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说 | 人文社科学院邹婧博士揭秘《与自然对话》通识课程

港中大(深圳)秉承“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的办学使命,通识教育颇具特色,学生必修《与自然对话、《与人文对话、通识系列(GEA、B、C、D,总共六门课。


本期师说专访,我们邀请到GFN1000《与自然对话》课程的主讲老师邹婧博士,听她讲述通识课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人物简介



邹婧

教育背景

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学士
韩国浦项工科大学理学硕士 
韩国浦项工科大学哲学博士

研究领域

新型可再生能源;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陶瓷工程;

可用于电化学器件的固体离子/电子导体




课程简述


GFN1000 《与自然对话》

In Dialogue With Nature


人类一直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率先运用理性思维观察自然现象及生命世界,为现代科学奠下基础。科学家发现了自然法则,这些法则甚至主宰生命。这些发现促使人类反省知识的意义。在东方,中国人建立了截然不同的自然观。比较中西方的观点,可以增进了我们对两者的理解。《与自然对话》邀请同学追溯前人探索知识的思路,认识自然,比较中西不同的文化,反省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同学需要阅读及讨论一系列的文本。所选文本都是极有份量的经典。本课程着重同学明辨文本的意义,并能够撰文及口述来表达看法。



《与自然对话》的“对话”的几层涵义



《与自然对话涉及内容包括古希腊自然哲学、DNA等生物知识、阴阳五行等古代科学知识等。您认为该门通识课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与自然对话》以时间为线索收录了11篇经典文章,我觉得这门课最根本就是去阅读经典,大家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能体会到当时的人是如何去写作、如何去提出他的观点的。当你阅读经典本身,这种感受与阅读已经被人paraphrase(解释注释)的文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体会最原始的思想,这就体现了我们《与自然对话》中“对话”的涵义。其次就是英文阅读,读完这一本全英文的教材,读这类英语文章的信心、英语阅读的速度,都会有所提升,而且锻炼到同学们带着逻辑思维去体味其中的很多想法。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能够拓展认知边界。高中时分了文科理科,文科的同学可能很少接触像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知识,以及书中提到的关于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知识,理科的同学可能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庞加莱、李约瑟问题不熟悉,因此阅读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扩展边界的过程,在了解科学史中的一些重大的思想变革的同时,也了解一点科学史的知识,一些科学哲学的概念。大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展边界,提出问题,比如说我们会发现,在古代,有人提出了一个观点,下一个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样的观点,革命又是如何产生的,其中有着一个怎样批判与继承的过程,这个又是《与自然对话》中“对话”的另一层含义了,是前人与后人的一个对话。经典里的有些知识可能看起来过时了,但其中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我们,指导着我们。

 

大家的背景不同,在讨论的时候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一直是这么想的,没想到别人的想法和我完全不同,竟然还说得如此有理。所以同学们之间互相的一个沟通和批判,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这个问题有着许多不同解法,这样的一个“对话”也有助于你看待世界更加多元化。



通识课程多样化的评判标准



《与自然对话课程包含Class Discussion (24%) Online Discussion(6%) Quizzes(25%) Reflective Journal(15%) Term Paper(30%) ,您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呢?



Quiz可能是大家一直叫苦连天的一个部分,quiz的比例比较高,除了是为了推动大家真的去读英文的原文,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quiz作为客观题,与课堂参与、论文等不太一样,尽可能的使老师主观的因素下降一些。


小组讨论通过不同背景的同学以小组的形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就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能使大家更高效地回顾课文。文本比较长,我们把文本分成几个部分,让不同的小组去找里面的细节和要点,再一起讨论交流大家的意见。比如在我们班每节tutorial会指派组长,每个同学都会有机会当组长。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组长要指派记录员,要顾及到同学们观点的多样性,有些同学可能讲的比较多,有些同学的观点没有机会表达,要协调好组内讨论,当组内出现分歧的时候,如何弄清楚分歧的根源,如何将大家的观点最后呈现出来,每一个环节都很考验组长。



经验建议篇



您认为大学学习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是什么?



我母校(哈工大)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当时比较注重的是基础学科的训练,其实我现在还是很感激大学很注重对基础学科的培养,因为越到后面你会发现解决新问题的那些根本的技能还是落在这些基础学科上面,比如说数学理解的能力,编程的能力,英语沟通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些在扎实的基础学科学习中都可以得到锻炼。

 

还有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能力,在传统的高校不是很容易锻炼的,就是pre(演讲)的能力。但在港中大(深圳),学生基本上每堂课都需要用到演讲能力,怎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如何把故事讲好,如何让别人迅速明白你的逻辑,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在很多时候可能会起决定作用。除了口头表达,通识课城非常看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何将文章表达得reader-friendly,表达有脉络、有根据、有逻辑、能让读者迅速懂得你的逻辑。




您能分享一些关于您留学经历的经验与感悟吗?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适应期是最难度过的,研究生的时候我也经常修仙,好多pre,考试的时候也经常是这个东西好像我明白了,但结果不是很差但也不是特别好,就是少了那么一点点的理解,但是过了第一个学期就会好很多。我觉得海外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焦虑,你在外面可能会觉得这么久了我还一点进步都没有,到现在可能还没有做出任何的东西,或者说我的研究还没有任何的进展,但是真的不要焦虑,我觉得你给自己一点时间,比如说给自己划一个期限,往大的讲说我用半年来适应这里。


我大一、研一、包括作博后、访问学者的时候,前后辗转好几个地方,都是要度过一个适应期的,我记得当时我会给自己定很多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实现,给自己定过小目标有每天找人说几句话,哪怕去找遛狗的人夸夸他的狗,你让自己一点一点地去扩展你的舒适区,不说你最后会收获一个怎样有形的成果,但这样一个不断锻炼自己勇气的过程是很有意义的。当你慢慢开始做的时候,焦虑就会减轻。焦虑往往是你想做但是不知道如何开始的时候产生的。




除了“与自然对话”,您还教授什么课程呢?



除了自然,我还会开一门通识课,主题是“科技与生活”,我现在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跟能源相关的,另一个和化妆品相关,这是我开的一个脑洞了,我觉得女孩子会感兴趣,因为我本科学的是精细化学品,能更多地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也能给同学们的生活一点指导,现在就是这两个想法,具体开哪门课还需要和同事们协调,要看明年的teaching plan了。



采访&编辑 | 赵阳(2017级经管学院学生)


关于港中大(深圳)师说

我还可以知道


人文社科学院叶舒白教授 :“理解更深刻,翻译更生动”

与港中大(深圳)理工学院男神潘文安教授对话

理工学院周艳教授:好的课堂是“教学相长”

专访经管学院丁一教授:无问西东

Dr. Clark Lauren: Every teacher has DNA for teaching

与经管学院陈思教授面对面探讨升学与就业

Mario Huang: Follow your heart

专访刘斌教授: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