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志宏(河南):不种房子多种树|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编写按:自2018年6月启动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活动以来,得到了各地伙伴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讲好中国乡村故事,展现爱乡人物风采,“爱故乡行动”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优秀人物故事,敬请关注。情归故里,共建家乡,让我们一起爱故乡!


推荐人

鞠利  乡村建设协作者

推荐理由

本人作为在乡村工作十余年的协作者,深知乡村建设的根本要素是人,纵观这么多年的乡村试点中,成功多来至于稳定的村组织及公心正直的村干部。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人才,最该被强化的是村两委班子,当然带领村两委主持工作的支部书记更加重要。郑志宏有开阔的视野,这么多年坚持去各种优秀的村庄学习,取长补短因地制宜的治理郑冲。有着朴实的情感,能坚守家乡的底线不受各种诱惑,是当前乡村建设时期难得的一线干部。


人物简介:

郑志宏,1964年出生,河南省新密市人,现任新密市袁庄乡郑冲村党支部书记。


事迹概述:

1)20年来,郑志宏书记带领郑冲村村民保护了十余株数百年古树,把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0%达到85%;

2)与第一书记贾云峰一起请来三农学者、乡建实操专家入村践行三部曲:首先,修建戏楼,组建老年协会和妇女协会,以文化修复凝聚村庄力量;其次,引入文创团队,发动留守成员成立合作社参与订单式手工艺品制作,壮大集体经济,建设“被动式”生态建筑组建农民创业孵化中心;最后,吸纳八零后青年回村创业,在郑州郊区“返本开新”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村庄。



郑志宏是新密市袁庄乡郑冲村党支部书记,从部队转业后,放弃了进入政府机关的机会,在外打拼了多年,1998年又回到了郑冲村。“刚开始当村支书时,一腔热血,想要带领村民干一番事业,像那些全国明星村一样,风风光光,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郑志宏说,“一旦脚踏实地,就发现理想跟现实还是有距离的。郑冲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小,干旱缺水。想要发展,没有资源,甚至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一腔热血总要有个用武之处。郑志宏开始带领村民种树。为了让光秃秃的山头披上“绿装”,郑志宏和爱人曾经住在山上,浇水护植。“山上缺水,就在坡道的低洼处挖坑,汇集雨水,用来浇树。”他说。“回到郑冲村,苦于没有发展思路,只好拼命种树,山上、岭上、沟里、路旁,都是种树的好地方。”“这些年通过学习和摸索,逐渐理清了发展思路。郑冲要发展,还是得继续种树。”。郑冲村地处浅山丘陵区,石厚土薄,难固水墒,农业种植条件恶劣。近年来,村里不搞大拆大建,郑志宏带领村民埋头种树,苦心经营一片“绿色”。“不种房子多种树,保护好生态,守住青山绿水,这是郑冲振兴的根本所在。”郑志宏说,“依托良好的生态,我们下一步有很多发展的"文章"可以做,比如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游项目、农事体验项目、民宿项目等。”


陪同规划设计人员,沟通设计规划意见



保护生态厚植发展优势

村子在青龙山柏皂岭下,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树木高低错落,满目葱翠。村里没有名贵树种,种的都是桐树、皂角树、柏树、洋槐、楸树、楝树、椿树等,充满乡土气息。散落的一处处瓦房、窑洞都在绿树掩映之下,不到近前,难见全貌。


2000年,村里集中发展近500亩树木;到了2005年,村里又集中发展了400多亩树木。2015年,河南郑州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结对帮扶该村,还继续种树,又给村里送来了1万多棵果树。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郑冲村森林覆盖率不断攀升,目前已接近70%,杜绝了乱采滥伐,保住了青山绿水,成了河南省环保生态文明村、郑州市生态林业村、郑州市自然生态特色保留村。


“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觉得这条路走对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优势。”郑志宏说。聚拢人心重拾乡村自信“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郑冲村的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郑冲村将踏上一条"绿色"之路。通过发展与生态相结合的一系列产业和项目,凝聚人心,壮大经济,重拾乡村自信。”

给郑冲村十对孝亲示范户颁发锦旗


郑冲村有600多年的历史。其间,传承有序、乡贤辈出、民风淳朴。“建设郑冲村要依靠谁?肯定是依靠对郑冲村最有感情的人。谁对郑冲村最有感情?当然是郑冲村村民。”郑志宏说,“老人们在村里德高望重,最有威信。我们率先成立了郑冲村老人协会,让老人们发挥余热,参与村庄各种事情,推动村庄文化建设,为村庄发展做贡献。并通过老人协会逐步发起养老互助合作社,弘扬孝老敬亲的优良传统,传递正能量。”


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品质优良的土特产。郑冲村成立了柏皂岭土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村里的柴鸡蛋、杂粮、蜂蜜、中草药等进行品牌化运营销售。“下一步,我们还将利用玉米秸秆、麦秸秆等材料进行艺术编制,开发农村文创产品。”郑志宏介绍说。


“对于发展,我们的理念是不拆一栋房,不砍一棵树,不用城市的办法解决农村的问题。”郑志宏说,“目前,我们选择了4处村民废弃的窑洞老宅,准备打造成"网红建筑",在保留农村风貌的同时,体现出高品位,树立一个标杆,从而带动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建设。”


在郑志宏看来,创新创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郑冲村组建了乡村创业孵化器,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加入村里的创业项目,让更多农民成为产业公司的股东,推动家乡可持续向前发展。



郑冲发展理念

郑支书在村委工作二十多年,被很多外来者评论为保守派,而他用行动坚持“不种房子多种树”的生态保护、环境友好理念。从15年开始,一直在思考如何开启郑冲的乡村建设之旅。摆在面前就有几个问题:郑冲村是谁的?谁来建?建成啥样?钱从哪儿来?怎么推动?经过几年的考察调研,郑支书愈加坚定信心,给出的答案很经典:郑冲是每一户郑冲人的,当然由郑冲人来建;要建满足城市人精神生活、提升我们物质水平的郑冲;需要每一个郑冲人的努力。提出“有钱出钱、有房出房、有地出地、有力出力、没有力气出主意、没有休息多呼吁!”并提出建设的三个阶段:先看无形、在看有形、最后看繁荣。

吃水不忘挖井人,探望二十年前给村庄扶贫支持的对口单位的贵人



先看无形:文化修复推动村庄力量聚合

现在的郑冲与其他的乡土村庄没有区别,年轻人为了生计都离开了,留下的多半是老弱妇幼。修复乡村文明、让乡村重拾自信,让村民重塑在这片土地上的尊严与骄傲,是郑冲建设家园过程中最难的起点。郑冲村有六百年历史,六百年前郑氏先辈带着一群儿孙来到青龙山下定居,并通过血脉繁衍传承至今,积蓄了很深厚的文化基础。这里的民风淳朴,也出来很多政治、经济、文化乡贤。通过农村的各类合作组织建设,来恢复乡村自信。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乡村的活力在哪里?乡村的活力在于重建养老、教青、育幼的循环序列。村庄率先成立了老人协会,并通过老人协会逐步发起养老互助合作社。乡贤的敬老行为可强化村庄的敬老孝老风气,在家庭中树立良好的家风,为后代子孙树立榜样;老年人得养老分红可提高村里老年人地位,减轻儿女负担,老年人协会也会更有活力参与村庄各种事情,为村庄发展做贡献。



再看有形:农民培训、农业合作、农村营造

乡村动力找到之后,逐步的发展乡村产业,老人协会推动村庄文化建设,村里又成立了产业组织平台解决经济问题。通过经济手段、社会手段、文化手段来培训农民,并始终伴随着村庄产业的发展。农民培训的目标是农民组织化,是基层党建和村庄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起始点和落脚点,农民组织化是通过村级合作社来推动互助。没有村民组织化,基层党建与集体经济就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发展起来也会遇到巨大瓶颈,难以真正坐实和壮大。

在郑支书老家,八十多岁的上一代支书一起交流合影


合作社建设是实现村民组织化的最佳经济手段,村集体合作社可以强化村集的集体经济实力,为村民村庄办更多事情;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提供资金可便利个人项目或事业发展,对村民吸收入股合作社能增加村民收入。建设“村社共同体”集体经济平台,撬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通过集体经济平台,充分整合资金、技术、品牌、运营、服务、管理等生产要素,组织有关科技、信息、供销、策划等机构来落地乡村营造。乡村营造方向是先运营后建造,通过运营主体提供一站式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服务, 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紧密、有效地结合。再推动规划建设实施落地。



乡创孵化迎接还乡青年,推动村庄繁荣

不管软件建设还是硬件建设,都需要吸引年轻人回来。都说人来了,乡村救活了。组建乡村创业孵化器,组织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加入郑冲的创业项目中创业,让更多农民成为产业公司的股东,推动家乡产业升级发展;培训农民在二、三产业就业,农民及集体合作社参与二三产业合作及分配。



推荐阅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简介

寻找2018爱故乡人物”正式启动!

重磅来袭|第二届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论坛暨第六届爱故乡大会即将在重庆隆重举办


2018爱乡人物系列故事

徐永恩(浙江):老顽童的乡土情

叶福宜(湖北):竭诚尽智  保护汉江母亲河

陈宇(广东):爱电影 爱方言 爱家乡

宋艺谋(重庆):80后回村当书记

李高福(云南):创建“哈农园”,守护哈尼梯田

郑云波(湖北):果农版“林志颖” 带歌回乡当农民

向宏彩(湖北):勿忘初心,打开乡村孩子的阅读之窗

王定钊(湖北):古民居守护之路

李勋明(湖北):修复古建筑,守望荆门乡土文化

段永杰(湖北):“土博士”当镇长,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

陈华平 (湖北):心系丹江口移民,记录移民十三年

周小瑛(浙江):驻村干部的古村情怀

杨天龙(甘肃):“玉米哥”十年反哺故乡情

王云(北京):一个餐饮人的“三农情怀”

李亚忠(河北):艰辛考古二十六载

王虎林(河北):太行梯田的青年守护者

李红伟(山东):用爱温暖一座城

孙晟(山东):脱贫攻坚“党建+”乡村综合治理模式

产和宝(安徽):石牌戏曲盔帽业的传承人

张春龙(山西):写本村志给故乡

杨斌青(山西):家乡之音

太谷县传统文化志愿者协会(山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岳丙寅(山西):发扬传统工艺,心系文化传承

胡建强(甘肃):创办百姓幼儿园

彭育晚(湖南):推进村民共治,发展农户经济

张长(陕西):七旬乡村医生悬壶济世,两本医学著述传承中医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


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多家机构联合发起,前身是2012年发起的“爱故乡计划”项目,是以“保育乡土文化、共建美丽城乡”为宗旨的民间公益组织。孕育于中国当代新乡村建设大众多样化实践的“爱故乡计划”,致力于发现故乡之美,重估乡村价值,活化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扬乡村文明;以“故乡情怀”整合本土资源,建立公众(新乡贤)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平台,重塑乡村的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国城乡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33号6层608室(邮编100080)

联系人:口皓

电话:010-62460686;18801299075

邮箱:iguxiang2012@163.com

公众微信号:aiguxiang2012

爱故乡网站:

https://www.aiguxiang.com.cn

亲,您还满意么扫码,关注爱故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