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声(27) || 第一碗凉面

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 2020-09-04


(题图来自网络)

我一口口吃完了这碗凉面,一根也没剩。凉面的味道全然不知,只觉得百味俱有,百感交集。



第一碗凉面
作者/窦昆


那天,来到我经常吃面的那个面馆过早,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面摊已经收了,只有黄酒。旁边还有五六个老人,纷纷建议我:吃碗凉面吧!

面馆旁边,搭了个简易凉棚,凉棚下面有个小推车,有面,有豆芽,有黄瓜条。我以前来,从来没看到这个凉面摊,而我胃不好,并不喜欢吃凉面,但周围有老人仍在建议。

我就说:来一碗吧!

来这里的,都是老人。这是我父亲经常来的面馆,面条一般,黄酒很好。条件很差,氛围很浓。几十上百个老人,吃面,喝酒,吹牛。我来了几次后,只要一回老家襄阳,也只想到这里吃早餐了。

黄酒倒上了,凉面还没来,旁边有老人大声催促:“快点啊!凉面快点做好!”
    
摊主,一位老人,没有应答,神情严肃,埋头拌面,有条不紊。终于,将一大盘满满的凉面端上来,却忘了拿筷子,又返回拿筷子。拿来筷子,双手递给我,还站着没走,说:“你尝尝,咸淡咋样,不行了再给你调一下?”

我心里一动,莫非这是老人第一次摆摊,我吃的是老人的第一碗凉面?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每年会接触到大量的“老板”。有商海沉浮多年的老江湖,也有上班者辞职创业、大学生毕业创业类型的新手。对于后者,我总会格外留意。

我一边吃凉面,一边看着摆面摊的老人。忽然间,我想到了我的父亲,想到他为了我们上学而在五十岁以后开始学着上街摆摊的场景。

父亲在一家县属困难企业上班,虽然拿不到多少钱,面子上还是讲究。母亲从农村进城摆摊卖鸡蛋,父亲原本是从不帮忙的。鸡蛋卖没了,需要送过去,他也总是提着鸡蛋,快走到了,左右侦查一番,看没有熟人,才把鸡蛋往母亲摊位前一放,转身就走,像做贼似的。

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情景,那个年代不同于现在,做生意还是挺被人瞧不起的。因为父亲没干过农活,在城里吃得也不好,年轻时候身材很瘦,一副病恹恹、懒洋洋的样子。但母亲总是护着他,说他身体不好。

1991年,我们家双喜临门,哥哥考上大学,我考取中专。对于出身农村的家庭,这当然是好消息,但是每个学期的学费和每个月的生活费,对这个家庭来说如泰山压顶。下面,还有个妹妹,面临着初中升高中。

我不知道父母是如何腾挪保证我们仨孩子正常就读的,反正从来没有耽误过我们。但是,我能看到的是,父亲变了。

中专一年级的寒假,我回家看到,母亲骑着三轮车去进货,父亲已经能替代母亲看摊了,他和旁边的摊主打成一片,看到有顾客来,大声吆喝,嗓门吓了我一跳。

再后来,父亲干脆不再上那个所谓的班了,他全身心地和母亲一起做小生意。他也会骑三轮车了,也能在凌晨三四点去农贸市场批发蔬菜。再后来,感觉卖菜不挣钱,他们做糍粑、做面筋、做凉粉,都是不轻的体力活,夜晚加工,白天出摊。尤其是打糍粑,把糯米蒸熟,放在大盆里,用木棒,纯人工,捣碎、打粘,我当时二十岁出头的小伙子,捣上几分钟就气喘吁吁,父亲却比我能干,干得热火朝天。

父亲变了,彻底变了,从一个爱慕虚荣、比较懒散、身体不好的人,变成了一个务实落地、不怕吃苦、啥活都干的人,身体也越来越壮实了。在城市最底层旮旯里蜷缩了多年的父亲,让我们兄妹靠不停地读书,从农村走进城市,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而我们兄妹,何尝不是同样也改变了父亲?

那时候,我一度辍学,又重返校园。中专毕业后,我进了报社,从县报到市报再到省报,我一路打拼,在哪里都是业务骨干。当我干到知名省级媒体的总编室要闻版编辑的时候,我却想辞职了。虽然工资不低,有房有车,但是,每当看到我的父母还在辛苦做糍粑、做面筋、做凉粉,还在守着小摊清点那些脏兮兮的零钱,我就忍不住慨叹:我们这个家,无非是从农村底层,步入了城市底层,日子跟其他家庭一样,稍微好过了一点而已。要想彻底改变,我必须下海创业!

这时候,父亲成了最坚定的反对者。

我说我要租房子开作文培训班了。他说:“你好好上班,别影响工作,领导知道了多不好!”

我在心里说:你当初不也是上班之外做生意嘛!

我把培训班开起来后,又开起了托管班。他说:“开培训班只占用周末,开托管,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接送、吃饭、辅导作业,啥都要管,你把全家人都拖死了!”

我在心里说:你们不也是除了卖糍粑,还在卖面筋、凉粉,现在又增加了卖米酒吗?

我想辞去工作,全心全意来创业把托管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打造一个品牌出来,面向全国推广。他说:“你别痴心妄想了!你现在能做点生意赚点钱,是因为你在报社,你要是离开了报社,你非要喝西北风不可!”

我在心里说:你原先也是除了上班啥都不会呀,你都能不去上班去跟母亲做生意了,我怎么就不能辞去工作全职来创业呢?

父亲的反对,让我一步步的抉择反而变得更清晰。2007年12月6日,我在报社大会上高调宣布辞职,然后开着车从省城回到了老家。

当天晚上,在父母蜗居的十几平米的小屋里,饭菜端上,我努力放平了语气,说,我已经辞职了。

这一次,父亲什么都没说。他放下碗筷,就出去了。

第二天早上,我看到父亲的头发,全白了。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一夜白头”。

反对归反对,对我生意上的支持,父亲没有少给过。在报社的时候干第二职业,记者身份真的帮我不少。离开了报社,全身心创业,完全靠市场,发现确实不容易,超乎原来的想象:不会招生,不会谈房租,不会招聘,不会给员工做思想工作,没有人相信你,没有人指点你......

此时,父母亲又成了我最坚定的支持者。

他们慢慢放下了他们的生意,帮助我的托管班买菜、做饭,洗碗、拖地,发宣传单,看管学员安全,而这些,都是不用付工资的,不用做思想工作的,也是不会离职的。

有一次,我在襄阳剧院上台做家庭教育报告,有几个人在场外恶意摆摊抢生意,明明是我们的活动,他们却要来抢地盘,我们的员工去试着去跟他们讲理,结果很受委屈。

我从台上下来后知道了这个情况,但是作为一个刚刚在台上做报告的“老师”,我似乎不好出面去跟这种无赖争执理论。看了一下周围,都是一些女员工,她们去也不合适。

这时,我看到了我父亲。我让他去理论,让他们不要欺负人。60多岁的父亲二话没说,直冲冲迎着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上去了,大吼一声:“你们想干什么?”那几个人还嘴,刚开口,父亲出手就把他们的摊位掀翻了。

我第一次看到父亲这么凶猛地对别人,赶紧上前拦住了他。那几个人看到当父亲的都这么厉害,儿子肯定也有狠气,灰溜溜收摊走人。

万事开头难,创业开头更是难,上阵还得父子兵,尤其是初创业阶段,父亲母亲以及身边各位至亲的支持,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

往事一幕幕重现眼前,我不禁感慨万千。吃着凉面,不知不觉间,我感觉脸上有点湿漉漉。手一抹,竟然是两行热泪在悄悄地流淌。

我想,这是个跟我父亲年龄相当的老人,说不定也就是从今天开始摆摊创业了。他虽然还不娴熟,但他很认真。我的父亲当年卖菜,也是这么认真。而我当年创业,何尝也不是如此艰难,如此认真!

凉面给的分量很足,对我稍微有些太多了些,但我知道,今天这碗面我必须吃完。中间,我放下筷子,稍微歇了一会儿,老人又过来问:“咸淡咋样,不行了给你再调一下?”我说:“很好吃,不用了。” 
   
我一口口吃完了这碗凉面,一根也没剩。凉面的味道全然不知,只觉得百味俱有,百感交集。

每一个创业者,在迈出第一步的时候,都是艰难的。这一路的不容易,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个中滋味。在初创业最艰难的时候,是谁在支持他们?父母亲,爱人,同学,朋友,客户……

其实,也还可以有我们每个善良的人。

请善待街面上每一家新开的店铺,善待每一个正儿八经摆地摊的摊主吧,尤其是对那些新手上路的老板,让我们都去带着善意,多多鼓励和关照。
      
临走,老人轻声对我说:“今天是我第一次摆摊,不好的地方还请你包涵,下回再来!” 
   
原来我猜对了。我吃的,果然是他的第一碗凉面。

我掉头离开,一路上,再也忍不住,泪雨如注。


【作者简介】窦昆:湖北人,现居北京。当过13年记者,2004年初创业,2007年辞职下海,一直从事小学生放学后托管教育。个人公众号“窦昆老师”。方方日记接力者。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者按:

一枚园地读者群已成立,在我们园地有爱的读者中给静子和于茗等弱势群体作者和读者“摆地摊”互助,并方便大家在群内交流。希望加入读者群的朋友请加群助理“安然以待”微信 anranyodai(请务必注明“读者群”),安然以待会发给你读者群群规,请认真阅读,确认可以遵守群规后再入群。(一枚的微信从现在开始只留给投稿者,请不要加一枚微信申请进读者群。)

一枚园地开辟“我手写我心:民声”系列,欢迎读者们投稿。投稿请加小编一枚微信 mei94539 (请务必注明“投稿”)。


(本文编辑:一枚)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方方日记接力之16:我和方方老师的四次遇见(窦昆)

方方:今天,湖北大学给中国的大学丢脸了
民声(25) || 拥抱月光如水的晚上
民声(24) || 父亲节——记我生命中的男人们
民声(23) || 爸爸教我摆地摊
民声(22) || 献给我的父亲,倔强的“神经病”
民声(21) || 金钱碾压正义,伤害社会信用根本
民声(20) || 在那月光如水的晚上
民声(19) || 父亲,你就是我的珠穆朗玛峰
民声(18) || 一声迟到了十五年的道歉
民声(17) || 人间事
民声(16) || 鲜活的花朵为何凋零?
民声(15) || 留守儿童,谁之殇
默子:六月,爱的潮水向我们涌来
民声 (14) || 6月14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民声(13) || 6月12日: Loving Day,唯爱永存
民声(12) || 那时山花正烂漫
方方:有人呼吁要求中国作协开除我会籍
民声(11) || 最是那一抹人间烟火的文明气息
民声(10) || 三少爷的剑:咏怀
民声(9) || 总理说的是实话吗?
民声(8) || 过早
民声(7) || 我们的少年时代
民声(6) ||化蛹成蝶,他们更需要我们的善待
民声(5) || 爱里没有惧怕:亲历西雅图暴乱后的义工清洁
这个副总理我喜欢
民声(4) || 草尖上的光芒
民声(3) || 当你老了
民声(2) || 孩子,我喜欢你长成少年的模样
民声(1) || 家门口的早市,自然形成的人间烟火

一枚: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方方日记接力编辑手记)
方方日记读者接力文章汇总(1-60)

特别的诗,给特别的你
你有帽子山,我有挖掘机(二)——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
你有帽子山 ,我有挖掘机 ——方方日记读者留言精评录
五月的鲜花——献给留在这个冬天的人们
直笔著史成铁证  妙语一句解疫情——方方日记及接力妙语集萃


关注一枚园地   共筑心灵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