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要动土先考古,苏浙这三个重大项目揭开城市千年前样貌

唐闻宜 沪苏浙皖
2024-09-06

一“越”2500年,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盐”从哪里来,盐城之名明晰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发展脉络;唤醒“水下古城”,淮安三处考古新发现再现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繁荣景象……

日前,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遗址、江苏省盐城市沙井头相关盐业考古成果、江苏省淮安市城市考古成果等。城市考古,揭开古代城市的发展演进和时代变迁,也体现了城市建设中“考古前置”的重要性。

江苏淮安板闸镇遗址发掘区


再现城市

战国时期水井、唐代盐业生产遗迹、明清时期街巷与排水设施……本次考古重大发现,让那些城市“旧貌”愈发清晰。

在浙江绍兴稽中遗址,或可一窥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的风采——

在这里,发现有越国与汉代建筑基址。其中,战国时期遗存包括1组大型建筑基址和1眼水井。水井为木壁,直径0.82米,经碳十四检测,距今约2500年,这是考古发掘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成为探寻越国都城的重要线索。

此外,这里还清理确定两汉高等级建筑遗存,并且首次发现包含墨书“会稽”“山阴”地名的汉代木刺实物,以及汉代墨书“如律令礼”文字陶片,这些都是两汉郡县考古的重要发现。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出土的六朝时期砖砌水井遗存

盐,从何而来?江苏盐城盐业考古铺展开盐业生产历史的画卷——

盐城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盐城东台市的缪杭遗址,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盐城大丰区的后北团遗址,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由汉至唐,由南宋至明清,考古发现让千余年来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跃然眼前。这些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进一步明晰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

江苏盐城缪杭遗址出土的长条形储卤池

江苏淮安3处考古新发现,则可以看到大运河流淌千年经历的变迁——

庆成门遗址是淮安旧城的西门,考古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2处、城楼台基1处、瓮城1座,完整揭示了明清时期庆成门主城门、瓮城及排水设施的整体格局,新路遗址是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类遗址,板闸镇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考古发现院落基址、道路、水沟、古河道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一半左右为完整器。3处遗址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商贾繁荣、百业兴旺的景象。

江苏淮安新路遗址内发现的“陈公新路”道路遗存


抢救保护

在地下沉睡约2500年的越国大型建筑基址,随着考古人员5个多月的抢救性发掘,终于拂去岁月尘埃,重见天日。

这次发现源于一次学校扩建。去年9月,施工人员在浙江省绍兴市稽山中学改扩建项目中发现大型木材,绍兴市文物考古所现场确认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迹。据此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出土的战国与汉代建筑基址遗迹

“这次发现是偶然中的必然。”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坦言。稽山中学遗址位于越城区投醪河畔,是越王勾践箪醪劳师之地。虽然此前绍兴古城内并未发现过越国建筑遗址,但对古城内的施工项目,他们始终密切关注。

考虑到地下遗迹埋藏较深,文物部门与建设方、施工方等深入沟通,达成暂停施工的共识。此后,一系列周密细致的考古前置工作稳步推进。2024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始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

如何从源头开始保护好这些遗存,让考古人员着实费了一番脑筋。专家分析,稽中遗址中有大量木构遗迹,之所以能“存活”至今,与水有着密切联系。绍兴地下水位较高,这些木构遗迹处于相对密闭的环境中,得以保存。因此发掘工作需要把地下水抽干,便于开展发掘工作,同时又要保持一定湿度,不让木构遗迹因脱水受到损伤。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避免工程建设对地下埋藏文物造成破坏,配合工程建设的考古已成我国考古工作重点。

江苏省淮安市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的发掘同样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展开。2021年以来,发现明清时期城门门道、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存,以及餐饮厨具为大宗的各类器物,展现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之繁荣。

江苏淮安板闸镇遗址内发掘出土的一处食肆厨舍遗存


  历史回响  

《越绝书》载,“勾践小城,山阴城也。”从越国古都、秦朝会稽郡,到南宋陪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古城城址千年未曾改变,但一直缺乏实证。稽中遗址的发现,让文献记载有了建筑实证,意义深远:首次确认了越国建筑的存在,证明2500年前已有越国居民在此生活。

浙江绍兴稽中遗址出土的越国原始瓷杯

李龙彬介绍,稽山中学遗址内的越国建筑体量较大,尤其是其纵横叠压2—4层的地栿之上加上大型垫板,垫板之上再建榫卯式立柱,地栿密集而且成排,十分壮观,体现了越国传统干栏式建筑和北方高台建筑的完美结合,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同时,各个时期的建筑基址,丰富的水井、灰坑等遗存,为研究绍兴古城的历史变迁提供重要线索。


盐城盐业考古研究的一系列发现也填补了江苏地区盐业考古空白,展示了江苏地区丰富的盐业历史和文化。


“‘盐城盐业考古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古代最大海盐生产地两淮盐场的大致面貌。”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夏春晖表示,考古调查已发现盐城境内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在专家看来,历史上江苏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央王朝直接管控的重要产盐区,此番考古进一步为两淮盐业在全国盐业中的重要地位追溯到了源头。

江苏盐城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海盐的运销,离不开运河的助力。大运河扬波千里,沿线城市倚河而兴。“庆成门、新路、板闸镇3处遗址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与河道治理变迁,为研究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李博介绍,淮安庆成门、新路、板闸镇遗址三者由南向北,依次分布在大运河东岸,依托河道设施和公署机构,凭借漕运、盐运、榷关并集一隅的优势,以商业和服务性行业为主要支撑,共同构成淮安运河沿岸的城镇群。


作者 | 唐闻宜

图片 | 新华社

编辑 | 黄佳琪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新民晚报长三角工作室

微信名:沪苏浙皖

邮箱:

xmcsj@xmwb.com.cn


欢迎来到包邮区!

和我们一起,观察长三角的新气象与关切事,倾听一体化的热话题与冷思考,采撷各地区的新动态和好做法。

期待你的关注、赐稿和建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沪苏浙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