的话,更不公平。


我必须要告诉你们,为了让孩子幸福,我们有时会反应过度。我们现在总是急于 让小孩远离社会上的是非之物,甚至不让他们观看《芝麻街》。原因之一是饼干怪兽在剧中抽过烟斗,然后把烟斗吃掉了。这是个负面形象。


这是我儿子出生那天拍的照片。当注射吗啡后,我感觉就像高高飞翔的风筝一样。我做了个意料之外的剖腹产手术。



在还没有醒麻的时候,我第一次抱着他, 就有了个清晰的想法。我靠近他耳边,轻轻说,“我会非常努力地去做到不伤害你。” 


这是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浑然不觉地说了这句话,但是现在,在我看来这句誓言是比幸福更容易实现的一个目标。


事实上,每位父母们都知道,这是相当难的。我们都说过或做过一些让人伤心的事情,我们恳请上帝让我们将其收回。


我想,未来有一天,我们不再对自己的期望那么高,更重要是,我们都要提醒自己,当我们看着那些满满的书架时,我们内心的匆忙。


虽然,我确实不知道该如何去为世界制定新的标准,但我确实认为,当我们竭力追求培养幸福快乐的小孩时,我们或许承担着错误的思想负担。


我觉得更好的目标,容我说,也是更有效的目标,那就是注重培养富有创造力和品德高尚的孩子,然后只要祝福他们幸福,通过他们的德行善举、他们的才能成就以及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


总之,这也是一种对现实的答复。


没有新的剧本,那么就沿用书中最古老的箴言吧——保持礼貌,职业道德,爱——幸福与自尊将自然成长。


我想如果我们都做到了这一点,孩子们就会幸福成长,父母也不用说了,可能对双方都更好。



川妈说说



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父母,你焦虑吗?”


我的回答是:我有责任感、紧迫感,甚至压力,但不焦虑。


知乎“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问题下,有个热门回答是这样说的:“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决心去改变自己。”我觉得,这个说法也适用于养育孩子。


未来是不确定的,没有人能知道走哪条路能保证孩子此生衣食无忧,幸福快乐。对我们中国父母来说是这样,光从这个视频就可以看出,对美国父母也是一样。


几十年前,也许我们和其他国家有很大区别,但现在、未来,大家面对的是一样的未知。担心、甚至慌张焦虑都是很自然的反应。


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和终点,关键是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做好准备应对不确定性。只有用心想了,动手做了,内心才能多些平静,少些焦虑。就像,多看育儿书,不是因为焦虑,而是为了减少焦虑。


当然,就像西尼尔女士说的,这非常难。因为没有剧本、没有标准,所有人都在摸索着前进。双手赞成她的建议,当我们迷茫,被潮流搅动得不知如何是好时,回归本源,瞄准孩子最基本的品质——保持礼貌,职业道德,爱。


如此,幸福与自尊将自然成长。



推荐阅读


困住孩子的至暗时刻,往往是因为“野马结局” | 养娃必知法则(一)


一个小本本,就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 | 状元养成启示录(一)


曾经的女博士,现在的大学老师。飘过美国、澳洲,目前坐标北京。


养娃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想在这个小小公众号上和孩子们和姐妹们共同在书中和路上发现更好的自己。


对了,想私下交流的姐妹,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cmksj002。



关注mom看世界

*回复“书单”,查看《mom书单|150本优秀绘本讲解》

*回复“100”,查看《美国教师协会推荐Top100童书,附26本详细讲解》

*回复“BBC”,查看《BBC评出100年来最伟大的11本儿童读物》

*回复“名师”,查看《小学1-6年级,11位名师联合推荐99本经典书目》

*回复“英语网站”,不可错过的免费英语学习网站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