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小彦:父母如何看自己孩子的画

ARTDBG 打边鼓 2022-12-04

9月7日,由CAE当代视觉艺术培训中心策划的公益讲座在广州学而优书店举办,主讲人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彦,其演讲主题是“父母如何看自己孩子的画”。

以下为讲座实录整理,有删节,发表前经过主讲人的审校。《打边鼓》获得授权首发。




我学艺术出身,教过很多孩子,自己也有孩子,关于如何看待他们的画,积累了不少经验,对背后所涉及的两代人的关系问题很是感慨。当年孩子到了七八岁,我送他到少年宫学画,孩子学画我就躲在一边,从来不管他画什么。与此同时,也发现很多非艺术专业的父母会不自觉地有一个强烈愿望,就是帮孩子画画、帮孩子拿成绩、帮孩子达到某种效果。从那时候开始,我对儿童美术教育产生浓厚兴趣。



发现孩子画得不好,怎么办?


贡布里希写过一本书叫《艺术与错觉》,副标题为《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这是一本教我们如何画画的书。艺术与错觉之间其实是一个图画再现的关系,通俗来讲它就是“像”。贡布里希告诉我们,几乎所有没经过专业训练或缺乏一定艺术常识的人,对艺术的基本判断很简单——“像”还是“不像”,“像”就是画得好,“不像”就画得不好。当家长帮孩子画画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觉得“不像”,得帮孩子画得“像”。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几乎所有两三岁的孩子都喜欢涂抹,但很少孩子能在一张纸上耐心画画,这就是皮亚杰所说的早期涂抹阶段。他有句名言:儿童看见一件东西比他画下来要早很多。儿童看见猫、看见狗,他想画下来,但画不下来,结果就是画一张扔一张,这是探索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挫败感。绝大多数人画一下就不继续了,再也没有拿起笔来,童年潜在的挫败感保留了一辈子,很多成年人都不敢画。晚年的丘吉尔以画画过日子,他说:“当我面对洁白的水彩纸,在上面涂白的时候,我发现第一个要求不是画画,而是胆量,敢不敢在上面涂抹。


因此,教儿童画画的第一件事:不要换纸,延长在纸上停留的时间,减少挫败感。并且,告诉孩子不需要画得像,从活生生的猫、狗离开,教他一些更简单的形状。其中,形象描绘的复杂程度和年龄、视觉接受程度有关,比如,在我孩子七八岁的时候,我给他看日本著名漫画《城市猎人》,他根本没兴趣,因为这本书适合15到30岁的读者。


第二件事:要画大。这是一个考验,很多孩子没有耐心,可以借此来培养。


第三件事:把纸画满。其实根本不需要懂画画,只要拿起笔在纸上画圈圈,当画面上的东西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兴趣就来了,并且越加越过瘾,也许最后会发现自己是天才艺术家。 


讲座现场



什么时候可以让孩子写实?


除了贡布里希,我对儿童绘画的认识,还来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他通过研究科学思维从而导致对儿童的研究。今天的儿童教育,其心理学依据都跟皮亚杰密切相关。他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大概在12岁前后,其思维前后的变化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就艺术而言,写实主义与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皮亚杰对儿童视觉的发展有过研究,5岁之前叫涂抹阶段,5岁到8岁叫潦草阶段,11、12岁差不多是抽象思维开始发育的时间,孩子想要的是写实。这也证明,所谓写实是一个抽象概念,儿童太早学写实,肯定是学不好的。


然而,由于我们家长对于绘画的要求总是跟真实有关,所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就让孩子描绘具象。实际上,学习写实和学习数学一样,写实是一系列概念,需要推理,严格执行每个步骤。当第一个概念没有解决好就开始往下学,错误会累积,进而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比如,一幅好的静物画有三个要求,一是造型,二是明暗或色调,三是质感,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基础训练中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而是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



怎么与孩子交流画画?


可惜大多父母由于缺乏对艺术的专业认识,又对孩子施以无以伦比的操控和权威,轻易把个人的观感强加给他们,结果就是,孩子无一例外地都对某种写实有强烈的兴趣。


在这里面,我认为两代关系非常重要。对成年人来讲,他们之所以对自己的孩子生气、焦虑,是因为觉得自己是正确的:我叫你早睡,你不早睡;我叫你不玩游戏,你偏玩游戏;我叫你吃饭,你却不吃,为什么不听话?有的成人脾气不好,还开始使用暴力。但是我们都没想过小孩的反应,他们的反应非常简单:“神经病!”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两代人的信息没有得到交流,成年人关心的是内容,而下一代关心的却是形式。


讲座现场


如果成年人过于主观地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就一定会把这种观点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强加给下一代,矛盾因此出现,很多人不注意调节和沟通,矛盾最后就会演变得不可收拾。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20多岁大学毕业,待在家里不工作,抱怨父母选的专业不对,到了这个时候再来处理问题就已经晚了,我看国内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矛盾。所以,两代人的关系要从画画的时候开始处理,从小就要处理好。


如果小孩有某种问题,首先是成年人要检查自己、认识自己。把小孩送来学画画的时候,家长应该要有正确的认知、明确的目标,不要以为自己的孩子真能成为艺术家。反过来看,孩子涂抹、描绘其实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这是一种游戏,国外就有艺术游戏的活动。如果孩子能沉浸在一种正面的艺术游戏中,这会对成长非常有益,人的情感在游戏中得到抒发,兴趣被理顺,焦虑才能被去除。对于孩子的成长,我更看重一种品味、一种对世界的善良看法,而不是真正成为很厉害的画家。



绘画艺术有天才吗?


当我们过分热衷教孩子画画的时候,需要警惕是否存在拔苗助长的可能。老师或家长的作用就是让孩子维持画画兴趣,给予一定帮助,告诉他一些概念,比如什么是地平线,引导他往一个方向走,但同时,我们对他的期望也要恰到好处。画画是一种健康的游戏、一种品行的训练以及兴趣的培养。当把学画变成游戏的时候,儿童自然能在游戏当中有所收获。


有一次,广东美术馆为2岁多的儿童做了天才画展,我当时就说,得警惕拔苗助长。孩子画得天花龙凤不说明任何问题,世界本来不存在儿童画,如今之所以讨论儿童画,是因为与20世纪早期的现代艺术运动有关。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所有早期儿童的描绘能力都大同小异,年龄越小越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全世界的儿童到了3岁,在不断涂抹中总会出现封闭现象,这与个性、与天才无关。


绘画没有天才,越小的孩子越有才气,越大的孩子越没有才气。皮亚杰说过,当抽象思维开始发育时,儿童喜欢写实,但今天我们教育的结果是,儿童画已经成为样式,各种比赛、考试、分级使我们对儿童画形成统一看法。


1975年出生在广西一个壮族美术工作者家庭的王亚妮,当时年仅4岁就在刘海粟的支持下,一次办了个人画展,她的画还印成邮票,非常出名。但她到了11、12岁就再也没有画画天赋,所有画画的天才一定夭折。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儿童画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为的,它并不能直接促进孩子持续涂抹或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为此,我觉得主流美术界的共识应当是,一方面把儿童学习艺术作为修养、品行、游戏和创新的训练,另一方面不要过分吹捧儿童、不要过度宣扬所谓的儿童天才。儿童过早进入天才阶段,事实上对他的成长没有什么帮助,还可能成为畸形的天才。有人统计过,中国科技大学所培养的少年班,最后发现没有一个成才。


讲座PPT-王亚妮的作品


父母送孩子画画是值得鼓励的,因为小孩通过绘画、通过集体的创新来获得一种品行与修养。但同时,父母对于儿童的绘画表现,个人认为不必有过分的期望,因为它只是一种修行。随着儿童的成长,不论他是否继续画画,是否去学更正规的、更严谨的素描或造型,只要在早期保持描绘的兴趣,没有受到挫折,就一定会发展出意想不到的结果。以上所谈的,表面上是关于学习绘画、关于如何看儿童画,背后其实是如何更好地处理两代人的关系问题。



文中用图由主讲人提供。

编辑:劳秀汶(实习生)






重要的不是艺术:探秘西南地区最好的儿童艺术节

画家会给自己的孩子看什么绘本

家庭美术教育实操指南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