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键:无穷的黑钵,钵上的一道光亮,那可不仅仅是米饭|纯粹艺术

柏桦 纯粹Pura 2022-09-17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哭庙灰烬中……

——杜甫《壮游》


“一首好诗应该有百分之三十的独创性,百分之七十的传统。”我曾一度把这句话当作我诗观的核心或信条。至今我依然认为一种理想的汉语应该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汉语,传统汉语部分应占百分之六十,因考虑到现代汉语已有近百年的传统,所以上升至百分之四十。


诗人陆忆敏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颇有见地的话:八十年代的青年诗人有很重要的一个审美倾向:一是崇洋,另一个就是尚古。[1]如果我们说尚古便是传统,那么它在陆忆敏的眼中至少占了二分之一的重量。


至于T.S.艾略特那篇人人必读的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对传统的论述在此不必摘引了。传统从不是一个死东西,就看你怎么运用你的个人才能来进行创造。作为一代新诗人和新画家,杨键是如何从传统中创造出新天地的呢?这正是本文试图去回答的问题。下面就听我慢慢道来。


《钵》杨键

一、担当苦难的诗人


杨键的诗歌有着汉语之美的一端,即那在和平之中注入道德良心与责任担当的强力。庞培曾为杨键画了一幅肖像:“从容、淡定,中国自古以来的体格。”“体格”一说颇有见地,令我想到杨键一贯的修身功夫。不知何故,他还让我想到“常叹吾道孤”的日本禅师良宽(1758—1831)那内气外发、温良严正、状若神仙的体格。犹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艰难苦恨的杜甫,以及吴梅村、龚自珍、查慎行,甚至现代的刘半农和鲁迅,杨键从这一传统中走出,以他独一无二的“哭庙”的歌声唱彻并扛起了二十世纪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切苦难(详情见杨键《哭庙》)。


作者对这个痛苦混乱的时代在其诗集《暮晚》自序中有过极为简洁的表述:“元好问在编好《中州集》之后,曾写下总括他那个混乱时代的一句诗:‘抱向空山掩泪看’。同样,我也想我的诗歌具有这样感人肺腑的力量。”[2]只要翻看整部《暮晚》,任何人都会被他那赤子之心所震撼。我们民族文化的另一极——苦难——之精华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当的传人。这位传人是如此谦逊:“我坚信,如果我不能发现心中的无价之宝,我的语言也不会有什么价值。”[3]但作者已通过诗的呈现,为我们展示了他心中那难能可贵的无价之宝,即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拯救,作者用他的诗歌告慰了我们也拯救了我们。然而扬键还在继续深入着,几乎昼夜不停。他说:“时常,我必须放下它,来精研我的存在,不管身处何世,我都不能使它模糊不清。”[4]这必是一条正途,从语言回到自身的存在,从自身处境出发,从一个真实的苦难现实出发,而且必须正面的绝不含糊其词的面对这个真实的现实,并在现实中锻炼诗人的语言。


《钵》杨键


庞培有一次曾在苏州对我谈起江南诗人时,这样说过:“在美学上最独立完美的是杨键和潘维……”后来他又专门谈到了杨键:“杨键一方面要进入个人生活,一方面又要超脱个人生活。而一个好的诗人要冒着不被别人信任地书写自己,要有冒犯苍生的勇气。”的确,杨键以“幽愤、旷达”(庞培语)的“儒”之气节,也即以这样一种水之气魄(刚好与潘维的水之阴柔形成对比)在马鞍山,这个他诗歌的出发点及控制范围,日夜面对了并说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现代工业是如何摧毁了江南的美。面对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他当然有一股要冒犯世俗苍生的勇气,而这种勇气,我更乐意称之为另一种波德莱尔式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勇气,杨键已被命运所注定,仿佛冥冥之中,他被神选中了,他要来完成一项工作,那便是在绝望中见证一个死去的古典江南:


长河啊你慢慢地流,

一个自学者怎能不急呢?

傍晚的河水倒映着铁丝的围墙,祖先的亭台……

 

什么样的春光,再不能挽留?

长河啊你慢慢地流,

倒映着祖先的亭台,祖先的松树……

                          ——《明媚》


就这样,他在诗集《暮晚》中用了极大的篇幅(近一半的诗)写到江南的水,这本诗集共收诗184首,其中标题带水的就有20首,通读下来,无不让人跟随作者以同样沉痛欲绝的心去凭吊一个逝去的江南,或更广大地说,凭吊一个逝去的中国。诗人在长江边上不是流连光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而是呕心沥血地揪心着这满目的疮痍:“无人记下,这运载废报纸的河流”(杨键《傍晚的光芒》)此时的“波浪已无力再讲述一个无为的民族/不停地衰老啊,长江浩荡,/必须完成的那么多,/但能够完成的又是这样少!”(杨键《楼上夜眺》)只能这样少,且再看一眼杨键眼中的江南之水如今的模样:


在蓝天下,生锈的汽笛冒着几缕煤烟,

三条铁船已烂在岸边。

打黄沙的水泥船在江面上驶过,

船上有他们的老婆和一条黑狗。

                        ——《在江边》

他写诗的笔法是典型的中国画功夫,写意或工笔兼具,尤其强调简朴、认真、醒目的白描写实。杨键就是以这种方法写出了大量有关中国普通百姓生活苦难的诗篇,也写出了许多动物的悲苦,以及山河的破碎与毁灭。他不断地在诗中提醒我们,中华古老而光荣的文明正在日益加紧土崩瓦解。总归一句话,他一切诗的主题几乎都指向中华大地的苦,人民的苦(当然他也有对无常的感叹,对生与死这样的纯哲学问题紧追不舍,后面将谈到),哪怕他也写过一些中国乡村之美的诗,如《乡村》、《农田间的小河水》、《冬日的乡村》、《母羊和母牛》、《故乡》、《古典建筑》、《一个绣花的乡村妇女》等,但从中都透出一丝细腻的悲凉。正如庞培所说,“只有杨键一人在写中国百姓的苦难。”的确,杨键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对苦难的书写这个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学里,胡兰成的那一写作路向是一基本面貌,即苦难并非重点,任何东西必向美转化。但一切都变了,另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叶芝)。由于杨键身处“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汉风之美已丧失了它的基本面貌,毁灭在加速向前,因此他只能直面破碎的山河与人民的痛苦。又如庞培所说:“未来的人们将通过这本诗集(《哭庙》更应该作如是观)找到这个时代,这个真实的苦难的时代。什么是诗人、诗,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全新的答案。杨键报偿了几代中国人的苦难,如大跃进、文革等一系列的苦没人说出,但最终出现了一个人,他就是杨键。他说出了中国之苦,这使我们的苦终于没有白受。他为未来的中国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苦难遗产。”


《钵》杨键


后来通读杨键《哭庙》,我得来三个观感:一、这是一部执着的启示录式的巨著;二、一部中国当代史诗,以苦难写照为核心形成延绵不绝的冲击力;三、在大量墓群畔,我不仅流连于《犯人挑牙虫者之墓》、《犯人汪斋公之墓》,“他的脚趾甲又尖又黄,像墙角的槐树花”(《犯人赵开聪》),也流连于“我脚下的范伯荣之墓如春蚕”……好诗如此之多,简直层出不穷,我根本不可能一一抄来,在此只说一点:他笔下有那么多的牛羊,但我被下面的《一只羊》融化:


我被拴在枯树上,

我就依偎在枯树上。

依偎久了,

枯树暖和起来。

 

我看不见拴我的人,

只能看见他的房子。

在我看来,

拴我的人的房子有一层神圣的光圈。

 

紧接着,我又被《苦难里的阿罗汉》震惊:

 

有一种墓碑是这样的,

粮食得包在塑料袋里,

扎紧了口,

丢在粪坑里,

才能把生命保存下来。

二、隐逸的诗人



杨键除了几次极短的漫游之外,他基本上是一个隐居诗人。他一直住在马鞍山,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我曾于1990年的春节去过他家一次,可以说,他的隐居处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寸寸空间都是清爽、洁静、朴素、平凡,很年轻的感觉。那时他刚写诗不久,没有苦痛,真是新鲜啊,我甚至还与他的父亲对坐闲聊并晒着冬日的太阳饮酒(阳光是通过临窗的玻璃映照进来的),回想这过去的一幕,我的笔触的确显得笨拙了,不过还好,还有胡兰成来帮我感发,对于这几乎同样的旅居小住的感受,胡先生是这样说的:


刘朝阳来杭州住在一家小旅馆,房里只有板壁、床与桌椅。板壁上日光一点,静得像贴上金色。床上被枕,因为简单,因为年轻,早晨醒来自己闻闻有一股清香。桌上放着一部古版《庄子》,一堆新上市的枇杷。[5]


胡兰成白描的这些静物经他轻轻一点,便着了初春的好意思。须知该文可是写五四运动呀,这运动在当时众文人的笔下只有一片杀伐与吃人的颜色。但小旅馆一套简单年轻的枕被便止住了或颠覆了那狂暴的呐喊。另一种五四运动的美就这样扑面而来,有一股清晨江南的清香。好轻松,好闲逸,用词也是这般的简静,而传达的意蕴却是无穷尽的,直让人读后想立刻回到那一刻,那完全可以触摸的美的一刻。我当时住在杨键家,也有许多有关诗人、个人际遇及大时代的混合的感受,但我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初春的气息。


说了上面这段并非题外话,让我回到杨键写的一首至美的隐逸诗《故乡》:


当可以凋谢的时候,

我还是个孩子,

在古老而金黄的枫树林里,

我十五,十三岁的样子,

像河水上温和的微光,

伴着镇河的小兽

天心楼空阔的钟声……


这首诗整个调子属于怀旧与隐逸的,颇得晋人《子夜歌》的神韵:“欢从何处来,端然有忧色。”此诗一缕端然的忧色,合了我华夏一贯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没有惨烈的悲音。后两行尤其重要,全凭这两行的中国意象使得这首诗脱离某种西洋的影响之嫌,恕我直言,此诗如没有后二行的汉风或江南走向,我会说它是曼德尔斯塔姆式的内心充满奇异强力或隐秘情结的俄罗斯诗歌。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来源的丰富性,首先是作者纯个人的强力意志(这一点外人是不可知的,可能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然后是加上有益的俄罗斯情怀的催生(胡兰成说过类似的话,受到西洋文学的刺激并不坏,但不要一味学它,这犹如闻鸡起舞,但是不要学鸡叫),最后是拥有了一个作者非常明确的汉族意识形态背景(不要误会,须知儒、道、释皆可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三种大力(儒,道,释)汇合一处,而仅以七行出之,此诗的隐密的力量便可想而知,可直抵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又并不使猛力,而是细若游丝。这正应了至柔便是至刚,至苦也是至乐的辩证法。


这首诗也像一幅清雅飘举的水墨画,为我们传达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气氛与意境。汉字的轻重缓急、声音与色彩从来是妙不可言,杨键在这首诗中达到了这一点,“小兽”、“天心楼”、“钟声”,接着串成了:“伴着镇河的小兽/天心楼空阔的钟声……”奇迹产生了:这二句诗并不给词语上色,但在情绪的轻重缓急上却捏拿得十分稳当,又十分轻灵,一下便成了道地的江南佛法的光阴,引人遥叹,而且“我十五、十三岁的样子”很好,让我想到胡兰成的一个说法,“佛没有小孩气,禅宗的小孩气是黄老的。而佛是像十五六岁人的端正。”


《芒鞋》杨键

三、一代新诗人出现了


《暮晚》出版,我集中看到了一部当代杰出的汉语诗歌总集。因前所未见,所以我说过杨键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汉语。这个崭新并非古怪与吓人,而是一种原型汉语(即古老的本质的汉语,如汉语十分简洁,并不胜任西式的繁复与艰涩),是天然的生长出来的万古常新的汉语。这是现在我看到的情形,杨键最初写诗时并非如此。


杨键在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那是他写作的一个学徒期),与众多青年诗人一样,依然是努力向西方诗歌学习。但1992年一切都突然改变了(他个人私生活中的变故虽是契机,但此处不必谈),从这一年开始,他就一直在马鞍山,这个如此偏僻的城市,以一己之力抵抗着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他绝决地掉转头来,埋首研习中国的山川风物,彻底地让西洋文学从他的心中消失。书籍也开始了更换,《道德经》《论语》《金刚经》《圆觉经》《六祖坛经》,以及自然风水与“迷信”之书进入了他的心灵。他在现代生活中与这些古典精神相遇并契合了:


放弃自己的所有,
在一个宁谧的地方
铺下自己的床位,
春、夏、秋、冬
仿佛生、老、病、死,
无须抒写,
无须抱怨,
肉体就像墙上的粉笔印


从这一形像出发,他把他年轻的爱只给予“河边放牛的赤条条的小男孩,夜里的老乞丐,旅馆门前等待客人的香水姑娘,低矮房间中穷苦的一家,铁轨上捡拾煤炭的乡下小女孩,工厂里偷铁的邋遢妇女”,正是这些平凡的人成为了我们的“国度”,是他们“在逼进我们百感交激的心灵。”从“刘天贵老人”到“李大春之死”到“一个人”再到“悼朱惠芬”,尤其是《悼朱惠芬》让我简直不能相信人间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爱。不仅有人的痛苦,杨键还写了大量的动物的痛苦,猪、牛、羊、马、狗、野鸭、老鼠、鱼。他叹息过:“呵,在蓝天下,/在广袤的原野上/是一只母羊分娩的悲苦……”这使我想到日本诗人斋藤绿雨说过的一句话:“以刀宰鸟而悲鸟之血,以刀宰鱼则不悲鱼之血,此有声之幸福也,亦即当今诗人之幸福也。”日本人在此是以鸟喻诗人,颇有美感,但杨键对世间一切动物,不分美丑也不分歌唱及哑默都一视同仁,没有等级,唯关爱之不足。他就这么醒着,不能老睡着,坐在他家对面的小山坡上,参悟着周遭的静寂,参悟着野鸭的叫声,以及人世间隐约的凶兆和恐怖。


由于对祖国和人民爱得痛彻,杨键诗歌的声音呈大起大落的两极:有时是挺身而出的激越,因人间的不幸与不平;但常常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悲悯与爱惜的语调,这一点被另一位江苏诗人张维看得清楚,他认为这是他诗歌中一种最为独特的音乐性,往往是第一人称的,独白式的。重音或低音交错,形成杨键独有的交响。


就这样,他为我们树立起一代最新诗人的形像。


《芒鞋》杨键

四、画钵与鞋的诗人


前面说杨键“写诗的笔法是典型的中国画功夫”,杨键的画,自然更具中国画功夫,但同时,杨键的画也处处呈现他的诗歌精神。这里所说并不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技艺和境界问题,而是同一种精神对于诗、画的灌注和滋养。这种精神,简而言之,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担当苦难”的精神,“即那在和平之中注入道德良心与责任担当的强力。”


杨键发明了鞋和钵,就像古人发明了山川云林,或松菊梅兰,或花鸟鱼虫,为悠悠汉风(汉人的风仪、表情、饮食起居)重新发明了新的命名符号。但不同的是,它不仅仅是一种命名,也不仅仅是一种趣味和寄托,它还是对现世的批判和关怀,它像一道道灼人眼目的精神强光,逼视着这个末法时代。他用钵与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美是难的,美也是苦的!正是这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使得他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又将文人画推进到一个新的、或者说现代性的格局中:


黑钵,无穷的黑钵,钵上的一道光亮(那可不仅仅是米饭)。

黑鞋,无穷的黑鞋,鞋里的一团光亮(那可不仅仅是布鞋)。


在“光洞”中,空间之“空”被杨键赋予了鲜活实在的生命,它并非引导我们注意场景与形态,而是展开的时间、岁月以及混沌莫辨的人世。水墨中国以写意为主的文人画当然自有其章法与风度,杨键的画笔也并非循着画蝠如福的用意,或玩弄着暧昧虚实的玄学路数,他在传统中取舍、在自由中量裁,气贯长虹般将鞋钵的意象塑形。


《钵》杨键


杨键作为画家画出的钵与芒鞋也不仅仅是为我们突显了汉人的风仪、表情、饮食起居的美学,同时也为我们展览了东方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美学和伦理学。这就是说,如果海德格尔对梵高“鞋”所做的温情主义的存在主义阐释已经形成了某种强势的意向性说明的话,那么面对杨键的钵与芒鞋我们不至于心神慌乱——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与文化符码强有力地持握着我们,那不置可否的鞋的褶皱并没有告诉我们大地或者泥土,但是其古典性和民族性如此有棱有角,光与影的对比如此鲜明谐和,东方线条的简明、直击、迅捷扑面而来,而水墨的晕染铺陈、暗示、虚化而令人回味,它是撇清的,并不试图说明它所来自的那个世界。


《钵》杨键


也不知为何,每当我驻足观看杨键的水墨画,特别是钵与芒鞋时,我感受到的并非仅仅是出家人的两大符号,而是汉诗中优美的意象,一种突然发现的汉字之美——黑钵与黑鞋多么像汉字——跃然于目前……


我想起了曼殊上人的一首《本事诗》: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如今,杨键作为一代新诗人,他的形象又添加了钵与芒鞋的风采——持钵与行脚——他踏过了樱花第几桥?


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古典的诗情画意,象外之意犹可琵琶遮面,作为新诗人的杨键显然更脱于此间。陈丹青说杨键的鞋钵是“画在画外”的“符号”,我的理解是抛开画画的规矩直接赋形陈义。几年前,我评杨子的诗说“感受即背叛”,无论一个诗人或画家,只有在“背叛”的意义上,他的感受才是真切的,他的创造也才是独一无二的。杨键的鞋钵,作为“符号”,正是一个诗人的命名。一个新诗人从此诞生了,这意味着他不仅仅说出或画出了语言不可言说之处,同时也道出了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他为它(钵与鞋)命名,以形象或意象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诗者言志,作为一代新画家的杨键不就是那个从传统中走出来的新诗人杨键吗?


《钵》杨键

注释

[1]王寅:《王寅诗选》,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67页。

[2] [3] [4]杨键:《暮晚·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胡兰成:《山河岁月》,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本文转自艺术头条:虞山当代美术馆)



杨键,1967生于安徽马鞍山。曾先后获得首届刘丽安诗歌奖、柔刚诗歌奖、宇龙诗歌奖、全国十大新锐诗人奖、第六届华语传媒诗人奖、骆一禾诗歌奖、袁可嘉诗歌奖,多次举办过水墨个展及群展。著有诗集《暮晚》《古桥头》《惭愧》《哭庙》等。



柏桦,1956年生于重庆,教授,著名诗人,兼任成都市作协副主席。1979年始从事诗歌、随笔创作、文学批评及英美文学翻译活动,陆续在国内外刊物上大量发表作品。著作有诗集《表达》《往事》,长篇随笔《去见梁宗岱》等。



碗和钵

作者:庞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69.8元

出版时间: 2021-3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作者笔触细腻、见微知著,语言灵动、充满诗意,涉猎范围广泛,谈及诗歌、绘画、哲学等多个领域,任思绪之所至。


延伸阅读


我们说:碗,是中国人世代相传的心语。历史慌张的片刻,总有什么人在庭院天井的过道空地,手里端着盛放菜肴酒水的碗碟张皇失措,或以摔碗坠地为信号,或隔墙听闻一阵子厨房里的手忙脚乱。这时候,碗是性命的次序,是一次又一次声音粗重的求生的呼吸,是冒险救生的胆魄智慧。碗剖白为人生的境遇,一只只宫廷或民间的昂贵精致的瓷碗,在苦苦央求,替其主人从劫难中生还而暗自流泪许愿。同样是一只只碗,在苦难饥馑的年代里跪地求饶着。碗的膝盖被磨破。一个个揣着碗的风雪夜归人,流尽了鲜血,跪在雪地里,被无尽的秋风所掩埋。这时候,碗又是坟墓或坟冢。


碗在诗人、画家杨键的巨幅水墨系列画中,宛如乱世之外一双双大瞪着的眼睛,充满了莫名的坦荡、惊恐和忧虑的诉求。这些黑白之碗被整只整只勾勒、着色,一遍遍地泼墨挥洒其碗体深处内在平实的风景,有时,如同隐士眼里颓荡的山水;有时,又像是亡灵记忆中无法忘怀的冤屈。申冤者早已屈死在人世,无名无姓的一只只空碗仍旧在漫漫长夜之中以徒劳游荡之身在竭力伸张着,甚至乞怜着早已湮没不闻的正义。


这些碗全都悬浮在空中,突显于画幅中央最显眼的位置,被画笔细心地描摹过,宛如出现在宇航员眼睛上方的、以高科技星际空间站密封的舷窗口一掠而过的火星或月球局部(有些是全景)景象为主体的画面展示。这些黑白分明的碗,似乎已不属于人世,不再保有地球文明、人类社会过去或将来的烟火味,它们一个个,一只只独立于寰宇之上,自成一个个宇宙。我们注意到,画家的指向首先是空间的,是空间意义上的心灵、人文的图式。这些孤立状态中漂浮着的一只只碗钵,仿佛某种灵魂残余的不明物体。它们是冥界的光照或语汇,是对来世的引诱和照耀。碗的表面,恍似笼罩一层前世的光。碗口和碗沿,往往又氤氲出一团团隆起的疑似古代宋元山水式的地平线。


画家,略去了白生生碗钵之外一切间接的世俗信息,以凸显此时此地的饱满直感。真正精神的同心圆实则浑圆自在于观画者可能的心灵世界。画中的碗钵,与画外真实世界时间原则中的观画者之心理波澜之间,形成了一个可见的存在的活体氛围,向碗沿时隐时现的山水影像这个圆心汇拢而来—山水,无疑是碗钵之外又一个圆的存在的奥秘。


经由碗得以呈现的人生,乃古典完好的中国,乃东方远古文明神圣的辉煌。人们觉得不经意的家常食碗,盛放着人生百味珍馐,绽露出岁月的甜酸苦咸。中国人自况“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碗是中国的肉眼可见的智慧格言,碗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饮食男女的日常起居。


在这里,画面上杨键的碗和钵一再呈现出的白和黑两种极简色调,配以更加简单朴素的浅黑景深,仿佛画家笔下的碗和钵被小心翼翼供奉在了某处古老的神龛,或者说,画面上的半圆碗体、钵面,被画家直接钉在了历史或记忆的墙上,白色的钵,黑色的碗。因而,这里的历史,与其说是人文的,不如说是一条条流淌着的岁月的长河,召唤着逝去了的中国的岁月,一份生命流逝的沧桑。极简的构图,使人联想起美国著名画家罗斯科的晚期风格,抽象、教喻、对生命赤裸裸的体认,平静和绝望,狂热和严整相交集。笔触和线条呈惊心动魄的颗粒状,并不均匀的涂抹,显得表面随意实则精心。颜面、层次细腻多变。碗沿上一层高低不一的白色反射出海市蜃楼般粮食的精华,似乎瞬间概括出来远古人类对于日常温饱代代传承的久久的凝视。


碗是中国人抵事论世的尺度,是民间日常抽象的度量衡。碗在中国,象征着天地良心、列祖列宗、江山社稷、温饱性命,在日常所用之碗各种大小形制上,聪明的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碗钵所象征着的生与死终极的体认:上扬平端为生,下覆倒扣为死。而生则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死则底端燃烛、向死而生。

 (节选自庞培《碗和钵》)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仁慈江湖

樊国宾 著

《南方周末》专栏作家樊国宾用汪洋恣肆的文字、博大广袤的渊博学识、精深通达的哲学思想,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神与灵魂的对话。

李敬泽、张宗子、朱又可、多马等联袂推荐。


夜晚灼烫:凝定的时间肖像

黑陶 著

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彭程作品系列

彭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悬铃木咖啡馆

半夏 著

著名作家半夏最新小说力作。悬铃木咖啡馆是一个城市百态观察的据点,如果不来这里熏染点人气,就无法让生活继续……一间讲述市井与情感故事的咖啡馆,讲出了一城的精致与忧伤——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堪称昆明版的“人间喜剧”。


# 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荆歌 著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意象的帝国:诗的写作课

黄梵 著

作家、诗人黄梵潜心力作,揭秘创意写作,教你如何轻松学会写诗。王鼎钧、欧阳江河、灰娃联袂推荐!作家、诗人黄梵以文理兼顾的思维、四堂课的形式,总结其授课和创作经验,探究出适合汉语语境、自成体系的诗歌创意写作理论。


张爱玲传(修订版)

张均 著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均在大量张爱玲文本资料的基础上,以时间为轴,将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与文学生涯对称而陈,全景式探究其冷观人世喧闹、深谙生命哀伤、谨遵内心真实的完美主义追求。


云上

赵波 著

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上、下)

[苏联]弗·克·阿尔谢尼耶夫 著

西蒙 译

影响著名作家张炜数十年创作、感人至深的自然主义“隐秘经典”,俄罗斯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通过实地考察,精心呈现100多年前乌苏里地区的特有风貌,处处可见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热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加入纯粹读书社群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丨刘醒龙·天行者 秋风醉了 寂寞歌唱丨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夜晚灼烫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彭程作品系列 丨 弗·克·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丨樊国宾·仁慈江湖丨黄梵·意向的帝国:诗的写作课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