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小彦:学艺术,要不要让孩子考级?

ARTDBG 打边鼓 2022-12-04

上周,《杨小彦:父母如何看自己孩子的画》一文发布后,反响热烈,分享超过2000次,阅读量突破一万,足以可见,大家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热切关注。实际上,这也体现了《打边鼓》的创办初衷,专注于儿童艺术教育领域,回应家长与孩子的内在需求,能够帮助他们看清一些问题,解答一些困惑,同时也能创造一些新的价值,在大家可能忽略的“边缘”持续发力,持续做工。


这次延续上周主题,在9月7日由CAE当代视觉艺术培训中心策划的公益讲座《父母如何看自己孩子的画》中,选取与整理观众问答环节的内容,由主讲人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创意媒体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小彦,来回应大家关于艺术教育具体而切实的困惑。发表前经过主讲人的审校。






1. 对于艺术考级,我们应不应该让孩子参加?


9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要搞美术考级的是浙江美协。当时反对考级的则是广州市少年宫的关小蕾校长,我是她坚定的同盟。

 

我儿子在温哥华学钢琴时也参加了考级,然后我才完全明白,音乐考级其实是一种商业模式,它满足了很多普通人的愿望,给了他们似乎可以衡量孩子进步的标准,没有这个标准的时候,他们会很茫然,有了,他们才会放心地跟着走。关于考级,音乐可能比画画更严重,因为学音乐花不少钱,而且,学习音乐的过程,大多是痛苦的、强迫的过程。所以,我碰到不少学钢琴的小孩,说起钢琴就是怨气,他们的愿望就是赶快学完这个钢琴,然后就不用再学了。什么叫学完了?就是考级了。可是,我要问,艺术有学完的这一天吗?艺术是终生的事情。


音乐考级的成功就在这里,给了家长一个标准,给了他们压迫孩子的理由,也给了他们花钱花得很开心的动力。


另外,我认为音乐可能有神童,而美术却一定没有神童。为什么?因为不存在“儿童演奏法”,一开始就必须有严格的要求。贝多芬5岁在父亲强压下学钢琴,他就不能随便去弹,一开始就要建立规范,然后一步一步去训练。这就是学音乐为什么会痛苦的原因。而绘画却有“儿童画”!所以,大家要把这看透彻,不要迷恋考级。




2. 如果不让孩子考级,这跟考美院或出国关系大吗?

至少,据我所知,考级和考美院是两回事,考美院是另外一套。这一套是什么,以后有机会再说。国外的艺术学院,考试方式和国内美院完全不一样,更和考级无关。这就是我的回答。



3. 学校的绘画比赛,为什么获奖的一般都是主流的儿童画?

这是一个社会现象,全社会都认为有一种画叫“儿童画”,评委们都按它去评,结果就是这样。我想我们没有办法和这个社会的共识闹别扭。其实,参加全国美展还要一种“展览体”呢,只有符合这个“展览体”的才能入选,何况“儿童画”?

 

获不获奖其实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兴趣画下去。如果过分地把获奖作为一个标准,这不太好。我曾经在北京跟《三联生活周刊》的一个编辑聊天,她说带女儿去报小学,挑选小学的标准是各种业余学习证书,可她女儿一张证书都没有,因为她希望女儿有更多时间去玩。但她旁边一个女孩,居然有60张证书,她觉得这简直是疯了。我还很少见到像这位编辑这样清醒的人。




4. 孩子特别羡慕别人画写实,总觉得自己画得不好,怎么办?

我首先想问,这个孩子几岁?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产生这种羡慕,要到一定的年龄,比如11、12岁,才会对写实有兴趣。这个兴趣不会出现在5、6岁的小孩身上。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这是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有实证根据,儿童要到11、12岁左右才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才会有兴趣追求某种写实的绘画。这倒说明,写实绘画是有抽象性的。


如果过早地、过分地教太小的孩子写实,不是好事,结果只能让孩子对绘画厌恶,会降低他们对画画的兴趣。教育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能力。当然,我们也的确可以让那些开始具备一定抽象能力的孩子,去尝试学习写实,但一定要有耐心。

 

我认识一个年轻的女画家,我是看着她长大的。她大概在7岁时,我还为她做过展览,当然是所谓“儿童画”。就她这个年龄来讲,还真的画得好。后来,这女孩长到10岁左右,画风开始改变,想画写实了。这说明孩子在10岁前后是会发生某种变化的,而且一定会背离其早期的趣味,走向另外一个方向,对此我们要坦然对待。

 

所谓“儿童画”画得好的,一般都喜欢用线,而且画得很流畅,画小人画房子很快,原因是,喜欢讲故事,用流畅的线条画出一些符号式的图,故事就能够讲下去了。这样的孩子,线描越流畅,越能讲故事,到了转写实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受挫,画不好写实,因为这个时候的要求是描绘物像,有所逼真,而不是讲故事。

 

我还认识一个朋友的女儿,她从小就喜欢画画,画得很流畅。后来,她到了开始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年龄,自发地喜欢画写实,还跑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对着米开朗哲罗的《大卫》雕像当场写生(素描)。于是我就很好奇,为什么这孩子的转变这样顺利?然后,再去看她小时候的画,才发现有一个特点,就是她不喜欢讲故事,她画画一直很视觉。




5. 评论儿童画,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是好作品?

不要过分轻易地相信儿童有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过度夸大儿童的想法,要知道,儿童一定是在老师的推动下、在某种氛围的影响下形成他们的想法,而不一定真的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比如,我们老是要追求画面的完整,但小孩却不太知道什么是完整,他们关于“完整”的想法,其实是我们给他们的。


扭七扭八的儿童画和规整的儿童画,二者并没有什么区别。对待孩子画画,最重要是看他有没有热情,只要有热情,把这个事情干下去,那就是成功了。


我在温哥华碰到一个小男孩,多动,坐不住,画画的时候,我看他实在太想动了,于是让他出去跑步,跑了一圈回来,累了,再坐下来画画,过一下又坐不住了,我又让他出去跑。开始可以安静5分钟,后来是10分钟、20分钟。我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是学绘画还是学其他艺术,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学习如何才能有耐心,如何才能去坚持。耐心和坚持,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最难的。


我怀疑,我们的小学教育过早地淘汰了那些多动的孩子,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其实多动不是坏事,这是自然的事,甚至是天才的一种表现。我们怎么能够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多动的孩子给否定了呢?



6. 如果学美术用一对一这种模式,靠谱吗?

不靠谱,我甚至非常反对!学钢琴可以一对一,因为有演奏的基本要求,但美术不同,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主要是涂抹,是维持这种兴趣,是通过学画去参加集体的游戏。一对一,次数多了,教的烦,孩子也烦,然后就教不下去,因为把游戏变成了枯燥的、乏味的所谓学习。艺术是游戏,要一群人在一起才好玩,才会有兴趣去涂抹。



7. 怎么引导小孩看一幅画?

怎么说呢?还是和年龄有关系。我不知道如何引导一个5岁的小孩看《富春山居图》。

 

国外很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跟博物馆关系密切,老师常常带着孩子们去看博物馆,各个年龄层的都有。1992年我去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在伦勃朗的《夜巡》前,就看到一个老师带着大概是初中的学生在参观,那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观国内的中小学,好像没有一个老师会把孩子定期带到博物馆去参观。

 

博物馆对于孩子而言主要是起熏陶的作用。我就经常带儿子去逛博物馆,让他养成一种习惯,这个很重要。我在广州美院读艺术史研究生时认识一个美国人,大概是做生意的,发现她非常了解艺术,不是喜欢那么简单,艺术史的素养让我震惊。她告诉我,小时候,每个星期父母都会带她去博物馆。到了读中学时,她父亲还提出要求,去博物馆之前先做功课,搜集相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资料,记下来,才到博物馆看原作。她对艺术的理解,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我建议,如果要增加去博物馆的动力,就需要先做必要的功课。比如去荷兰一些艺术博物馆之前,要先搜集17世纪荷兰艺术的资料,要读一些相关的书。要知道,17世纪可是荷兰艺术的“黄金时期”,非常精彩。有了这个准备以后,去看荷兰的博物馆就会有感觉。

 

我是学美术史的,我逛博物馆的一个动力是想去看看原作,因为原来只是看印刷品,这和原作有很大的差距。



8. 能否推荐一两本学艺术的书?

《加德纳世界艺术通史》,这是针对大学生和普通人的通俗读本,涉及很多知识点。当然,从我的角度看,还要去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


 



9. 孩子8岁,同时学国画和创意画,有没有冲突?

8岁?还是让他继续玩吧。确实喜欢画画,就让他把兴趣延续下去。这里,我不知道什么叫“创意画”?

 

我要说的是:


第一,一个对手绘有兴趣的人,要让他把这兴趣坚持下去,给他一支笔和一张白纸,随便画,自如地去画。

 

第二,对于年龄大的,学习绘画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临摹。


第三,如果喜欢国画,8岁的孩子,我想不妨学习毛笔字。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学写字可以训练一下笔墨,培养运笔的感觉。



编辑:劳秀汶(实习生)






杨小彦:父母如何看自己孩子的画

重要的不是艺术:探秘西南地区最好的儿童艺术节

画家会给自己的孩子看什么绘本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电话:0755-86549157;邮箱:info@artdbl.com;微信:dabinlou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