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海波(河南):丹水馆藏,移民丰碑|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个人简介:

刘海波,男,1986年生,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副馆长。


事迹概述:

为记录移民历史、传递移民精神,从2008年——2018年的10年间,刘海波积极投身移民搬迁和移民纪念活动,参与移民新闻报道、移民纪实画册/影像、移民博物馆、移民纪念碑建设,已成长为新一代的丹江移民史活字典、移民精神传承的火炬手。

十年间,刘海波拍摄编制了《丹淅库区 楚风民俗》《凡人丰碑》等移民书籍;策划拍摄了《英雄渠》《移民至上》等历史纪实影像;担任了了淅川移民民俗馆、南阳丹江移民民俗馆等6个展馆、基地的项目策划和文字撰稿;参与鱼关村移民纪念碑、56座移民丰碑的项目策划、组织实施、服务管理等工作,把鱼关村从一个丹江岸边普通的小山村,助推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地标、河南移民精神发源地。




丹水之旁,馆藏故乡

9年前,时任记者的刘海波回到老家淅川采访,把镜头和笔墨对准搬迁他乡的首批移民老乡时,看到伴随老房旧屋倒塌而凌乱一地的铁铲手锯、碾盘石磙、牛槽油灯,脑海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多年后,当南水北上,当故土被淹,当族人离散,我们的后代该拿什么凭吊先民、留住乡愁?

 

对故土的深情和对移民的致敬,让他在采访之余踏上了搜集之路。那些沿江而居的移民老乡家中的破烂物件,都成了他眼中的宝贝疙瘩。他深知,在故乡淹没水下、家园无处可觅的后移民时代,这些看似破烂无用的故乡之物,足以唤醒与这方山水紧密相连的所有人的乡愁记忆。

 

9年的搜集挖掘,4年的昼夜建设,多少次的奔波呼吁,多少回的放弃坚守,才有了这处山水的旧貌换新颜和这处场馆的拔地与蝶变。

 

如今,在开馆的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内,这些老物件和老资料、老照片相互印证,在声光电先进手段的还原烘托中,共同构筑起馆内前两个展区——“北国水源”和“淅川民俗”。



南水北调展馆

“南水北调”,是博物馆的第三个展馆,也是整个馆的核心展区。这个馆,堪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一部诗书,从伟大构思到世纪工程,从悲壮史诗到移民搬迁,从数说南水北调到英雄人物谱。

 

“这里,收纳的是水脉之路,典藏的是移民乡愁,致敬的是奉献精神。”刘海波说,过去半个多世纪,36.7万淅川移民为水让路,迁移后靠,扎根他乡,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淹没于江水之下。如今,那条巨龙般的水上长城,在中国版图上腾跃而上,每个人不该忘记那些世纪梦圆舍家离乡乃至献出生命的人们。

 

以人为本,以情为线,以水为脉,以文为根。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四个展区万余字解说词,以事实为依据,以实物为见证,以图像为载体,以声光为手段,全面而立体地展示了南阳移民的忠诚担当和大爱报国。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内景



饮水思源展馆

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的第四个展馆,名为“饮水思源”。它展现了沿着1432公里的干渠奔腾而上的丹水,如何润泽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城市,也诉说了为确保清水永续北上,大爱担当的淅川人怎样关停企业,退耕还林,走上水清民富的生态崛起之路。

 

“我希望,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后,有人能记得这里的人们为国脉水运所做的牺牲。这是个不该被忘却的纪念,也是我们建馆之初的本心。”行走丹江畔,刘海波看着远处的群山碧水,一字一句地说。

 

2016年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征地移民司司长袁松龄一行到鱼关调研,为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的建设提出方向和思路。河南省和南阳市两级决策者,也为博物馆的建成和开馆进行验收和指导。今年3月,南阳市4个民办博物馆获省文物局批准设立,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位居其中,意义非凡。

 

如今,行走鱼关,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南阳市移民精神教育学院教学点、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基地和南水北调移民丰碑群,以三馆一碑群的格局,坐落青山绿水繁花间,成为一个集会务接待、教育培训和文艺创新为一体的综合博物馆,也因被授予“南阳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吸引很多参观者。

 

我们相信,开馆之后,这个从公心始建到公益开放的博物馆,就如它弘扬的“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那样,成为八方宾朋接受精神洗涤的人文景观、丹江移民寻根问祖的精神家园和京津冀人民饮水思源的心灵圣地。


移民图片

再见,老家

移民不忘大救星

故土深情

泪别



移民丰碑

李先念主席为红旗渠提了“山碑”二字,取碑是山,山也是碑之意,赞颂林县人那段在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的激情岁月。如今在河南,还有一群人在丹江边建起了一座移民丰碑,纪念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舍家为国”的移民。刘海波说,我既然参与了移民丰碑的建设过程,就想给大家讲讲里面的故事。


移民丰碑成立有一个建设小组,关键人物是周成保、王吉运。移民丰碑建成,耗费了周成保大量的心血。移民丰碑建设中恰逢房地产泡沫引起不良集资发酵和经济形势下行时期,金融形势紧张到了极点,可建设者还是把资金准备到位。他说,这是我对生我养我的淅川16.5万移民乡亲的一个承诺,我必须兑现。


56座錾刻移民名字丰碑就立在鱼关丹江的岸边,碑按照所在丹江库区的乡镇位置排列,碑群前有青山碧水,后有绿树花海,左右是翠竹相拥,配以移民牌楼、移民祠堂,记下移民之功、留住移民之魂。


在移民丰碑碑群中,你若看到一个给游客讲解的人,或者默默注视丰碑的人,那准是参与建设的人。“‘移民丰碑’建造过程太艰难了,它就像我的孩子,看不见的时候都会想。每当看到移民看到自己或者亲朋好友的名字的那种兴奋和欣喜,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难,都值了”。

移民丰碑


鱼关村移民纪念碑建成了,尽管他并不金光闪闪,也不华美壮观,只是一座八角挑檐的亭子,和四座背立在一起的碑,上面刻着鱼关村党员、干部和893名村民的名字,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咿咿呀呀的小儿,只要有名有姓的一个不落地全刻上了。鱼关人每逢清明、农历十月初一前后回乡祭祖时,都不忘来纪念碑前看一看、摸一摸。其他地方回来的移民,听说鱼关这里有一座纪念碑,也是驱车前来观赏。原来的家园已经失去了模样,只留下丹江水还是在静静地流淌。唯一记在心里的也就是那些村名、人名。


2014年9月份,听说央视焦点访谈记者要来鱼关拍摄,刘海波很激动。因为对老百姓来说,焦点访谈的记者可以说是当今的钦差大臣,言语可直达天听。刻有893名鱼关村民老百姓名字的鱼关村移民纪念碑,竟然能吸引国家最牛电视栏目的注意,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鱼关人是2009年8月份搬迁的,迁走之后有不少思乡的鱼关人会回来看看。可他们曾经的家园已经是满目废墟,房子推到了,大树砍伐了,田地荒芜,故园本该是温暖的地方,可现在留下的只有心酸。


焦点访谈的两位记者在鱼关待了2天时间,听人讲了移民搬迁的很多故事,两位记者记录的很仔细。他们就住在北京,喝上丹江指日可待,可从没听过移民的这么多故事。


人是知道要移民,尽管哭天抢地,可还是心里有底。当搬迁大战的炮声打响,移民就像水流一样退去,可留下猫呀狗呀却不明白什么是搬迁,孤零零地守着倒塌的墙,直到饿死。猫狗知家重,何况人呢?

鱼关村移民纪念亭(碑)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看移民丰碑,每天都有移民到这里来寻找自己的名字,怀念那段曾经的峥嵘岁月。而鱼关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移民来这里接收种植养殖技术和小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移民丰碑俨然成了移民的家,而鱼关就是移民的院子。每当他们想家的时候,都会回来看看、转转,走的时候老家也不忘给他们带上发展经济的秘籍。


淅川移民,你在他乡还好吗,有空了常回家看看,移民丰碑在等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