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 II (41) || 默子:似淡而实美- 论方方日记的语言魅力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方方。(题图来自网络)


平淡,绝非寡淡无味,绝非浅薄平庸,而是要在平淡中寓真情,出新意,见精神。



似淡而实美-论方方日记的语言魅力

默子 | 文


 

 一、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方方日记自从面世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而又强烈的关注和反响。读者大多着眼于日记所记录的现实生活内容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至于语言艺术方面,论及者寥寥;就算偶尔涉及者,包括个别很有“名堂”的人,一般也都认为语言平常,谈不上有什么文学艺术性。

在我看来,方方日记的语言魅力,与日记的内容一样耐人寻味。本文试从方方日记的语言特色方面做些简单的分析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方家的注意。

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的北宋梅尧臣有两句诗:“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千百年来深入人心,可谓论诗的至理名言。把“平淡”作为诗歌语言的最高水准与境界,足见梅尧臣独具慧眼,见识不凡。

无独有偶,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经评价陶渊明的诗说:“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对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平淡(枯淡)风格及内在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其实梅尧臣和苏东坡在论诗时所讲的道理,在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写作方面,也完全成立。我认为,借用古人所说的“平淡”两字来理解和评价方方日记的语言特色,毫不为过。

古今中外,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将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大致归为八类,我以为,“平淡”大概与“远奥”、“精约”接近。

“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

“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

按照刘勰的说法,一方面,“平淡”类的作品在字句上往往显得惜墨如金,在文采上亦无甚追求,而另一方面,作品叙写真实,剖析深刻,意蕴丰富。我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言简意丰吧。

虽然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形形色色,多种多样,而诸般风格特色,也是各有千秋,然而,古往今来,但凡文学大家谈诗论文,尤重平淡(枯淡)。陶渊明的诗,以平淡(枯淡)著称。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散文诗及杂文,语言方面既有诙谐之趣,又有高古气象,而枯淡之风尤甚。有论者称,知堂老人
(周作人)为文,枯淡之气,有过鲁迅,这话不无道理。

还有不少读者朋友将文学作品的“平淡”之风与“通俗”相混淆。白居易之诗,多为通俗之作,而陶渊明之诗,则为“平淡”。赵树理小说,乃通俗之作,而郁达夫、叶圣陶的某些小说及散文,则有“平淡”之风。至于“枯淡”,相较“平淡”,更胜一筹。
柳宗元“永州八记”及张岱小品文,当为平淡而至于枯淡的经典之作。


两株红梅,摄于安徽宣城梅氏故里之梅溪公园(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出生地)。
(图片由一枚提供)



 二、平淡之语,却蕴含着最动人的文学之美

方方日记,讲人事,说真话,敢于批评不正之风,而对于弱势群体及个体生命,则往往能够给予深切的关注与同情,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深厚的人文情怀,而语言平淡,质朴自然,仿佛读者自己口里说出一般。这样的日记,这样的语言文字,赢得千千万万读者的喜爱和共鸣,是有道理的,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今天是大晴天。有着冬天最舒服的气韵。也是欣赏冬季最好的日子。但是疫情把人们的心情破坏一尽。万千美景,无人观赏。”
(1月30日)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情感,不乏诗性诗趣,而作者因疫情引发的揪心,又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此平淡之语,却蕴含着最动人的文学之美。

我的亲人们,大都在武汉。庆幸目前大家都还健康。其实也都算是老人了。大哥大嫂七十好几,我和小哥也都在奔七路上。我们不病,就是给国家帮忙。好在侄女母子今天清早已顺利抵达新加坡,他们被隔离在了一个度假村。要深深感谢洪山交管局。侄女昨天得到的通知是:新加坡的飞机今天凌晨三点起飞,晚上要提前到机场。交通封锁,大哥不会开车,侄女母子根本没有前往机场的交通工具。这个任务就落到我的头上。

大哥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所属洪山区,我向洪山交管局询问我的车是否可以通行。他们局有不少我的读者。于是说你还是在家写作吧,这个任务交给我们。于是昨晚派了肖警官将我侄女送到机场。我们全家都由衷感谢他们的帮助。有急有难找警察,这个是最靠谱的。侄女和她儿子的平安,是我今天唯一觉得高兴一点的事。
(1月30日)

在这里,方方的日记所记录的,无非真人真事,而我们在字句间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沧桑感,那种血肉相连的亲情,除了真实,便是真诚。真佛常讲家常话,这段叙写家常之事的语言,再平淡不过了,而其中却蕴含着极为感人的力量。

作为著名作家,方方有成熟的自成一家的文学语言风格。这在她的日记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换言之,方方日记,和她的文学作品一样,在语言上深具一种平淡之美。
平淡,绝非寡淡无味,绝非浅薄平庸,而是要在平淡中寓真情,出新意,见精神。平淡,是世事洞明、返朴归真的淡泊与沉静,是落英无声、铅华洗尽的睿智与深刻。

我们不妨来读一段方方小说中的文字:

“屋里只留她一个人。风吹时,窗户啪啪地响。半夜,隔壁的呼噜和呓语穿墙而来。早上,太阳出来,光亮扫荡着寂静的房间。吃饭时,自己咀嚼的声音响得如同汽车轰轰开过。一切都太冷清,无聊也就翻倍。她时常一天都说不了一句话。这世界安静到只剩她一个人。她的内心空旷得也只有时间。”

丁子桃晚年为了过渡,暂住在她儿子青林在花园山给她租的屋子里。作者写她独居空屋时所听到看到的种种景象,所感受到的极端的冷清与无聊,写她的“内心空旷”,读到这里,人物的坎坷遭遇和悲惨命运及晚年的孤寂处境强烈地攫住了我们的心,令人顿感呼吸视听之艰难。在这里,
作者用笔极俭省,而意蕴却极为丰厚,能引起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无限的暇思。这,应该就是“平淡”之语言所产生的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高科技作起恶来,一点不比瘟疫弱。”(1月25日)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2月2日)“正因为此,我要一次又一次地说:极左就是中国祸国殃民式的存在!他们是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如果听由这股极左势力横行,放纵这种病毒感染全社会,改革必定失败,中国没有未来。”(3月24日)类似这样的佳句,在方方日记中俯拾即是。

这样的句子,
通俗晓畅,掷地有声,读来既有诗意之美,又有思想之力。我们品读这样的句子,谁敢说方方日记不讲文学技巧没有文学性呢?

 三、真实做人、真诚为文

众所周知,方方的小说作品,有真情的贯注,是智性的书写,是生命的沉思录。她的日记,完全保持了与她的小说作品一脉相承的风格魅力。我们也完全可以说,方方日记,就是方方的散文杰作。在这些日记的写作中,方方继承了鲁迅先生“投枪”“匕首”的文学精神。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其《咬文嚼字》文中讲道,才增一分,情减一分,其实说的也是为文“平淡”的道理。古今中外,但凡有见识有造诣的文学大家,无不注重无不追求为文的“平淡”之风。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庄子曰,文灭质,博溺心。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学者,他们充满智慧的见解,难道不能使我们受到一定的启发吗?

从表现手法来说,方方日记多用客观的叙述和真实的描写,并不时杂以逼真的细节呈现,有时再发三两句一针见血的议论,使作者的情感态度更加充沛而又鲜明,从而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快就能产生共鸣。

日记,似乎识文断字者人人可写,然而要写得好,甚至写得杰出,则并不容易。优秀的日记,那得有拳打立锥之地的功夫。
方方日记,有长有短,短者不空,长者不杂,情动于中形于言,皆是水到渠成、自然成文之作。孔子说,绘事后素。方方作为一名成就卓著的成名作家,她的日记,如果真的像有的论者所说的没有什么文学性那样简单,那又怎么能赢得无数读者的喜爱呢?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当下的文坛,真可谓作家云集,诗人众多;而每年产生的各种文学作品,光发表于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者,更是洋洋大观,难计其数。若论语言技巧及表现手法,那也是无不炫技弄巧,翻新出奇,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我们若要找出三五个具有鲁迅精神,敢于直面现实、敢于讲真话、勇于真诚为文的作家或诗人,恐怕也不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吧。

文学评论家杨光祖曾说,
玩弄技巧者最终死于技巧。杨光祖《<从灵魂出发>序》)方方日记,对于当下文学作品在语言运用及表现手法上舍本逐末、炫技弄巧的各种流弊,无疑是一次唤醒,一次拯救。李太白有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热爱文学、有志于文学创作的朋友们,让我们真心诚意地向方方学习,首先学会真实做人、真诚为文吧!


最后,请允许我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对方方老师的敬意:


雨雾迷蒙秋气行,边城古道倍凄清。
关山万里思君意,一片丹心举世惊。

        -
《敬赠方方老师》默子



【作者简介】默子:坐标兰州。六零后。佛教居士。文学评论家。方方日记读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征稿:


《民声II》、《特刊 • 说事儿》《特刊 • 武汉故事》继续征稿中,欢迎读者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方方日记接力之42: 方方的作品,奏响文学的未来之声 - 默子

大帅铁哥:心理学教授谈方方日记的心理治疗作用
风铃:方方日记是精神的烛火
民声 II (39) || 南宫踏舞:扪心自问,你我有浪费的资格么?
民声 II (38) || 大帅铁哥:人道与车道
民声 II (37) || 25岁滴滴司机的口述: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特刊 • 武汉故事(4)|| 江滩,真想一直不负邀约
民声 II (36) || 尊严地老去

民声系列之一文章汇总(1-60)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我手写我心

聆听良知,坦鸣心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