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接下来“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马瑞强

内蒙古蒙草土壤修复与盐碱地改良科技有限公司

推荐理由


为苍生立命,是杨天龙的座右铭。创业很苦,农业创业更苦,可在我看来,杨天龙一直乐在其中,不知疲倦。因为对农业和家乡的热爱,杨天龙始终坚信他自己当初的选择,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他有一个毕生的梦想,就是能建立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农业航母企业,通过它推动中国农业的进步,改变社会对农业从业者的认知,为千百万像自己父母一样勤劳本分的农民,提供稳定和较高的农业收入。

   

本人认为杨天龙就是一张现代新农民的名片、乡村振兴典范,有责任、有良知、有创新、有影响力、有推动力的新型农民致富带头人。



人物简介:

杨天龙,1983年生于甘肃榆中县,云种云养(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事迹概述:

1)大学期间,试种3年水果玉米获得成功,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成立榆中水果玉米种植合作社。2009年创立中美国玉水果玉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与6个贫困村签订合同,带领家乡农户精准扶贫;


2)2015年在“互联网+农业”大潮下,创办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云种养”为农民用户提供农技问诊、贷款、贸易、教育培训等服务;


“出生农村,血液中流淌着土地的情结,生长农村,深知农民之艰辛,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应责无旁贷解民生之多艰。”——杨天龙


2018年7月下旬的甘肃榆中县,气候凉爽宜人,兴隆大道边上的千亩水果玉米已经成熟,工作人员正紧张忙碌着,他们在制作一个大型的玉米迷宫,28号,这里启动第七届水果玉米嘉年华开幕式,当天,聚集在这片基地上的乡亲和游客将有千余人,迷宫开放至8月28日,一个月的时间将为这座小县城吸引数万游客。

 

这是杨天龙的中美国玉公司联合家乡政府打造的一个水果玉米乡村旅游名片,10多年来,他借助水果玉米实现了一粒种子到一个“帝国”的飞跃。如今,他的水果玉米已布局在甘肃、内蒙、宁夏、云南、海南五大产区共7万亩,年销售额2亿元,年收益率在100%以上。

 

这一切的成就与他从小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我就是一个山里娃娃,我热爱这片土地。农业,是我从小的梦想。”穷与饿,是杨天龙最深的童年记忆。“1995年,家里每个月还要领45斤的救济粮,打开袋子一看混杂的都是老鼠屎和小沙子,根本不能吃。”杨天龙回忆说。

 

初三时,家庭贫困,杨天龙不忍心父母吃苦受累供自己读书,辍学一年,跟几个朋友一起养兔子。因为经验不足,最终以失败结束。



在农大他结识了相伴10余年的“她”


2003年,杨天龙考上了西南科技大学生物专业,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在旁人眼中,生物专业炙手可热。但刚入大学三个月,他发现所学专业太过微观,不适合家乡农业发展,于是就给父亲写了23页长信请求退学。村里人见识了这孩子的“犟脾气”。复读一年,他如愿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种子工程与科学专业。

  

后来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问,“你为什么选择退学?”杨天龙说,“这与我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爸爸妈妈辛勤劳作,但收入微薄甚至吃不饱。为了使家乡和父母一样的千千万万农民,在一年的辛苦劳作后能有更多的收益,我立志用科学农业致富家乡,所以毅然选择了退学。”

  

在中农的4年里,他扎在农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穿梭在各种学术报告会场,广泛涉猎各类信息。甚至现场聆听袁隆平、刘永好这些“农业巨子”的言传身教,这坚定了他的信念——学农,绝不逃农,扎根在土地上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杨天龙在考察玉米基地


“我喜欢在泥土里爬来爬去,这样我活得更快乐。”他说,“我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观察种子,自懂事起,常用手指头在地上戳个洞,将向日葵籽扔进去,把土捏在一起,这样向日葵就会长出来。走在路上,看见路上的小苗苗,都会挖回家种。其实影响人一生的,是与生俱来的兴趣或爱好,做农业是我的兴趣所在。”

 

2005年的寒假,杨天龙想带些玉米种子回家试种。靠着一股韧劲,110斤重的他扛起100多斤重的两大包种子一路站票站回了家。“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到好产品改变家乡的种植结构,给父母增加些收入。”他当时也许并不知道,这些种子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

  

原来,这两大包种子里,有一种很特殊的不同于常见玉米的品种,种子看起来干瘪不饱满,是农大的教授经过10多年选育的新品种玉米。来年玉米成熟后,杨天龙惊喜地发现,玉米皮薄、质脆,像水果一样香甜,生咬一口,清香的汁液溢满齿颊。

  

就这样,杨天龙戏剧性地与水果玉米结缘。



为家乡带去特色产品—水果玉米


2007年,他在自己家里种了八分地的水果玉米。水果玉米收获时,得到了不少亲朋好友的青睐,接下来他对水果玉米的经济效益展开市场调查,拿了几个生的,又煮熟了几个,拿到集市上卖,没想到十几个玉米棒子竟然能卖20多元钱。

 

看到水果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广阔前景后,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决定实施一个能实现自己梦想的大计划:种植低投入、高收益的水果玉米,让它来带动家乡农业、经济的发展。

  

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机会,选择返回家乡种植水果玉米。“我从来没有想过找工作”,杨天龙说,“我从小就喜欢创业,返乡种玉米,就是想靠双手带动老家致富。”杨天龙开始在榆中县三个地方小规模试种,种了3亩地左右,收获后所有的水果玉米都销售了出去。


杨天龙带着玉米在国外参展时与客商沟通


杨天龙坦言,家乡再一次以默默无闻的方式哺育了他。对一个白手起家的大学生来说,实力和经验都不足以占领全国市场,但家乡低廉的土地和人力成本,大大降低了他的创业风险。

 

2009年10月,杨天龙与合作伙伴共同注册成立了甘肃中美国玉水果玉米科技开发公司,尝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带领家乡农户种植水果玉米。他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让更多的乡亲生活更好。

 

“我上学的时候,教国际贸易的老师问现在有几个学生愿意一竿子插到底,回到农村去做事情?当时我就举手了,他觉得不可思议。到最基层创业,遇到的困难,失掉的机会,非常多。我不后悔,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因为自己而活得更幸福,这就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我理解的大事业,可能就是终我一生,让这份价值变得越来越大。”——曾经拎着玉米参加“非诚勿扰”节目的杨天龙说,在那次节目中,他也阐述着类似的价值观。



10年打通单品全产业链


杨天龙和他的团队经过10年的摸爬滚打,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玉米推广模式:公司为农户、合作社提供指定的种子、农药、化肥,甚至是金融、运输、包装、打品牌,一条龙的全套服务。一方面降低了农户种植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假种子、假农资、缺乏资金、滞销等风险,另一方面又从玉米种植的源头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2018年4月杨天龙与瓦大校长签约


“这样一来,我们的玉米品牌不仅受到保护,还节省了大笔验货费用。杨天龙说,”原来,这样一套标准化、系统化的生产下来,如果不法商家仅仅偷走种子,也很难做成被市场认可的好商品。而一旦农民违规用药,也会承担很大的损失,不得不严格按照标准生产玉米。

 

他给他的水果玉米品牌取名“八两阳光”,原因是每根重量在400克以上,给消费者带来的是高原上400克的阳光。另外,还探索出了种植合伙人模式,农户不仅是生产者也是股东,让农户全程收益。

 

“要做一个帮助农民的人,去改变农村的现状,而不是做一个纯粹的商人。”杨天龙如是说。



无惧困难重重,返乡创业执着至上


创业,杨天龙也遇到了种种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除了种子和技术,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甚至连公司怎么注册都不知道。

  

但是,他有一样最宝贵的财富——执着!凭着执着,他各处筹资,挨家挨户做工作,说服了村民成立合作社,种植水果玉米。凭着执着,他四处奔波,种植、收购、配送、销售……每一个细节,他都不敢怠慢。凭着执着,几次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的亏损都没有将他打倒,反而愈挫愈勇,用了3年时间自主设计出玉米加工生产线。

 

10年后的今天,他把家乡最初的3亩地,发展到了全国建立五大合作基地,共计7万多亩,销售额达到2亿元,收益率超100%,销售地遍布20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第一个实现了水果玉米的全年供应,成为全国种植和销售水果玉米最大的企业。


2017年杨天龙当选CCTV三农创业致富榜样


在2017年初的第七届CCTV三农创业致富颁奖盛典上,杨天龙获创业致富新农民榜样奖,他万万没想到,给他颁奖的是母校——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校长说:作为校长,看到我们的毕业生站在今天这个舞台上,我为他们感到非常的高兴、自豪和骄傲。

 

而杨天龙的水果玉米产业也成为了甘肃省榆中县的一个标志性特色农产品,实现了他想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产品让家乡富裕起来的梦想。

 

曾有人问他为什么返回家乡,他说“我是吃那个地方的水长大的。我小时候经常没有东西吃,那么苦的条件下,也没想过出去再也不回来了,我不回去谁回去呢。如果说我对家乡能有所改变,改变1分的时候,我就会想再去改变2分。人们讲“无奸不商”,而我观察到的是无“肩”不商和无“坚”不商,很多人创业,都得有担当,也都是很辛苦的。”

 

杨天龙带着改变贫穷的使命走进大学,又义无反顾地跳回农门。他甘愿用一生追逐一个当农民的梦,也让全国人民认识了一个来自兰州榆中的“玉米哥”。



2015年再进城,开拓“互联网+农业”


十年艰辛创业路,让杨天龙从一个大学生成功蜕变成了青年创业家。

    

“我并不打算一辈子只做玉米。做玉米好比解剖麻雀,玉米做透了,其他农产品的经营模式也就大同小异!”2015年,杨天龙的目光聚焦在新兴“互联网+农业”上,当年云种云养(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云种养”)在北京成立。

 

对于“互联网+农业”,杨天龙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在于农业本身,互联网只是工具,要利用好这个工具。云种养就是我们为解决问题搭建的平台。” 

  

如今,云种养4大业务线齐发,均取得不俗的成绩。

  

杨天龙调研农户使用云种养app情况


农技问诊——“滴滴打车”式的问诊服务,3万名各品类农技专家在线,2分钟接单,一对一解答农技问题,95%以上解答率遥遥领先其它问答平台,百万农户与农技专家零距离互动,120万问题已被解答。

  

农业教育——通过专业农业技能+农场运营+农企创业管理等培训帮助创业者成长,已推出中国乡村振兴菁英班和《果蔬花卉采后保鲜技术》等优质教育项目。

  

生产服务——提供半径60公里的一站式“买卖农产品,买卖农资、租土地/机械/劳力、上农业保险”。

  

农场服务—为规模农场基地提供标准化种植、信息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这些服务已分别与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全国农学院协同发展联盟、今日头条、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民大学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中国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等多家单位达成合作。同时,云种养也是中慈联“乡村振兴委员会”发起单位、中国农业新媒体联盟发起单位、中国智慧农业产业联盟理事长单位。



 爱心助学,不变的公益之心


翻开水果玉米的宣传彩页,会看到一段温馨提示:“每销售一穗水果玉米将有0.1元捐助给协进爱心助学会,用于帮助西部贫困中小学生完成学业”。

  

这不是促销噱头,而是一份踏实的公益长跑。

  

2005年岁末,在班主任严建兵及农学院植物040班同学的支持下,杨天龙发起成立协进爱心助学会。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团队成员深入西部数省贫困地区考察调研贫困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进行义务支教、建立农村书屋、募集助学资金。在校期间,有10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受到协进爱心助学会资助,总受助金额20多万元。毕业后,杨天龙继续坚持做这项公益事业,他尝试把商业和公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做公益,做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


2018年7月杨天龙给陕西团校培训班授课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在杨天龙看来,“拥有了许许多多心怀梦想的种子,拥有了许许多多能够不计利害扎根在这片土地的种子,拥有了许许多多虽然知道家乡很苦,但依选择热爱家乡回到家乡的种子,这样的家乡才会有希望。”2017年,他又捐助母校中农大30万,联合开办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用于培养农业菁英人才,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带动更多学弟学妹学成之后从事农业。

 

对于创业成长,他从种子角度阐述了这样的看法:如果每个人是一粒种子的话,想想种子的每个部分分别代表着什么?种子由什么组成?种皮、胚根、胚轴、胚芽和胚乳。种皮和胚乳就是你的家庭和学校,它们保护着你。但是为什么很多种子在走进社会后并没有发芽?一生以种子的状态出生,以种子的状态结束?为什么有的人却可以长成参天大树?区别就在于胚根、胚轴和胚芽。胚根是你的学习能力,是总结知识积累经验的能力;胚轴是你良好的品质,你的意志力,一种坚持和坚定下去的决心;胚芽是什么,是创新和探索意识。一直处于种子状态的人,他们常有的想法什么呢,就是等,有时一等就是一辈子。而长成树的这些人,就会用意志力让自己扎根,让自己成长,哪怕承受压力,也坚持下去。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