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凌福平 劳动午报

推荐理由


我参加了一些大型各类烹饪类的北京赛区的比赛,一些著名的厨艺专家利用自己的专长,在社区、在幼儿园、在京郊乡村,为社区居民,为农民,为各行各业的厨师普及和提高烹饪技法,并组织厨艺大赛,深受欢迎,王云正是其中的一位热心人。


用北京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给京郊和全国各地作了大量烹饪科技致富培训工作,自己同时邀请在京著名烹饪大师一起利用地域特色食材研发撰写教材,亲自耐心认真讲解,并邀请多位知名烹饪大师协助市旅游委针对传统老菜进行“百千万培训工作”,受益近二千人次。


郊区培训是最辛苦的,他不会开车,去远郊均乘坐公交车车,往返路程好几个小时,早起、晚归,非常辛苦,但他毫无怨言,他的行动感动着同行,当然也深深的感动着我,这样的情系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的专家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也应该是当之无愧的爱故乡模范人物。



人物简介:

王云,1967年生,北京烹饪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事迹概述:

1)长期以来,致力于农户与餐饮业之间的桥梁搭建,做好食材与企业的义务“对接员”,推动农产品的销售。


2)2015年提出了“让传统老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将传统菜品本土化,研发众多地域特色菜品,并亲自入户指导,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户们,带动农民致富,同时将传统文化与饮食相结合,邀请在京著名烹饪大师一起利用地域特色食材研发撰写教材,进行本土化的饮食历史文化研究及传播;


3)通过北京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给京郊和全国各地作了大量烹饪科技致富培训工作,邀请多位知名烹饪大师协助市旅游委针对传统老菜进行“百千万培训工作”,受益约1500人次。



说起王云与“三农”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他就开始留心帮助农民、帮助农村寻找增收的路子。一直以来,农民辛辛苦苦种、养殖出来的产品却苦于找不到销路,无法卖出个好价钱。于是王云想到要把农民的好产品与餐饮业对接起来,正好餐饮业也需要各地的名优食材来丰富百姓的餐桌。在信息不发达的岁月里,他干脆自己跑腿,穿针引线,成为搭建广大农户和餐饮业者(包括居民)之间的便捷桥梁。


推介活动



做食材与企业的义务“对接员”


数年前,王云奔赴大兴安岭寻找好食材,白城乌兰浩特机场一落地,他就驱车去考察白城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再驱车齐齐哈尔,短暂休息后再启程到海拉尔农垦局总部。在总部经过座谈、了解情况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先后考察了十几个农场,每到一处,他都要与当地的养牛户、养羊户、养鸡户、养鱼户进行交流,也因此掌握了包括莫旗水库的各种鱼类资源等第一手资料,回京后分别给餐饮企业一一作资源对接。


2016年,北京迎来消费全面升级,不管是餐厅还是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安全的食材越来越关注。王云在一次考察锡盟时,找到了锡林郭勒盟特产的苏尼特羊,虽然是限量养殖,但是一年几千头羊的销路却难坏了当时的经信委副主任哈斯日。王云了解到当地牧民的艰难后,马上回京组织餐饮企业代表来锡盟调研食材。那一次的调研行动惊险异常,他们所乘的车辆开到白旗时,因道路颠簸竟然将车后悬挂的备胎滚落,真是把“车轮都开掉了”;在完成对接后,他们返京路上,遭遇“地穿甲”,深夜途径长城关隘时,司机因长时间驾驶险些睡着酿成事故……


  回到北京后,王云为苏尼特羊肉的进京推广活动煞费苦心,他精心策划了一场“京津冀百位厨师长锡盟羊肉菜技能大赛”活动,并联系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做宣传报道。从大赛的组织、报名,到赛制的设计、确定评委,再到邀请多地客商参与洽商订货,王云每一个环节都投入极大的心血。最终,这场规模空前的大赛在北京隆重推出,在餐饮界和北京市场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苏尼特羊肉经此一战,在京成名。


  半年以后,王云又在北京的涮羊肉餐馆内,积极推广和普及“立盘”羊肉,并对“立盘”文化进行研究,表面看只是把羊肉立盘销售,但内在却是对京城餐饮界良心经营、品质至上的一次倡导和引领。此举一下拉近了食客与餐饮企业、企业和养殖户之间的距离,从而带动了每年数十吨羊肉的销售经营。




做京郊农业发展的 “指导员”


 不光要做食材与企业的义务“对接员”,更要做京郊农业发展的 “指导员”。连续多年,王云倾其所学,帮助京郊休闲农业提升餐饮经营水平,打造京郊餐饮精品,帮助农民创造不俗的经济效益。


  随着京郊旅游品质升级,传统的农家菜不管是外形还是口感,越来越不能满足城市消费者的需求,早在2015年,王云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着手调研,开始进行京郊农家菜品质升级的课题研究。通过考察,针对京郊休闲农业餐饮的现状,王云率先提出了“让传统老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将传统菜品本土化,并亲自入户指导,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户们。在他的指导下,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结合本地特色,率先打造出一座“素食文化村”,由王云亲自书写教案,利用昔日北京饭店素菜厅的传统“仿荤素菜”,将村里现有十几户农家宴打造成专门经营素菜的特色餐馆,将一个大山里的贫困村打造成为昌平区休闲农业餐饮的一张靓丽名片,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从2016年9月开业至2017年5月,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取得直接经济收入115万元,村子也一举摘掉了“低收入村”的帽子。


  此后,按照烹饪协会和市科协的工作安排,王云对口帮扶昌平区黑山寨栗蘑合作社栗蘑菜品的研发。那段日子,王云几乎每周都往山里扎,先坐公交车到昌平县城,再搭车进山,可谓是风雨无阻。他反复的利用干、鲜栗蘑研发出近百道栗蘑菜品。除本人研发外,为了更好的推广栗蘑菜,他还邀请在京的一些著名烹饪大师共同研发菜品,相继成功地推出了“栗蘑宴”,以及栗蘑辣酱、栗蘑肉饼、栗蘑包子、栗蘑馄饨及各式栗蘑食品近百种,如今在昌平区乃至全市都已经小有名气。首次参加市旅游委举办的“品鉴大赛”,经过专家严格评议,昌平区黑山寨“栗蘑宴”即获得金奖,被昌平区其他种植栗蘑的村镇,甚至河北迁安等地广泛学习和采纳,可以说通过一道栗蘑菜品,带动了多地休闲农业的发展。


传授技艺



做地域特色食材的“研发者”


针对各地纷纷出现的农副产品销售难这一问题,王云根据自己在农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最先提出“利用家庭式深加模式助力农副产品销售难”这一理论,并被多家涉农媒体所转发。 例如在海淀区,他结合悠久的稻作文化,利用京西稻这一古老物种结合传统烹饪技法,开发京西稻狮子头、米糕、荷叶包、京西稻米粉肉和八宝饭等传统美食,通过此项理念推出京西稻米宴带动山后地区经济发展。


随着精准帮扶工作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央提出脱贫攻坚的具体时间后,王云结合北京市科协的“套餐工程”工作又提出了“烹饪科技助力精准帮扶”的新思路,并在多地落实如配合山东农业大学植保院刘玉生教授提出的“黑色循环农业”基础上利用烹饪科技,提出并研发了“昆虫辣酱”等;受邀给云南香格里拉豪猪合作社研发了“豪猪肉松”和“豪猪辣酱”等等,以及西藏的青稞研发;利用东北农垦局的特色鱼类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鱼肉松”等等。



烹饪科技致富的“传播者”


在宣传方面王云自己一方面结合传统文化撰写饮食文化历史,在各个媒体刊登发表,特别是结合“美丽乡村”的打造宣传,亲自冒着高温为门头沟区“马帮宴”研发推广,在简单的厨房里亲自示范;顶着烈日和剧组的小年轻们一起到怀柔去录制宣传片,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并利用各种活动间隙和各种媒体传播烹饪科技致富理念,用京郊农村特色食材去电视台录制节目,利用现代化传播工具微信群、直播等宣传各种烹调致富经验,不辞辛苦真正做到了有求必应。


特别是利用北京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这一平台,给京郊和全国各地作了大量烹饪科技致富培训工作,自己亲力亲为同时邀请在京著名烹饪大师一起利用地域特色食材研发撰写教材,亲自耐心认真讲解。他自己没有车,经常是一天地铁、公交、小黄车、走路等上百公里,每次充值卡500元用不了多久;每次都深夜回家,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中。


随着王云在京郊和华北地区休闲农业餐饮提升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让农民学习小窍门,充分利用当地农业生产的特色发家致富,已成为了王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王云邀请多位知名烹饪大师协助市旅游委针对传统老菜进行“百千万培训工作”,受益约1500人次。他还结合休闲农业餐饮特点,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市民委、科委、农委、旅游委、科协等部门举办过多场业态培训,讲解休闲农业餐饮的发展与提升。王云还大量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促进“休闲农业餐饮”提升的文章,特别是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如微信群和公众号等发布休闲农业餐饮信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如他参与策划的“西峰山小枣文化节”,通过媒体广泛宣传,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村里的鲜枣销售一空。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官方微博:@爱故乡计划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3175307963

爱故乡网: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