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喜讯 | 2022级通信工程硕士修晓晨同学论文被遥感顶会IEEE IGARSS接收为Oral Paper


MSc. CE


喜讯

热烈祝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理工学院22级通信工程理学硕士专业


  修晓晨同学论文遥感顶会IEEE IGARSS接收为Oral Paper!


论文介绍


修晓晨 

 理工学院  22级通信工程硕士 学勤

01论文名称及摘要

MDAFNET: MONOCULAR DEPTH-ASSISTED FUSION NETWORKS FOR SEMANTIC SEGMENTATION OF COMPLEX URBAN REMOTE SENSING DATA

02发刊名称及简介

IEEE IGARSS (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

IEEE IGARSS会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遥感领域学术会议之一,每年举办一次。由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与地球观测和遥感学会(GRSS)合作举办。会议提供了一个促进全球遥感研究和应用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学者、工程师和决策者提供互动和合作的机会。通过会议,参与者可以了解遥感技术的最新发展,探索遥感在解决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中的潜力,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启示。




采访回顾



在与修晓晨同学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目标明确,做事有条理的同学,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十分严谨自律,下面我们一同了解晓晨同学的研究生学习生活。

入学不到一年时间里,你就发表了一篇高质量论文,且同时需要兼顾好课业,你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我在本科期间就有过科研经历,从中收获了目标检测,语义分割等等计算机视觉经验。

其次,十分感谢潘文安教授和马献平学长对我科研方向的大力指导。在遇到无法决策的问题和论文写作难题时,我会虚心向潘教授和马学长请教,得到及时且准确的回复,这也为我日后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和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时,潘文安教授在每周的组会上会为我们做整体规划,实时跟进我们的实验进度。

此外,潘教授的智慧城市感知与通信实验室的硬件计算设备十分强大,拥有着高性能计算平台和大量3090显卡,为我们的实验计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发表论文期间,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

遇到的困难:

原有多模态融合方法受到DSM(Digital Surface Model)自身准确性限制,数值收到DTM地形影响。当分割窗口过大时,容易出现相同高度建筑物具有不同高度的DSM数值。

解决方法:

使用单目深度预测解决DSM的准确度不足的问题。同时需要许多交叉验证来证明这个新方法是否有效。在理论论证期间,潘文安教授和马献平学长对这一创新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帮助我打破自己的思维局限,学会从多方面考虑问题。

研一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你有什么体验和感受?最让你难忘/喜爱的是哪门课或哪位老师?接下来的规划是什么?

研一这一年我过得十分充实,选择了许多夯实基础的理论课程,其中就有《研究项目》这门选修课,因此有机会跟随潘教授进行科研。我最喜爱的课程是李镇老师的《大数据系统和系统处理》,此课程讲解深度学习基础,内容丰富生动,是数学与艺术的结合,便于我们理解机器学习和卷积神经网络基础理论,同时课程中也有丰富的实践机会。李镇教授会在课堂中穿插最新的计算机视觉领域知识,培养我们T字型发展。接下来的时间我准备参与暑期实习,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

研究生选择报读本校本专业的原因是什么?

我本科是计算机专业,在申请过程中考虑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师资力量,且学校在中外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最终选择报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时,我对通信工程比较感兴趣,虽然专业课程涉及到很多基础理论数学知识,非常具有挑战性,但是学下来还是能够让自己从中收获许多。

你对学弟学妹有什么心得与建议?

1. 认真规划和安排时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因此合理规划和安排时间非常重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时间表,包括课程学习、实验研究、论文写作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以帮助我更好地管理时间和提高效率。

2. 主动融入学术圈:积极参与学术圈是研究生阶段的关键。与导师和同学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参加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学术活动,加入相关的研究团队或实验室,扩展学术视野,寻找导师指导。

3.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尽早参与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参与科研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学术能力,还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或攻读博士学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平衡学业和生活:虽然学业是重要的,但也不要忽视自己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生活。保持合理的作息时间,参加体育运动、社交活动和娱乐休闲,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缓解压力。



指导老师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潘文安教授

潘文安教授先后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并分别获得工学学士,硕士以及哲学博士学位。他于2006年至2008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在求学期间,获得了日本政府文部省,中国香港政府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以及中国香港裘槎基金的慷慨支持。潘教授现在的研究方向包括智慧物联网以及机器学习在通信和卫星遥感领域的应用。他与多家知名企业包括慕思健康睡眠以及觅熵科技成立智慧家居物联网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联合实验室并担任联合实验主任。潘教授于2010年至2014年曾担任无线通信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的副主编。潘教授在无线通讯领域的国际顶级杂志和会议共发表120多篇技术论文,其中他的著书“多载体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于2007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出版社所出版,至今已被2000多个世界各国的著名图书馆所收录,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M.I.T.图书馆。潘教授曾多次在无线通信领域的国际著名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包括IEEE VTC'06 Fall,IEEE ICC'08和IEEE Infocom'09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通信工程硕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