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

其他

3年,3000→3!国科大师生与月球“双向奔赴”

编者按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李秋立团队,从嫦娥五号带回月壤样本中找到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动可以追溯到1.2亿年前,刷新了人们对月球岩浆活动时限的认知。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科学》)。在明月高悬的中秋佳节,和国晓薇一起来听,国科大师生与月球“双向奔赴”的故事。年轻的“脉搏”约45亿年前,月球由一次地月大撞击产生的碎片聚集而成。几乎处于全熔状态的月球,只占地球质量的1.2%,传统上被认为会在较短时间内丧失热量,停止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停止意味着月球在地质演化意义上“死亡”,研究岩浆活动的持续时间,对构建月球热演化模型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美苏带回的月球样品以及收集到的月球陨石样品,测定年龄基本大于30亿年。因此人们认为,月球的火山活动早已结束。2021年,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的精确定年结果表明,20.3(±0.04)亿年前月球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这将月球的地质生命延长了约10亿年。那么,月球会不会还存在更年轻的火山活动?怀揣这样的追问,在“最年轻”的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李秋立团队挑选出约3000颗玻璃珠,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离子探针等分析手段,最终鉴定出3颗火山玻璃珠,并进一步对其进行铀-铅同位素体系定年,得出结论:这3颗珍贵的火山玻璃珠形成于1.2(±0.15)亿年前,代表了月球上存在这一期的火山活动。也就是说,1.2亿年前,月球的“脉搏”在跳动。3颗火山玻璃珠的图像与铀-铅定年结果这一年轻火山作用的确认,将月球的火山活动时间,又在嫦娥五号玄武岩年龄的基础上延长了近19亿年,远远超出了以往的经验推断。不久前,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Science。国科大2020级地球化学专业博士生王碧雯,国科大博士毕业生、地质地球所在站博士后张谦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地质地球所副研究员何雨旸与研究员李秋立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3年,3000→3时钟拨回到2020年12月17日。当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壤着陆地球,中国拥有了第一份自己的月壤样品。来年夏天,王碧雯结束在雁栖湖校区的集中教学后,回所了解到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地质地球所关于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工作与成就。也正是在这一年,李秋立将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挑选出的3000余颗玻璃珠交到了王碧雯的手中。嫦娥五号样品中的玻璃珠火山玻璃珠的形成模式图月球上的玻璃珠成因有两种。除了本研究试图寻找的、由火山活动带来的“火山玻璃珠”,其余绝大多数都是由大大小小陨石撞击形成的“冲击玻璃珠”。在存在大量冲击玻璃珠的情况下,分辨出极其少的火山玻璃珠已经相当困难,而在无法确定嫦娥五号月壤中是否存在火山玻璃珠的前提下,找到符合条件的、年轻的火山玻璃珠,更是难上加难。一连几个月,王碧雯每天都在实验室,与小小玻璃珠打交道,给3000余颗玻璃珠进行“写真”。它们形态各异,有的像表情包,有的像爱心,有的像海豚,还有的像动漫角色……那些不均一的玻璃珠必然是冲击成因的,占到了73%以上。王碧雯又对剩余800余颗玻璃珠进行了元素含量方面的分析,的确存在一些符合前人判别标准的火山玻璃珠,然而这些标准是必要并不充分条件。要确认成因,就需要地球化学研究中被称作“指纹”信息的同位素来证明。王碧雯对上百颗玻璃珠进行了硫同位素研究,发现它们全部都偏重,仍指示撞击成因。由于机时紧迫,再加上大家普遍认为月壤中没有火山玻璃珠,团队着手准备有关“冲击玻璃珠硫同位素特征”的文章。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直到一年后,团队在进行补充实验时发现,对3000颗玻璃珠进行层层筛选后,仅仅有3颗玻璃珠的δ34S(编者注:指硫同位素34S/32S相对于标准物质对应比值的相对变化)是负值。结合结构-主量-微量-同位素多方面判据,可以判断,它们正是寻找已久的火山玻璃珠。这一发现迅速引起强烈反响。经过团队成员组稿、投稿、修改等努力,一年后,文章在Science正式上线。三年砺剑,锋芒始现。文章研究团队(左起分别为:张谦、李秋立、何雨旸、王碧雯)“从游”与“同游”对王碧雯而言,李秋立不仅是学业上的导师,还是生活中的引路人。在她的印象里,李秋立总是鼓励式教育,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学生们的分享并给予建议。“王孙岂愿踏孤征?碧水清波亦钟情。雯华十色终虚幻,冲出困境建伟功。”这是2023年春天,当王碧雯陷入沮丧低谷时,李秋立送给她的一首藏头诗。每句诗的开头连起来,是导师的暖心鼓励——“王碧雯冲”。“当时看完特别感动,李老师的鼓励使我更加充满动力。”王碧雯动情回忆道。同样令王碧雯难忘的,还有科研中团结协作的瞬间:一同在会议室里投屏写文章讨论、做完实验后一起用美食奖励自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老师、师兄及合作者的指导,同门的帮助和关心,让她无数次重燃“冲出困境”的勇气:“保持好奇,保持期待,付诸努力,就一定有所收获。”王碧雯(后排中)与同门合影1.2亿年前宇宙的呼唤,终于听见公元21世纪的回响。不怕吃苦的钻研精神、不怕失败的乐观精神、善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始终如一的坚韧品格。“少年应志存高远,不畏艰难险阻,砥砺前行,再接再厉,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在3颗火山玻璃珠登上Science的那天,王碧雯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目标与期待。几千年来,月球,这位离我们最近的天体邻居,被赋予无限幻想与传说。人类的历史之于宇宙仅是沧海一粟,但在人们望向远方的眼睛里,那一抹不断求索、挑战未知的灼热将永远存在。盈缺交替的轮回里,月球的故事、月壤的密码,依然在等待探索、破译。第五届!国科大科普科幻大赛报名中祝贺!国科大两位导师获国家最高荣誉时隔11年,他在国科大拍下新的“人生照片”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文字/徐天怿图片/受访者提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万有博物书店张婷、王煜美编/徐慧中责编/王文灿点击关注点赞分享在看
9月16日 上午 10:10
其他

祝贺!国科大两位导师获国家最高荣誉

国家主席习近平13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13日上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其中,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声“共和国勋章”。
9月14日 上午 11:42
其他

时隔11年,他在国科大拍下新的“人生照片”

编者按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每一个角落都孕育着梦想与希望。本期,我们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生关于追梦、坚持与传承的故事。在他的故事里,有童年时对机械世界的无限好奇,有大学期间对机械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有考研期间的不懈努力,有哥哥作为先行者的榜样力量。从11年前跟随哥哥踏入国科大校园时的震撼与憧憬,到如今以新生身份“重返故地”,这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科学使命的传承。在国科大这片充满科学气息的土地上,他将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继续追寻自己的科学梦想。今年,有一位怀揣科学梦的新生,从祖国西北边陲小城塔城,到如今站在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园。他就是光电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专业(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生孙昊楠。孙昊楠“机械梦”的萌动孙昊楠对于机械的热爱,要从他儿时的经历说起。在新疆塔城的小镇上,孙昊楠的父亲经营着一家摩托车店,那里成了他童年最难忘的记忆。每当放学后,他便会在店铺里写作业,耳边是父亲拆卸、安装摩托车零件的声音。那些大小不一的零件,在父亲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最终汇聚成一辆能够驰骋的摩托车。“
9月13日 上午 10:02
其他

100天,在离科学最近的地方等你!

在这个追梦的季节里无数星光与黎明温柔交替此刻,距离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开考还有100天(关闭设备深色模式,观感更佳哟)不断努力的同学们你们正站在知识的峰峦之上眺望着更加广阔的学术天地追逐心中那份科学之光中国科学院大学这片哺育了无数科学梦想种子的沃土正以它独有的学术魅力与人文关怀张开宽广而温暖的怀抱热切地欢迎每一位追梦者的到来长城脚下,雁栖湖畔见证着无数国科大人日夜兼程的奋斗身影“两弹一星”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科大人追求卓越心怀梦想方能乘风破浪直达彼岸愿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你向着科学殿堂前进的步伐越发坚定而有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见过清晨第一缕阳光在书桌上跳跃听过闭馆音乐在图书馆里回荡日复一日扎实的笔记、成堆的稿纸都见证了你的努力和坚持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滴汗水都会在未来某个时刻闪耀光芒保持平稳的心态夯实基础,稳步提升博观约取,温故知新公式定理是否记牢?查漏补缺是否做好?或许未来的一百天里还需要加倍的耐心、细心和恒心但你一定知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百日时间里希望你勇往直前也愿你所有的付出与坚持如同辛勤耕耘后收获的果实甘甜而美好向着科学之光前行国科大与你同在期待未来与你相见国科大重磅展览,开幕!教师节快乐!走进国科大“大先生的科学课”国科大“00后”新生的学术罗曼史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文字/翟伯灵
9月12日 下午 12:04
其他

国科大重磅展览,开幕!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举办的“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活动开幕仪式在学校图书馆雁栖馆隆重举行开幕仪式现场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图书馆馆长牛晓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纪委书记胡伟,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女儿、原北京大学教授钱民协,全国政协委员、四川“两弹一星”干部学院名誉院长、邓稼先内侄许进,以及国科大、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有关领导和青年科学家代表出席开幕仪式。校图书馆副馆长张杰龙主持开幕仪式。本次活动设有“科学人生·百年”2024院士风采展和“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钱三强、何泽慧特藏展”两大展览,共计展出21位院士的科学事迹和多件藏品。活动将持续展出至12月。牛晓莉在开幕仪式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更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此次开幕作为整个活动回顾奋斗历史、弘扬奋进精神的开端,希望同学们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足迹,感受“爱国奉献、求真务实”的精神,汲取前进力量,书写自己的科学人生。胡伟表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已连续八年承办“科学人生·百年”主题活动,涵盖173位百年诞辰的院士事迹。他们都是科学家精神与科学道德的典范,激励同学们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钱民协回顾了父母钱三强、何泽慧一生致力于国家科技进步与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表示此次活动不仅是对他们贡献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对“两弹一星”事业及国家科技发展史的深刻铭记。她希望通过活动,激发更多青年学子热爱与追求科学,勇攀科学高峰。许进强调铭记与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学习邓稼先先生舍己为国的高尚情操,勇于在前辈奠定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两大展览现场现场,钱民协参观了“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钱三强、何泽慧特藏展”,驻足于展览内复原的钱三强先生的工作空间,欣喜不已。父亲翻阅过的泛黄书籍、书写的手稿笔记,与母亲参与编著的科普著作等等,每一件旧物都承载着深厚的记忆,她不由得掏出手机拍照记录。国科大师生也在“科学人生·百年”2024院士风采展和“让我的生命为你燃烧吧——钱三强、何泽慧特藏展”之间驻足参观,专注地阅读展板上的箴言语录和科学成就,仔细欣赏展柜中的珍贵藏品,感悟他们的科学故事和人生经历。钱民协参观展览师生参观展览展览中,钱三强先生1945年11月于英国伯明翰购入的“史密斯报告”,馆藏图书“史密斯报告”1946年的中译本《军用原子能》,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参与编著的科普著作《原子能通俗讲话》和《原子能的原理和应用》等珍贵书籍资料,记录了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二人为推动我国原子能技术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三位同学参观后表示,作为物理学专业的学生,难以想象在那个资源贫瘠的年代里,各位前辈仅仅靠着手里的笔就创造出如此伟大的成就,阅读他们的成果,感受其中的家国情怀,让自己深受激励。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张余洋、助理研究员易栖如希望,同学们要保持科学好奇心,在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的照耀下砥砺前行,以点滴积累汇聚成国家科技腾飞的强大动力。捐赠特藏当天下午,许进在图书馆以“《两弹元勋邓稼先》——姑父邓稼先的故事”为题,从生活、学习、工作三个方面介绍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一生。许进介绍到,学生时代的邓稼先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立志科学报国,仅用22个月就完成了从中国西南联合大学学士到美国普渡大学博士的跨越。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学成归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1986年,身患重病的邓稼先忍受着化疗带来的痛苦,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中国核武器发展计划的建议书,客观分析了各国技术发展水平和军控谈判的动态,以及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对比等。许进接着介绍到,在这份建议书中,邓稼先提出了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和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标,并详细列出具体途径和措施。建议书完成后不久,邓稼先与世长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核武器发展计划,我国的核武器事业实现了发展目标。讲座现场邓稼先的家国情怀感染着讲座现场每位同学。同学们提问到,如何能让自己像前辈们一样去奋斗,未来的我们如何做好一名科学家,在科研时遭遇国外技术垄断怎么办......许进表示,作为科学家一定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就像邓稼先那样淡泊名利,其次严谨严格的研究态度是成功的关键,一定要做到计算精确、测量精确。“我们科研人员在专业深造的同时也要能为祖国提出建设性建议,能够对民族、对国家的发展有所贡献,这才是我们终生的最高追求。”许进说道。活动合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指出:“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未来,国科大将继续举办系列活动,不断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教师节快乐!走进国科大“大先生的科学课”国科大“00后”新生的学术罗曼史国科大院系文化衫,你爱哪款?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国科大图书馆文字/李若菡
9月11日 下午 5:00
其他

祝贺!国科大5位导师获“科学探索奖”!

8月26日第六届“科学探索奖”名单正式揭晓49位青年科学家上榜其中5位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获奖他们分别来自化学新材料、生命科学能源环境、先进制造和前沿交叉领域每人将各获得300万元奖金化学新材料范峰滔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光)催化剂及(光)催化反应过程的原位、动态先进成像技术的表征研究,在国际上开创了紫外拉曼高温高压条件下研究分子筛合成机理的先河;发展了空间分辨的表面光电压成像方法并在国际上最早将其应用到微纳尺度光催化材料电荷分离的成像研究中,通过发展“时空接力相机”实现光生电荷转移过程的全时空动态追踪,“拍摄”到光生电荷转移演化全时空图,为进一步诊断和突破光解水的瓶颈问题提供重要解决手段。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从事深海资源探测的现场光谱仪研发工作,曾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7449米的紫外拉曼探测世界纪录。范峰滔指导学生调试仪器生命科学田烨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研究。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是指当线粒体功能损伤时,细胞诱导的促进线粒体功能修复,维持线粒体内蛋白质稳态平衡的防御和适应性应激反应通路。团队聚焦线粒体应激和衰老调控机制研究,利用线虫、细胞和小鼠等模式生物,探索线粒体应激后的稳态维持与修复机制,以及其在衰老调控和衰老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理。田烨(一排左三)与学生们能源环境郭玉国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务委员、研究员长期从事能源电化学与纳米材料的交叉研究,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电池技术及其关键材料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致力于推动基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开发出的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实现了产业化。未来5年,他将在“科学探索奖”的支持下,挑战高比能高安全固态储能电池领域的学术难题。郭玉国课题组在软包电池组装线先进制造刘连庆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机器人学、类生命机器人、微纳制造技术、微纳检测与制造高端科学仪器与装备等;长期以来,开展微纳操控技术研究,操纵生命介质与机电系统在分子细胞尺度融合,创建跨介质类生命系统,推动机器人由仿生学向类生学发展。刘连庆(一排正中)等与学生参加2024年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ICRA
8月27日 下午 12:11
其他

全国50强团队,等你加入!

你好,新同学!欢迎来到国科大!国科大,我们来了!国科大本科新生班主任,登场!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文字/王筠涵
8月26日 下午 6:00
其他

国科大,我们来了!

科学为伴,致力于真如约而至,共赴未来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级新生陆续抵达离科学最近的地方跟国晓薇一起直击京区校区报到现场
8月24日 下午 9:05
其他

国科大新生辅导员,亮相!

@国科大2024级新生新学期即将开始未来的校园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共同书写青春故事有专业负责的老师引领遨游知识的海洋还有一群可爱的人也正期盼着大家到来他们就是国科大2024级新生辅导员数学科学学院
8月22日 下午 6:00
其他

𓅪 𓅪 𓅪 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年度鸟类名录发布!

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漫步校园你一定会因眼前美景而驻足欣赏但你或许没有注意林中逸影、雀啭莺鸣也在悄然变化着鸟类的频繁造访彰显了校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从天空到湖畔,从草地到林间这些身披羽毛的小小生灵是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可爱邻居也是有心人观察记录的对象你是否也曾好奇有哪些林中精灵曾在此停留?今年,一群热爱自然的国科大学子通过135天调查、231份记录共同制作完成了一份《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鸟类名录(2023-2024)》现在,就让我们为你揭秘美丽的雁栖湖校区留下了多少种鸟类的身影向下滑动查看鸟类名录2023-2024学年我们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共观测记录了17目44科130种鸟类包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种其中雀形目的鸟类种数最多为82种其次为鹰形目的13种其余各目的鸟类种数均在5种及以下
8月21日 上午 11:30
其他

必看!国科大2024级新生报到指南!

学而知之,行而致远国科大2024级新生即将启新程、展新图把握当下为自己栽下一棵树苗用决心、信心与恒心“浇灌”不畏未知、挑战与冷冽的风雨等希望的绿芽破土而出于科学的沃土茁壮成长在此,国晓薇整理一份最新的国科大2024级新生报到指南请萌新查收UCAS
8月20日 下午 5:31
其他

痛别“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先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光召同志,因病于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重大贡献;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周光召(图源: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周光召先生是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周善贵在2024年5月15日举办的“周光召先生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研讨会”上说道。周光召用他那拳拳赤子之心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在中国理论物理学教育、研究,国防和国家科技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居功至伟的贡献。
8月19日 上午 10:01
其他

上榜!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国科大学子59名!

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是中国科学院对在学研究生的最高奖励他们,或在学期间学业优异取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或理论上有较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或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或在其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近日中国科学院评选出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80名其中,59名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上榜张北辰
8月18日 上午 11:09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他的答案:让学生走出去“闯荡江湖”

编者按:颜昌宙,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研究员。他曾获评“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科研工作者,再到组建科研团队,桃李芬芳,他坚守着石碑上铭刻的“忠诚、尽责”所训,也呼应着城市环境所18年来发展、成熟的轨迹。置身城市环境所,满眼铺陈了绿意。即便居于格子间中,窗外依旧被葱茏的爬墙虎环绕,丛生的枝叶间,不时传来鸟唱虫鸣。缓缓斟满杯中茶水,颜昌宙望向窗外:“18年前,这里还游着小鱼,种满香蕉。”他说。人生一搏1999年,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环科院”)取得硕士学位后,颜昌宙选择留在环科院继续工作的同时,在国科大的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环境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的颜昌宙可能未曾想象过,毕业论文答辩的那一天,会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2006年6月4日,答辩结束,所有学生和导师都在等待结果。”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似乎犹在眼前,“就在那时,赵老师问我,有没有兴趣加入中国科学院。他正在筹建一个研究所,我可以在那里做自己的研究。”颜昌宙口中的“赵老师”,便是当时任职于生态环境中心的、他的学业导师赵景柱。在收到这个邀请后,他辗转反侧了很久。当时,环科院作为国家水专项组织实施的技术支撑责任单位,正是发展前景最好时期。但是,此前在环科院所做的工作无法让向往学术的他感到满意。“那段时间,自己在环科院的工作性质与其说是科研,其实更偏向于‘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这样的社会咨询项目。”他坦言。对于当年的他,没有独立的实验器材与课题,自己的研究水平相当于一直在“原地打转”。最终,那句“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吸引了他。“那就试试吧,当作人生的一次挑战。”下定决心后,刚刚在北京扎下根的颜昌宙和妻子放弃了单位分配的房子,在事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时期,奔赴厦门市这片未来的热土,全身心投入研究所初期筹备与建设中。颜昌宙在研究所筹建早期,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响应当时筹建组组长赵景柱的号召,一批研究人员从临时用房到住进工地,办公生活一间房,没水洗澡、没有空调的闷热日子成了家常便饭。颜昌宙也是其中的一分子。因为缺乏人手,他还兼任了科技处处长的工作,一手抓研究,一手做管理,科技处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至深夜。“那时我们经常一起加班到深夜12点钟。”他含笑回忆,“有时整理讲话、报告,整夜不睡也是有的。”来到研究所后,颜昌宙的研究方向也有所变化。“从前,我们虽然也参与科研项目的攻关,但高难度的问题更多留给高校,工作主要是项目的把握和总结。”如愿以偿地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后,曾经主要研究湖泊富营养化的他,基于厦门的环境特点和科研平台条件,开始关注水环境中的危险物,如重金属、抗生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对于他来说,科研的目标从来不是发表文章、提高影响因子。“我希望还是能实实在在做事,解决更多实际的问题。”这是他对自己,也是对团队的期待和要求。自从在水环境污染领域深耕研究以来,颜昌宙已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和地方重点科研项目。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重点领域的理论突破,再到厦门市水生态保护规划、“美丽中国”惠州木沥河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颜昌宙从未忘记过自己来到城市环境所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初心。回想起18年前那场飞越半个中国的“豪赌”,颜昌宙笑道:“他们觉得我吃了亏,如果当年我留在环科院,现在或许有机会承担上亿的科研项目。但我不会后悔。我想做基础研究,那我就要坚持做下去。”“有得必有失,这就是人生。”平淡道出真言,颜昌宙眼中有几分怀念,更多是释然。坦然面对,无畏风雨,他依然走在自己所坚信的道路上。颜昌宙在实验室从“规定动作”到“自选动作”颜昌宙对于基础科学的追求与热情,也体现在学生教导中。在他所指导的国科大博士生安秋颖看来,他对科研成果的要求是极尽严谨而务实的。“从本科生到博士生,颜老师是我见过的帮助学生修改文章最细致的老师。”安秋颖回忆道。英文论文中,段落的整体逻辑、专用词汇词组的搭配,甚至句间连接词的用法都是颜昌宙所做修改的一部分。而这也只是颜昌宙严格要求的一个侧写。对于颜昌宙团队的学生们来说,让老师“心服口服”,始终是论文要经历的第一道难关。颜昌宙总说:“不要在乎简单还是麻烦,重要的是科学、严谨与否。”每一个想法都要在反复的交流中被一遍遍修改、锤炼。有时即使暂时“说服”了颜昌宙,事后被找出有不完美的小纰漏,还是要被抓回去“辩论”,常常让学生们感到敬佩又无奈。有时即使论文已经完稿送审,学生们也很难清闲下来。“颜老师会不断阅读文章,从审稿人的角度预测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让我们阅读文献,早做准备。”安秋颖笑道,“神奇的是,他的预测往往很准确。”让安秋颖记忆深刻的是一次返工,她的一篇微塑料主题的论文被审稿专家指出,在关键词检索环节遗漏了纳米塑料领域的三篇文献。相对于其他尺度材料五六十篇的文献量,三篇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颜昌宙还是要求她重新严格按照要求补充文献,重新分析数据。“做研究一定要清清楚楚。”颜昌宙这么劝说安秋颖,“如果自己都明白存在纰漏,又怎么和评阅人、编辑、读者解释呢?”在他眼中,论文延期、成果推迟是小事,但求真、务实的科研信念,是一个科研工作者从学生时代就该恪守于心的原则。颜昌宙在实验室与安秋颖交流当然,培养学生不仅要注重科研基础素养的“规定动作”,也要精进发扬学生自身兴趣与优势的“自选动作”。团队成员的研究兴趣与技术特长要多样化,这是颜昌宙坚持的理念。一方面,有更多的手段和方法,才能解决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也鼓励学生们趁着年轻“更多去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国际上每年生态环境领域可能都有上万篇的文章发表,如果想有所突破,不仅思维、实验设计要新颖,也要勇于尝试新的实验方法。”而颜昌宙所做的,则是为学生们铺垫好扎实的前期工作,尽量避免尝试的过程中可以预见的失误与弯路。“其实颜老师原先的研究方向并不是微观研究,所以他对我们的一些实验仪器操作细节并不能了解得面面俱到。”安秋颖坦诚道,“但是他总是会阅读有关领域的文献,让我们的思维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把自己在细分领域所阅读过的文献打包发给颜昌宙,已经成为了学生们的习惯。对于成功的尝试,合作与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安秋颖还记得在稳定性同位素靶向领域做的尝试,那是一次跨领域的技术尝试,虽然研究组内缺乏对技术细节的了解,但颜昌宙为她找到了专精这项技术的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的土壤治理专家李芳柏老师,指导她找准方向推进后续的实验。“李老师是这个领域的大咖,我当时的心情就像追星成功了一样开心。”安秋颖双眼亮亮,“在仪器方面,颜老师也帮我联系了城市环境所仪器中心的黄福义老师,帮助我解决了实验操作细节上的困难。”安秋颖是跨专业的博士生,重新开始一个领域的学习本该十分吃力,却在颜昌宙的指导下稳扎稳打不断突破自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说来其实很神奇,他把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关注、照顾得很好。”她露出一个感激的微笑。在学生们眼中,颜昌宙就是以如此严谨的态度,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教导他们如何在科研领域成长、成熟,不遗余力,而又细致入微。安秋颖在检查样本情况在实验室中安秋颖用到的土样真心换真情“其实我对颜老师的第一印象是严肃苛刻。”回想起和颜昌宙的第一次沟通,安秋颖有些怀念。当时申请加入颜昌宙课题组读博的她发邮件希望来感受一下课题组的气氛,却得到了“不用了,直接来考试吧”的回答。“我还以为他不喜欢和学生交流呢。”她笑着说。但在来到课题组后,安秋颖对老师的印象有了翻天覆地的大转变。“其实颜老师心很细。”她肯定道。由于研究主题原因,她经常要采集、搬运大份的土壤样本,厚重的土壤和结实的瓶瓶罐罐组合在一起,对肌肉力量无疑是种挑战。“某天我搬了很多土样,肩膀突然就不能活动了,被医生给五花大绑起来。”她乐观地开着玩笑,“我自己倒是没上心,只是和颜老师说我得了肩周炎,要去检查一下。”没想到,颜昌宙反而比她更关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他和我逐一认真分析,说我小小年纪应该不会得肩周炎,更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工作肌肉劳损。”说到这,安秋颖有些忍俊不禁。颜昌宙与学生们讨论实验情况年过半百,颜昌宙和学生们的交流依然顺畅自然,不见年龄差距所带来的滞重。“我感觉我们和颜老师还是蛮合得来的。”安秋颖直言。一方面,师生之间总是直来直往,就事论事,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我和老师写文章时意见不合,我每天都要出现在他办公室里争执一番。”对科研的热情与执著消除了本应存在的代沟与障碍,在学生们眼中,颜昌宙从来不摆架子。在学生们的办公室中,储物柜的外表面被贴上满满的照片。从2023年1月起的大号照片,再到逐渐塞满边边角角的小相片,色彩斑斓的柜子是研究组内师生间友谊的诚实见证。采样留影、毕业留念、聚会欢乐、甚至大病初愈的帮扶与庆祝,每一段彼此共度的温馨时光都在回忆中留下温度。“我们每次采样都要拍一张照片留念。”文策从硕士起就在组里学习,在镜头前为我们一幅幅介绍着照片的他显得有些腼腆,在满墙的照片中却笑得阳光灿烂,“后来越拍越多,现在都贴不下了。”他挠挠头,眼神流露出些许怀念。照片墙一角文策与安秋颖逐一介绍照片拍摄时的情形与此同时,对彼此的尊重、理解也是研究组内的主旋律。“颜老师总是为我们的未来在考虑。”安秋颖坦诚道。为自己的学生规划好学业上的目标,提前沟通就业与求职的意向,颜昌宙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与真情,希望学生每一步的人生之路都走得稳健、踏实。他常常拿自己的经历和学生们举例子:本科修读环境规划与管理,实验基础并不好,在环科院工作的期间又在横向项目中蹉跎光阴,直到博士阶段才真正开始接触实验训练。“真正决心做基础研究时,我已经30多岁了,早已错过了黄金时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颜昌宙坦然笑道,至少他能够超越自己。“梅花香自苦寒来”,这是颜昌宙朴素而真诚的寄语。因为自己走了弯路,所以“更希望学生去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他的肺腑之感,也是他对学生们最恳切的希望。问起团队未来的规划,颜昌宙给出了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让学生走出去“闯荡江湖”。在他看来,现在的学生们就好像羽翼未丰的雏鸟,锻炼不足,依赖心又太重,是时候让年轻人们独立起来,挑起未来的担子了。“趁着年轻,别为人生留下后悔。”他的笑容温暖,却又仿佛添了几份责任的重量,“毕竟时间短暂,自我来到这,转眼已经18年了。”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窗外,虫鸣声声,斜阳依旧。时光流逝得无声无息,一代人的热血洒在了这片滩涂,而另一代人的岁月如歌,才正将启航。科苑名匠!他们致力“将黑名单变为白名单”国科大师生团队成果,创新纪录!从国内山村到国际舞台,她在!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记者团文字/唐昕瑞图片/康鑫
8月17日 下午 12:58
其他

科苑名匠!他们致力“将黑名单变为白名单”

在2024年的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毕业典礼上,荆继武继续作为导师代表之一为学生拨穗。荆继武是国科大密码学院院长、教授,还是密码学院平台团队的带头人。成立密码学院的初衷就是为我国密码研究培养高端人才。如今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这里毕业,投身密码事业,他感到很欣慰。国科大密码学院平台团队不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但他们的研究却常常出现于密码学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论坛。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他们并不被太多人所了解,但其科研成果却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近期,国科大密码学院平台团队获得了第五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团队)称号。国科大密码学院平台团队,后排左二为荆继武当教授的吸引力更大虽然密码学院2020年才成立,但国科大密码学研究已有40多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著名密码学家曾肯成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此创办了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了我国社会力量密码研究的先河。1990年,硕士毕业的荆继武加入这一团队。“当时团队里的人并不多,经费也有限,但我们实验室每5年至少能拿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做到了国内顶尖。”荆继武回忆说。后来,在中国科学院的统一部署下,荆继武调入2011年新成立的信息工程研究所,任总工程师、副所长,后任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几年过去,荆继武发现这些工作并不适合自己,面对繁重的行政事务,他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2019年前后,荆继武重新回到国科大,成为一名教授。随着我国数字化的发展,密码成为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方向,相关产业发展迅猛,亟须培养一批密码专业人才。2020年,国科大密码学院成立,荆继武担任院长,带领团队朝着密码理论与算法设计、密码分析与系统测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七大研究方向进军。将黑名单变为白名单“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密码是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支撑。”给学生讲课或作报告时,荆继武总是这样强调。如今,密码应用遍及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们熟知的手机通信、网络交易、身份认证中,都有密码的身影。可以说,在当今数字世界,要想保障安全和保护隐私,就离不开密码。近年来,骚扰欺诈电话无孔不入,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2020年,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达353.7亿元。对于通信中的欺骗与假冒,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是黑名单,通过标记或拉黑识别出“坏人”;一种是白名单,先把所有人拉黑,确定身份后,只让“好人”的电话接入。“长期以来,大家都采用黑名单的方式,但随着骚扰欺诈电话的增加,标记识别‘坏人’对运营商和用户来说成了一种负担,我们希望采用白名单的方式,建立一套基于密码令牌的可信通信方案。”荆继武说。举例来说,如果A想和B通话,首先A需要连接自己的运营商网络,再经过中间网络连接B的运营商网络,而后呼叫B的手机终端。但B仅通过手机上显示的号码,无法判断A是否可信,因此B就有了上当受骗的风险。而荆继武带领团队开发的这套可信通信方案,相当于在主叫终端A和被叫终端B之间直接架起一座桥梁,即通过植入软件密码模块实现令牌消息传送服务。假设A事先通过了身份可信体系的验证,如被身份凭证签发中心认定为教授、公务员、网约车司机等,其身份就会顺着这座桥梁到达B的手机上,B的手机自动通过身份凭证查询系统对其进行验证,整个验证时间只需100毫秒。那么,由谁来签发身份凭证呢?荆继武表示,可由政府部门、学校、正规企业等签发。因此,一个人可能有多个身份信息,在通信时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前,团队与多家单位联合起草的这项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已通过国家认定,于今年4月颁布,并将于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科大密码学院牵头编制的《网络安全技术
8月16日 上午 11:02
其他

从国内山村到国际舞台,她在!

编者按从陕西临潼骊山脚下的风王沟,到繁华首都的国家会议中心,再到蓝色多瑙河畔维也纳的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ICG),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副主任卢晓春的旅程映射出一条不平凡的蜕变轨迹。这不仅是她个人成长的缩影,也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导航与通信研究室从国内山村走向国际大舞台的壮阔篇章。在陕西商洛地区的山谷深处,一座高66米、口径40米的巨大抛物面天线与世隔绝,静静地伫立着。这是卢晓春日常的试验场区,也是她在夜空中寻找“星星”的地方,“我喜欢木星,也许是因为木星‘Jupiter’的谐音是‘丘比特’,我喜欢这种浪漫。”卢晓春的英文名也叫“Jupiter”,她被木星那颗深褐色的“大红斑”所吸引,从此结下与卫星导航的不解之缘。卢晓春时代浪潮起对于进入卫星导航领域的画面,卢晓春记忆犹新。2001年,卢晓春读完大学留校任教。但她不愿在舒适圈里待着,而是打算深造。她来到国家授时中心继续跟着天文学家吴守贤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彼时,正值中国自主研发北斗导航系统初期。美国斥巨资耗费20多年建成GPS系统,我国亟须开发一种既经济实惠,又能精准定位的卫星导航系统。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艾国祥前瞻性提出“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APS)项目的想法。卢晓春作为国家授时中心为数不多的博士生之一,怀着一颗既紧张又激动的心被安排加入了这个项目组。“从此,我便要与它相伴了。”她心中默默地许下承诺。“为什么会提出CAPS,是因为当时咱们国家没有星载原子钟。这实际上是卡脖子的技术,一旦国外进行技术封锁,我们就要受很大影响。”卢晓春说。然而,研究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非典来袭,卢晓春所在项目组团队被迫“闭门造车”。这一期间,他们深入研读GPS系统的工作原理,力求吃透每一个细节。尽管空间狭小,却造就了他们潜心研究的宝贵机会。卢晓春这也为她后来在国际舞台上初露锋芒奠定扎实基础。无论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还是日本和印度的区域导航系统,“我跟这些专家讨论过程中,我不怯场,因为系统的原理都是相通的。”卢晓春能够在这些高级别的讨论中保持敏锐的思路,不畏强手。卢晓春日复一日地投入到CAPS项目中,不仅磨去了她年轻时期的青涩,也让她与卫星导航事业的距离越来越近。对她来说,卫星导航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深入骨髓的热爱让科研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以至于即使在短暂的出差之后,当她重返实验室的时刻,她都会感受到一种久违而亲切的归属感。当2005年CAPS项目通过验收时,其定位精度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GPS系统相媲美,标志着中国在自主导航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也为中国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奠定基础。卢晓春也从一名普通科研人员转变为CAPS项目导航组副组长,逐渐在学术上崭露头角。验收那一刻,卢晓春已经明确感知到内心有一座火山,它活过来了。“科研的成功给我带来极大鼓舞。所以才能让我义无反顾,根本就没有想那么多。”她被迷住了,决心继续向前。卢晓春(左四)与国际专家合影十年磨一剑2005年,卢晓春的锋芒开始显露,显得愈发自信,愈发清秀。但八百里秦川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在她的骨子里留下深深“烙印”——她有自己独有的拧劲儿和犟劲儿。这一年,她提出要在CAPS系统实现载波相位定位方法,期望通过此法提高定位精度。然而,她的这种想法遭到了诸多质疑,国内专家一致认为“不可能,没有实现的条件”。卢晓春不为所动,无论是从GPS的原理出发,还是从时间频率双向比对的专业出发,她都觉得“这是可行的,对于这种方法能实现的决心根本就没动摇过”。历史感、时代感和个人的命运感像一团团毛线紧密交织在一起,作为CAPS项目的延伸,转发式试验系统正式启动,卢晓春被任命为转发式试验系统副总设计师。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是在CAPS等前期技术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技术创新和系统升级,来实现更高的定位精度和更广的服务范围,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的重要组成部分。卢晓春延续了CAPS项目验收那一刻的“激动”,转而奔赴下一个战场,变得愈来愈“渴望”。她的日常,是与时间赛跑的日常。白昼,她带领团队探讨技术方案;夜晚,她则在月光的陪伴下,埋头于书海,笔记旁常伴着深夜的灯光。这是她与时间对话的方式。她常常一个人满头大汗地穿梭在建设中的试验场区,对着说明书,一项项熟悉设备,有时“如饥似渴”地通宵达旦,有时则是崩溃大哭。卢晓春(左二)与同行交流卢晓春永远记得她最“狼狈不堪”的时刻。2015年,随着北斗卫星系统的第一个试验卫星发射到太空,地面系统需要接收来自它的信号。理论上,这一过程应该像发送与接收微信消息一样直接和简单。然而,事与愿违,信号无法接收。卢晓春看着空无信号、满是噪声的仪器屏幕,心里一片冰凉,“我收不到呀,当时所有相关的领导专家都在现场,那种压力和紧迫是你想象不到的。”她至今回忆起来声音仍然有点颤抖,“那怎么办?我这边出现了问题,只能找解决办法,一项一项地逐一排查。”她和她的团队三天三夜没睡觉,把地面系统设备的每一个零件、操作的每一步骤都重新检查,最后发现是天线有问题,“原来是天线的极化装反了,这是一个低级错误。”卢晓春似乎不能原谅自己,这道工序明明已经经过了三轮检测、审查和核实,所有测试程序都走了,但是几个偶然事件结合到一起,导致了一个必然的结果,让天线的极化进行了180°大转弯。卢晓春立刻组织团队纠正错误,不久之后信号便出现了,她的心终于安定下来。“我特别感谢我的团队,他们知道压力都在我的肩上,不需要我安排,各自默默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给了我很大的支撑和安慰。”十年磨一剑,卢晓春带领团队历经10年矢志研究探索,在2015年成功将载波相位定位方法在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中实现。她终于向当时质疑的专家提交了答卷。测试结果表明,虚拟钟星载钟秒级稳定度达到1E-15,定位精度0.29米,定时精度0.34纳秒。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卫星导航领域实时单频载波相位能够达到的最高精度。卢晓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洛南“慧眼”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关注提升定位精度,如何能让北斗稳定运行同样至关重要。“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除了进一步提高了定位授时的精度,还增加了两项能力,北斗的试验验证与测试评估。这两项工作,在北斗系统建设与可靠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卢晓春从2008年开始,便带领团队开始了北斗空间信号质量体系研究和建设,“举个例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播的信号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求?这就需要对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信号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估。”于是在秦岭深处,洛南县的群山之间,国家授时中心的昊平观测站拔地而起。那是卢晓春率领团队建立的国际上第一个专用于空间信号质量评估的40米口径天线的监测评估系统。昊平观测站建设之初,就如同陕西天文台建台初期一样,一片蒿草中,寥寥几株玉米秆和核桃树,显得落寞凄凉。就像当时短波授时台的第一批建设者们几乎不分昼夜地工作一样:来了设备自己卸,再徒手搬进山洞;卢晓春带领的团队也是凭着“就算一块块石头的搬,也要搬出一座天文台”的斗志,一个个零件,一台台设备,一桌一椅,一草一木,都是由他们的双手搭建而成,才让这座40米大天线如期完工。“在寒冷的早晨,在一个破旧的小巷子里,团队成员吃着豆腐脑,身子冻得瑟瑟发抖,而凳子又矮又窄,大家背着沉重的包,手捧着电脑,吃完便顶着风雪去往50公里外的荒地开始建设。”洛南昊平站的负责人、卢晓春的博士生饶永南副研究员回忆。言如春风化细雨,身正影斜教无声。“有一次天线出了一些问题,卢老师一下飞机就立马奔到昊平观测站,忙碌中,从10多米高的塔基上滚落下来,没有顾得上检查,还坚持赶回所里,参加会议,直到实在是疼痛难忍,才到医院看病。”饶永南深刻记得卢晓春摔倒的背影,“卢老师总是很忙很忙,但处理事务时却心态平和,即便在紧迫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冷静,逐步引导团队解决问题。”2015年年初,昊平观测站正式通过验收,针对北斗新一代在轨试验全部卫星,全面准确地分析了信号质量,成为时刻关注导航信号优劣的一双“慧眼”,被认为是北斗全球系统方案和技术要求制定的重要依据。这不仅是昊平观测站的“成年礼”,也让转发式导航试验系统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卢晓春在国外交流从国内走向国际在国际科学界,卢晓春不只是一位沉浸研究、透过天文望远镜看星星的科研工作者。相反,她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一种“沉着冷静、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在担任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期间,她主要负责北斗在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和各国导航学术年会等多边平台上的国际工作。作为牵头人,她带领国内专家,代表我国北斗系统在国际舞台上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日本的QZSS及印度IRNSS等供应商和各国际组织等开展协调,为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贡献了力量。ICG,这个被称为卫星导航领域的“联合国”,在维也纳外太空委员会(外空委)的架构下成立,是一个汇聚全球卫星导航供应商、各方用户的国际平台,也是一个至关重要、拥有话语权的国际舞台,而卢晓春的目标是让中国北斗在这里发挥最大作用。“我的底气就来源于当时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开始提供区域服务了,已经是实实在在的供应商了。作为核心供应商,若不给我们一个主席的席位,那么ICG也难以继续运作。”卢晓春认为这跟自身实力的增长是息息相关的。经过精心布局和缜密谋划,通过10多次与美俄欧等协调,我国终于在2015年11月的ICG大会上获得了联合主席的席位,实现了北斗在ICG上主席零席位的突破。惊涛骇浪间,我国不断提高在国际卫星导航领域中的地位。“北斗导航系统最终是要走向全世界的。”她说。卢晓春(右一)担任ICG互操作子工作组联合主席2018年,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CG)第十三届大会在陕西西安开幕,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承办,卢晓春正是当时供应商论坛的主席。这是北斗系统积极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已被国际民航、国际海事、3GPP移动通信等国际组织接纳与认可的里程碑式的标志,“当时北斗系统得到了国际专家一致、高度的认可。”卢晓春仍清楚记得习近平主席发来的贺信:“北斗系统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开通服务,2020年服务范围覆盖全球,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站在新的时代节点,卢晓春仍然在这条无尽的探索之路上前行,“永远向前”不仅是她的坚持,也是她带领导航与通信研究室团队披荆斩棘的信条。“始终充满热情,始终保持活力。”她干劲儿十足。卢晓春参加ICG会议采访手记卢晓春给笔者这样的感觉:她的叙述有种娓娓道来的张力,她身上始终拥有一种笃定的力量。她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总是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而坚韧的态度。她的女儿曾戏称面对困难时她会“睡大觉”,卢晓春本人却笑称,关键是要“一步一步找解决办法”。“有种陕西人的‘痴’劲。”国家授时中心原主任郭际研究员这样评价他的弟子卢晓春,“为了一个数据,她两天两夜在实验室跟踪卫星参数,累了就和衣躺一会儿,还不忘定个闹铃。”她的工作节奏和能量,对年轻的团队成员来说,是强有力的激励。在学生们眼里,卢晓春永远热气腾腾,充满能量,每天“喝很多很多咖啡”,“即使前一天熬夜,第二天跟我们开会仍然精神饱满、思路清晰。”饶永南记得,“卢老师中午吃得非常简单,自己带点吃的,或者吃点零食打发。”还有一次卢晓春因公出差,刚从北京的一个重要会议归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长时间的飞行加上紧接着的地面交通,足以消磨掉一天的精力,让人只想休息一番。然而,卢晓春不同,她的精神状态似乎完全不受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抵达单位后,她几乎没有任何休息,直接投入到了紧接着的工作中——那是一次献给建党100周年的大合唱。“我们看到卢老师一到单位马上换身衣服,拿起指挥棒,以特别饱满的激情开始合唱,深感震撼。”学生们说。学生们都觉得她带领的导航通信研究室团队特别团结,“大家有困难都会互相帮忙”,不仅记得她在国际上“紧张拉扯”的英姿,更对她平时的温柔关怀感到温暖,“卢老师总是能轻声细语地解决问题,那是静水流深的力量。”卢晓春也有柔软的一面,她坦言,“没有办法,做科研中,对家庭亏欠很多。”她生完孩子之后就立马投入到工作中,“女儿初二之前,基本没有管过。”卢晓春有点心酸,“那时,她不让我上床的,她说有爸爸带着。”卢晓春也需要家庭的支持,“在准备接收北斗第一颗卫星信号的时候,十几天没回家,承担了这么大的压力,那时我特别想孩子。”而在另一个视角,“卢老师的爱人对孩子说,你爸爸在这个单位中付出了很多,那你妈妈更毋庸置疑。”学生们记得卢晓春丈夫的语气充满骄傲和自豪。卢晓春在决策中展现的果敢与决断,并不与她的感性、细腻和浪漫相冲突。相反,她不遮掩、自然流露的情感,为她赢得了他人的信赖和尊重,让她的真诚与决策力得以并重,显得更加人性化和亲近。在她的领导之下,团队不仅体现了业务上的高效率,还特别注重师生的心灵感受,创造了一个既高效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这种平衡与包容,正是卢晓春作为女性领导者的独特魅力。卢晓春天上,天下,与他们的“痕迹”厉害了,工程代号“326”!欢迎加入国科大官方新生群!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记者团文字/孔维林图片/甘涵臣美编/宋嘉琪
8月14日 下午 5:00
其他

天上,天下,与他们的“痕迹”

编者按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时间被赋予了远超其本身的意义和功能。从计时到定位,再到观测更遥远的宇宙,人们在绝对的宇宙里,不断寻找自己的相对时空。总有人问,宇宙跟普通人有什么关系?遥远的星空很美,可跟我明天能不能吃上饭又有什么关系?对此,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和时间用户系统研究室的国科大师生,用成果说话,告诉人们:遥远恒星与每个人、每一天都息息相关,时间正是联系宇宙与人类的媒介。生活中,时间观念很重的人,会说“你迟到了一秒钟”。而一旦进入了专业领域,“1秒”却相当漫长。对证券交易员来说,1毫秒的误差等于千万元的损失;对导弹来说,1微秒的误差就能决定胜负;对导航来说,1纳秒的误差就可能偏移几十厘米,平时开车没什么,但在需要精准描边的驾照考试时却是“致命的”。如今,中国科学家已经将时间测量精度,提高到“皮秒”量级。所谓皮秒,即便是光,在皮秒的尺度上,也只能前进300微米,变化几乎微不可见。不过,计时再准确,如果只能在实验室里运用,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影响不大,更谈不上服务于国计民生。因此,为了能将这种精准计时能力,广泛应用在导航、国防、卫星发射、宇宙探索等领域,科学家们需要把时间层层“转运”,把在地上、天上的钟都统一“对表”;当人们能保证彼此手上的时间都准确无误,然后才能考虑,怎么让大家用上这些精确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想知道,一个轻装上阵的人,从城市A跑到城市B需要用多长时间。由于这个人不能随身携带手表,那就要看,这个人在A城市时,A钟的时间是上午9点,跑到B城市时,B钟是上午9点30分,只有当A钟和B钟的时间都是准的,那之间计算的半个小时的间隔,才有实际意义。知道了准确的时间后,人们才能用这半个小时,去计算这个人的跑步速度,进而在今后的锻炼中,不断根据时间去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越跑越快了。而这些工作,就分别涉及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两个研究室:一个是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负责把从其他研究室里产生的精确时间,传递给天上、地上的不同设备上;另一个是时间用户系统研究室,负责通过各类终端设备,接收并应用这些精确时间。这是个无需“坐十年冷板凳”的工作,每一次进步都会直接反映在现实中,一点点地改变着人们现在或未来的生活。正是因为如此,这里的科研工作者们更务实、更接地气,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天上天下到处遍布他们的“痕迹”。“普普通通”工作20年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临潼园区的西北角,坐落着一座白色的中空“大碗”,经过20多年的风吹雨淋,这“白碗”也变得灰扑扑的。不过,这个看着老旧的“大碗”,却还“老当益壮”,作为现役“天线”,不时跟踪着卫星信号。20年前,这里并不是大家心中的好去处。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副主任李伟超介绍,曾经,这里由于偏僻又“神秘”,很少有学生知道这个地方,更别说主动选择来这里深造。对此,他吐槽道:“我还是个西安人,连我都不知道。”这种“神秘”有历史原因,曾经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当时还叫“陕西天文台”)有太多保密项目,因此不为外人所知;同时,由于地处西部,让很多向往东部大城市的学生,很少关注到这一地处中原腹地的研究所。李伟超作为本地人最终“误打误撞”地来到这里。2005年,他在硕士毕业后,一边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此时,“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离从“陕西天文台”更名才过了4年。李伟超这段时间也是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美国的GPS已然领先,欧洲的“伽利略”略胜一筹。相比之下,中国的原子钟还不能上天,天上也没几颗卫星。在缺钱、缺技术的背景下,中国科学家提出了CAPS导航模式,即把原子钟放在地面站,导航信号在地面生成,通过通信卫星转发导航信号,实现导航定位。这种做法,虽然导航精确度会低些,但能立刻上手做,还能省钱。由于时间是目前人类能测量得最为精确的基本物理单位,因此,人们会以时间为中介,测量其他想精确测量的东西。也就是说,卫星导航所需要的精确定位,离不开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精准计时。这让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在授时之外,也承担起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的重任。对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来说,这意味着研究方向较大的调整。不仅工作内容变了,学生的专业名称也从曾经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改为“通信”“电子”等。这也影响了刚加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李伟超——他直接参与到CAPS导航系统的建设工作中。西北角的“老天线”也应运而生,负责在不同时间段,观测不同的卫星。此时的李伟超也时常坐在“老天线”附近的控制台,在不同时间段,通过天线观测CAPS导航系统的卫星,采集并分析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李伟超与“老天线”与此同时,北斗导航系统也在同步建设。随着技术发展,最终“北斗”于2008年正式立项,成为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主力军”,而“CAPS”也从曾经的“预备队员”转为“北斗”的“陪练员”,辅助测试并随时“替补”。因此,李伟超作为CAPS导航系统的研究人员,在博士毕业后,很快成为“北斗”卫星测试任务的一个项目负责人,此后,他也不时收到来自北斗导航系统的“求救信”。他回忆,有一次“北斗”的科研人员发现,北斗卫星传回来的信号出现系统误差,但大家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当时科研人员们都很紧张。毕竟,一旦问题出在卫星上,工程师们也无法飞上天去维修,而替换一颗卫星又是上亿元的代价。为了找出“病因”,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测定轨团队用CAPS系统卫星发信号,又用同样的地面站接收信号,发现有同款信号问题,这才得知问题出在地面站上。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20年,在李伟超看来,自己本人并没有太多值得分享的经历。他总是嘴上说着“我”,转头却说起了别人的故事。他清晰地记得,十几年前,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两名老科研人“N过家门而不入”,明明住所就在100米内,还总在机房凑合睡;还有他在参与北斗测试实验时,目睹航天单位的工程师们,连续通宵工作,凌晨一点下班还自觉“走早了”……这些10多年前关于别人的回忆,却成为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同行的工作热情感动了年轻的他,也影响着时至中年的李伟超。即便不敢再像年轻时猛熬夜,他也习惯于时时刻刻工作,成为“没有周末的人”。毕竟,工作日人杂事多,反而是别人休息时,才是他沉浸科研的好时候。除了实验室的数据,他的一天还实时处理些琐碎事。比如,天线坏了找谁修?设备要找哪个厂家生产?地面站的技术问题要“飞”过去解决……即便是看着陪他风雨20年的“老天线”,他也很淡然:“(老天线)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东西,对我来说,它就是一项工作。”如果“老天线”会说话,也许它也和李伟超一样,觉得“我就是普通地在工作”。可是,普普通通地把事情做好,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姿态?与“北斗”共度科研生涯从天线接收下来的信号,终究还是要回到人们手上的设备里,才能让普通人用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同时也作为时间用户系统研究室副主任的武建锋,平日里,也多跟设备和产品打交道。在他看来,“我们做的是最常规的事情”。武建锋不过,任何“如今只道是寻常”的事情,往往离不开曾经的突破。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北斗导航的便捷,却不知,从卫星发射,到人手一台导航设备,离不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一次次试验。武建锋清晰地记得,9年前,北斗第一颗试验卫星进入测试阶段,需要与西安地面站实现互联互通,“星地联通的那一刻,激动人心,至今难以忘怀”。现在,他要做新的突破了,“导航通信系统一体化”正是他现在的研究方向,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北斗+5G”,即在现有北斗导航的基础上,加入5G信号,让人们在室内外都能实现精准导航。是的,北斗导航虽然好用,但毕竟距离人们太远,一进到室内,就容易信号不好。不少人也有在大商场里迷路的经历,明明打开了手机导航,但提供的位置却一会儿一跳,让人不仅疑惑:“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走?”而导航通信一体化,就是用在室内依旧好使的5G信号,提供位置信息。说起来简单,但过程却很复杂,首先,5G信号本来是给通信准备的,怎么利用通信信号完成测距,实现导航功能,还需要5G基站不断演进;同时,为了让大家使用感更流畅,从室外的卫星导航,进入到室内的5G导航,也需要进行功能切换的“无缝衔接”。而这些,正是武建锋攻破的技术难点。武建锋介绍,目前课题组已经实现了用5G信号进行室内导航,定位精度优于1米。也就是说,未来人们哪怕置身复杂的大型商圈,也可以精准找到每个商铺的位置,再也不用担心在商场里迷路了。5G室内导航的“实战能力”,也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武建锋回忆,在项目验收时,专家拉着一个小推车就进了地下室,还故意“刁难”,绕着柱子走斜线,让墙体干扰位置信号传递,但即便如此,5G导航仍能实时、准确反映小推车的行走路线。目前,为了更好地发挥5G的导航作用,5G基站也在不断演进发展。武建锋指出,现在“北斗+5G”的导航模式,在技术上已经能够实现,下一步需要运营商的大力推广和市场牵引,在自动驾驶、行人室内导航、地下大空间等场景前景广阔。回过头看,武建锋的科研生涯,正切合了我国导航事业发展的历程,与“北斗”导航同行共进。2003年,我国卫星导航事业刚起步,他身为一名硕士生,跟着学习、模仿国外的GPS系统;2015年,他作为现场负责人,亲眼见证了北斗试验卫星与地面互联互通的瞬间;此后数年,北斗导航迅速发展,他陆续组织推进了高精度定位试验、Ka频段星间链路试验、PVT(定位、测速和定时)测试等;2021年,意识到北斗导航在室内和城市峡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带领时间用户系统研究室的团队开始研究“北斗+5G”的定位模式,进行导航通信一体化的“先行先试”。武建锋北斗不断进步,他也从未停下脚步。在2024年3月底的一天,他一如往常地指导学生、浏览文献,在看到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的开放服务导航消息认证(OS-NMA)时,他忍不住想,也许可以试着给北斗导航信号加个“安全验证”机制,用以提高定位、授时的安全性。天天关注、时时琢磨,让北斗导航更好用、更亲民,这就是武建锋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日常。星星在哪里?在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里,有人用导航帮助人们脚踏实地,也有一群人用同样的技术仰望星空。李伟超介绍,其团队的研究内容,除了“高精度时间传递”,即在地面站之间,对齐彼此的时间,还有“精密测定轨”,即通过地面站,接收来自卫星的信号,并以时间为中介,计算出卫星位置,进而服务于人们的导航。能给星星精准定位,也意味着能给星星做导航。李伟超回忆,有一次我国在赤道轨道上的一颗卫星突发故障,需要赶紧让新的卫星“补位”,以防被其他国家的卫星“占坑”。为此,我国科学家决定,让已经在附近轨道上的另一颗卫星,绕过其他卫星,“飞”到这个“空位”上。卫星在宇宙中“绕路”可不容易。绕得远了,卫星燃料有限,影响使用寿命;绕得近了,又怕撞到其他卫星,发生“交通事故”。因此,精密计算卫星的位置,让“补位”卫星和其他卫星能刚好“擦星而过”,就需要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精准测定轨技术。于是,在36000米左右的高空上,李伟超和同事们成功做到了精密“遥控”卫星。同样的技术,也能应用在更遥远的宇宙中,对天体进行定位、探索,因此,尽管研究所早在20年前便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但“天文台”的老本行也还能做,通过时间信息,科学家们从中解出恒星位置、黑洞大小等宇宙秘密。15年前,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吴元伟还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攻读博士学位。当时的他,就通过射电望远镜,即用无线电波的方式“看”太阳系乃至银河之外的天体。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他,不仅能“看”宇宙深处的星星,还能从中算出属于地球的“世界时”,并相应做出了国产世界时产品,服务于我国的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天体测量等方向。吴元伟地球的时间来自宇宙深空,其原理也很简单。大家高中时就学过,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因此,在所有天体,包括地球自身都在不断运动的情况下,只有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参考系”,才能得知地球自转一周究竟用了多长时间。相比之下,越是遥远的恒星,越有参考价值。科学家要做的,就是不断观测遥远的星星,精确测量地球自转角度,并换算成时间。说是“看”星星,其实本质上是“算”星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际上就已经逐渐放弃了“光学望远镜”,而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天体时也并非直接“看”见,而是在接收信号后“分析”出来的。还记得曾经轰动一时的“黑洞照片”吗?与其说是“拍”到的,不如说,这是科学家们通过天线接收到黑洞辐射信号后,从一堆“010101”中分析出来的“黑洞想象照”。不过,40年来,我国由于在时间精度上的技术条件不足,无法自行观测,常年用国外的观测数据。这就导致,一旦国际形势有变,研究人员们就会因不明原因,被延迟乃至禁止使用其服务器,难以把握准确时间。为此,吴元伟和团队成员们,必须从零开始建立起我国自己的“算”星星的数据系统。吴元伟记得,在早期做项目时,由于没钱、没人,为了省下一年几十万元的海量数据传输的网络资费,从研究生到教授,都要“人肉带数据”,跑到分布在全国西南北三个角落处的地面站,爬十几米的梯子到天线的控制台获取数据,还得人手提两箱磁盘,把数据搬运回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机房。好在,随着数据系统的建立,如今的研究人员们不必再像吴元伟当年那样“人肉”搬运天体数据。同时,观测的精度也从过去的毫秒级提升至10微秒,用吴元伟的话说,就是“比以往提高了100倍”。远的能看,近的更能看。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王侃所观测的“低轨卫星”,就是离人们比较近的卫星。王侃王侃的求学之路遍布中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不同于国内相对严格的“社会时钟”,17年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让她对科研有种天然的松弛感。她觉得,科研要做出好东西“快乐是很大的动力”。长期待在海外,让她对国际研究方向的转变更敏感,因此,在回国之前,她便投身“低轨卫星”这一研究领域中。毕竟,从卫星传来的时间信号,从宇宙“走”到地面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因此,她的工作,就是考虑到各种会导致信号产生误差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算法中,之后再计算卫星在空间的位置,以及人在地面的位置时,就能更精准。比起北斗导航系统,低轨卫星组成的导航系统,由于距离地面更近,信号会更强,使用起来也更灵敏。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技术能力不断上升,如今,我国发射了越来越多的低轨卫星,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未来人们能用上更快、更准的导航系统。此外,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孙保琪为北斗卫星做了精密产品科学数据库,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钦伟瑾不断改进算法,让北斗卫星导航在传递时间信号时,能更准、更快,比如将终端的“开机”时间,从原本的半个小时加速到5分钟等。孙保琪钦伟瑾指着水杯上的“时间”物理量图案可以说,在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里,每个人都在“看”不同的“星星”。以“时间”为媒,在天空和地面之间、在恒星与人类之间,建立起实实在在的关联,真正做到了“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工位”大小2cm2《中庸》里有句话,叫“致广大而尽精微”,本意是在说,一个人的修养应既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又能深入到细微之处。此后,人们也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做事既要开阔视野,从大处着眼,又要脚踏实地,从小处着手。其实,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既要看得远,也要看得近。高精度时间传递与精密测定轨研究室把目光投向星空,而时间用户系统研究室所服务的“时间用户”,则贴近现实生活,从手表、手机、电脑到航天、军用设备,无所不包。武建锋介绍,他时不时就能收到来自不同企业、高校、研究所的外部“订单”,要求给其他部门安装时间信号的“接收机”。这是最贴近国计民生的工作之一。从不怕断网、经得起摔打,只要有卫星就能精准计时的“北斗手表”,到实时定位、精准控制的“农业喷洒无人机”,都是他们的工作。国科大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吴华兵的工作对象更小,即在巴掌大的电路板上的一块2cm2的白色芯片。他的日常就是每天打代码,把定位相关的核心算法,放进处理器的芯片里,然后不断调试芯片,判断其性能是否达到预期。而这小小的一块芯片,能借卫星定位万里之外。吴华兵从初中开始,吴华兵就对卫星导航感兴趣。当时,身在90年代农村的他,通过电视,第一次得知美国GPS导航系统的存在,而遥远的卫星能在地面上定位,在他看来“非常神奇”。因此,他的目的性很强,在考大学、选专业时都“奔着导航去的”。30年过去,因向往GPS而“入行”的吴华兵,不断完善“北斗”功能,跟GPS打起了“擂台”。2018年,吴华兵通过“北斗+5G”融合算法的改进,在既有的5G信号协议下,可以实现室内、室外、室内外无缝切换的精确定位和定时。不过,现实中很多东西都会影响信号,进而导致定位不够准确。即便如此,他也能保证导航误差在米级范围。吴华兵指着终端设备所用的电路板上的芯片吴华兵热爱跑步。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个跑步机赫然占据门边一角。他几乎每天都要跑步,还曾多次参加马拉松比赛。在他飒飒奔跑的10多年里,我国的北斗导航也从“跟跑”逐渐变为“并排跑”,乃至略显“超跑”的状态。随着我国北斗卫星越来越多、5G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两个国之重器的结合,让中国人成为这一研究方向的绝对主力军。吴华兵介绍,如今每100篇“北斗+5G”相关的文章,有90篇左右都是中国科研工作者贡献的。有意思的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位于骊山脚下,而骊山在历史上可谓“大名鼎鼎”。从先秦时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的烽火台,到盛唐时期的华清池......如今,国科大师生也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不断突破人类控制时空的极限。随着现代科技竞争以及生产、生活,对精准定时、定位的需求越来越高,一段新的历史也将从这里开始。欢迎加入国科大官方新生群!厉害了,工程代号“326”!这个选择,他们不后悔!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记者团文字/土豆图片/甘涵臣
8月13日 下午 7:20
其他

欢迎加入国科大官方新生群!

征途已至新起点不负韶华再出发你终是满怀热忱与期待穿越人海,为科学而来@2024级新生欢迎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新学期开学一天天临近即将进入国科大的你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国晓薇为各位新生带来学校官方新生QQ群认准官方不“迷路”2024级本科新生QQ群2024级本科新生可扫描下方二维码申请加入官方QQ群(群号:829171030)。为使群内交流更加有效,并防止无关人员加入,请注意以下几点:1.
8月11日 下午 7:00
其他

这个选择,他们不后悔!

编者按国家奖学金、朱李月华奖学金、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三好学生、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永清环保奖学金……在国科大博士生李强和陈高杰看来,优秀是追求,也是一种习惯。昔日的少年已成长为青年人才,他们追逐科学梦想,保卫蓝天白云,大步走在自己坚信的人生道路上,曾感到过迷茫,但从未迷失方向。初夏的白昼来得早,上午7点半,已是天光大亮。漫步城市环境所可看见三两结伴的学生,他们沿着连廊向技术楼走去,眼里有光,步伐带风。国科大博士生李强和陈高杰也在其中。
8月10日 下午 12:50
其他

保持节奏,我读研的一些经验分享

编者按:陈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4届遗传学专业博士毕业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跟随导师王二涛研究员围绕水稻的共生与免疫信号平衡开展研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一篇研究论文,以参与作者身份在PNAS、Molecular
8月9日 下午 8:50
其他

冯毅飞:在国科大的九年时光

编者按九年,是冯毅飞入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攻读数学本科专业,到成为应用数学专业博士毕业生所度过的时间。九年,又是他从“一堂院士课如同天书”到深耕三维重建研究被认可的时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国科大数学科学学院申立勇教授的指导下,他参加发表论文12篇,其中一作4篇;受邀在计算机图形学顶会SIGGRAPH等会议作报告;申请发明专利与软件著作权5项,其中4项已获得授权;获得2023年度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奖优秀奖、国科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本期,让我们跟随冯毅飞的脚步,看他在九年求学生涯中的磨练与成长。2015年9月,我第一次踏入玉泉路校区校门,成为国科大一名本科生。不知不觉到今天,我已经在国科大度过九年时光。从第一次上课、第一次泡图书馆到在实验室努力改进结果、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眨眼间,国科大将我从赴京求学的稚嫩少年,培养成一个博士生。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如今,我已经走到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从国科大毕业,踏上新征程。回顾过去九年,仿佛一切都在昨天,那些在国科大的点点滴滴都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2014年,我听闻国科大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与中国科学院直属研究机构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培养体系、科研工作等方面高度融合,让学生可以尽早接触科研。还记得小时候我总说“想成为科学家”,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国科大。因为喜欢数学的严谨与精妙,我填报了数学专业。最终,我成为国科大第二届本科生。冯毅飞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初入大学总是很兴奋,专业课认真上课,院士课程也想听一听。那段时间,我们总戏称“国科大的大一比高三还累”。万事开头难,我还记得席南华院士以抽象代数开篇代数论,张平院士以群论定义整数开讲数学分析。如此繁杂与抽象的定义,让我手足无措,开始意识到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之间的天差地别。课程中思维稍微一点没有跟上,一堂课便如同天书,只能先勤勤恳恳地记好笔记下课研究。有时我也打起退堂鼓,一点细节没搞懂无伤大雅,但还是不甘心。学习存有疑点,问同学、问助教、问老师,经常眨眼就用光周末两天。好在,我最后坚持了下来。之后开始科研生活,我才明白国科大的基础教学给自己带来的扎实知识基础有多么重要。虽然课程依然繁重,但我已经学会如何合理规划时间,如何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我开始主动参加学术讨论,与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分享心得。冯毅飞(中)和同学们博士期间,我主要研究三维重建,这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与困难的领域。三维重建,简单来说,就是将二维图像或视频数据转化为三维模型的过程。这在计算机视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无论是现在影视特效拍摄,游戏光效渲染还是未来元宇宙爆发,都离不开三维技术支持。刚开始接触三维重建时,我被其背后的复杂数学原理和算法所吸引。从多视图几何到深度学习,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邃智慧。然而,随着研究深入,我也逐渐感受到这个领域的困难之处。数据获取、处理和分析,算法优化和创新,每一步都考验着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也很高兴做出微薄成果,有些已经变为代码应用在具体软件中。冯毅飞参加学术会议科研道路难以一帆风顺,五年博士生涯犹如一场马拉松,充满挑战与磨砺,每一个小小进步背后都是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在这五年里,我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在研究思路探索、公式推导、代码实现、结果分析中也收获经验与成长。正是这些挑战和考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和挑战性。面对审稿人的意见和建议,我并没有气馁,而是将其视为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我仔细研读每一条意见,反思自己在研究中的不足,并在导师指导下针对性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研究水平,还学会调整心态接受批评和建议。经过几轮修改和补充,我的首篇研究论文终于得到认可并成功发表,成为该行业顶级期刊所认证的首个实现成果。随着研究推进,不断涌现新进展、新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虽然偶尔会遇到投稿被拒的情况,但我已不再像最初那样畏惧。相反,我将每次拒稿视为宝贵的学习和成长机会。这些经历不仅锻炼意志,更让我明白,发表文章并非最终目的,真正的追求在于探索真理、推动学科进步。因此,我不再过分关注成败得失,而是更加注重研究本身的价值与创新性。这种心态转变使我在科研道路上愈发稳健,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冯毅飞国科大读博这段时光,让我领悟到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努力与积累。面对科研中的挫折与困难,我们需要在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法,将失败视为成长的垫脚石。同时,我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们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此外,我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得到锻炼,使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迅速作出决策。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毕业后,我将在腾讯混元团队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在科研道路上,我深知还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探索。未来,我将继续保持谦逊和好奇的态度,勇于挑战自己,不断拓展知识边界。邢介奇:在国科大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深切缅怀!李政道先生的国科大往事从北大到国科大,喜欢恐龙的他优秀毕业!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国科大党委学生工作部文图/冯毅飞美编/徐慧中
8月8日 下午 1:00
其他

从北大到国科大,喜欢恐龙的他优秀毕业!

编者按: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发展之肯綮;科普传播,则是当今科研工作者们的第二使命。而这,正是国科大2024届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毕业生余逸伦这多年来的两面。在国科大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研究员徐星院士与研究员张驰的指导下,他将建模、统计等定量分析的“新手段”带到古生物学这一“古老”的学科。博士期间,他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在Nature、PNAS、The
8月5日 上午 11:30
其他

见“郑”历史!懂了这些,你也可成为网球高手!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大学携手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推出“科到了”科普专栏,邀请国科大师生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讲解科学前沿研究,以通俗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例子解答当下热门科学问题,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物理专业,可以是前沿科学研究解读、生活中某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延伸出的科学知识。近日来,中国网球队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的精彩表现赢得满堂喝彩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网球运动。如何成为网球高手?本期,国科大硕士毕业生杨柏松(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向大家分享网球背后的物理学“二三事”。2024年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半决赛,中国选手郑钦文战胜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成为中国奥运首位晋级网球女单决赛的选手。决赛场上,郑钦文以2比0战胜克罗地亚选手维基奇夺得金牌,这也是中国网球队获得的首枚奥运会网球女单金牌。在郑钦文历史性地闯入奥运会网球女单决赛后不久,罗兰·加洛斯球场再传好消息。中国网球队混双组合王欣瑜/张之臻逆转击败荷兰组合舒尔斯/库尔霍夫,挺进巴黎奥运会混双决赛,并最终摘得银牌。这是中国网球在奥运混双项目上首次获得奖牌。巴黎奥运会网球混双决赛:张之臻/王欣瑜(图源:央视新闻)郑钦文(图源:央视新闻)中国网球队在巴黎奥运会不断创造历史,让越来越多人关注到网球运动。就在最近,第27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总决赛)在上海举办,来自全国102所高校的760名选手参加团体赛、132所高校的909名选手参加单项赛。国科大2022级理论物理专业硕士生邸越峰参加其中男子乙组单打的角逐,并获得第五名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国科大在该赛事上的首秀!邸越峰参加第27届中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总决赛)(图片由国科大体育部提供)网球是一项非常让人享受的运动。运动员敏捷的移动、球拍与球的一次次猛烈碰撞、静谧的草地、奔放的红土,网球比赛可谓是一场视听盛宴。大家也开始跃跃欲试,并梦想着像选手一样在网球场上驰骋。然而,当大家信心满满,满怀期待地买了心爱的网球拍和网球装备来到网球场时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明明电视中的运动员可以打出精彩回合,而到了自己这里却只能发球,一个球也接不住。再看看对手,好像打得比自己还差,心中暗想:网球真是难呀,从此大价钱买的网球拍就只能在角落里吃灰了。如果你也有过这种经历,小编对此深感惋惜。如果早一点遇到小编给你讲讲网球物理学,也许你如今已经成为百里挑一的高手了。为什么打的球总是乱飞呢?谈到网球,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像下图这样一条完美抛物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网球在运动时不仅受到重力的作用,还有空气阻力,浮力和马格努斯力的作用(大家可能第一次听说,但相信小编并没有那么难懂哦)。当球速不是很快,而且没有加旋转时,可以忽略这些力的影响,认为网球只受重力,这样的话打出的球就是一条抛物线了。网球抛物线轨迹但是这种弧线球真的是好球吗?大家是不是在刚开始打球时只敢小心翼翼地将球给挑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球的轨迹就是一条抛物线,但并不完美,因为大家会发现球并不是贴着网过去的,而是飞得很高,落点也根本不受自己控制,落地后弹起来的球也毫无威胁性可言,无法给对手以压迫,感觉一身力气无处施展。如果有这种情况那是因为你缺少一样秘密武器——旋转。打过乒乓球的同学应该对此并不陌生。有了这样法宝,你就可以尽情地发力而不必担心球会飞出界外了,再也不用小心翼翼地打球了。接下来小编就来介绍一下为什么旋转对于打好网球这么重要。网球是如何旋转的呢?网球的运动始于球拍施加于网球上的力,根据球拍与球的相对位置可简单地分为下图中的三种情况:1.
8月4日 上午 11:01
其他

国科大乒乓球队,赛区第一!全国第六!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联赛国科大乒乓球队首次参赛获得东北赛区第一名总决赛第六名近日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联赛总决赛在吉林举行国科大乒乓球队首次参赛以东北赛区第一名的成绩晋级总决赛与来自东北、西南、东南、西北四个赛区的其他27支队伍展开激烈角逐最终获得总决赛第六名国科大乒乓球队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乒乓球联赛是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乒乓球分会执行的经典赛事,因参与学校和学生基数大、赛事水平高而广受重视。2024年,赛事首次设置东南、东北、西北、西南四大赛区,在分区赛获得团体前8名的队伍可以获得参加总决赛的资格。本届赛事仅设置混合团体项目。东北赛区
8月3日 下午 5:00
其他

中国科学院党组召开2024年夏季扩大会议

7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2024年夏季扩大会议在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主持会议,全体院领导出席会议。本次会议是在全院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深入研讨与抢占科技制高点相适应的改革创新发展举措,推动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建院75周年。会上,各位院领导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研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举措。侯建国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科技强国作出系统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紧紧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要牢牢把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职责使命,深刻认识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紧迫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凝聚思想共识、改革共识。要直面影响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发挥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加快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好各级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深化改革重点任务落实落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就全院人才工作进展情况及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提供人才保障作专题报告。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常进、丁赤飚分别报告了各自分管业务领域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情况及后续工作考虑。丁赤飚和党组成员、秘书长翟立新分别围绕谋划中国科学院组织承担“十五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工作作专题报告。直属机关党委负责人报告了全院党纪学习教育开展情况。与会人员围绕相关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侯建国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作会议总结,并就下半年重点工作作了部署。他强调,2024年时间已经过半,对照年初院工作会议和院党组年度重点工作安排,下半年的任务依然非常繁重艰巨。要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的新部署新要求,积极谋划贯彻落实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特别是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推动重大成果产出。要按照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和工作安排,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抓紧推进落实,确保按计划、高质量全面完成各项重点任务。侯建国强调,全院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宣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全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结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科学院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切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院各项工作,为全面实现“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监察组、中国科学院机关各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列席会议。毕业后,他选择继续留在祖国边疆国科大科研,新突破!国科大本科生军训闭营,请检阅!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美编/国晓薇责编/国晓薇点击关注点赞分享在看
8月1日 上午 11:23
其他

毕业后,他选择继续留在祖国边疆

编者按:以科技报国,争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国科大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2024届博士毕业生谢俊涛,跟随导师张惠敏研究员,在祖国边疆聚焦极端环境热敏陶瓷材料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读期间,他曾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科大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先锋志愿者等称号。在谢俊涛看来,科研没有捷径,也没有坦途,唯有勇往直前,潜心做对人民、对科研有用的研究。未来,他将继续投身于科研事业中,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极端环境热敏材料与器件研究,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焕发绚丽光彩。谢俊涛回首在国科大硕博连读的这五年,毫无疑问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光。自己从一个刚刚踏出大学校园的科研小白,逐渐成长为一个经过严谨学术训练的博士生。我很庆幸当初自己选择了国科大。这个离科学殿堂最近的地方,也是我科学梦想开始的地方。思绪回到2019年8月31日上午,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新生开学典礼现场。图书馆正面悬挂的“长城脚下极目千里承大任,雁栖湖畔更上层楼谱新篇”红色条幅格外醒目。典礼上,白春礼院士在对新生寄语时讲到,在科学道路上要“肯下笨功夫、精通真功夫”,用实力回应“国之疑难”,用时间检验“强国一代”,要做解决国之疑难的“强国一代”。这段话深深震撼了我,让我一下子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清晰的目标——将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现实需求结合在一起,在解决国之疑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得益于国科大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的学术交流、精彩的文体活动,我快速成长,也更加坚定科技报国的初心。建设边疆科技的“奉献一代”一年后集中教学结束,我回到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加入温敏材料及器件研制团队(以下简称“研制团队”),继续开展学习和研究。这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的研制团队。1965年,研制团队接到第一个重要任务——为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发制造热敏电阻。人造卫星在太空中的运行环境是高真空、高辐射环境,要承受宇宙射线的辐照,因此需要随时监测和控制卫星的温度变化。根据国家任务需要,项目研制团队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热敏元件,成功应用于“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上,保障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此后60年,通过团队科研人员的不断科技攻关,研制出了耐高温高真空、宽温区、快响应等系列热敏电阻器产品。广泛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长征”系列火箭等国家航天工程。而这些成就也离不开团队成员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潜心钻研、精益求精的付出。他们科技报国,在默默无闻中追求创新,是建设边疆科技的“奉献一代”。国科大雁栖湖校区里,坐落着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在纪念馆里曾看到团队老一辈科学家庄顺昌研究员为保障国家“两弹一星”工程作出贡献的事迹时,我深有感触。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奉献边疆的精神也让我坚定了以后留在西部、建设西部的想法。谢俊涛(右上)参观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争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主要专攻极端低温环境热敏材料,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方向。随着低温技术在国防工程、深空探测、量子计算、载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在超导技术上的发展,研究极低温等苛刻环境下的温度传感器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航空航天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目前低温NTC热敏电阻材料普遍存在着适用温度不够低且工作温区较窄的问题,先前的研究人员也并没完全攻克这项技术难题,导致对极端低温环境热敏材料的研究并不全面。我的研究目标就是开发具有极低适用温度且较宽工作范围的新型低温热敏材料,从而为保障国家航天航空的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在做实验那段“快乐并痛苦”的时光里,为了尽快地研发出具有优异性能的低温热敏材料,我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实验室中开展各种试验。从清晨到夜半,那时的我好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实验就是自己唯一的动力。特别记得我第一次制备出一个具有较好性能的低温热敏材料时,因为测试条件有限,在导师张惠敏研究员的帮助下,才在实验楼的地下室搭建出一个简易的低温性能测试平台。为确保测试的顺利进行,我一连在地下室里实验了好几天,最终得到预期的实验数据,内心的喜悦难以言表。半夜从实验室出来,夜空中的月亮都明亮了不少,感觉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读期间,系列成果发表于Ceramics
7月31日 下午 7:41
其他

国科大科研,新突破!

近期国科大师生团队在多个科研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生物亲代经历与后代生活史对策的关系揭开银河系暗物质晕的神秘面纱理解英语中理工类图文摘要修辞结构......生命科学、天文学、外语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和国晓薇一起来看看吧!目录(向上滑动查看)01
7月30日 下午 12:38
其他

国科大本科生军训闭营,请检阅!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2023级本科生军训闭营仪式在雁栖湖校区西区运动场举行国科大党委常委、副校长金德鹏本科生军训团团长高志伟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王岗本科部党总支书记、部长燕敦验本科部党总支副书记王夺奎本科部副部长余春燕等与全体参训学生共同为14天军训生活画上圆满句号闭营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分列式接续进场上演参训学生们以整齐划一的步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军训成果拳拳虎虎生风招招势如破竹军训科目汇报中参训学生们分别展示刺杀操、军体拳匕首操、海军旗语等多个科目一劈一扫,一挑一斩彩旗交替,迎风招展利剑出鞘,虎虎生威尽显国科大学子飒爽风姿教育传道,作战有术干脆利落,一气呵成气势恢弘的战队小组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实战模拟任务一招一式无不展现着坚毅果然的拼搏劲闭营仪式现场60名本科生被授予“军训优秀学员”称号同时,学校向承训部队赠送锦旗以感谢教官在军训期间辛勤付出砥砺青春之志不负时代华章为期14天的军训顺利落下帷幕参训学生们磨炼意志、锤炼体魄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一起来听听↓↓↓@2023级本科生军训成长变化看得见李成博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宿舍的酷爽空调变成了操场的翻滚热浪,但是同学们的眼神愈发坚毅。成股流下的汗水、逐渐浸湿前胸后背,但是大家没有退缩,反而把胸挺得更高,腿站得更直。站军姿、单个军人队列动作以及每个分列式展示,无不彰显着国科大人的高标准严要求,也同时体现大家的团结一致。刺杀操势如破竹,军体拳拳拳有力,战术表演震撼人心;匕首操英姿飒爽,海军旗语整齐划一……军训成果精彩纷呈,让人对平常手不释卷的同学们也刮目相看。军训作为大学生活必不可缺的一课,不仅是为了强化我们的身心素质,也是为了提升大家的纪律观念、国家情怀和人际关系技能。虽然时长十四天的军训已经结束,我的肤色也从黑变成了更黑,但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军训的魅力和意义!潘轩喆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为期十四天的军训是酷暑的考验、暴晒的磨砺,也是体能的提升、意志的训练。在这次军训里,我从阴凉教室的书海里走向了火红操场的队列中,体验了真正意义上的挥汗如雨,收获了一段独特且难忘的青春回忆。军训的训练科目远不止要求个人做好动作,更强调集体的协调和配合。在分列式训练中,我体会到个人的节奏可能对队伍带来的影响;在军体拳训练中,我体会到齐声呐喊的磅礴气势。当闭营仪式结束,这次军训也成为了过去式,而其中许许多多独特的体验相信不会被时光磨蚀,将永在记忆中闪闪发光。孙艺轩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生军训两周,我们经历了炎热夏日的炙烤与寒风雨季的考验,在教官的带领下较出色地完成了分列式展示与训练科目展示。军训不仅让我提高了面对困难的能力,增强了耐性与意志力,而且让我懂得面对困境时“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相信在面对未来的科研学习与生活中,我会变得更加强大!唐宇涵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为期两周的军训让我变得更加自律。每天的早起、严格的作息时间、高强度的训练,都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有序。我开始进一步学会规划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这对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在军体拳的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一次集体演练,都需要我们相互配合,保持节奏和动作的一致性。这让我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致,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最重要的是,军训让我学会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在训练中,我遇到过挫折,也曾感到疲惫和想要放弃。但是,每当我想起教官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坚持,我就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这种勇气和毅力,我相信会在我未来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肖闻博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本次军训是一场“烤”验。盛夏为本次军训打上了火红的底色。本次军训,我参加了刺杀操方队。刺杀操训练不仅仅带来了肤色的蜕变,更带来了意志的磨练。大吼着“杀”冲向“战场”、对着“敌人”凶狠拼刺、根据命令统一进行转体……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我们逐渐体会到军人的血性、纪律性。热血铸军魂
7月29日 下午 10:00
其他

一掷韶华照水清,他是学生们的“定海神针”!

编者按:2024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迎来自己的第18个生日。这个“刚成年”的年轻研究所背后,有一群从零开始,为它建起学科框架、铸成文化内核的先行者;有一批接过薪火,为它培育新生人才、攀上科研高地的承续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陈少华研究员是先行者中的一员,也是承续者们的骨干,而回顾城市环境所栉风沐雨的岁月时,他谦谦一笑:“我只是块铺路石。”陈少华1988年,福建厦门,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在筼筜湖拉开帷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此实践发端。18年后,国际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城市环境综合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在这里植根。它面向国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战略需求,扑下身子,一干就是18年。而这18年,陈少华与城市环境所一同走过,光阴流淌,清水留芳。
7月28日 下午 12:39
其他

当个好导师,应该给学生营造科研的“chill感”

编者按在学术的海洋中,导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如何平衡好科研与生活?这些问题对导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要。今天,让我们跟随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双德的讲述,一起去体会科研生活中的“chill感”。转眼间,我已经当了十几年老师,指导了近10名研究生。在与学生交往的这些年中,自己也完成了从一个博士毕业生到博士生导师的身份转换,逐渐学习摸索承担项目、做好科研、成为好导师、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在这过程中,我希望学生能成为一名“卷”得动科研,又“chill感”十足的新科研人员。些许感悟,借此机会自勉,也与大家共勉。01营造“Chill感”在我自己读研期间,我的导师都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实验氛围。曾记得研究生阶段,导师起初让我开展关于有机无机复合发光体调变的研究课题,然而做了将近两年探索也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与成果。在此期间,导师并没有急于更改我的研究方向,反而进行了细致指导和鼓励,以此激发和开拓研究思路。半年后,我在课题上终于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实验和理论验证了水滑石限域选择锚定发光同分异构体,且揭示了单色发光的科学本质。这个成果在很短时间内就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7月27日 上午 11:01
其他

“只坐在教室里,是学不好地质学的”

编者按:雁栖湖畔求索奋发,科学之光照亮未来。国科大官微开设“雁栖湖科学之光”栏目,走近知名院士、导师、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和杰出校友,汇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智慧,追寻能够引领未来创新方向的科学光芒,启发时代新人创新成长。本期,我们来到国科大校园里的“侏罗纪世界”。随着地质锤的一声铿锵,我们一起敲开探索地球历史的大门,在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兆群的带领下,聆听他与时间的对话,感受那些被岁月雕琢的地质故事。
7月26日 下午 5:41
其他

院士坐镇,着力培养芯片人才!

编者按雁栖湖畔求索奋发,科学之光照亮未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官微开设“雁栖湖科学之光”栏目,走近知名院士、导师、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和杰出校友,汇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经验,追寻能够引领未来创新方向的科学光芒,启发时代新人创新成长。四年前的今天,2020年7月25日,国科大在玉泉路校区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首期“一生一芯”计划成果圆满成功,五位本科生主导完成一款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四年后的今天,“一生一芯”计划已历六期,培养了一批批芯片人才。本期,我们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凝晖,听听他与“一生一芯”计划的故事。
7月25日 下午 5:57
其他

国科大最新招聘

中国科学院大学因工作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5名管理支撑服务保障岗工作人员。一、招聘原则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二、应聘条件1.
7月24日 上午 10:00
其他

我的读研感悟:“求真”而非“发文”

编者按:黎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级硕士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于2019年申请硕博连读,2024年博士毕业。他在导师丁维新研究员的指导和陈增明副研究员的帮助下,开展旱地黑土有机质转化过程与驱动机制等研究。回顾求学之路,黎烨评价自己是从一个科研“混子”转变成了愿意认真做研究的人。即使在科研产出要求更加迫切的当下,他依然坚信研究始于“求真”而非“发文”。对于他的坚持,时间给了他相应的回答。在学期间,黎烨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国科大“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研究成果发表于Global
7月23日 上午 11:00
其他

从17.8%到20.3%,她的科学梦想开始具象化!

编者按小时候那个懵懂追梦的小女孩,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时光中描摹出了“科学梦想”的模样。陈振宇,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届博士毕业生(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在导师葛子义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展高效率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le、Energy
7月22日 上午 11:00
其他

国科大团队,新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鑫团队基于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数据,针对一个132亿年前的高红移(z=8.16)星系的星族与星际介质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精确刻画,发现其中有可能存在第一代恒星(Population
7月21日 上午 11:01
其他

榔头敲出来的新发现,登上Nature!

编者按:在中国南方的古老岩层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袁训来团队持锤寻觅,跨越亿年光阴,揭开了“螺旋网格海绵”的神秘面纱。每一次敲击背后,不仅是岩石的碎裂,更是生命奥秘的轻启,照亮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幽径。汗水与智慧在岩石中交织,国科大人用科研路上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听见了古生命跨越亿万年的低语。你好!5亿多年前的“海绵宝宝”
7月20日 上午 11:11
其他

忠诚尽责,师生敬称他一声“赵所”

编者按2024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迎来第18个生日。18年前,城市环境所筹建组组长赵景柱、副组长赵千钧赤手空拳来到厦门,筚路蓝缕,改一片滩涂为城市环境研究的沃土。2021年,赵景柱因病离世。斯人虽故,提起赵景柱,每个城市环境所师生都能讲述他的点滴故事。没当过一天城市环境所所长的他,总被敬称一声“赵所”,纪念他的雕像前,总有鲜花与鞠躬。这个夏天,我们走进城市环境所,追忆赵景柱和城市环境所筹建组成员们以忠诚与尽责踏出的创所、立所之路。赵景柱纪念雕像走进城市环境所的所史展览馆,留心文字的人第一眼便会察觉到“不对劲”:这间展览馆的称呼,是“博物感”。这并非低级错误,而是城市环境所筹建组组长、首任党委书记、给予城市环境所生命和灵魂的创所团队的核心人物——赵景柱的别出心裁。与他的核心学术思想“景感生态学”异曲同工:客观的博物、景观生态应当与主观的人的感知结合,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这其中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一环。追忆赵景柱的文字里,总会提到他闲暇时亲手打理城市环境所的一草一木、领着城市环境所师生职工为研究所搞基建、做绿化,把脚下热土作为自己景感生态学的实践地。这与城市环境所的所名也恰到好处地契合: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最显著差异,便是人在城市环境中的核心。生活在这里,改变这里。恰似一代伟人的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样的奋斗基因,从城市环境所创生时,甚至是创生前,便已镌刻在它的灵魂之中。2006年,站在还是一片滩涂的、未来的城市环境所园区上的赵景柱1从东渡路68号到集美大道1799号”2006年6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厦门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备忘录》,2006年7月4日,厦门市政府批准先行设立地方事业法人单位“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所历史的正文从此开始娓娓书写至今。今日的城市环境所,坐落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大道1799号园区,正对杏林湾。坐海侧畔,园中曲水,绿树掩映,花卉争妍,五座青灰大楼挺拔其间,环境怎一个美字了得。然而,18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虾塘鸭池滩涂,在“泥塘起高楼”前,城市环境所筹建组带领第一批师生,临时租住在厦门东渡路68号,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二部的小楼里,一边筹建园区、一边招聘人才、一边开展研究。彼时环境艰苦,一栋破旧的五层小楼承载了行政、科研、生活等多重职能。房间没有装修便直接使用,只有实验室根据科研实验要求进行了简易改造;食堂桌子不够,就用乒乓球桌来“客串”饭桌;脏衣服常常攒到周末才有时间清洗一回,时任筹建组副组长赵千钧笑称:“每周都有‘大囍’的日子。”2006年7月2日,城市环境所确定临时办公场所,厦门市东渡路68号2006年11月18日,集美大道1799号园区正式奠基。2008年8月20日,园区建设尚未完成,第一届学生就要回所,心知不能再等的赵景柱斩钉截铁:“抢滩登陆!”研究所主楼还未竣工,那就搬进刚刚建好骨架、还没装门窗的学生宿舍楼,兼作办公室和宿舍;施工干扰、没水没电、盛夏酷热、蚊虫肆虐,都没有拦住筹建组的脚步。他们白天忙建设,晚上赶科研,夜里提着马灯到工棚用水,买很多菠萝放在屋里,用以掩盖房间的装修异味,城市环境所至今仍流传着赵千钧副组长“抱着菠萝睡觉”的逸事。2008年8月20日,搬进学生宿舍楼的赵景柱眺望正在施工的主楼2008年8月20日,“抢滩登陆”成功的城市环境所成员们举杯共庆赵景柱(左三)、赵千钧(左一)等人在尚未竣工的城市环境所,高温之下,衣服湿透今人回看他们的故事时,感佩之余,心中难免浮出一个“为什么?”,赵景柱用亲自拟定的所训给出了回答:忠诚、尽责。赵景柱设计城市环境所所徽的手稿和他的书法作品2立规矩,成方圆”2009年,城市环境所筹建工作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验收,赵景柱推荐筹建组副组长,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科大现代农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生态中心”)主任朱永官成为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自己则一边发挥学科领军科学家的科研力量,一边为研究所积极出谋划策、四处奔走,一边事无巨细地帮助着研究所后辈们成长:督促吃早饭、督促早上班、饭后餐巾纸不乱扔、随手关灯、厕所不让吐痰、行文开头要空两格、PPT要遵守“5B”原则、讲演时注意具体措辞、致谢要真诚……2009年12月10日,城市环境所顺利通过验收(前排左起依次为赵景柱、赵千钧,后排中间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城市环境所人喜欢敬称这位没在城市环境所当过一天所长的老科学家为“赵所”,常提起走过园区时“不知从哪就冒出来了个小老头”,提着园艺工具,亲手打理城市环境所的一木一石,还常招呼着师生职工一块为研究所铺砖摞瓦、植树种花。城市环境所的风物人事,在赵景柱的剪叶修枝下,渐渐有了他心目中期许的模样,有了城市环境所的“魂”。“我跟赵所多年,他们都说我是学赵所学得最多的人。”回忆与赵景柱的点滴故事时,城市环境所现任党委书记、副所长陈少华的语速慢了下来。“处理一些事儿向他汇报寻求意见的时候,有时他说话也不多,甚至只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甚至很长时间以后,你再回头想,就知道他当时的深意,真的是要慢慢品味出来的。”“猫”在树丛里修建枝叶的“园丁”赵景柱赵景柱规划设计景观河赵景柱在所训石前打理草坪推荐朱永官成为城市环境所第一任所长,同样是赵景柱的高瞻远瞩。2002年,在赵景柱的推动下,朱永官归国来到生态中心。2007年,他来到厦门,协助城市环境所筹建工作。新生的研究所渐渐步入正轨,急需建设人才队伍,搭建科研平台,拿出研究成果。有丰富海外科研工作经历的朱永官接过使命,为城市环境所指明了年轻院所走出不一样发展道路的国际化途径,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城市环境所提供了学生培养模式的蓝本。他领着城市环境所团队与全球众多高水平研究机构保持交流、建立合作关系;出差回来,就和学生们讨论实验怎么设计,文章怎么修改。甚至在食堂里与学生一块吃饭,他都会冷不丁问学生一句眼前所见:“蒜瓣用英语怎么说?”在他带领下,城市环境所走过一个又一个节点:第一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博士及硕士学位培养点、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第一个国际项目办公室、第一个卓越创新中心、第一篇顶刊论文、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个有完善研究所制度、有多层次科研平台、有自身研究特色的人才培育高地,在一步一个脚印中逐渐形成。赵景柱向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介绍城市环境所建设情况3景行永驻,桃李常思”城市环境所一天天成长壮大,为之倾注15年心血、“把自己后半生都押了上去”的赵景柱却一天天憔悴。2021年8月,赵景柱逝世,年仅63岁。在生命的最后几周里,他仍挂念着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项目,仍在以科技部“十四五”生态专项首席科学家的战略视角奉献最后的光热。2022年1月20日,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和年度团队名单揭晓,赵景柱被评为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先锋人物。结束采访时,雨水淅沥。连廊上,有青年导师领着学生们拍摄毕业合照,满眼希冀,其乐融融。学生们在拍摄毕业合照园圃里,赵景柱的纪念雕像正抱捆柴薪,迈步前行。城市环境所人说,雕像前各界敬献的鲜花摆放不辍。他的神情并不庄重肃穆,倒像是位再普通不过的老园丁,正噙着微笑,小步赶向自己心爱的热土。2021年,城市环境所毕业篝火晚会上,有一道所情知识抢答,“我们第一任所长是谁?”太多同学同时举手抢答,主持人便提议大家一起喊出他的名字。“赵——景——柱!”响彻夜空的“错误答案”,是他与学生们亲密无间的最好证明。眼前的一院清水,满园桃李,想必能让他欣慰吧。“回国,心就安了”“骑”进世界锦标赛!厉害了,杨涵清予!报告!国科大本科生军训正式开训!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记者团文字/陈建韬图片/部分由城市环境所提供美编/宋嘉琪责编/许天雄点击关注点赞分享在看
7月19日 上午 11:02
其他

“回国,心就安了”

编者按贺泓,曾名贺俊山,念高中时改名为“贺泓”。泓,形容水深而广的样子。从“山”到“水”,他便与生态环境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他站在邯郸丛台公园赵武灵王的点将台上,看着眼前昔日辉煌不再的景象,决心用知识改变命运。如今,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市环境所”)研究员、所长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想起这一路走来的日子,他说:“不回国可能有另外一种精彩,但回国我的心就安了。”贺泓密,是厦门6月的雨,也是贺泓短短24个小时内的行程。6月4日14时,贺泓出席国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会并致辞,19时04分乘上从厦门北站到广州东站的高铁;6月5日上午,他与广州市生态环境局沟通臭氧等污染物常温分解技术在全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中的应用,12时33分乘上高铁返回厦门。在高铁抵达厦门北站15分钟后,开始和到访城市环境所的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一行讨论推进落实给市委的请示。忙,是贺泓生活的常态。采访贺泓的时间也并不宽裕,原定于第二天9时采访,但在前一天23时左右,秘书发来短信:贺所长明早要紧急处理一项所里的事务,采访时间推迟到9时30分开始。次日9时30分,贺泓准时等候在城市环境所综合楼1809会议室。争分夺秒,只为一件事。城市环境所的优势在哪儿?我们与其他科研院所的不同是什么?对类似问题的不断追问,让贺泓逐渐探明了城市环境所未来的“主攻方向”——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如何做?提升城市环境自净能力,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污染与自净平衡”的新质生产力。2023年10月,贺泓提出“自净城市”,让城市环境所广大科研人员共同研讨。城市环境自净强化技术,源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区别于经济代价巨大的污染源治理,“自净”理念更为低碳、成本更低,有望成为城市环境所一张亮丽的“名片”。自净城市从哪儿来在北京市大兴区黄村生态公园,有5000平方米的墙体与别处不太一样。浅灰色的墙面,摸上去凹凸不平的触感,仿佛和普通的外墙没什么差别,但因为一层薄薄的特殊涂料的存在,大大降低了附近空气的臭氧浓度。这是贺泓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一种能分解臭氧的特殊涂料。“我们连续观测了3年,全年下来臭氧质量浓度降低了约10微克每立方米。”贺泓介绍,“我们知道在控制大气污染时,比如PM2.5,是按1微克每立方米逐步控制的,可想而知下降10微克每立方米其实是非常难的。”以这个实验点的结果外推,如果北京市在全市范围采用这种涂料,或可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增加15天。然而,制备这种特殊涂料并非一夜之间灵光乍现,在外场实验之前,贺泓团队已经做了很多关键工作。起初,他们将目光放在了净化室内空气上。当站在正在工作中的打印机旁时,不少人会闻到刺鼻的味道。这就是臭氧的味道。它作为一种室内环境气态污染物,超标时对人体健康有极大危害。“你们可能没太注意到室内有臭氧污染。”贺泓说,“像我们的打印机、复印机和空气净化器,只要用到了高压静电,就会产生臭氧。”如果不进行催化,臭氧在大气中的分解速度较慢。根据不同的气象条件,臭氧分解的时间,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贺泓团队开发的催化剂,让这个时长降低到毫秒级别。贺泓(右)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更具体地说,贺泓的研究内容用4个字概括,就是环境催化。催化,是化学工业的基础,80%以上的化学工业过程涉及催化技术。生产、生活和交通运输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污染,而旨在将这些污染物消除的“环境催化”应运而生。在环境催化中,消除污染物的过程,既可以是人为推动的,也可以在自然界中自发完成。“我们的大气颗粒物表面、建筑物表面乃至整个地球表面上。”贺泓说,“这些地方都可能催化大气中的化学过程,这就是自然界里发生的环境催化。”一般的工业催化过程,都需要一定条件,换言之,有“门槛”。而能够在日常室温或自然的环境温度下进行的催化过程,才能使自动、自发、自然净化环境污染成为可能。贺泓团队目前开展的自净城市研究,就是通过技术和工程的手段,提升城市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在此基础上,贺泓提出了“环境催化城市”的概念——介于人为的催化和自然的催化过程之间,在城市中用人工的方法提升空气的自净能力。不仅是墙面,城市中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桥梁四通八达,地面硬化,提供了渗透入城市“毛孔”的多元催化场所。在贺泓眼中,即使实现碳中和,如果城市本身的自净能力不能得到提升,人口的聚集和产业的聚集仍会使城市的污染物超标。因而,基于自然、利用人工强化,提升城市的自净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破局之道。两个决心如今的贺泓,身兼多职,眼神中透着坚定;而当时光倒回到40年前,河北邯郸,丛台公园中心处,赵武灵王的点将台旧址,经常有一个小男孩站在台子上,看着昏暗的路灯,坑坑洼洼的小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那时,他只能在石头上写作业。到了冬天,冻得连手都掏不出来。他想,邯郸古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春秋战国时就是一个“国际型大都市”,但眼前怎仍是这样一幅景象?“在那种情况下,你会有强烈的愿望改变现状,要改变自己的人生。”眼前的贺泓说出这句话时,眼里不乏激动。贺泓与当时多数同龄人一样,贺泓也抱着一颗知识改变命运的心;而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贺泓在初三跳级又没有选择上高三,高考分数却高过重点线几十分。填报志愿时,他的前四个志愿都是重点大学,最后一个志愿填了本省的河北师范大学,并随手填了化学专业。贺泓估计,被前面填报的几所重点大学录取是没跑儿的。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当时的师范和部队院校一样,是提前批次录取。阴差阳错,贺泓学了化学。接到录取通知书后,贺泓大吃一惊:“我心想,那就不上了,反正之前跟我同班的同学们也正准备上高二。”但是,家里人很高兴他能考上大学。“那会儿考上大学多不容易啊,那时候我们邯郸的升学率只有个位数,而且师范院校不交学费,还管吃管住、有助学金。”16岁,贺泓走入大学校园。他也逐渐走入了科学的世界。几年后,他考到北京理工大学读博,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并拿到公派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贺泓当时所研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地地道道的高技术。从合成高分子,到纺丝、碳化,然后做成复合材料测定性能……贺泓现在想来,这些内容的技术含量都非常高。那时的贺泓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中国落后在‘技术’只是表象,我们落后的根子在‘科学’,在于我们的基础研究里没有原创的东西。”正因此,贺泓放弃了公派留学身份,征得当时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朱鹤孙教授的同意后,转学到东京大学。“我想学科学,我想到东京大学学习,也通过了考试。”贺泓说,“但是日本的文部省不同意,一个电话打到了东京大学,说不能接收这个留学生。”接着,东京大学找到了贺泓联系的导师田中教授,表明不能让这个学生在这里学习。田中教授直接找到文部省的相关课长:“我告诉你两件事,第一是这个学生想学,第二是他通过了我们学校的考试,我也想教他。还有什么问题吗?”一通电话,贺泓算是转学成功了。然而,他之后一段时间的日子并不好过。“转学后,原来国家给的奖学金就没有了,要靠我自己挣。”在餐厅端盘子、在公司打零工,这些贺泓都做过,只为攒学费、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花这么大的力气转学,贺泓只为3个字——学“科学”。现在的他回想起自己之前的选择,用“不可理喻”来形容。而当他今天娓娓道来时,显得很平静、安心。贺泓的这段故事,也流传于城市环境所的老师和学生们中。贺泓讲解所史国科大博士生导师、城市环境所研究员刘云,是贺泓从德国马普学会弗里茨哈伯研究所招回来的“海外优青”。“去年,贺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个幻灯片,讲他从博士期间到出国留学、回国的一些经历。他本来不是做表面科学的,自己放弃了在日本一个学校的学位,基于自己的兴趣,转到另一所很好的大学,从事表面科学研究。”刘云回忆,“但是后来他又面临一个抉择,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那时,他在加拿大的合作教授是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约翰·普兰尼(John
7月18日 上午 11:01
其他

“骑”进世界锦标赛!厉害了,杨涵清予!

近日,2024年世界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在哥斯达黎加理工大学(圣卡洛斯分校)盛大举行,云集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170余位顶尖选手。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2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直博生杨涵清予作为中国大学生自行车队队员之一,参加了本届赛事。经过激烈角逐,杨涵清予获得个人计时赛第28名,成为国科大首位“骑”进世界大学生自行车锦标赛的选手。
7月17日 下午 5:11
其他

报告!国科大本科生军训正式开训!

盛夏七月,淬火青春迷彩少年,意气风发7月16日400余名国科大2023级本科生整装列队集结正式吹响为期两周的军训集结号集结!开训动员7月16日下午国科大2023级本科生军训开训动员大会在雁栖湖校区礼堂举行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会上,国科大本科部党总支部书记、部长燕敦验向本科生军训团授团旗。怀柔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王俊田,国科大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王岗、本科部党总支部副书记王夺奎、本科生军训团团长牛军礼、本科部副部长余春燕等为参训学生代表授军训团臂章。大会现场燕敦验向本科生军训团授团旗现场为参训学生代表授军训团臂章军训教官代表马骏表示,军训不仅仅是一次体能的锻炼,更是一次意志的磨砺、品质的锻造。他代表所有参训教官庄严承诺,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形象做好表率,科学训练、精心组织,严密部署、耐心指导,文明军训、严格要求,主动交流、积极合作。他希望,参训学生端正态度,听从指挥,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积极投入到军训当中去,挥洒汗水、共同努力。军训教官代表马骏发言国科大本科生军训期间所在的雁栖湖校区绿茵操场,正是中国科学院的先辈们刻写“两弹一星”创业史的地方。2023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孙志恒表示,踏着先辈们奋斗的足迹,国科大学子更应该牢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在军训场上磨炼意志品质,在抢占科技制高点赛道上矢志拼搏奋斗。参训学生代表孙志恒发言会上,国科大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王岗做军训开训动员。他提出,参训学生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锤炼意志品质,强化集体意识;树立安全意识,周密实施训练。他强调,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希望大家通过本次军训,能有所见、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感,在训练过程中切身感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让自己真正收获成长。7月16日至29日,国科大2023级本科生将开展为期两周的军训,训练内容包括班、排、连队列训练等军事技能训练,以及拳术训练、刺杀操、匕首操等特色科目,期间还将安排国防教育、军歌学习、红色观影、军训文艺汇演等活动。报告!正式开训开训动员大会结束后国科大2023级本科生军训在雁栖湖校区西区操场开训挺起胸膛,闻令而动以昂扬的姿态投入到训练中随着一声响亮的哨音军训正式拉开帷幕铁的纪律,钢的意志教官口令铿锵有力国科大学子号声震震交织成一首青春的交响曲这是一场关于青春与责任的必修课期待国科大学子在磨砺中成长在挑战中蜕变铁汉须眉,铿锵玫瑰站立如松,行动如风这是迷彩青春的底色为期两周的军训
7月16日 下午 9:08
其他

麦田里的毕业照,上新啦!

两年前,一张在金灿灿的麦田中拍摄的毕业照,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的大屏幕上,也走进了很多网友的视野里。风吹麦浪,这群研究小麦的师生们,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邑实验基地挥洒汗水、接续奋斗,麦田里定格下粮食丰收的喜悦和学业丰收的幸福。麦田里的科研故事,仍在持续上新。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邑实验基地,麦浪翻滚,满眼青黄。刘志勇展示即将成熟的麦穗又是一个丰收年,又到一年毕业季,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手握即将成熟的麦穗,思绪回到两年前这片麦田里那场难忘的毕业仪式——一位本科毕业生,一位硕士毕业生,一位博士毕业生,和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的其他同学们一起簇拥着他合影留念。不远处,麦田之中,三棵大树枝繁叶茂,今年此刻,亦是如此。2022年毕业季时的麦田毕业照因为这三棵标志性的参天大树,课题组师生形象地将这处实验基地命名为“三棵树农场”。在刘志勇的提议下,同学们在麦田边立起一块“我在三棵树农场很想你”的路牌,路牌上还写了一句“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你”。刘志勇说,最近很多育种家打来电话,想来基地看看。“所以我们就这样写,等他们来。”“我在三棵树农场很想你”小满这天,也是课题组“小麦抗病基因发掘、种质创新与育种利用”田间观摩开放日首日。一批批专家学者和种业同仁专程赶到实验基地,在这片麦田里亲眼见证、亲手触摸课题组在小麦抗白粉病、锈病和叶枯病基因发掘及育种的各项成果。不过,和同行们交流的多数时候,刘志勇更愿意把学生们推到前面。“让学生介绍,是因为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不是自己做的,那也是师兄师姐或者师弟师妹做的,他们的研究内容彼此都了解。”刘志勇笑称,这是毕业之前的最后一次考核。“虽然毕业答辩通过了,但是要让育种家看看,让他们检验这些基因到底好不好使、有没有用。”刘志勇和同学们向育种家及种业同仁介绍研究成果小满前一周,刚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李贝贝,同样满分完成了这个额外的“考核”,升级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届遗传学专业博士毕业生。两年前那张麦田毕业大合影里,李贝贝站在几乎最靠边的位置,与画面中间身披“红袍”、已经拿到博士学位的郭广昊师兄的距离,似乎很近,又仿佛很远。李贝贝坦言:“那个时候焦虑的心态很严重,之前课题做得不是特别顺利,这几年也做过好几个课题。我们发掘、克隆到的每一个基因,可能都是好几名学生十几年的研究成果累积到一起的。我们做科研,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预期的去发生。对我们自己来说,有时候也并不一定一帆风顺地拿到基因和做后续的研究。”李贝贝和她的研究成果李贝贝在博士期间的研究主要针对小麦叶枯病、白粉病等基因的发掘,她的研究发现为小麦广谱多抗育种提供了新思路。硕士、博士七年多的时光,这个在家乡麦田里长大的山东姑娘,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泡在高邑实验基地,看种子变成麦苗,最终一片金黄,就像儿时的记忆那样。李贝贝回忆:“每年六七月份在这里收完麦子回家,因为在地里待得特别久,就会晒得特别黑。家里人会说,‘为什么人家都选择坐办公室,你要选择去地头挨累?’但是他们对我的态度有很大转变,从前几年周围人不是特别理解,到现在他们知道我这几年在做什么、毕业后还要从事小麦研究,就会说‘那也挺有意义的’。大家从本科刚毕业22岁左右一直到博士毕业30岁左右,最青春的年纪都在田里挥洒汗水了。”麦田里一块百余平方米的土地上,分小块种植着课题组挖掘到的各种抗病基因库材料,以及转育到普通小麦中得到的可育种利用资源,它们以不同的样貌呈现,从几万年前的野生小麦、到几千年前的农家种,再到现代高产品种,诉说着小麦的进化史,云集成一座小麦基因的活体“博物馆”。小麦基因的活体“博物馆”“博物馆”最西头的百余株小麦,正是2024届博士毕业生董磊的实验材料,这里立着一块信息牌,上面写着“野生二粒小麦IW2(Pm41)”。刘志勇很喜欢同学们的创意,“他们在牌子上标明了材料、基因,把在研究基因的过程中发表的论文也贴了标签,扫一下二维码就能查看基因的来龙去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了。”董磊与自己的实验材料合影留念在“大地”上留下论文的董磊,始终遗憾两年前因为在北京做实验而没能和同学们一起在麦田里留下那张毕业大合影。当年毕业的博士师兄郭广昊,是他初到北京求学时第一个接待他的人。这两年,董磊一路追随师兄的脚步,在科学研究的“无人区”里开疆扩土。董磊对首个在野生二粒小麦中克隆的抗白粉病基因Pm41的免疫机制进行解析,构建了小麦免疫受体蛋白Pm41的分子网络,这对抗病性精准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刘老师发掘出抗病基因后,把它转到普通小麦品种里,无条件让广大育种工作者使用。这本来就是很无私的,也是完全站在农民的角度、基层的角度,包括国家战略的高度去做这件事。”董磊深受团队和导师的鼓舞,“所以我在做实验的时候,会特意把一些家乡的小麦拿过来,看一看在这里的表现怎么样,然后对家乡的小麦进行改良,看能不能再去服务家乡、服务当地。”董磊(左二)向育种专家讲述研究发现走进自己的试验田,董磊轻抚麦穗,听风吹麦浪。取样和拔麦后,剩余的麦子将以另一种形式不负董磊对它们的热爱。“它们就像普通麦子一样,直接进入我们的厂子,我们自己磨面,尤其是中午的面条,一般都是自己的麦子磨出来的面粉做的,吃起来很欣慰。”在董磊看来,老百姓饭桌上的口粮,就是他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研究成果的最终归宿。皮肤的黝黑,小麦的金黄,都是农业科研学子的勋章曾被我们采访报道过的那张麦田毕业照的主人公,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届遗传学专业博士毕业生郭广昊,毕业后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留在课题组继续从事小麦研究,如今正在英国访学。得知师弟师妹们通过毕业论文答辩,郭广昊特意打来视频电话祝贺,并和他们相约七月份回国后一起拍摄毕业照。郭广昊通过视频通话向师弟师妹们发来毕业祝福麦收时节转瞬即逝,课题组2024届四位硕博毕业生先收下电话那头的毕业祝福,转身就和师弟师妹们钻进麦田拍照留念去了。毕业生为刘志勇整理导师服一个晒得黢黑的小小身影也钻进了麦田,扑向导师和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急着蹭一张“毕业照”。他是符宏奎,中国科学院大学2022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生。两年前的麦田毕业照里,他身着本科学位服。两年前的麦田毕业照中,郭广昊(左二)博士毕业,符宏奎(右一)本科毕业“他现在是硕士研究生二年级,是课题组最小的学生。”刘志勇回忆,“当年照片一出来,大家都说,老师笑得最开心,博士、硕士也开心,本科生也在笑,但照片上还显得有些焦虑。经过这两年的锻炼,他现在已经非常自信,工作独立性特别强,还要读博士。”刘志勇丝毫不吝啬对这位课题组排行最小的学生的夸赞,更给了符宏奎广阔的空间,一片属于他的“责任田”。符宏奎和刘志勇“看到这么大规模的实验基地,那时候更多是新奇,最主要是当时没有承担责任的压力,别人说的你学习后跟着做就好了。”符宏奎笑着说,前年采访的时候,自己的精神内核就是纯粹的快乐,而两年过去,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担责任的农业科研人。“从刘老师到我们的师兄,这是一种言传身教。有的师兄师姐已经开始‘散叶’,在很多地方成立了实验室,有自己的另一片天了。他们以后会再有自己的学生,说不定有一天我也会有自己的学生。”符宏奎向种业同仁介绍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年复一年,在这处远离城市繁华的科研基地,在这片肥沃的麦田里,小麦抽穗开花,再灌浆落黄,呈现出饱满的果实,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就像这一届又一届的农业科研学子一样,终将收获圆满、学有所成。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2024届硕士、博士毕业生毕业季过后,李贝贝和董磊将沿着郭广昊的足迹,进入博士后工作站继续开展研究,符宏奎也在为转博做准备。育种,更育人,三棵树农场立牌上的那句“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你”,对刘志勇来讲,等的是育种家,也是有志做农业科研的学子们。刘志勇感慨,“这些孩子们仍然坚守在这块麦田,执着地搞研究,他们都不想走,我赶都赶不走。所以要把这项研究继续做下去,让他们自己满意,将来也能够用得上,把小麦高产和抗病的基因结合在一起,论文发表了,在大地上也能体现成果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小麦基因组与遗传育种团队2024年毕业季留念国科大毕业论文致谢里,藏着浪漫国科大暑假通知!雁栖研值100%!我们,科学高峰再相见!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来源/央广网图片/受访者供图总台中国之声记者韩雪莹美编/宋嘉琪责编/齐晓研点击关注点赞分享在看
7月15日 下午 5:15
其他

国科大毕业论文致谢里,藏着浪漫

Dietze于吾学术旅途中提纲挈领,助我跨越研习之难关,令吾之研究更臻深邃,避我诸多迂回,效率提升,实为满盈!念及同窗,谢云旭、胡洪森、陈磊磊、周明俊、Kahlil
7月14日 下午 6:10
其他

国科大暑假通知!

7月15日为暑假前最后一次还书日,请各位读者按时归还馆际互借图书,逾期未还需承担图书逾期费用;3)
7月13日 下午 5:15
其他

雁栖研值100%!我们,科学高峰再相见!

时光如水,秋往夏至流转四季,我们与时光共舞与你共享雁栖湖的同一颗星星每一刻时光陆止于此,海始于斯曾经金黄的秋叶在季节更迭中悄然落下而今,绿叶繁茂,花开满园转眼离别
7月12日 下午 8:35
其他

我们从国科大毕业啦!

使命·担当·未来是国科大2024年毕业典礼的主题也是国科大人描绘未来的底色2024年国科大6485名同学获博士学位7206名同学获硕士学位379名同学获学士学位这场属于UCASer的告白仪式是挥手说再会后的一步三回头是谈笑中试图抓住的最后的共同记忆更是起点,是坚定信念后启程的信号去成就那个未来不可思议的自己一纸文凭,两本证书写不下经年累月的奋斗故事顺风逆风都同样精彩热烈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言堂”“拨完穗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发芽”科研文章不需要华丽的写作手法所以人生这篇论文写得真挚、充实,就是了不起你笑着说仍有遗憾但其实还没有做的事情不叫遗憾叫做留白耀眼的标签只是附加题你,本身就是满分人生确实是旷野沿着科学道路奔跑抬头看总有明媚天空做想做的事不必在乎汗水的痕迹春天会知道一切清风暖阳不照拂我自向高处让大家瞧瞧UCASer的生命力致大尽微,家国天下山长水阔,不辞其远步履不停,不改吾志
7月10日 下午 9:42
其他

国科大举行2024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

“使命·担当·未来”7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4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雁栖湖校区体育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院士,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于英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周琪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院士,北京市怀柔区委书记、怀柔科学城党工委书记郭延红,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李军锋等出席典礼。国科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王艳芬主持典礼。毕业典礼现场校旗和110多个培养单位旗帜入场周琪发表题为“怀赤子之心,赴梦想远征”的致辞。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他指出,今天的岁月静好、海晏河清,来源于当年“两弹一星”前辈们打造的大国重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正是老一辈科学家们刻写“两弹一星”辉煌创业史的地方。他希望同学们从这片热土出发,奔赴星辰大海。周琪分享了两组“人生的关键词”寄语毕业生。第一组关键词是“责任与爱心”。他回顾了郭永怀先生和夫人李佩的事迹,希望同学们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大任的科技领军人才。第二组关键词是“纯粹与坦荡”。他通过讲述“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和我国高温气体动力学学科奠基人吴承康的事迹,勉励同学们在为国奉献和造福人民中找准定位,做一个胸怀天下、坦荡正派的人。周琪致辞2024年,国科大6485名同学获博士学位、7206名同学获硕士学位、379名同学获学士学位。航空宇航学院朱俊强院士作为导师代表发言。董可昕、张昕荻、Mathias分别作为2024届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代表发言。侯建国、周琪、丁赤飚、吴岳良、郭正堂、陈发虎、底青云、张平、朱俊强等9位院士与国科大、院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等180余位导师代表共同为现场5000余名毕业生扶正流苏。7000余位毕业生亲友现场参加典礼,共同见证。毕业典礼现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毕业典礼、草地音乐节更多精彩↓
7月9日 下午 6:41
其他

国科大毕业典礼,很“city”!

首次在雁栖湖校区体育场举行首次突破现场万人规模首次开通毕业专列迎接毕业生亲友举办草地音乐节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有数不清的“首次”和“专属”深深触动国科大毕业生及亲友们让大家直呼好“city”~一起来听↓↓↓
7月8日 下午 11:17
其他

直播预告!邀你共同见证国科大2024年度毕业典礼!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莘莘学子,济济一堂中国科学院大学2024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将于7月6日8:00在雁栖湖校区西区运动场隆重举行邀请2024届国科大毕业生及亲友共同参加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风华正茂,奔赴山海循光而往,踏歌前行期待与君,共赏盛典国科大2024年度毕业典礼将进行视频直播、图片直播欢迎通过“云端”屏幕共同见证毕业高光时刻国科大平台哔哩哔哩:中国科学院大学抖音:国科大快手:中国科学院大学媒体平台新华网央视频科学网中国教育在线北京卫视BRTV新京报教育新闻怀柔融媒.......(排序不分先后)哔哩哔哩打开哔哩哔哩搜索“中国科学院大学”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抖音打开抖音搜索“国科大”或抖音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快手打开快手搜索“中国科学院大学”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新华网视频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新华网视频号直播间央视频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央视频直播间科学网APP、视频号、微博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科学网APP(上)视频号(左下)、微博(右下)直播间中国教育在线微博、视频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中国教育在线微博(上)视频号(下)直播间北京卫视BRTV“北京时间”点击下方链接进入“北京时间”直播间https://item.btime.com/52sr6qmk4ni82k83mss6fknb5fp新京报教育新闻微博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新京报教育新闻微博直播间怀柔融媒APP、视频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怀柔融媒“北京怀柔”APP(上)、视频号(下)直播间扫描、点击下方二维码进入图片直播参加典礼须知点击了解:国科大2024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参加指南(交通篇、活动篇、餐饮篇)更多信息请关注国科大毕业季专题网:https://news.ucas.ac.cn/zt/2024nzt/2024nbydl/index.htm这时的我们,是最好的我们未来的日子,是更好的日子让我们共同送上最诚挚的祝福愿国科大毕业生们在新的人生阶段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大放异彩期待与君共赏盛典我们不见不散最新剧透!来国科大草地音乐节,一起嗨!倒计时!国科大2024年度毕业典礼,等你赴约!在国科大,留下你的最美毕业照!看官可有什么想与国晓薇分享的?投个稿告诉我吧~投稿邮箱:wechat@ucas.edu.cn观微之光,可明远方出品/国科大融媒体编辑部整理/谭君蕊
7月5日 下午 8:00
其他

最新剧透!来国科大草地音乐节,一起嗨!

抽取一个题目遇到不会题目有一次重新抽题答题机会答对者获得一张“知否贴纸”集齐其中4张不同贴纸持“四叶草”扇子至“领奖处”抽奖音乐节定制文创礼包等你拿
7月4日 下午 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