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李高福 爱故乡行动 2020-09-04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接下来“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推荐理由


2016年10月20日,在河北涉县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作为专家代表,我此次参会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李高福这位哈尼族有志青年,他让我看到了农业遗产保护的希望,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未来。

这位回乡创业的青年,从大学期间开始创业,到毕业后投身于哈尼梯田的保护,历经心理磨难却矢志不移,对抗拒贫困的羁绊、对哈尼文化的弘扬,始终抱有积极的想象。尤为可贵的是,他始终在踏踏实实的探索和任劳任怨的付出中,寻求哈尼梯田的保护与发展之路。在他的影响下,有12位哈尼族青年加入创业团队,有30户农民家庭加盟了古法耕种红米的实验。这种宣传普及哈尼族梯田文化的行动,寄予了青年一代爱故乡的深情,理应成为边疆少数民族青年创新创业的榜样。



人物简介:

李高福,1985年出生,哈尼族,创办“哈农园”品牌,红河哈农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事迹概述:

2013年7月,李高福因对家乡哈尼梯田以及哈尼乡亲的热爱,辞去工作踏上了创业道路,从事经营哈尼梯田红米种植、红米线加工生产批发零售以及哈尼梯田农特产品。



我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瓦那村,这里是哈尼族人的故乡之一,我是哈尼族人的子孙后代,亦是哈尼梯田的儿子。瓦那村的这片土地养育了我,30年来我在这里吸取了无尽的养分,茁壮成长,并深深的卷恋这里片土地。


虽身为农民的儿子,但我不甘于世代都忠于农民。从上小学开始,这种不甘贫穷、不甘于落后的想法就一直扎进我的内心里,我自始至终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积极努力,不断进取,脚踏实地,一切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在哈尼梯田边上长大,从小到大我的梦想是走出哈尼梯田,去城里生活,直到2010年5月,我因为自主创业想到了自己家乡哈尼田的红米线。从此,我就下定决心要做哈尼梯田文化的传承传播者,期间家人希望我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希望我能在稳定的单位上班,在城里生活,但我仍然想回到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瓦那村。在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间,我在保险公司、银行上班,在学校任教,但一直没有忘记也放不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于是我放下这些工作,于2014年9月成立自己的公司,创办品牌——哈农园(寓意哈尼族农民庄园)


瓦那村哈尼梯田——了巴勒德(哈尼语)梯田


2016年3月,我有幸成为云南省第一个上中央电视台创业英雄汇栏目的边疆青年创业者,第一次,我在中国最具权威的媒体平台上面对全国观众大声说出——我要保护哈尼梯田、传承哈尼田文化、让哈尼乡亲过上更好生活。之后我的成长,我的梦想得到亲朋友好友、社会各界、政府机构的肯定和认可,并得到了很多的支持帮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的道路是对的,是有价值的。


我的一些个人学习工作经历如下:



大学创业初尝试


2006年我考入红河学院,由于家境贫寒,参加勤工俭学工作,三个月后,当上勤工俭学组组长,并遇到了恩师普玉华,开始了我的创业生涯。


2007年3月,我用推销小商品积攒的资金,在蒙自开了一家小饰品店,这是我的第一次创业,四个月后,因学习繁忙,店铺转让。接着我购进一批自行车,在红河学院宿舍园区经营自行车出租,一个月后,由于学校不允许在宿舍园区从事经营,停止了出租生意。


2007年10月,我用100元的启动资金去男生宿舍推销袜子和短裤,取得较好的效益,3个月后,月纯收入3000多元,同时也积累学习了很多销售的技巧,也寻思着自己能不能带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一起做这份推销工作。


2009年三月,开始实施了我的创业梦,在恩师普玉华的指导帮助下,成立了原红河学院CYT大学创业团,并开展了四个运作项目,餐饮、美容美发、自行车出租、袜子短裤销售,一支120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开始了创业。这一年我大三,我把平时积攒积累的三万多资金全部投入到了餐饮中。


然而,创业总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由于经验、管理、技术等原因,社团核心业务餐饮项目资金断链,其他项目接连出问题,短短几个月时间血本无归,由此我还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


瓦那村村民绿春哈尼妇女与我的留影


大学毕业前1个多月,我去北京打算一切从头开始。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我回顾了自己做餐饮时的点滴,深深地反思了自己为什么会失败?想通了之后,便萌生了坚持自己创业的想法,同时将目光锁定在做与自己家乡哈尼梯田有关的创业项目上。虽然后来经历了很多曲折,走了很多弯路,但到今天我一刻都没有放弃过这个念头,因为我想为哈尼梯田和哈尼农民朋友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在摸索中积累经验


2009年走出校门,有了继续创业的想法,但由于经验的匮乏,走了不少的弯路。尤其是2014年之前的几年里,经历过很多刻骨铭心的事情。我为了积累创业第一桶金,有过很多荒诞不羁的想法,所幸及时醒悟才没有犯下大错;也曾经为了去申请五万块钱的贷款而考事业单位;甚至差点走进了广西北海的传销组织;家中的老父亲也被我“骗”过……总之,我心中的创业梦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但那时真的很落魄。过年没钱回家,住在破旧的猪圈里,喝白菜萝卜汤,也曾因为创业欠了别人的钱,躲躲藏藏过了两年,现在回想起来,心中仍唏嘘不已。


2011年3月,在红河学院农民街开了红米线馆,生意不错,同年七月,在家人的要求下,考取了事业单位(教师),为了给家人一个安慰,我放弃了米线馆,去当了老师,好不容易开起来的米线馆又关门了。


2012年在个旧老厂,我遇到了我的爱人,我跟她分享了我所有的创业经历。当时我身负十多万元的外债,但她知道了这些情况后,仍旧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我共患难,人生得此真情,便再也无憾了。


2013年7月,我辞去事业单位教师工作,走出了个旧老厂小学,出来闯荡,坚持沿着自己的创业方向走下去。我知道那一刻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希望我能在机关事业单位安稳上班。


2018年6月我和我的夫人在公司办公室的留影


辞职办企业的初期,我的爱人全心全意、无条件全力以赴的支持我,当时她把自己的工资卡都给了我,这是我创业过程中最感动的事情之一,也成为我坚定创业道路的动力与源泉。


出来后的第二个月,我遇到了第一位创业伙伴吴亮福,于是我们俩在红河学院南大门附近租了一间100元/月的民房,开始做红米线夜宵外卖。当时两个人最值钱的创业工具是一辆破旧的电动三轮送餐车,那时候哈农园叫哀牢山红米馆,那辆破旧的电动三轮车是我们唯一的固定资产。


三个月后的2013年10月18日,通过三天的商谈,我们用2000元谈下来了红河学院柠檬时代美食城当时价值80000元的一家餐饮店铺。当时因为没有资金,我们自己动手装修的时候,为了节约开支,几个人吃一盒腌菜。半年后(2014年3月),哈农园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家店铺。此时,队伍增加到4人,平均每天奋战15个小时,埋头苦干!


2017年9月,我到元阳哈尼梯田全福庄村哈尼乡亲红米收割现场留影


2014年6月,曲靖市商业银行给了哈农园6万的商业贷款,对当时哈农园而言,这笔资金是具有历史性推动作用的,直接推动了后来哈农园注册成立公司,以及租赁场地开办红米线加工厂。2014年9月,哈农园注册成立公司——红河哈农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形成集种植红米、加工、开店、养殖为一体的产业链。


2015年9月,哈农园办SC证势在必行,但没有资金按标准要求改造厂房。2015年11月,哈农园正式启动股权融资。这一年,还有吴亮福、李福生等人的无条件加入推动了我的创业梦想,这些都使我的创业项目、经营思路、商业模式、品牌建设等慢慢进入一个新的起点。


2016年1月,哈农园经过全国海选,通过面试,成功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节目,成功对接资本,股权融资,与投资人张华光达成意向协议。通过与创业导师们的交流,得到了他们耐心的指导,我的思路、创业能力等有了质的变化。



创业带动身边的人


通过创业,我实现了自己综合能力的巨大提升,这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在蒙自买了房,买了车,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家庭,也有了自己的团队、公司、商标品牌。同时,我有幸影响了一批年轻人,在我公司待过半年以上的人,大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思维,也带出了几位能自己成功开店创业的伙伴,他们现在有的月收入已经上万元; 还有的具备了可以随时出去自己开店创业的能力; 一些OO后的小伙伴,在我公司,改变很大, 有自己的想法,每天艰苦奋斗,与众多OO后同龄人不同,他们更具独立能力,更有冲闯勇气,形成鲜明对比。


2016年3月我动员部分瓦那村乡亲在哈尼梯田种植传统红米品种



愿景与未来规划


我公司的愿景是:让哈尼乡亲过上美好日子、做哈尼梯田红米线领导者


使命是:继承保护哈尼梯田稻耕文化、弘扬哈尼族民族文化


从萌生创业想法到至今,已有近10年的光景,这些年流过汗、流过泪,但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期间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些认可和鼓励。


以往的苦难造就了我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的性格,从最初艰难的萌芽,到现在茁壮的成长,我对自身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未来事业的发展战略也有着清醒的认知。未来3年,我的目标是在云南省实现至少30家哈农园连锁直营店(重中之重) ;同时通过3至5年的时间,做成哈尼梯田农特产品产业链龙头企业; 并帮助至少20位青年实现成功创业, 带动至少100户哈尼族农民朋友实现增收创收;打造建设自己家乡,让瓦那村变得更加美好。


我将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哪怕是毕生精力只能为我们村做点事,让村里村容村貌变更好,让村里的传统习俗世代相传,让村里的哈尼梯田世代相传。如果我有更大的能力水平,我愿为像瓦那村这样的千千万万哈尼村庄做贡献。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