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产业与政策丨推行数字人民币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的影响分析

董亚萍,魏薇 等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2-12-10
※  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  ※※  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  ※


作者简介




 董亚萍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技术与政策、数据安全技术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魏 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部主任、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中心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网络安全防护、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崔现东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中心副主任,博士,工程师,长期从事信息安全、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玉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电信网络诈骗治理中心工程师,主要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技术与政策、5G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论文引用格式:

董亚萍, 魏薇, 崔现东, 等. 推行数字人民币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的影响分析[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47(11):60-64.


推行数字人民币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的影响分析


董亚萍  魏薇  崔现东  王玉环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安全研究所,北京 100191)


摘要:数字人民币将为经济社会注入新的活力,而以诱骗形式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电信网络诈骗,却始终损害着群众的切身利益。数字人民币对诈骗防范治理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即在可能加大诈骗风险和防范治理难度的同时,促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并通过诈骗资金流向取证,解决线索追踪溯源、诈骗团伙关联挖掘等难题。因此,完善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创新技术防范应用,数字人民币将对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电信网络诈骗;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引用格式:董亚萍, 魏薇, 崔现东, 等. 推行数字人民币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的影响分析[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1,47(11):60-64.

doi:10.12267/j.issn.2096-5931.2021.11.012


0  引言


数字人民币(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DC/EP)即人民币的数字化形式,具有国家信用背书与无限法偿能力[1],是中国人民银行为应对私人数字货币(如比特币、Facebook的Libra等)对法定货币主导地位的威胁,防范潜在金融风险,自2014年启动研发的一种法定数字货币。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已于2020年落地实施,目前第二批试点工作正在陆续开展。中国人民银行将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场景和形式,更新支付模式,后续将在用户端提供贷款、理财、保险等线上金融产品,在企业端提供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等增值服务[2]。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数字人民币能够大幅节约社会成本,为人们创造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方式。然而,狡猾的诈骗分子善用热点,可能利用人们对数字人民币知识背景及应用场景的认知盲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使数字人民币推广背景下的诈骗风险防范重点更加清晰,本文从信息通信行业视角展开深入研析,以可能产生的社会场景变化为论述基点,分析相关影响,给出针对性的防范治理建议。


1  社会场景变化


数字人民币将为经济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不仅驱动机构、组织不断创造新的交易模式,打造新的服务场景,而且会带给个人全新的数字生活体验。


1.1  电子支付领域将拥有更加广泛的受众

网银、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工具需事先绑定银行卡,关联银行账号后才能实现支付功能。数字人民币无需与银行账户挂钩,驾照、社保卡、手机号码等任何可以标记身份的介质都能够成为账户[3],实现完整交易。可以预见,方便快捷的数字人民币一旦广泛推行,原先受限于没有银行账户的部分老人、儿童,甚至海外人群都将成为受惠者。


其次,交易支付服务将更加安全、简单和便捷。在支付方面,数字人民币与现金功能等同,不仅支持以电子钱包为载体的在线支付方式,而且通过无源可视卡等“硬钱包”,可以进行离线碰触式支付。在转账方面,当数字人民币不够支付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或者绑定银行卡,为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充值。手机银行转账充值只需要手机中有相应银行的APP,用户不必登录个人银行账户,通过登录他人的手机银行APP账户,也能够为个人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完成充值[4]


1.2  数字人民币解决了资金变现最后一公里问题

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应用方式发生较大变化。一是线上服务应用逐步取代线下服务。对于使用数字人民币钱包消费的人群而言,寻找ATM机或银行网点兑换现金的需求开始减少,银行开展实体服务的几率将进一步降低,现场服务可能逐渐被线上应用或者远程服务所代替。二是“支付即结算”降低资金交付时延,推动跨境支付场景自动化[3]。以往企业对公转账通过银行对公窗口或者网银进行,而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实时到账不再受限于工作时间,企业财务系统与数字人民币系统账单无时间差,无需排查、修正等操作,提高了企业的财务效率[5]。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全球跨境支付市场的国际汇款规模以每年5%的速度持续增长,而且跨境支付的成本居高不下,达到转账金额的7.68%。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数字人民币用于跨境支付场景,能够提供可靠、安全、不间断的服务,减少了人工处理环节,缩短了清结算时间,将会明显提高交易速度[3]


2  影响分析


数字人民币作为货币演进的新阶段,其推广将是大势所趋。发挥数字人民币优势将对诈骗综合治理产生积极影响,而传统人民币、私人数字货币却不具备或无法提供等同的优势或能力。下文结合数字人民币特点及上述社会场景变化,以电信网络诈骗产业链条中的上游获取资源、中游实施诈骗、下游洗钱套现3个环节[6]为切入点,关联分析数字人民币广泛推行可能给诈骗防范治理带来的多种影响。


2.1  数字人民币是可控匿名的

第三方支付工具一般需要实名认证,绑定个人相关账户,属于紧耦合模式,用户数据被平台掌控,不利于个人隐私保护。与此相反,在账户松耦合模式下,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用户不需要绑定银行账户,用户支付信息被打包加密处理,在交易和流通过程当中始终以匿名形式存在,商户平台无法直接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同时,用户实名信息、最终交易金额、交易流向和资金链条可以且仅对央行开放[1,7]。因此,数字人民币交易有利于个人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杜绝部分互联网平台、第三方支付机构追踪并获取大量用户的账户、交易、信用等信息,减少通过挖掘用户数据,推送金融产品等行为,降低因用户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精准诈骗风险,使用户远离假冒电商客服虚假退货、退款,冒充网贷、互联网金融平台虚假消除校园贷、不良信用记录等各类诈骗。


2.2  数字人民币是电子化可回溯的

诈骗分子使用数字人民币交易时,当某一环节被发现异常,相关部门通过法律程序和技术手段,可以迅速冻结赃款,阻止继续流动,然后根据数字人民币的交易信息定位诈骗人员关键线索。这样不仅获取了完整的资金流向取证,而且对诈骗个体及团伙的角色分工、性质判定、定罪量刑等起关键证据作用,实现以最小成本达到快速止损、追踪溯源、挖掘诈骗团伙等多个目的。私人数字货币则不具备这样的优势。以2019年3月浙江温州集资诈骗案为例,诈骗团伙依托某APP平台,以许诺超高投资回报的手法,诱骗受害人将持有的比特币、以太坊等私人数字货币存入该平台进行投资理财。诈骗团伙在得逞后携资“跑路”,从平台钱包向外转移吸取的数字货币,在对资产多次拆分安置后,最终充值进入多家交易所,再通过交易所提供的场外交易平台兑换成法币,并提取到银行账户完成变现。此案件难点在于追踪数字货币从资金池到交易所的转移过程,该阶段如何去除人为干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尤为重要,而数字人民币从技术上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路径。同时,数字人民币在应用实践中可能带来以下风险与挑战。


(1)从电信网络诈骗风险角度来看,首先诈骗上游黑灰产交易持续旺盛。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网购产业运营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5—2020年,手机淘宝活跃用户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8月活跃用户数较2020年1月增加了5521.7 万。数字人民币的权威推广,使得缺少银行账户的问题进一步解决,网购群体规模将迅速扩大,大批被激活的网购用户可能成为诈骗分子的新目标,诈骗链条上游获取个人信息、电话卡、银行卡、对公账户“四件套”等黑灰产交易将更加活跃,为中下游相关诈骗群体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其次,诈骗手法、模式将持续翻新。数字人民币凭借交易成本较低、实时到账的特点对各种金融机构具有较大吸引力,金融服务应用将进一步繁荣。诈骗分子翻新诈骗脚本,设计新的诈骗模式,依靠成型的诈骗技术链条[8],仿造各类APP,吸引人们进行虚假投资。例如,近期已出现了数字人民币红包陷阱[9]、数字人民币投资陷阱[10]、假冒数字人民币钱包APP[11]的诈骗形式。再次,电子支付安全防护低水平群体受骗风险持续增加。数字人民币的易用性将惠及不方便开办银行账户的老年人或16 周岁以下的青少年,使他们能够享受便捷的数字支付乃至金融产品与服务。但老人或青少年往往对智能终端接受程度不高,安全防护意识不强,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诱骗对象。因此,在线支付、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将明显增加该部分人群的受骗风险。


(2)从防范治理角度来看,一方面诈骗团伙分散交易问题更加突出。人民币数字化将增强人们对移动终端及应用程序的依赖性,增加其用户黏性。这在客观上使诈骗分子拥有了更为广阔的作案空间和时间,加紧利用技术手段实施远程无接触式诈骗。例如,分散在境内外的诈骗分子利用GOIP、多卡宝等智能群呼设备,通过电话或即时通信工具,遥控受害人登录钓鱼网站、虚假APP,或者扫描二维码完成转账支付操作。在跨境场景下,跨境交易的真实性无法审核[12],跨境应用匿名难以追溯[12],打击违法违规活动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技术防范需求极为迫切且难度增大。由于线下交易转为线上交易后,银行实体服务需求减少,现场止付或者抓捕诈骗取款人员[13]等手段无法奏效。同时,在线交易类APP数量不断增加,其交易合法性只能依靠内嵌的后台服务程序判断,故实施全面信息监测、分析研判及远程止付提醒等成为诈骗防范治理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跨行业、跨平台技术防范难度系数不断加大,覆盖范围、服务精准度和时效性要求提高,对调度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要求程度也不断加深。


3  策略建议


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数字人民币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的影响是全方位且持久深远的,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现时影响,也有长远影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对数字人民币加紧部署测试、调整技术方案、制定监管策略。相关部门根据电信网络诈骗发展形态,也在不断完善治理举措、改进技术手段、优化策略布局。因此,各部门、各行业应着眼长远、立足本职、顺势而为,借助数字人民币推广契机,制定有效风险防控策略,形成千钧之力全面打击诈骗产业链条。


在试点推行阶段,金融监管部门应充分重视数字人民币相关诈骗风险防控策略的制定。一是完善数字人民币交易信息保护。加快开展数字人民币信息保护立法工作,强化数字人民币体系的安全性。二是明确传统货币与数字人民币互转的交易规范和门槛,防止诈骗分子利用规则漏洞分流资金,人为设置追溯屏障。三是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研发及时止付、资金流追踪溯源、诈骗团伙挖掘等技术,对诈骗参与人员实施精准打击。在实践应用阶段,宜从以下4方面入手,加强诈骗风险防控。


(1)完善法律法规。公检法部门应围绕数字人民币提供的证据链条,明确电信网络诈骗上中下游相关犯罪行为的认定规则、量刑规则,加大黑产链打击力度,同时加大罚则,大幅提高诈骗成本。


(2)强化技术防范。各行业宜会同金融监管部门,以数字人民币资金流信息为主线,共同推进各类渉诈线索数据的共享融合及应用,加快构建大数据管控平台,实现快速追踪溯源机制,提升对诈骗相关黑灰产的打击能力。信息通信行业可重点围绕涉诈域名/网站/移动APP、智能群呼设备等资源工具,尤其是对在线交易类APP,强化实时监测、快速发现、及时止付与处置和用户防范提醒的技术能力。


(3)加强管理规范。信息通信行业、金融行业等应联手加强在线交易类APP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开展涉诈APP的清理整顿工作;区分用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如针对在线交易类业务中安全性防护水平较低的用户,在业务流程、宣导机制等方面制定诈骗风险防范预案,降低用户受骗风险。


(4)深化协同治理。借助数字人民币推广契机,国内相关主体与国际社会展开充分合作,共同打造诈骗治理生态体系,通过实时共享信息、提升态势感知、统一评价体系等融通机制,加强紧密协作,最大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4  结束语


数字人民币作为时代的产物,将在商业社会引起广泛的经济形态乃至社会关系的变化。依据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数字人民币试点情况、业界观点及社会关注,不难预测,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行,人民币的受众将更加广泛,交易支付领域将进一步革新,在线金融服务应用将日渐丰富与完善。


目前,推行数字人民币可能加大电信网络诈骗风险和防范治理难度,同时也因可控匿名的特点具有传统人民币、私人数字货币无法比拟的优势,对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条溯源、有效打击诈骗团伙起到关键作用。本文以当前信息通信行业诈骗防范治理思路为基础,立足法律法规、技术防范、管理规范、协同治理4个维度,提供针对性举措建议,期望各行业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的实践能力不断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汤奎, 陈仪珏.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运营: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 西南金融, 2020,472(11):25-35.

[2]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1年数字货币时代加速到来[EB/OL]. (2021-01-22)[2021-07-14]. https://new. qq.com/omn/20210122/20210122A03EZH00.html.

[3] 孙扬. 数字人民币将如何改变金融生态?[EB/OL]. (2020-10-21)[2021-07-1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154143644845555&wfr=spider&for=pc.

[4] 澎湃号·湃客. 数字人民币全流程体验,一文带你看看没想到的细节[EB/OL]. (2020-10-15)[2021-07-14].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71162.

[5] 中国新闻网. 中国首笔数字人民币B2B支付结算在辽宁大连完成 [EB/OL]. (2021-03-16)[2021-07-14]. https://xw.qq.com/cmsid/20210315A0BSZ400.

[6] 韩大彤.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全链条治理探究——基于G省B县的调研[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20(1):31-36.

[7] 李芊. 数字人民币推行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研究[J]. 上海商业, 2021(2):72-75.

[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新形势下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2020 年)[R], 2020.

[9] 柳州警视. 警惕! 数字人民币诈骗来了[EB/OL]. (2020-03-10)[2021-07-14]. https://new.qq.com/rain/a/ 20210310A0CS3L00.

[10] 邹璐徽. 数字人民币也“打假”央行揭示三种常见诈骗套路[EB/OL]. (2021-03-17)[2021-07-14]. http://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17/doc-ikknscsi7100530.shtml?wm=.

[11]支付曝光台App. 警惕!市场上已出现假冒数字人民币钱包[EB/OL]. (2020-10-27)[2021-07-1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1666425294584725&wfr=spider&for=pc.

[12] 张奎. 关于数字货币发展和风险管控的几点思考[J]. 金融经济, 2021(1):3-8.

[13] 曹晓宝.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取证策略与证据体系构建[J].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 2018(2):27-33.


Impact analysis of DC/EP implement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govern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ud


DONG Yaping, WEI Wei, CUI Xiandong, WANG Yuhuan


(Security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 (DC/EP) will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economic society, whil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fraud has always harmed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While DC/EP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fraud and the difficulty of prevention and governance, it also promotes the protection of users’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solves the problems of tracking and tracing the source of clues and mining the association of fraud gangs through collecting evidence through the flow of fraudulent funds. Therefore, the DC/EP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ud by improv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preven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 DC/EP;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fraud; impact analysis


本文刊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1年 第11期



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定位于“信息通信技术前沿的风向标,信息社会政策探究的思想库”,聚焦信息通信领域技术趋势、公共政策、国家/产业/企业战略,发布前沿研究成果、焦点问题分析、热点政策解读等,推动5G、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引导国家技术战略选择与产业政策制定,搭建产、学、研、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官网开通啦!


为进一步提高期刊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广大学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我刊于2020年11月18日起正式推出官方网站,现已进入网站试运行阶段。我们将以更专业的态度、更丰富的内容、更权威的报道,继续提供有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的优秀文稿,为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投稿指南



   推荐阅读  



产业与政策丨我国区块链产业链协作态势研究

产业与政策丨新加坡信息通信业转型创新实践对我国数字化发展的启示

专题丨对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的思考

专题丨5G+智慧城市专利态势研究

专题丨智慧城市投入与产出相关分析预评估模型研究

专题丨新型智慧城市数据安全研究与思考

专题丨智慧城市该如何下沉

专题丨城市大脑发展现状、典型实践与路径建议

专题丨北斗网格码:数字孪生城市 CIM 时空网格框架

专题导读:新型智慧城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