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祝贺!国科大5位导师获“科学探索奖”!

点赞 中国科学院大学
2024-09-27


8月26日

第六届“科学探索奖”名单正式揭晓

49位青年科学家上榜

其中5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奖



他们分别来自

化学新材料生命科学

能源环境先进制造前沿交叉领域

每人将各获得300万元奖金






化学新材料



范峰滔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动态先进成像技术的表征研究,在国际上开创了紫外拉曼高温高压条件下研究分子筛合成机理的先河;发展了空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成像方法并在国际上最早将其应用到微纳尺度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成像研究中,通过发展“时空接力相机”实现光生电荷转移过程的全时空动态追踪,“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为进一步诊断和突破光解水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解决手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事深海资源探测的现场光谱仪研发工作,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7449米的紫外拉曼探测世界纪录。

范峰滔指导学生调试仪器





生命科学



田烨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从事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研究。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是指当线粒体功能损伤时,细胞诱导的促进线粒体功能修复,维持线粒体内蛋白质稳态平衡的防御和适应性应激反应通路。团队聚焦线粒体应激和衰老调控机制研究,利用线虫、细胞和小鼠等模式生物,探索线粒体应激后的稳态维持与修复机制,以及其在衰老调控和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理。

田烨(一排左三)与学生们





能源环境



郭玉国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员

长期从事能源电化学与纳米材料的交叉研究,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池技术及其关键材料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开发出的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实现了产业化。未来5年,他将在“科学探索奖”的支持下,挑战高比能高安全固态储能电池领域的学术难题。

郭玉国课题组在软包电池组装线





先进制造



刘连庆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机器人学、类生命机器人、微纳制造技术、微纳检测与制造高端科学仪器与装备等;长期以来,开展微纳操控技术研究,操纵生命介质与机电系统在分子细胞尺度融合,创建跨介质类生命系统,推动机器人由仿生学向类生学发展。

刘连庆(一排正中)等与学生参加2024年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 2024)。国科大博士生杨连超论文获得本次大会最佳学生论文奖。





前沿交叉



纪伟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方向是开发纳米分辨率超分辨成像技术及拓展其在细胞原位成像中的应用。发展基于干涉和冷冻成像的新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与精确定位标记技术,把单分子定位成像的三维空间分辨率拓展到分子尺度,将时间分辨率提升到几十毫秒量级,并将这些纳米分辨成像技术拓展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机理研究、肿瘤免疫微环境表征、高分辨荧光病理等研究领域。

纪伟在国科大作报告


“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是一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出资、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奖项支持在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励他们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科学探索奖”6年来共资助297位青年科学家。


本届“科学探索奖”共有1012人申报。49位获奖者的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最年轻获奖人31岁(申报时)。另外,本届还评选出两位在医学领域的医师科学家。



科学探索,永不止步

  祝贺各位获奖老师!


全国50强团队,等你加入!

你好,新同学!欢迎来到国科大!

国科大,我们来了!


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

投个稿告诉我吧~

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

观微之光,可明远方

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

素材/“科学探索奖”官网 国科大新闻网

国科大相关培养单位官网

整理/国晓薇

制图/国晓薇

美编/何邦彦

责编/李文毅

点击关注

点赞

分享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科学院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