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忱石 | 修纂《永乐大典》的组织机构及主要人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Author 张忱石

《永乐大典》的修纂,从永乐元年(1403年)修《文献大成》算起,到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仅五年,如果从永乐三年(1405年)重修算起,只有三年。这样一部煌煌巨制,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应当说是速成的。其纂修过程及详情,可惜史籍中有关具体记载很少,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的记载中钩稽出其大体情况。
这么大的一部著作,参加人员又是如此之多,假若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致的分工,显然不易把工作做好。在决定重修之后,纂修上的主要问题是扩大收书范围,也就是如何把“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全都包罗在这一部大型类书里面,编辑机构的组织一定要适应这一需要。

姚广孝

《永乐大典》修纂时的组织机构的最高负责人是监修,由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侍读解缙担任。以下是副监修,亦是三人,为刑部侍郎刘季篪、翰林院修撰兼右春坊右赞善梁潜、通政司右通政李至刚。监修以下设有都总裁、总裁、副总裁,其次为纂修、编写人、缮录及圈点生等。整个编辑机构分工由监修、总裁总其大成,都总裁一人由陈济担任,负责调节和沟通监修与总裁、副总裁之间的情况。副总裁除参与总的计划工作外,大致还兼管一个部门的实际任务,领导若干纂修人员,从事搜集和加工本部门的图书资料。在副总裁中,如林环兼《书经》副总裁,王彦文兼《诗经》副总裁,高得旸兼《三礼》副总裁,蒋用文、赵友同兼医经方副总裁,释道联兼释教副总裁,从这些人担任的职务来看,显然是与他们个人的专长相结合的。如果副总裁所主管的部门范围较广的话,再分成若干小组,修纂人员按照所分工的范围搜集资料,然后将所有资料由编写人依韵目编排和连缀起来,再由校对人员负责核实资料,最后是缮写工作。此外还设有“催纂”五人,监视编辑工作的进度。整个编纂机构虽然庞大但并不臃肿,人手众多却没有造成杂乱。由于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保证了整个工作的顺利展开。

解缙

修纂《永乐大典》的最高负责人监修姚广孝、郑赐、解缙三人,不像一些达官贵人修书时徒挂虚名,而是从商订《大典》凡例直到定稿,做了许多工作。姚广孝,僧名道衍,年十四岁即出家为僧。他从小好学工诗,而且擅长阴阳术数之学。朱棣“佐定天下”,他“论功以为第一”,他还担任过重修《太祖实录》的监修。解缙,吉水人,洪武二十年进士。修纂类书是他长期的夙愿,在修《大典》之前,曾参与修撰《太祖实录》、《烈女传》等书。修纂《永乐大典》时,他“刊定凡例,删述去取,并包古今,搜罗隐括,纤悉靡遗”,起了很大作用。副监修、总裁、副总裁中也有一大批博学之士。总裁胡俨,从小好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卜等方面的典籍,“无不究览”副总裁曾棨学识渊博,他是永乐二年礼部会试第八名,廷试第一名。明成祖很称奇他的村识,有一次明成祖曾摘录各种书上的疑难隐僻的事情来专门考问曾棨,他应对如流,“靡不悉对”。因为副总裁除参与总的计划外,还担任一个部门的实际工作,所以分配工作时,要知人善任,与他们的专长结合,如对礼学颇有研究的高得旸担任三礼副总裁,“分掌三礼,编摩有方”,清人曾查核《大典》中的三礼诸条,认为他对“前人经说,去取尚为精审”。又如王彦文擅长《诗经》,著有《诗经旁通》一书,由他来担任《诗经》副总裁,是非常恰当的。医经副总裁蒋用文、赵同友,他们本是太医院的御医,释教副总裁是高僧释道联,无疑也是极为合适的人选。

陈济(《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中的影视形象)

《永乐大典》是部百科全书,涉及范围极广,必须发掘和汇集各种学科的优秀专业人材。为此,永乐三年和四年曾各征召过一次纂修人。由在朝的官吏或地方的官吏荐举人选,经过考核,予以录用。这次征召来的修纂人员中,大部分是地方府、县的训导教谕,有的甚至是布衣诸生,他们虽来自民间,却有不少是学识渊博,赋有专长的。姚广孝等善于识别人才,破格任用。都总裁陈济,武进人,他以布衣身份被征召来担任都总裁,并对《大典》的修纂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不仅与姚广孝、解缙等人把《大典》的体例制订得秩然有法,十分得体,而且修纂人员工作中发生的疑难问题,他都能“应口辨析无滞”,没有人不佩服他的该博的。永乐三年征召来的滕用亨已年近古稀,学问极为博辩,尤其精通“六书之学”,明成袒曾召见面试篆书,他书“麟凤龟龙”四个大字,又献《祯符》诗三首,得到明成祖的称赞。又如对民间文学很有修养的李昌祺,擅长阴阳之术的裴仕杰,精通星历和数学的薛富,以医道著称的沈永、江奚修,对佛学释藏造诣很深的高僧释壁庵、释惟寅、释慧暕等都为修纂《大典》发挥了自己的专长。
永乐五年《大典》定稿后,又征召了一批缮写人员和画师,进行清钞。这些人员中,有不少人是技艺高超,擅长篆隶楷草的书法家和工于绘画的艺术家。

修篡《永乐大典》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史书记载很少,而且不够详细。《明实録·太余实录》卷七十三记载《永乐大典》修成后对姚广孝等嘉奖说“赐广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钞有差”。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十二云“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详五十七人,謄写一千三百八十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凡二千一百八十人”。虽然比《实录》要详细,而且多出十一人,但显然在人员统计上也是有遗漏的,《大典》里有不少人物、器物、植物及方志地志的图绘,可是这里根本没有提及画工,又圈占生、装裱人员和文房四宝采购者管理者、后勤服务和禁卫人员,都及有言及,清人全祖望说“自纂修以至缮写,箴三千人,缁流羽士,亦多预者”。(《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七《钞永乐大典记》),他估计修撰人员将近三千人,比较接近实际。这么许多人参加这项文化工程,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但具体有姓名及生平事迹的修纂人员,上世纪三十年代经郭伯恭考证得一百九十四人,其中《明实录》所载二十八人外,一百六十六人为郭氏所考得(郭伯恭《永乐大典考》)。又七十年代王重民又从明代方志、明人文集中查考得二百四十六人,除去与郭氏重复者,新考得者为五十二人(《文史》第四辑重民“《永乐大典》纂修人考”)。
我们可以这样说,修纂《永乐大典》荟萃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材,怪不得当时有人以“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来形容这种盛况。
此外,对编纂者在工作上、生活上也提供了不少优裕条件,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明成祖让编辑人员到皇家图书馆阅读图书,使他们“尽读禁中之书”,“学识益进。”为了上班行走方便,把他们安置在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居住,并由光禄寺负责伙食,“朝暮酒馔”,供以茗果。每日晚餐后允许出游少息。为了编纂工作夜以继日地进行,特发给“膏火之费”,“仍免朝谒”,诸如此等,无疑保证了修纂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选自“国家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永乐大典》史话

张忱石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本文图片为编者所加,部分来自网络)




『热门阅读』


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 | 《永乐大典》的聚散离合与国家图书馆的保护利用

一波三折的“拨交”——国家图书馆入藏第一批《永乐大典》始末

陈红彦:说不完的《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国内影印出版情况


■ 文章来源: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公众号编辑、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

欢迎到国图出版社官方微店购买;或联系发行部:010-88003146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