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8) || 过早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5月1日,妙墩路。摄影:作者)

解封后,多少武汉人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嚯”一口热干面。好多人的朋友圈就是晒一碗面的幸福。

(文末有彩蛋)


编者的话:欢迎来到一枚园地,共筑我们共同的心灵家园。

为了保障园地的读者们可以有充足的睡眠,“一枚园地”的更新时间将是北京时间晚上21:00-22:00附近。不保证每日会更新,但会尽量勤更,有更新时,当晚会在前一篇文章的“置顶留言”里预告,也请大家养成习惯有问题时到前一篇的置顶留言看最新说明,减少我一个个回复读者私信询问的时间。


今天,我们推出“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的第8篇 - 过早。



过早
文/妮娜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武汉人对待过早,就像武汉人的性子,必须轰轰烈烈、淋漓尽致。

武汉人见面打招呼,“过早了冇?”并不完全等同于“吃了吗您呐?”因为问是真诚地问,答会真诚地答。如果回答“过了”,问方可能会好奇地加一句“吃的么司啊”(因为过早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没有,答的一方多半会以重音和拖长的语调“还冇——哦”,表达一种满满的忿然和遗憾,仿佛一天的好心情都被搅黄了。

网传武汉人过早,可以一个月不重样。考虑种类细分,只会更多不会少,而且不包括武汉人不怎么爱吃的包子馒头花卷稀饭。比如光热干面家族就有全料热干面、热干粉、牛肉热干面、炸酱热干面、虾仁热干面。这就好比,扬州的包子,可以分蟹黄、三丁、素三丁、五丁、鲜肉等二、三十余种,你不能只跟老板说我要吃包子。

封城期间,最让武汉人发愁的,不是正餐,而是过早。因为饭可以在家做、在家吃,而过早,更习惯于在摊子买,站着吃、蹲着吃、边走边吃。更何况,当初外面过早的选择有多丰富,憋在家里吃来吃去就那么几样,就有多难受。

虽然不少人在这段时间苦练厨艺把自己憋成了大厨,有些妈妈自此成功进军烘焙界,但做过早的可不是和和面粉那么简单。有几样代表性的在外面经常吃的,在家就是做不出来,比如热干面、面窝、油条、豆皮、豆腐脑,更高阶一点的糯米鸡、欢喜坨、酥饺、鸡冠饺、苕面窝(红薯面窝)、糯米包油条就更不用说了。

拿热干面来说。为什么如此全国闻名,然而你一旦走出了武汉湖北,在外地就很难吃到正宗的热干面?

重点是面。

热干面用的是一种特制的碱面,入口有种苦而干涩的劲道。把面煮到七分熟,一边用风扇吹、一边加麻油、一边用筷子不停地挑起,目的是将面风干避免糊掉。这个过程叫“掸面”,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环。这时候黄澄澄、油香香、根根分明的就是半成品面了。

普通家庭就是做不好这一步骤。老热干面馆有的每天早上4点起床掸面,为一天做准备。

如果说掸面的技术决定了面的劲道,酱醋油和卤水的配比则决定了面的味道。这也是一般人掌握不好的一环。

每个武汉人都有常去的合自己口味的热干面馆。疫情期间,武汉人馋热干面馋到什么程度呢?那种方便包装的热干面,平时根本不屑一顾,认为只有外地人才会买。封城时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一旦团购平台有货,一下子秒空。正是应了那句:从前的我你爱理不理,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



(2月22日:摘自我的团购群语录)

                  
知道武汉人苦热干面久已,罗氏牛肉面的年轻老板上抖音,亲自演示了包括掸面在内的家庭版制面过程,超级火爆。我身边好多朋友都下厨一试,解馋自救。

那期间央视主持人董倩一直呆在武汉采访。疫情接近尾声时,她到一家开了的面馆点了一碗豪华热干面。老板娘一边两手不停做面,一边抹眼泪。那是终于可以做一碗面的幸福的泪。解封后,多少武汉人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嚯”一口热干面。好多人的朋友圈就是晒一碗面的幸福。

很多人跟我一样做不好热干面,封城期间只好另辟蹊径,发展武汉过早的另一大家族:牛肉面。外地人都知道武汉人爱热干面,其实我们对牛肉面的执念不亚于热干面。

曾经有外地朋友不解地问,牛肉面不是正餐主食吗?一大早就吃不会觉得腻吗?这可能是源于武汉的码头文化。从前在码头的搬运工人,只有早上吃得足够“横”,肚子里才有油水,才有体力肩挑背扛一整天。如今世道变了,武汉人的味蕾已经习惯了重口,肌体里对能量和碳水的渴求始终如一。

武汉每年都会按区评选最好吃的牛肉面,能上榜的多数都不是网红,而是扎扎实实开了几十年的老店。每一个都是城市传奇。比如万松园的金焱,硚口的骏骏,青山只开到上午11点的鹿鸣春,马场角开24小时的精粉世家,还有兰陵路上一直相互较劲的三狗和顶好。

疫情之下,好多馆子倒闭了,还有一些不得不以涨价来苦撑。像我以前常去的四货牛肉面,他们家以超浓的原汁原汤著称。之前一碗普通牛肉面卖15元,5月份重开后卖19元;双份豪华面之前30元,现在涨到35元。老板娘无奈地表示,要不是疫情期间租金一分钱没免,她也不想涨价。

牛肉面不像热干面必须用掸好的碱面,普通的桶装面也可以。有牛肉和香料,再加一些耐心,自己在家也可以熬制汤头。封城时多的就是时间,缺的是食材。肉类尚可以买到,那就变着花样做。

再后来,物资逐渐丰富起来,但还是不能出门。那就把物尽其用做到极致:用头天做口水鸡的佐料早上拌一碗川味凉面,泡椒牛蛙的剩汤做一碗酸笋肉丝粉,东坡肉的卤浇一碗酱油细面,吃剩下的干锅豆角继续加工成豆角焖面。再把团购套餐里吃不完的白萝卜红萝卜包菜做成泡菜,切成片切成丁,加在面里,最后撒上邻居给的小葱(我很多邻居都用花盆种了葱和蒜)。就这样,疫情逼着我将过早吃的粉面范围进一步扩宽。

这场疫情,让很多武汉人重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邻里,认识了自己。

刚解封的那段时间,餐馆还是不让堂食。还有一些老街区老社区,全封闭的栏板迟迟不让撤。于是你会看到这样一幕:街边小吃店在门口对应的栏板上挖一个洞,标注品名价格和付款码的牌子挂在了洞旁边。你在洞外点,老板给你从洞里面递出来。

还有一次,我去从前常买的烧卖店,整个巷子都还没拆封。我照着牌子上的电话打过去,过一会儿老板娘亲自给我提来2斤速冻烧卖,完成时隔5个月的交易。这就是疫情挡不住的武汉人的生活。



(5月1日,妙墩路。摄影:作者)


(5月6日,常青五路某社区。摄影:作者)

半个月前,我经过那条小街,发现栏板已经拆了。于是喜滋滋地买了碗生烫牛肉粉,加了足足的香菜,还加了个卤蛋,把口罩一摘,在简易的露天座旁若无人地“嚯”起来。还为自己此刻的形象赋打油诗一首:


《露天座》
当你洗了澡、吹了头,
往露天座儿那么一坐,
挑起筷子往嘴里一嗦:
汗水制服了口水,
辣椒味儿压过了香水味。


这种街边露天座,最是武汉。它令我想起小时候一到夏天,街坊邻里把竹床都摆出来。就在竹床上乘凉、吃西瓜、睡觉,沿街并连成一长排,蔚为壮观。

武汉就是大江大湖大火炉,武汉人血液里都是江湖儿女本色。



(5月27日,妙墩路王记生烫牛肉粉店门口。摄影:作者)


从前的武汉,有固定店面的面馆和流动的过早摊平分秋色,各撑半边天。这些年,摊子渐渐找不到了,像捉迷藏一样。有时候你一拐弯,瞧见一个炸苕面窝、欢喜坨的,换个时间再去,竟没有了。这让武汉传统过早的选择一下子少了很多很多。最近的地摊火爆起来,过早的摊子似有复苏的迹象。

前几天我路过家附近的工地,惊喜地看到一个小摊,彩色字的牌子上“豆腐脑”“糯米包油条”令食指大动,颅内多巴胺一涌而出。无奈,大姐说中午只卖盒饭,早上她在另一个小区摆摊卖过早的。

刚过去的周末,清早跑完步看时间还早,就跑去那个小区碰运气。运气一半一半,糯米包油条还有,豆腐脑已经卖完了。我拎着一甜一咸两个糯米包油条,不甘心地继续晃。走几步外还有个摊子上有豆腐脑,赶紧来两碗。更惊喜的是竟有消失已久的糯米鸡卖(一种团状的油炸糯米早点)!于是那个早晨,重油重糖高碳水,步算是白跑了。

但,这就是武汉,这就是武汉的过早。



(6月7日,某小区门口。摄影:作者)


补记:

看到我拍照,摆摊大姐担心地问,你不会是城管吧。

我哑然失笑。

大姐,总理都发话了,您还担心啥?      

【作者简介】妮娜,家住汉口的武汉人。喜欢美食、旅行、摄影。方方日记读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彩蛋

(来源:网络)


编者按:一枚园地读者群已正式成立,在我们园地有爱的读者中给静子和于茗等这样的弱势群体作者和读者“摆地摊”互助,并方便大家在群内交流。希望加入读者群的朋友请加小编一枚微信 mei94539 (请注明“读者群”)

一枚园地开辟“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欢迎读者们投稿。投稿请加小编一枚微信 mei94539 (请注明“投稿”)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民声(7) || 我们的少年时代
民声(6) ||化蛹成蝶,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善待
民声(5) || 爱里没有惧怕:亲历西雅图暴乱后的义工清洁
这个副总理我喜欢
民声(4) || 草尖上的光芒
民声(3) || 当你老了
民声(2) || 孩子,我喜欢你长成少年的模样
民声(1) || 家门口的早市,自然形成的人间烟火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特别的诗,给特别的你
你有帽子山,我有挖掘机(二)——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
你有帽子山 ,我有挖掘机 ——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录
五月的鲜花——献给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直笔著史成铁证  妙语一句解疫情——方方日记及接力妙语集萃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