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2级大心课优秀作品展 | 课程感悟:我怎样才能遇见这样一个你

匿名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3-10-28



授课老师:周碧蕾老师


周碧蕾,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师,长期从事心理健康、休闲心理相关教育与研究,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主持参与省级课题7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项。




站在此刻回首,绘制了我的房树人,看见了我的红绿灯,构造了棉花糖意面铁塔。




二十个词描述不了全部的我,却借我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线上亦或线下的冥想实验,无法全身心投入的我,却找到另一种自我对话的方式。




从每一节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追逐自我认知的答案,并一点一滴的渗透我的生活。遇见怎样一个我才算幸运,总想寻找更好的自己。时常问自己:我怎样才能遇见这样一个你?








我喜欢线下那次的冥想,无关任何人,只是明知自己思维的不集中,却也没有想要把思路拉回来。我专注在自己的世界,不听主持话语,在眼前的一片漆黑中,认清了自己的思念想念,认定了需要我用尽全力才能重新回到从前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会在想,如果没有办法悦纳自己,又怎么腾出心思热爱世界。可当我闭眼的那刻,只剩下我在乎的人的时候,我觉得似乎我就算不爱自己,也可以爱他人,爱世界。


我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好,只是一直搞错了顺序,觉得非要弄懂、无保留的喜欢自己才能发现周遭的美好。


我没有大彻大悟,只是给我的问题找了另个答案。但是,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多了。






我记得在心理课上画的那一幅自画像,把自己画成了一个机器人,也是圆了小时候一个幻想吧。想做一个机器人,拥有无可比拟的知识储备量,趋于理性,永远不被情绪左右。


曾经的自己很害怕情绪失控,失控了便连为数不多能控制的都失去了。总会有意无意的暗示自己需要克制、控制。可惜,大多数时候我总会失败。如此矛盾,追求的“理性”对我来说很虚无,因为根本没法实现。


同时,这样的观念,也带到了人际交往里。我有过很多关系不错的同学,却觉得没有人能和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因为,长时间以来除了家人以外,我只相信自己。


小时候经历过的痛彻心扉的离别,如今连开始也不想要有了。我给不了他们作为朋友的信任,给不了我的全身心投入。既然如此,又何必开始。就算草率的开始了,也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结局。


但是,我依旧想回馈周边人给予我的善意,只是不是以朋友的方式。在每一次的相处中,我总觉得我是不好的,只是充当一个解答者,成为不了分享者。


或许大家习惯了我班长的角色,又或许大家也能知晓到我对他们的疏离,他们也只在有问题的时候找我。我尽心尽力解答问题,成为大家眼中那个负责任的好班长。






我一直很感谢愿意相信我的人,我的内心才能真正拥抱并且热爱生活。十七岁那年,我遇到了人生中的挚友也是我最信任的老师。有很多故事发生在我高中的最后两年,我最忘不了的是老师最后对我的三问。


6月5日那天,临近高考,我精神压力有点大,加上很舍不得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了老师。我止不住眼泪,回想老师给予我的所有,是学业上的信任,是理解我无法投入友谊的内疚,是鼓励我要发现爱我的人总在我身边,我从不是孤身一人。


老师问了我三个问题——这三年你过得踏实吗?这里有你喜欢的人或者事吗?有人喜欢你吗?我说不后悔,坚定的点点头回答这里有我喜欢的人和事,却对第三个问题红了眼眶,沉默不语。


“怎么不说话?”

“不确定”

“怎么不确定,老师喜欢你啊”。


我不被喜欢我知道,却唯独不知道有谁能喜欢我,最后一题的答案是老师给我的。



我不被喜欢我知道,却唯独不知道有谁能喜欢我,最后一题的答案是老师给我的。


很多人都说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东西,但是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我在我的世界里,需要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需要有人告诉我,我这样也是合理的、被认同的。我才能摆脱虚假的相信自己,真正实现自我反思以及和他人对话。


我成就不了伟大,返还不了星海。但是我仍感谢老师的出现和信任,让我愿意打开内心的枷锁,让我身处于爱意之中,也能感受爱。


这些触动的启发点,也是课堂上的活动。借助不同的活动形式,我总能穿过时空隧道,遇见曾经的自己,也审视现在的自己。每次这样的回想,都会觉得现在的一切都很值得。


现在的我早已经不在纠结于“理不理性”,接受自己会是失控,接受很多事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感性往往也带有理性的光辉,他人对我好一分,我便还十分。






通过课程,我也接触到了一些心理学理论。


阿德勒心理学和弗洛伊德心理学,“原因论”和“目的论”的争辩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比如你与他人交谈时产生了抵触情绪,原因论是说曾经受到了伤害,而目的论倒是别具一格,解释为因为你不想交谈,所以产生了这样的行为。


虽然我并不是完全支持“目的论”的观点,但是它确实是从当下出发解决现有的问题,给了我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现有的问题。


为什么我不完全认同目的论的观点呢,因为我童年的经历,深刻的影响了我,甚至完全左右我的一些决定。


不过,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在每一个人生阶段,当下的自己会回望过往,也希望展望未来。现在的我链接了昨天和明天。







爱比克泰德说:“我们站上并非属于我们的舞台,演出并非我们所选择的剧本。”听起来好像确实充满无奈,但是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演好当下这个剧本,不忘从前的感动,不失对未来的期待,把握我所能把握的,接受这份时间赋予我的成长和改变,更深刻的了解自我。


我问自己:我怎样才能遇见这样一个你?或许,答案本身就是没有答案的。




今日互动

认识自我是每个人毕生都在摸索的课题,你有什么帮助认识自己的独门秘籍吗?欢迎评论区分享哦~



1

END

1



文案 | 匿名

主编 | 瞎猫 宋姣姣

排版 | 挽挽

审核 | 张奕华 林玛

图片 | Pinterest


参考书籍:

1、《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日] 著,渠海霞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 著,曹晚红 译,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

3、《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树洞,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