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君仪丨汉教英雄相会云端 学思促行赋能发展

彭君仪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4-09-04



本文作者:彭君仪

天津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在读。大学期间立足专业,先后主持“挑战杯”、市级大创和本科生科研基地项目,与AIESEC等平台合作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活动。始终以“复合型、国际化”为自我发展标准。



汉教英雄相会云端

学思促行赋能发展


交流合作促发展,英雄相会谋未来。吴勇毅教授(2014)曾提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要“深化专业改革,培养卓越人才”。我想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顶层设计,还需要学科参与者,尤其要加强“后备军”——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学生对学科使命的理解与专业能力培养。


在观摩和学习了“2021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全国交流活动”以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何谓“具备国际视野、掌握专业知识、善用教学手段”。基于此,我将从一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二年级学生的视角出发,分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自身心得体会,以期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加强行业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深化学科意识,树立使命担当

作为千千万万汉语国际教育人中的一员,虽然我接触这个专业只有417天,但在每一个和它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都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这个学科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我能为我的国家和民族做些什么?


作者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发表TEDx演讲


上世纪60年代,有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是个“小儿科”,认为只要会说中文就能教汉语。惭愧的是,在刚刚走进大学校园、接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个专业时,我也曾抱有这样的“成见”,并且在本科一年级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本专业持怀疑、轻视的态度。同时又因为身边有许多钻研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的理工科学长前辈,相比之下,他们的所学所做都更为直接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而我学的好像是些不能马上发挥作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东西”。如此种种都在驱使我不断追问:我学的究竟是什么?我到底能做些什么?


稍感欣慰的是,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也正如此次在观摩“汉教英雄会”后,我逐渐理解并领悟到了“汉语国际教育”这一学科蕴含的深意,也逐渐体会到了“汉语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就像刘珣先生所说,“对外汉语教学是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近年来,我国把建设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放在了越来越显著的位置。对于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来说,加强语言教育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影响力、构建文化认同的重要实现途径。纵观当今世界传播格局,中国正在构建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推广中文更是大势所趋。而要做好这些事情,需要的是一批批复合型、实践型、跨文化意识强的专门人才,而这也正是身为一名“汉教人”的使命所在。


一名青年人,在上下求索和不断追问的过程中对学科使命产生了认同感,进而决定终其一生去实现这样的使命。在解决了“价值与意义”的问题之后,她自然就不会再自轻自贱,也就不再会把时间浪费在毫无意义的空想上。


二、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

本次“汉教英雄会”对我而言最直接的启发就是眼界的开拓:全国六大片区推选出30支团队逐一介绍教学理念,展示教学风采,以交流促应用,以交流促创新。


冯丽萍教授(2021)曾指出,各校的师资、培养理念存在很大差异。而此次全国交流活动则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其他院校的教学实践形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正是“看到差异之处、学习先进之处”,才能有意识地将在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经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与研究中。


以“多样化教学资源与中国文化教学”分会场为例,华南师范大学将SPOC视频课程平台与自己开发的汉语国际教育云平台作为课内教学资源,采用“学-思-体-感”“四位一体”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这一形式让我意识到仅将目光局限于书本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运用更加广泛、综合的理念与工具手段优化教学实践。


同时,本次交流活动也帮助我进一步“复盘”了自身的专业实践。虽然现在我才刚刚结束大二上学期的学习,但在过去的一年半中,通过AIESEC、Coversation Exchange等一些平台,我也初步进行了十余次的教学实践活动。


作者的线上教学实践


必须承认的是,由于年级低、学科整体的框架搭建尚不完善,我碰了很多“壁”,也产生了很多疑惑。比如在使用PPT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应该是在PPT上还是教师的讲解上;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究竟应不应该马上纠错,合理的纠错方式是什么等等。如果说从前我只是把这些问题的回答框定在“二元对立”上,那么此次交流中专家学者们的探讨无异于是空谷足音,让我意识到应该分类别、看主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再选定处理方式。


此外,通过本次交流,我对“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权重”问题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梁霞教授在闭幕式的圆桌论坛上分享了这样一种观点:

“中文老师最大的成功在于通过我们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用中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把中文变成他们了解中国的桥梁和纽带,而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自我表达......中文课堂教学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追求的是学生“会”,而不仅仅是“懂”,要把关注点放在语言技能的提高上。”

所以回归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权重”问题上,我们可以得知,“文化教学”也许还是要以语言教学为根本,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文化教学。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做的,是以文化为依托和内核去传递、输出语言知识,从而更好地将汉语技能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


三、抬头汲取光华,低头锤炼本领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储备人才,青年一代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李泉教授(2021)指出,本专业是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人才。那么回归学习本身,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精进自身本领,又应如何制定未来的学习计划呢?结合自身经历及此次观摩的感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1. 打牢专业基础,加强本体知识的学习


在过往一年半的学习中,我注意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学生们会根据学分多少、授课教师风格、课程教材是否属于研究生考试范围等因素来决定自己是否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去学习这门课程。同时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对学科体系的系统认知,往往会对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嗤之以鼻。


以我在大二上学期学习某专业基础课程为例,部分同学由于不太适应或不喜欢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逐渐对学科产生了排斥与抵触心理。同时又因该课程的考察方式并非“硬碰硬”的知识点考察,而是强调综合理解与实践应用,所以导致大部分同学对课程的基础内容不够重视,进而在心理上错误地把该门课程定位为“知识拓展性”的“非必修内容”。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本科生科研立项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除了基本的语言本体知识外,对基础的科研方法几乎一无所知,而这些实际上都是我们在课程中学过的内容。此外,汉语本体与语言学知识也是我们进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亦不能因为本学科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而忽视本体知识学习。


同时,我们还需要了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与前沿,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应用研究能力(李泉,2021)。虽然上述观点是李泉教授就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培养提出的指导性意见,但我认为,本专业的本科生、尤其是低年级的本科生应该尽早树立这样的认知,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打牢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2. 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有专家指出,“不要以为汉硕生对中华文化都熟知在心,缺少的只是传播技能。事实上,从汉语二语教学的角度看,他们不仅缺乏对汉字和中华文化全面的了解和深刻认识,更缺乏从跨语言、跨文化的角度向外国学习者说明和阐释相关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的能力,遑论阐释技巧。”这段话既是对我们的警醒,也应该成为自我要求的标准。


作者参与的“大创”项目

《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传播》


从本科二年级到专业硕士还有两年半的宝贵时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对其进行纵深研究更需要我们这些青年学子持之以恒的探索。


3. 培养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的培养也是汉教人专业素养培养的重要一环。目前我除了英语学习外,还选修了日语课程。毫无疑问,有效习得日语对我未来的职业发展会大有裨益。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所学语言并非适配的赴任国语言,当“外派”的机会出现,我们如何胜任呢?


以我校为例,2022年上半年我校举办的哥伦比亚塔德奥大学孔子学院需补录8名赴任志愿者,岗位要求申请人需为西班牙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硕士在读及应届毕业生,且西班牙语必须达到DELE B1或同等级水平以上。但就实际情况而言,由于时间、精力、资源等多方面的限制,能同时掌握西班牙语、具备国际中文教学素养的中文教师十分稀缺。所以,多语言习得与纵深培养是我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加强专业技能与本体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兼顾外语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


4. 提高对现代教育科技手段的应用本领


本次“汉教英雄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多样化教学资源与中国文化教学”、“数字化教学手段与初级中文教学”两个分论坛让我看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科技手段对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虽然现阶段个人无法在单节课程中完全呈现如此丰富与多样的教学方式,但这些设计让我意识到,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在资源互通、万物共享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丰富的机会和多样的途径去学习综合性、跨学科的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而言,我们应该利用好这样的机会去磨炼自身的教学技能,在开展线下教学活动的同时练就熟练的网络技术与多媒体应用能力。


四、总结

我想,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我们既要以“复合型”“国际化”为自我发展的标准,又要兼具家国情怀与领袖气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助力我国文化传播体系建设。


上述思考,既是我对大学前一年半的阶段性总结,又是对未来两年学习发展的期望。若有理解偏误、表述不当之处,还请学界前辈、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 吴勇毅. 深化专业改革,培养卓越人才:来自华东师大的报告[J]. 对外汉语研究,2014,(1):111-115.

[2] 冯丽萍. 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指导作用的分析[J].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6(2):13-16.

[3] 李泉.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建议[J]. 国际中文教育(中英文),2021,6(2):18-20.

[4] 单昕,匡延昌. 中国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J]. 人民论坛,2017.


特别说明


本文为“2021汉教英雄会”延伸学习活动二等奖获奖作品,全文略有删改。获奖作品将在“外研社国际汉语”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敬请持续关注。交流活动回放可在“外研社国际汉语”视频号观看~

扫码关注视频号观看回放


往期精选

1

祝贺!2021“汉教英雄会”延伸学习活动获奖名单出炉!

2

曹必聪丨“新理念•新技能•新实践” 带给我的“新启发”

3

课程丨李泉:对外汉语人的职业选择、教学经验及科研实践

4

李泉丨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建议

5

课程丨 祖晓梅:《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解读与应用

6

陆俭明 马真丨汉语教师应有的研究素质与研究能力

7

系列讲座│李泉、刘颂浩、孟凯、叶军、赵杨、周小兵、朱勇(按姓氏音序排列)领衔,助你全方位精进科研与学术写作能力!

8

专题系列课程丨暨南大学刘华教授: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工具与案例

9

资源集锦丨18款国际中文线上教学工具


编辑 | 李文雅

       美术编辑 | 杨立梦(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国际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