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岁这年,我在人际关系上想通了几件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林安的会客厅 Author 林安


来源 l 林安
来源 l 林安的会客厅(ID:xtutux6)

分享 l 生涯研习社(ID:xjysyyxs)

2022年,踏入30岁的这一年,远比想象中平淡,虽然和想象中的30岁很不一样,但一旦迈过了这个数字,就会觉得它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前几日翻看26岁那年我想通的几件事,意外地发现4年过去了,30岁的很多想法居然和26岁时相差无几,一时间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30岁这一年,我依然短暂地想通了很多事,之所以加上“短暂”两个字,是因为现在想通了,不代表以后不会再次钻进死胡同里,毕竟想和做之间还隔着一道长长的鸿沟。
不过“想”是意识改变的开始,人生漫长,以后的日子里慢慢改变就行了。否则要那么长的人生干嘛呢?
今天想分享的,是我过去一年在人际关系上的5个顿悟时刻。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代表30岁这年的一些人生思考。




01
放弃对自己的审视与评价,
是做自己的开始

 我从小就是人际关系里的差等生。作家亦舒曾在《我的前半生》里写:
“人际关系这一门科学永远没有学成毕业的一日,每天都似投身于砂石中,缓缓磨动,皮破血流之余所积得的宝贵经验便是一般人口中的圆滑。”
如果人际关系是一门学科,我想我至今仍不能及格。人生走到30岁,在人际关系里磨破了不少皮肉,也流过不少血,却依然没有学会“圆滑”。
十几岁的时候我把夏达在《哥斯拉不说话》里的句子写进摘抄本里:
“如何获得朋友,有些人天生就知道答案,我却拼命努力,花了二十多年。”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在摘抄本里写下了萨特的“他人即地狱”。
如今30岁了,我想我还是没有学会把自己身上的棱角磨平。我对一个人的喜恶还是如镜子般直接反射在脸上,对不感兴趣的人事也还是无法佯装出热情。
不知道为什么,从小到大,我只要进入集体中,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好好做自己。
所以我总是那个看上去不太合群、又有点奇怪的人。整个学生时代,我都怀疑自己是一个“怪胎”,并为此而感到抱歉。
但是去年,我突然就不那么在意“合群”这件事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可以不通过集体去交朋友,也可以脱离集体做成功很多事情。
人在集体中时,潜移默化地会用“中心”和“权威”的评价体系去进行自我审视,但那套评价体系也许并不适用于自己。
我真的花了很多年去说服自己承认“我就是一个不那么合群”的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不友善或无法与人交友。
相反,正是因为珍视情感和关系,我会在与人交往之初竖起高高的栅栏,一旦跨越那些栅栏,就会发现一处情感的柔软地。

每个人都有自己与外界交往的方式,尊重多元的存在,也就尊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只有自己舒服了,别人看你才不拧巴。




02
平等,是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

慕强,是大部分人都会存在的心理,我也一样。表现在生活中,也许是对比自己名声、地位更高者的尊敬,也许是对更权威、气势更盛者的恐惧,也可能只是“弱者”无意识中的“强者崇拜”。

“慕强”和“谄媚”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大多数人都希望向更厉害、更有经验的人靠近,但“慕强”过了头,就会变得谄媚、低自尊而不自知。

我一直很怕气场强大的人,也尽量与这类人保持距离。但是工作中不得不与之“正面交锋”时,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通过“示弱”去放大对方的“强大”,因而也拉开了与对方的距离。

一方面,我很不喜欢低姿态的自己,另一方面,又找不到与所谓“大佬”、“名人”正确的社交方式,于是在纠结犹豫中,就会变得事事小心谨慎,反而显得低姿态。
后来在某期播客中,听到一个观点:“如果以卑微姿态去采访一些‘大佬’,‘大佬’未必会讲很真诚的东西。人都喜欢和让自己舒服的人相处,你不卑不亢,别人也舒服。你整天“跪舔”,别人也拘谨,自然不喜欢和这类人相处。”
那一刻我突然顿悟:一切人际关系的起点是平等,有独立之人格,才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基本认可。
从那以后,我每次对面一些比自己更“强”的人时,都会在心中提醒自己:你们是平等的,把对方想象成一个生活中的普通朋友,不要低姿态,更加不要妄自菲薄。




03

学会拒绝他人,
也允许他人拒绝自己

以前,我是一个不擅长拒绝别人的人,总是担心拒绝会影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是的,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不擅长拒绝”,往往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

但明明不想答应,却碍于情面答应对方,自己就舒服了吗?不旦不会,反而会加剧自己的不舒适。也许短暂维护了自己在他人心中的良好印象,长期来看,却忽视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满足了他人,委屈了自己。

生活中,我也很害怕他人拒绝自己。具体表现在:发出一些没有把握的邀约时,我会纠结内耗很久,不断修改话术,最后还是迟迟发送不出去。究其本质,是害怕被拒绝。

因为我留意到自己在发送一些有把握的邀约时,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很快就发出去了。

生活中,我也希望事事有回应。如果发出去的信息得不到对方的回复,我就会一直想这件事情,未来好几天,它都会像一根刺一样扎在心里。

“ta为什么不回我信息?”
“难道我做了什么事惹ta不高兴了?”
“我哪一句话说错了吗?”
......

类似的猜测反反复复,最终得出的结论都是:“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对方才不回信息”。
这种过度敏感也是一种不自信和低自尊的表现,它和不擅长拒绝别人背后是一样的心理,看上去是在关心别人,其实关注的都是自己。
在经历多几次发出去的信息得不到回应后,我也基本知道了“不回复”就是现代人不懂如何拒绝的一种拒绝方式。
回复与否只是他人的一种决定,至于背后出于什么原因,其实与自己无关,无需过度揣测。
也许对方不知道如何拒绝,所以干脆不回复了;也许对方无法回应因而心有愧疚,所以不回复;也许对方看漏了信息,所以不回复;也许对方觉得自己已经用“意念回复”了,所以不回复......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那都是ta的决定与行为习惯,与自己无关。《被讨厌的勇气》里的“课题分离”在这类事情上,非常好用:

厘清他人与自己的边界,只要自己处事问心无愧,就没什么好多虑的。




04
关系变淡与离散,
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去年,生命中依然有人到来,有人离开。人们总说,越长大越孤独。在人生这辆大巴上,一路上不断有人下车,有的人能一起坐很远的路,但也终有到站下车的时刻。
我是一个非常害怕离别的人,为了避免分别那一刻的伤痛,我甚至拒绝了很多开始。只要一想到曾经无比亲密的朋友会有走散的一天,我就会隐隐难受。去年,生命中确实走散了几个多年好友,但我没有想象中难过,而是渐渐接纳了这件事。
之前看一期综艺,一群中年人一起同吃同住了几个月,再次体验了一把青春时期的宿舍生活,一同为年轻时的理想而奋斗。几个月的时间太过美好,以至于结束的那一刻,很多人都表现出了依依不舍。
最后一天,大家都互相拥抱、赠送礼物,说着“以后要保持联系啊”,“以后每年都要聚一次啊”,“不要忘了我们在这里度过的时间啊”之类的话,只有一个男星淡淡地说了一句:“这段日子以后一定会忘记的,但是这一刻我们的不舍都是真实的。”
我对这一段话印象非常深刻。想必到了他们那个年纪,人生已经历过太多离散,也在离别时说过太多次“不要忘记”之类的话语。
也许那一刻大家都是发自真心说出了这些话,但当回归到各自的生活中,去处理各自的人生命题和日常琐碎时,很多浓烈的情感终归会被时间冲淡、褪色直至逐渐遗忘。
所以与其期待不朽,不如好好珍重此刻。人生聚散是常态,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看开了这一点,面对人生中的分离,也就多了一些理解,少了一些沮丧。
从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练习孤独。人生路上,有人同行是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而不是雪中送碳。




05
“讨厌”这种情绪指向的是别人,
伤害的却是自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体会过讨厌一个人的感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被困于这种感觉里。
那种感觉并不好受,讨厌一个人,表面上伤害的是别人,其实内里伤害的是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他人给自己带来了伤害,他人却不以为然,依然在过自己的小日子。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情绪无法影响到他人,却在自己心中一点点积累,一次又一次让自己陷入糟糕的情绪里。
就像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的一门武功——七伤拳先伤己,后伤人
讨厌一个人让我们看上去像是发起攻击的一方,其实我们自己才是受伤最深的那个人。
人际关系是一面镜子,很多时候我们在别人身上讨厌的东西,很可能就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投射。看不惯对方的某些做法,恰巧也说明了自己在意对方所做的事情。对别人的某些行为感到愤怒,也可能是感受到自己的欲望和利益受到了侵占。
我去年经历了好几次情绪波动都是因为讨厌的人。当我们讨厌一个人时,对方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在自己这里都会引发情绪地震。于是情绪时常处于波动之中,因为他人的行为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只有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讨厌一个人和对方无关,而是自己的心里生了病。所以我们想要从根处解决问题,保持情绪稳定,只能从自己出发,调整自己对他人的看法和期待。
除非对方对自己做了多么十恶不赦、丧尽天良的事,否则大部分事情,都可以自我化解。

最终还是回归到了7个字上:课题分离,做自己。

情绪稳定的人不是与世无争、毫无憎恶,而是只做好自己能掌控的事情,少管他人闲事。

我想,只有把人生的掌控权紧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感受到不受牵制的身心自由吧。

人是社会性动物,所以我们无法完全脱离人群生活。但在人群里生活,又不可避免会带来诸多烦恼。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人也是一切问题的解药。

在人际关系这门学科里,我还需要不断深造。30岁短暂想通的这些事情,也许到了40岁还在做练习题。

但这也正是人生的美妙之处吧,全然的痛苦与快乐都会引发焦虑和无聊,只有一边探索一边修炼的人生,才会惊喜不断。

祝大家快乐!



 生涯视角:
职场人如何找到核心竞争力?怎样平稳度过关键转型期?

如果你有这些困惑,请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添加小询老师,发送「进群」,即可免费领取《职场发展33问》


 相关阅读:
“每4个人里就有1个无稳定工作”,5个关键数字,帮你理清职业危机
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做个目光短浅、思维简单的人
嫁给经济学博士,我过上了一贫如洗又年薪百万的生活

全新升级|职业发展突破营限时抢座开始!
古典:1268次咨询后,说说「生涯规划」如何帮一个人变得更好?
古典:如果你陷入了职业迷茫,就来看看这 4 本书

👇戳「阅读原文」 免费获取专业顾问咨询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