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彭育晚(湖南):推进村民共治,发展农户经济|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谢新梅

长沙理工大学

推荐理由


第一、彭育晚抱着“一棵树与一个村的故事”——乡村振兴的情怀、10年如一日,坚持带领油溪桥村村民走自治振兴之路, 助推着贫困、民风粗俗的油溪桥村走向脱贫致富、乡风淳朴的可持续之路。第二、这种自治精神与模式对于一般乡村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油溪桥村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都属于比较差的前提下、彭育晚通过“村组织+村民”的自治管理模式实现了村自身发展的可能性实验,为突破中国乡村振兴的困局提供了真实的典型案例。


个人简介:

彭育晚,男、1974年出生,共产党员、湖南省新化县油溪桥村支书。


事迹概述:

2007年至2017年,彭育晚带领油溪桥村村民们经过十年的乡村建设,油溪桥村已经从当初人均年收不足为800元的自然贫瘠、经济贫困、乡风不良的凋零之村提质到人均年收入12000元的远近闻名的中国文明村、湖南5星级生态文明村。

1)通过2008年林权改革确权把村中的所有荒地变为绿地、经果林、花丛,美化了村貌同时增加了村民收入;

2)通过村民筹劳降低成本修建了水利工程,成立用水户协会,从而解决了农作物和村民的缺水问题,带动村民发展稻田养鱼、甲鱼带来范围经济、增加了村民收入;

3)创立村民共治模式、确立村规民约以及相配套的户主文明档案和积分制。村民垃圾乱扔、赌博、放鞭炮、攀比摆酒、清明祭祀塑料用品等乡村陋习得以根除,悠然见南山逐显;

4)开发3A级村庄景区,修建山间、林间、水田间的鹅卵石小路,兼顾村庄生产、散步、旅游之多功能价值。

彭育晚,1974年出生于油溪桥村,18岁参军入伍,四次荣立三等功,退伍后留在广西南宁创业开连锁店。2007年,不顾妻儿亲友的反对,毅然放弃南宁的生意,回到油溪桥村这片故土,担任油溪桥村村支书和油溪河漂流公司总经理。


油溪桥村地处湖南新化县与安化县的交界处的一个898人的小山村,唯一承载着历史之厚的就是一条200多年的油溪古桥。这样普通的村子在中国有60多万个。油溪桥村、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深耕于斯的彭育晚来说,是故土更是承载着中国3亿多乡镇、60多万个乡村振兴的实验基地。2007年至2017年,彭育晚带领油溪桥村村民们经过十年的乡村建设:创立村民共治模式、确立村规民约以及相配套的户主文明档案和积分制、林权改革、成立用水户协会、村容建设、发展村内旅游产业,油溪桥村已经从当初人均年收不足为800元的自然贫瘠、经济贫困、乡风不良的凋零之村提质到人均年收入12000元的远近闻名的中国文明村、湖南5星级生态文明村。


油溪桥村的今后如何提升自己、以及油溪桥村的村建模式是否可以成为中国普通乡村建设的范式是彭育晚村治故事的新的启航点。本文主要从企业家精神的四个维度来展示彭育晚的油溪桥村的可持续治理之路、既是对油溪桥村自身工作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也是希望给走在中国乡村自治之路上的中国村民有所启发。



梦想启航

十年前。彭支书在同学聚会上表述自己要在家乡开发乡村旅游,同学们都笑话彭支书“在油溪桥村这个狗不拉屎的地方弄乡村旅游简直是天方夜谭。”彭支书坚信他的乡村不比别的地方差,并对同学们说:“你们现在笑话彭育晚,是对的。十年之后笑话彭育晚,是错的。”

彭育晚给参观学习者做介绍


彭育晚的梦想实现逻辑“油溪桥村禁止砍伐树木,因为有了这一棵棵树,就逐渐拥有一片森林;有了森林,就有了旅游资源,有了旅游资源,就有了游客;有了游客,就有了产业发展的信心;有了产业发展的信心,就有了产业转型和产业增收。这一颗棵树,是产业的根,智慧的本。有了旅游发展与生态资源,也就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有了政策支持之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农家乐、集体经济、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了公司,就有了部分人的股份制与大家的就业;有了村集体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从而又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十年后“十里美景绕村走,万朵桃花满山开,油溪桥上欢乐多,村民尽享好成果”是今日油溪桥村的写照、也是彭育晚开启一棵树和一个村的故事的梦想中转点。



梦想实践过程

彭育晚的健康村治之路重点体现在乡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两个方面的提质升级。


第一个方面,乡村的生活环境的提质升级过程主要是通过村规民约、阳光村治管理模式实现的。彭育晚的企业家精神——民主、节约精神起到了主导作用。


民主精神建立阳光村治模式。首先是公共事务的公开透明管理。彭育晚发扬企业家精神的民主精神,对村集体项目进行审议,通过采取民主议事方式对村级财务管理、公章的阳光使用等方面进行了整改,真正做到章、钱、账的阳光化管理。消除了村组干部相互猜疑的心理,并融洽了党群关系。

文明村规民约


确立村规民约规范自治。油溪桥村以民主的形式建立村规民约,将村内建设责任分片区到具体村干部,并结合户主文明档案袋和积分制管理制度以及相应奖惩机制激励村干部积极承担自己的义务,村民们践行村规民约。只有村民认可了,村规民约才能得到有效落实,而只有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才能得到村民认可。乡村治理中的民主精神的开启,为后续油溪桥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淳朴简约的新乡风降低了环境和经济成本。彭育晚勤俭节约的企业家精神在油溪桥村不断地升级,在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致的发扬。油溪桥村的村规民约对村民的约束最主要体现在礼制和生活习惯方面,对婚丧嫁娶的操办、禁止赌博、村内保洁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十年来,全村每年节约烟花爆竹开支约80余万元,节省酒席开支150余万元,留存打麻将买六合彩等流失资金300余万元,全村节约各种开支费用约530余万元。同时,烟花爆竹的禁止和酒席减少,不但降低了环境的负荷、培育出淳朴简约乡风文明,也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经济和精神基础。同时,禁赌所释放的劳动力资源为村内集体建设创造了基础条件。而且、乡村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清新淳朴起来。


第二个方面,生产环境的提质升级主要通过修水、修路、6次产业融合实现的。彭育晚的企业家精神——创新、冒险、节约精神起到了主导作用。



修水的林权改革

油溪桥村的林权改革确立了自身的先端的自治范式。彭育晚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的林权改革更是十年改革中具有标志性的改革之一。2008年,湖南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当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面临很多的困难,也无现成经验可学。但是作为油溪桥村的领导者,彭育晚把这件关系群众利益的事件作为争当试点示范点来攻克。他带领全体村干部进组入户,通过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成功归纳出“凭、听、察、看、摸、查、调、确”八字方针,采取“工作分类、任务分流、矛盾分解”等形式开展工作。对版块面积的分布和形成进行了调研调整,对插花地、自留地和“三难管”地采取查、判、量等方法重新立界确权,在湖南省率先完成了任务,为湖南省的林权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这次林权改革的成功实践,使得彭育晚的创新模式得到了实践、证明和肯定。为此,湖南省林改现场会在油溪桥村召开,时任林业厅长邓三龙给予高度评价:“油溪桥村的林改是全省的一面旗帜,是在实践中走出来的专家”。林业产权的清晰划分也解决了村内部分村民间的矛盾,使得村民们更加团结。

北京林业大学李莉教授调研油溪桥村


油溪桥漂流停车场的修建初步启动了村级财政的建立。发展就必须要搞项目建设。通过多次与村组干部商讨,最后决定启动漂流景区停车场建设,作为油溪桥村开局项目。在资金、设备、技术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彭育晚带头筹资,租用设备,尽可能的寻求各种帮助。但在劳动力筹集上,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大部分村民考虑到村里的经济困难,担心到时拿不到工钱,这造成工程无法正常施工。年底支付工程工资时,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兑现自己的诺言,彭育晚自己再一次拿出5万块钱支付清了所有村民的工资。后来,停车场以租用给漂流公司使用的形式获得租金20万元,为后续村级建设的推进打下了经济基础,积累了经验,同时也获得了村民们的信任。


运用因地制宜的水陆、静动相结合管理模式。有了群众的信任作为基础,做事的底气足了,干劲也大了。很快彭育晚加大了景区建设的投入和服务的完善,特别是在安全防范上,彭育晚采用了水陆、静动相结合的立体防范管理模式,确保了景区近年来无安全责任事故,实现了游客的逐年成倍增长。在景区发展的同时,按照共同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方针,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形式,引导、鼓励、支持村民发展旅游配套产业,为农家乐农户免费添置各种餐具,对外出参加烹饪等培训的村民给予资金资助,对发展特色种养产业的农户无偿提供各种技术支持等。随着公司的发展,带动当地农业合作社3个,安排再就业人员80余人,创收200余万元。旅游配套产业已成为油溪桥村产业增收的新特点、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为油溪桥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富民扶贫工程重点扶持村”发挥了支撑作用。

彭育晚和村民门一起修水


修水确保了油溪桥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油溪桥村是典型的石灰岩熔岩干旱区,溶蚀剧烈,层面缝隙发育,具有极强的透水性,保水能力较差,人畜饮水和灌溉水源均十分困难,加之过去由于村民对水利资源观念淡薄,基层组织职责管理不明确,水利设施维护较差,协调意识不强,在蓄水、维护、灌溉等方面处于无序状态,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灌溉渠道时有受阻,出现了蓄水难,放水更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全村产业的发展。


为了解决油溪桥村干旱缺水的难题,彭育晚带领村组干部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寻找水源;面对资金紧张,彭育晚号召村民筹工投劳,握紧锤子自己干;为节省项目资金,他们就地取材,租借施工设备;为弥补技术经验不足,彭育晚设组立室,学习探讨,先后召开施工会议达60余次。在管道沟挖掘施工上,油溪桥村采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村支干部带组长,组长带群众施工,仅花费3000元购买钻机,就完成了16万元的管道沟施工项目。在水源建设过程中,村组干部吃在山上,睡在工地,在悬崖峭壁上施工时,手脚并用攀越前行,无怨无悔。正是因为大家把村当成家来建,为水源建设节省资金达80余万元。


用水户协会创新了乡村水利建设的自治管理模式。为摸索农村水利建设的自治管理,油溪桥村于2011年1月2日通过用水户选举产生了用水户协会。为此,彭育晚编写了10万余字的《农民用水者协会资料汇编》,成功地把饮水灌溉、建设与管理融入到了村级管理建设之中。其经验和管理模式在全省农民用水者协会评比中排名第一,并上报国家。用水户采取自愿申请的方式加入协会,通过讨论和培训产生了协会领导小组成员:会长、副会长、理事、监事。实行会长负责制,理事运行制,会计、出纳独立核算制,监事行使监督权。做到专款专用、管理透明。同时为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的协调作用,调动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统筹用水的管理方法,完善了水费收缴制度,财务支出制度等。并制订了协会章程和管理运行方案,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责任区域和操作流程。还设置了两栏六本:山塘河坝季度蓄水情况登记栏,用水户情况登记栏;会议记录本、水利建设、水利调配、值班情况、危情处置、财务收支登记本。并采取协会会员集中培训,持证上岗。以党员组长民兵为主的应急小分队承担防汛、抗旱、检修水利设施工作,确保运行畅通,同时落实了防汛抗旱值班制,值班人员负责当日蓄水及灌溉登记、纠纷调处等。

长沙理工大学师生调研


修建田间生产通道简单劳动成本。与此同时,为了减少农业劳动力成本投入,彭育晚发动群众修通了所有田间地头的生产通道。为了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由村委提供材料和技术指导,农户筹工投劳,实行农田改良,开发了稻田养鱼、甲鱼养殖360余亩。为了带领油溪桥村贫困户发展稻田养鱼项目、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油溪桥村采取村委先年进放幼苗,集中饲养,第二年将长成后的鱼苗免费发放给全村的农户,现在油溪桥村只需花两千元的幼苗费,就能保障全村稻田鱼苗的供给。这一举措减免了农户成本的投入,为油溪桥村贫困户如何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保护弱势村民福利。为了让村里的弱势群体老有所依,油溪桥村采取集体组织、全民参与的方式把原有废弃的山塘开发成了现在的钓鱼山庄,由村委统一管理、帮助销售,让弱势群体进行自行喂养,分配利益。到目前为止,已为油溪桥村的残疾人、低保户、困难户等弱势群体创村级福利42万余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保障,受到了中央民政部的好评。


在危房改造中,油溪桥村采取三级联动的举措,由村委牵头,村组干部结对帮扶,全民义务资助,实施危房改造26栋,真正做到了雪中送炭,改善了油溪桥村所有弱势群体的居住条件,让他们感受到村里就是他们的家,村组干部就是他们的亲人。为了给油溪桥村尿毒症患者彭俊兵、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张婷募捐,彭育晚带领全村干部奔赴娄底、安化、长沙等地,历时100余天,行程两千余里,共募得善款22万余元,给他们带去了生活的希望。彭俊兵康复后,每次看到彭育晚都会拉住彭育晚的手说,是彭育晚救了他,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五组村民康望国患有先天性麻痹症,生活无法自理,长年靠外出乞讨为生。为了解决他的生活困难,彭育晚帮他改造好了住房,安排他看管山塘,并通过努力为他争取到了广东珠海一家外企的援助残疾人就业资金,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他的困难,让他生活得到了保障。


现在水有了,路通了,田埂硬化了,发展产业的经验具备了,接下来的自治提质之路就是把村里的幼儿园和小学、初中建立起来,然外出打工的村民能安心回家一起朝着油溪桥村的健康、可持续之路发展而发展。这条路不仅是油溪桥村的村治之路,也是中国60多万村的村治之路。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重磅来袭|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爱故乡大会即将在重庆隆重举办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

李亚忠(河北):艰辛考古二十六载

王虎林(河北):太行梯田的青年守护者

李红伟(山东):用爱温暖一座城

孙晟(山东):脱贫攻坚“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

产和宝(安徽):石牌戏曲盔帽业的传承人

张春龙(山西):写本村志给故乡

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

太谷县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山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岳丙寅(山西):发扬传统工艺,心系文化传承

胡建强(甘肃):创办百姓幼儿园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